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山本净禅师幼年在曹溪出家,受记于司空山无相寺。唐天宝三年,唐玄宗派遣中使杨光庭进山采常春藤,拜访了禅师。行礼后,杨光庭问禅师:“弟子仰慕禅道已久,愿大师慈悲,略为启发我。”禅师道:“天下禅宗博学之士都聚集在京师。天使归朝,足以断决。贫道依山傍水,闲居此间,无所用心。”光庭泣拜。禅师道:“不要对贫道行礼。你是为求佛还是问道?”光庭道:“弟子智识昏昧,不知道佛与道的意义分别是什么?”禅师道:“如欲求佛,即心是佛。如想悟道,无心即是道。”光庭问:“即心就是佛是何意思?”禅师道:“佛自心而悟,心因佛而彰显。如领悟了无心,佛也就不存在了。”光庭问:“无心是道是何意思?”禅师道:“道本无心,无心就叫道。如明了无心,无心即是道。”光庭信其说,作礼告别禅师。杨光庭回到京城后,把在山中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奏告了皇帝。玄宗下诏派杨光庭迎接禅师进京,赐住白莲亭。
天宝四年正月十五日,玄宗召集京城名僧及饱学之士到内道场,与禅师阐扬佛理。当时有个名叫远禅师的人,高声对禅师道:“今天面对圣上辩论禅宗真谛,须直问直答,不要啰嗦。就如禅师所见到的,什么是道?”禅师说:“无心是道。”远禅师道:“因为有心才有道,怎能说无心是道呢?”禅师道:“本来没有‘道’这个名称,是由心来设立的。如果有心存在,道就存在。如果没有心,道凭什么成立?其实,二者都是虚妄,是假名。”远禅师道:“禅师你自己有身心,这是道否?”禅师道:“我的身心本来就是道。”远禅师道:“刚才说无心是道,现在又说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禅师道:“无心是道是说心灭道就无,心道如一,所以说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也本是身心。身心本来是空的,道也根本没有。”
志明禅师问:“如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又道:“身心本来是道,那天下四生(佛教指世界众生出生的四大类别。即:①胎生,依母胎而生者,如人和其他哺乳动物。②卵生,依卵壳而生者,如鸟类。③湿生,依湿气而生者,如虫类。④化生,无依托而借业力忽然现出者,如诸天神、饿鬼及地狱受苦者。——译者)十类皆有身心,亦应是道。”禅师道:“你如将此作为见闻觉知来领会,那就与‘道’差别太大了,其实就是求见闻觉知的人,非是求道之人。佛经道:‘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连根本都没有,心又在何处?这完全与草木瓦砾相同。”志明禅师闭口而退。
真禅师问:“道既无心,佛有心否?佛与道,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禅师道:“既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两回事。”真禅师道:“佛度众生,是因为佛有心的缘故。道不度人,是因为无心的缘故。一个度人,一个不度人,怎么不是两回事呢?”禅师道:“如果说佛度众生、道不度人,这只是你妄生的两种见解。如我,就不这样认为。佛是虚名,道亦是虚妄而设立的。二者实际上都不存在,都是假名。既然都是虚假,如何能分出两种来?”真禅师道:“佛与道,就算是假名。但当初设立名称时,是谁立的呢?如果有设立之人,怎么能说无呢?”禅师道:“佛与道是由心设立的。推究所设立之心,其实心也是无。心既然没有,就应领悟二者都不存在。知道了这就如梦幻一般,就悟到了其本源之虚空。强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见解。”于是,禅师说“无修无作偈”道: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道性如虚空,虚空何处修?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法空禅师问:“佛与道,俱是假名,那么,十二部经也是虚妄不实的。为何从前尊宿皆言修道呢?”禅师道:“你错误理解经意了。道本无修,你却要强修。道本无作,你却要强作。道本无事,你却要强生多事。道本无知识,你却要强行从中获得知识。如此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是这样的。这是你自己没有领会,请思之。”禅师作偈语道:
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安禅师问:“道既是假名,佛又说是虚妄设立的,十二部经也是接物度生,一切是虚妄,那什么是真呢?”禅师道:“因为有虚妄的原故,就将真与虚妄对比。推究虚妄的本源也是空,真亦不存在。所以,真与虚妄皆是假名。二者相对而治,都无实体。探究其根本,一切皆空。”安禅师道:“既然说一切是虚妄,虚妄亦同真实;真和虚妄没什么不同,那究竟是何物?”禅师道:“如要说是何物,何物亦虚妄。佛经云:‘无相似,无比况,言语道断,如鸟飞空。’”安禅师深感惭愧低下了头,不知所措。禅师有偈道:
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返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会道亦如此,到头亦只宁。
达性禅师问:“禅师所论至妙至微,真和虚妄双双泯灭,佛道两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实,世界如幻,一切假名。如果作此解,那众生的善恶二根就不可断绝。”禅师道:“善恶二根,皆因心有。探究起来,如有心,根亦非虚空。推究没有心,根凭什么存在呢?佛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善恶业缘,本无有实。’”说罢,禅师吟一偈语道: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唐上元二年,禅师圆寂,谥号大晓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