人的快乐并不在物质的丰富与否,而在心灵的感受,拥有一颗清净的心,就能快乐地活着,潇洒地活着。“知足常乐”意味着我们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且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尽可能找到自己的快乐,所以,“知足常乐”并不是一种消极思想,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正确反映,是应该提倡的一种积极的“快乐秘诀”。
一天,法眼与老和尚辩论佛是什么,法是什么,禅是什么。
老和尚说:“什么都不是。”
法眼说:“那我就不懂了。你什么都不是,那什么是呢?”
老和尚讲道:“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法眼一下悟道了。
人人都希望过一种快乐而幸福的生活,然而快乐是什么,恐怕每个人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与感受。老和尚却一语中的,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也就是说,一切现成呀,你何必外求呢?
我们习惯于渴求我们缺少的一切,于是总想寻求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寻求我们眼前以外的东西,然而,随着欲望的满足,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不满足,为什么会这样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得,有所成就,有所收获。那么,什么是最大的收获呢?
快乐应该是一种平衡而满足的内在感受。要学会满足,你不满足,就是睡在天堂,也如在地狱中一般;假如你满足,就算身处地狱,也如在天堂中一样,所以满足是最大的收获。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这种平衡,感受内在的满足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欲望”的需求值,知足而乐。这一点,我们不妨从蜗牛说起。蜗牛体内有一种叫做蜗涎的类似体液的东西,因为蜗牛在一直往上爬的过程中,渐渐消耗了体内的蜗涎,最后随着蜗涎的耗尽,于是便只剩下一个壳粘在墙壁上了。那一条条白色的线,是一个个小生命的历程,它们的一生竟然只可以用一条近一米长的线来概括。
为此,大诗人苏东坡还写了一首诗:“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做黏壁枯。”
本来,蜗牛是湿生动物,在雨后常常可以看见许多蜗牛缠在树于上或路边的石头上,它体内的蜗涎虽然不算多,但对它来说,本来已经足够滋润自己的身体,足以能使自己生活下去,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然而,它不,非要超越自己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值去向上爬行,结果它的生命随着身后那一条银线而宣告终结,那壳子也就粘在墙壁上了。
小小的生命如此,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些人虽然有了安身立命的物质,但总感觉不满足,于是在物欲的洪流中丧失了生命中许多宝贵的东西:因忙于商海的角逐而冷却了亲情,因世俗的尘埃而忽略了友谊,圣洁的爱情成为攀登的阶梯,心灵上的一分绿地撒满了五颜六色的调味包……
最后,人们的钱是越挣越多,可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或者说他们已经忙得无暇去享受快乐,富足的只剩下钱了,也只能在灯红酒绿的刺激下来满足那份空虚的心灵,真不知道这种生活方式是人类的幸福,还是人类的悲哀?
当然,现实生活中仍然不乏另外一种人,他们虽然清贫,但生活过得很快乐;虽然不能在豪华的大酒店觥筹交错,但有很多知心朋友,他们常与友人在一起品茗谈心,培植友情,与亲人和爱人在一起享受亲情与爱情。这些人能够懂得生命的意义,能乐天知命,安心淡泊地生活,追求生命的真谛。
唐代一尼僧在一首悟道诗中写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佛经上也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是名知足。”这才是产生真正快乐的哲学,人的快乐并不在物质的丰富与否,而在心灵的感受,拥有一颗清净的心,就能快乐地活着,潇洒地活着。“知足常乐”意味着我们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且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尽可能找到自己的快乐,所以,“知足常乐”并不是一种消极思想,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正确反映,是应该提倡的一种积极的“敬业精神”。
一个懂得快乐真谛的人,能够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以为苦,富裕不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悦和轻松。
犹如伐木,片片渐斫,一时顿倒;亦如远诣都城,步步渐行,一日顿到。——唐僧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
日光顿出,霜露渐消;孩子顿生,志气渐立;猛风顿息,波涛渐停;明良顿成,礼乐渐学。——唐僧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
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顿中顿。——禅宗六祖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