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怀海禅师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百丈山怀海禅师孩提时就脱离凡尘,佛教的三学(即戒、定、慧。——译者)稔熟。大寂禅师教化江西时,乃倾心依附,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一起号称入室弟子。三大士鼎足而立,不相上下。

    禅师侍候马祖出行途中,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问:“这是什么?”禅师道:“野鸭子。”马祖问:“到何处去?”禅师道:“飞过去了。”马祖于是用手扭禅师的鼻子,禅师负痛失声。马祖道:“又说飞过去了。”禅师于马祖之言有所省悟。回到侍者住处,又悲伤地大哭起来。同事问:“你想父母了?”禅师道:“不是。”又问:“被人骂了?”禅师道:“不是。”同事又问:“那哭什么呢?”禅师道:“我鼻孔被大师扭得痛得不得了。”同事道:“有什么因缘不合吗?”禅师道:“你问和尚去。”同事问大师道:“怀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合,在僧舍里哭?请和尚告诉我们。”大师曰:“他自己知道,你们去问他吧。”同事回到僧舍问道:“和尚说你自己知道,叫我们来问你。”禅师乃呵呵大笑。同事感到迷惑不解。

    第二天,马祖升堂,众人刚聚集在一起,禅师出来卷起席子,马祖便下座。禅师随至方丈室,马祖道:“我刚才未曾说话,你为什么便卷席?”禅师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马祖道:“你昨日留心什么地方?”禅师道:“鼻头今日又不痛了。”马祖道:“你很明白昨天的事。”禅师作礼而退。

    禅师每次上堂,总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人退,唯老人不离开。禅师问:“你是何人?”老人道:“我不是人。过去,在迦叶佛时曾住此山,那些学法之人问:‘大修行人还会落入因果轮回吗?”我回答道:‘不落因果。’因此五百生堕入野狐身,今请和尚代我转一语,希望脱离野狐身。”禅师道:“你问吧。”老人道:“大修行人还会落入因果轮回吗?”禅师道:“不昧因果。”老人听此言大悟,作礼道:“我已脱离野狐身,住在山后。敢请你按亡僧发送。”禅师令职事僧鸣槌告诉众人,饭后送亡僧。众人聚在一起议论,觉得很奇怪:众人都很平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此?饭后禅师领众人至山后岩下,用杖挑出一死野狐,按僧人的规矩火葬。

    有人问:“什么是大乘顿悟法要?”禅师道:“你们先停止众缘,休停万事。善与不善,出世入世,一切诸法,莫记忆,莫念缘,放松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如空,慧日自现,像云开日出一般。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佛教指为贪恋和追求声、色、香、味、触五种“物境”而起的五种情欲。——译者)八风不动,不被见闻、知觉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备神通妙用,这是能够得到解脱的人。面对一切境相,心无静乱,不摄取、不散乱,透过一切声色,无有滞碍,称为得道的人。善恶是非都不适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称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入世出世、福德智慧所系,称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束缚,处处自在,称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又问:“面对一切境相,怎么才能心如木石呢?”禅师道:“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们自虚妄计较,作多种理解,起多种知见,生多种爱畏。只是明白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而起,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所有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本来具有的心性不要给他安上一个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称人天二乘界。如果垢净心尽,不受系缚,不需要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处,对生死淡然,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种情景参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开门相似。学道之人,如果遇到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贪恋名利,以赡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所滞碍,无亲无爱,面对苦乐心境平静,衣服遮寒,粗食活命,如愚如聋。如在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所漂溺,还归生死海里。佛是无所求之人,求之即违佛法;理是无所求之理,求之即失。如使无求,又同于有求。如使无为,又同于有为。所以佛经道:‘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道:“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如能一生心如木石一般,不被阴界五欲八风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界所缚,不被有漏所拘系。他日还以无因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使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也可以说是应病取药。”众人问:“如今受戒,身口清净,已具诸善,能得解脱吗?”禅师道:“稍稍解脱,心没有得到解脱,亦不能一切得到解脱。”问:“什么是心解脱及一切解脱?”禅师道:“不求佛法僧,甚至不求福智知解等等。垢净情尽,不守此无求,亦不住尽处,亦不羡慕天堂、畏惧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都叫解脱。你莫说有少许戒,身、口、意净,就已经悟了。不知无数戒定慧门、无漏解脱,都未涉足。努力向前,必须勇猛究求进取,莫等到耳聋眼暗,面皱发白,老苦及身,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中惶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那个时候,再来修炼就来不及了。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能相救。因为心眼未开,只念及诸境,不知反照,又不见佛道。一生所有善恶业缘,都现于眼前,有的欣喜,有的恐怖,六道五蕴(六道亦称“六趣”。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类,因各自所作的善恶行为的不同,于此六道中升沉异趣,轮回相续。其中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为恶道。五蕴:译自梵语Skandha。指物质世界“色蕴”和精神世界“受、想、行、识四蕴”的总和。①色蕴:指构成身体和世界的物质;②指随感官升起的苦、乐、不苦、不乐等情感;③想蕴:指认识直接反映的影像及形式的感觉、表象、概念等。④行蕴:指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升起和变化活动;⑤识蕴:指精神作用的主体。“五蕴”是佛教全部教义分析研究的基本对象。如何解释,是各派确立自己思想体系的重要依据。——译者),皆按时出现在眼前。尽敷严好舍宅、舟船、车马,光明显赫,皆从自心贪爱所表现出来。一切恶境,皆变成特别美妙之境。随着贪爱之心加重,业识所引导,随使受生,一切失去了自由的机缘。龙、畜、良、贱,也不能定。”

    僧人问:“怎么才能得到自由的机缘?”禅师道:“现在得即能得到。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都消失了。如日月在空,不因为机缘而照耀。心如木石,念如救头上火。亦像番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这种人天堂地狱都不能收摄。读经受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须明晰,能当下鉴觉心性,不会因为诸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言教就是你的导师。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就是金刚慧,就有自由独立的机缘。如不能如此领会,纵然诵得十二《韦陀典》,也只成增上慢,反而是谤佛,不是修行。但离一切声色,也不住于离,亦不住于知解,就是修行读经听教。如看准世间是好事,如向明理人一边数,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解脱不了,流入生死河。凡是三乘教,皆能治贪嗔等病,只如今若有贪嗔等病,先须治之,不用寻求义句知解。知解属贪,贪变成病。既然自己是佛,何虑佛不解语。只恐自己不是佛,被有无诸法束缚,不得自由。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