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祗陀太子前去见佛,并且对佛说:“我静心修道,以前受过五戒,舍弃了酒、淫等五种欲念,自此念念不忘,持守戒律。可是到如今,我遇到无法排解之忧愁,很想借酒消愁,但又怕破了戒律而造罪。所以,我想请佛祖允许我放弃五戒,领受十善法。”
佛听太子说完,便问道:“你酒后会做失德之事吗?”
太子回答道:“国中有很多豪门望族经常喝酒,他们召集全族人丁,大摆筵席,众人大吃大喝,一起尽兴娱乐,因此,也就没有其它的坏事发生了。所以,我觉得即使喝酒,也可以同时持守其它的戒律而不做坏事。”
佛说道:“很好,如果喝酒的人都像你说的那样,大家团聚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娱乐,相互间没怨恨,那么,就是终身饮酒又有何不可呢?如像你说的这样,那喝酒的人则根本没有造罪,而且应该生在福趣。人行善有两种情况,一种叫有漏,另一种叫无漏,有漏善者,有人天之乐;无漏善者,超度众生,最后得涅槃果报。这样,喝酒也可谓一种行善,如果人饮酒而不做坏事,因为他的善心就会受到善报,与持守五戒的结果没有两样。”
太子间佛说教,顿时开悟。可他到底为什么事而忧愁呢?
原来是这么回事。祗陀太子所在的舍卫城中,很多亲王的家族都是豪门大族。可是,他们之间由于一些小事而产生了矛盾,相互之间伤感情,仇恨越积越深。到后来,竟发展到勾心斗角,甚至到了要动用武力,相互征讨的地步。
其中有两家,其实他们都有功于国家,并且有亲缘关系,可他们的关系恶化到非要兵戎相见不可,别人怎么劝说也不听。太子知道此事后,非常忧虑。
另外,还有一件让太子烦恼的事。当时,有一个名叫提韦罗的先朝元老,他依仗自己的资历和家族势力,有恃无恐,在其他大臣之间挑拨离间,肆无忌惮。祗陀太子见他如此傲慢无礼,非常气愤,便想把他除掉,一平民愤。
祗陀主意已定,就把提韦罗的言谈和平日的所作所为向国王禀报,希望国王听从他的建议,对这个危害国家的大臣给以严惩。但国王念这个老臣对国有功,不同意祗陀的要。
太子认定提韦罗将来必会祸及朝廷,所以屡屡进言,趁早除之,而国王却百般不肯。太子非常烦恼失望,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变得闷闷不乐,经常不思饮食,人也日渐憔悴起来。
王后见他这样,在知道事情的原委以后,就千方百计想办法劝说太子,要太子想开些,保重身体要紧。但太子坚持不改初衷,还是认为提韦罗是朝中祸根,非除不可。王后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为了避免太子愁坏了身体,太后就找来好酒给太子喝。
太子谢绝了王后的好意,并且对她说:“我们侍奉那罗延神是祖上留下来的传统,现在饮酒违律恐怕天神发怒,到时候众婆罗门会处罚我。”
王后闻言,只得作罢。为了遮人耳目,王后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地开宫门,又携酒悄悄前往太子住处,又让太子喝酒。在王后的劝说和坚持下,太子只得喝了几口酒。谁知喝过以后,太子感觉异常舒服,头脑晕乎乎的,什么忧愁怨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乘着酒兴,太子召集宫女前来歌舞。就这样,一边喝酒,一边看歌舞娱乐,太子的心情开始好转,种种烦恼都淡忘了,生活也开始正常起来。太子心想,既然已不再想除掉那个轻慢待人的大臣,就由他去吧。
后来,国王在太子喝酒忘忧的事情中深受启发,想利用酒在有积怨的亲王、大臣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于是国王特意命提韦罗大办酒菜,召集众亲王、大臣在大殿中一同进餐。提韦罗又专门准备了能装下三升酒的玻璃碗用以喝酒。众亲王、大臣落座后,人人面前都放着一个玻璃碗,一会儿都给盛满了好酒。开始,由国王先喝了一碗,随后众亲王、大臣也都喝了一碗像甘露那样甜美的好酒。
酒过三巡,他们开始一边谈论朝中大事,一边欣赏着艺人宫女美妙的歌舞。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众亲王,大臣都越谈越投机,都觉得以前所作所为有点儿过分,于是相互取得谅解,言归于好了。大家精神焕发,一扫往日的忧愁。
这时,只见国王端着酒对众人说道:“朝廷上下精修德行,世代相承,应该严谨地供奉佛祖。众卿为什么要为一点小事而伤和气,以致大打出手、互相倾轧呢?如果彼此都不礼让一些,内部互相残杀,那么社稷倾倒、家族衰败的日子就不远了。所以,我想请众爱卿以大业为重,相互礼让一些,不要因小失大。”
众亲王、大臣听国王说完,都站起来,齐声对国王说:“请大王放心,我等再也不自相残杀了,一定精诚团结,共保国家。”
由此看来,和平的取得,与酒的功劳分不开啊!
——据《未曾有经》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