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即易,出也大难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问:灌溪智闲禅师把他悟后的境界形容为“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人”,云门文偃禅师听到之后说:“举即易,出也大难。”他为什么做这个评论呢?

    答:“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人”,在空间中自在无碍,自由去来,不为石壁所阻、不为地域所限,四面也没有任何人来障碍、阻扰、隔绝。有人说这是目空一切、目中无人。事实上这是灌溪禅师对自己心境的描述——世界上没有能让他觉得是障碍的东西,也没有能让他产生嗔爱善恶的人。可以说,他的心量已可包容整个空间,内心毫无芥蒂挂碍。《金刚经》讲“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既然主观的自我已不存在,客观的环境、对立的现象也就没有立足之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似乎遗世独立,世界对他而言,是如此广袤而孤寂。但他并不觉得孤单落寞,反而明朗开阔,与宇宙同体。不过,这可以说是开悟,也可以说没有。“十方无壁,四面无人”,他还认为自己有广大的心量。

    云门却说:“举即易,出很难。”“举”是把十方四面都包容起来、接收下来、一肩扛起来;“出”是放下之意。心量虽然大,要把它放下来不容易。十方四面的空间全部承当叫“大我”,把自己放大了,虽然包容一切,但一切都变成自己,要放下很难。这是从禅法的超越观点来看心量的有无大小,心量大似乎很好,但是还不够好,一定要抛却,才能了知它的真实面目。

    有些宗教徒或哲学家认定自己与宇宙合而为一,或认定自己把宇宙万物纳入心胸,或融入于其中。凡做如此想法的人,便无从明白“既无内也无外”的境界,他们事实上未曾证入,但却说自己已经无内无外,还要放下什么?其实我的执著仍坚固地存在着而不觉知。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