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法眼上堂说法,有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答道:“是曹源一滴水。”那僧迷惘而退。这时天台德韶国师正在旁坐,闻语豁然开悟,他平生凝滞疑难,若冰块遇阳光立即消融。于是他把所悟讲给法眼听。法眼道:“你以后当成为国王之师,以致祖师禅道发扬光大,我不如你也。”从此,各方异论,古今玄妙义理,法眼都给他讲解,不留丝毫疑难。不久,国师回到本道,游天台山,他驻足瞻仰了智者顗禅师遗踪,感到好似自己的旧居。国师又与智者顗同姓,时人认为他是智顗转世之身也。
当初,国师在白沙时,忠懿王钱俶为王子,担任台州刺史,向往国师之名,常请国师入府问道。国师对它道:“他日为人主,无忘佛恩。”后汉乾佑元年戊申,忠懿王嗣国位,遣使迎接国师,以弟子之礼迎见。
有位传天台宗智者教的叫义寂者(即螺溪也。——译者),屡次言于国师道:“智者之教籍,年已久远,大多散落。今新罗国有完备原本,如非和尚你的慈力,其谁能得到它呢?”国师于是给忠懿王讲了此事,忠懿王便遣使者拿着国师之书信前往新罗国缮写全本而回,因此天台宗迄今仍盛行于世。
国师住持天台山后,一天上堂说法道:“古圣人方便接引之道多如河沙,慧能祖师说:‘非风与幡在动,是仁者心在动’,这乃是无上心印法门。我辈是祖师门下客,该怎么样领会祖师旨意?莫说风幡不动,你心妄动;莫说不拨风幡,就是风幡通取;莫说风幡动处在哪?有的道附物明心,不须认物;有的说色即是空;有的说不是风幡动,应该善于领会。像这样解释领会,与祖师意旨有何关系?既然不许这样领会,各位上座便应知悉。若在这里彻底领悟,有何法门不明?对百千诸佛方便之门,一时洞悉了,还有什么疑难之情?所以古人说,一了千明,一迷万惑。上座岂是今日领会得一则禅语,明日又不领会了。莫非是有一分更难事难领会,有一分很易事愚昧凡夫不能领会?如此见解,设经尘劫,只会使自己劳神广思,还没有正确处。”
一天,有僧问他:“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语言宣示。和尚如何为人师?”国师道:“你到各方禅院,再问一遍。”僧人道:“这么讲,就拒绝在言语外了。”国师道:“是在睡梦里呢,还是苏醒的?”
那僧又问:“船棹都停划时,如何到达彼岸?”国师答道:“庆贺你平生。”僧人又问:“如何是三种病人?”国师答:“恰好问着。”僧人接着问:“如何是古佛心?”国师答道:“此问不弱。”一会儿,僧人又问:“如何是六相?”国师对他道:“你就是。”僧再问:“如何是方便?”国师道:“此问甚好。”
一次,有僧向国师问道:“亡僧圆寂后到何处去了?”国师答道:“总是不向你道。”僧不解,又问:“为什么不向我道?”国师道:“担心你不领会。”僧又问国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如何是一花开五叶?”国师答道:“日出月明。”僧人又问:“如何是结果自然成?”国师道:“天地皎洁。”
国师上堂,有僧过来问道:“四众云集,人天恭敬。目睹尊颜,希望大师宣讲般若。”国师答道:“清楚记得。”僧便唱颂道:“师宣妙法,国王万岁,人民安乐。”国师问他:“谁向你道的?”僧人回答:“本身是这样。”国师赞道:“你倒机灵!”
又有一僧来问国师:“三世诸佛不知有,狐狗马牛却知有。既是三世诸佛,为什么却不知有?”国师对他道:“却是你知有。”僧又问:“狐狗马牛为什么却知有?”国师反问道:“你何处见到三世诸佛?”
有僧问:“教义中讲道:眼不见色尘,意不知诸法。如何是眼不见色尘?”国师答:“却是耳闻。”僧人问:“如何是意不知诸法?”国师答道:“是眼知。”僧人道:“这么讲,见闻之路就绝,声色却明显了。”国师问他:“谁向你道的?”又接着道:“一切问答,如针锋相对,无丝毫参差。事无不通,理无不备。无论一切言语,一切三昧,都是横竖深浅,隐显去来,这就是诸佛实相门。如今一起验取。珍重!”
国师上堂道:“古人道:如何是禅?三界绵绵;如何是道?十方浩浩。为什么道三界绵绵?何处是十方浩浩的道理?要领会么?就塞住眼,塞住耳,塞住舌、身、意,使它们无空隙处,无转动处。上座怎么领会?横亦不得,竖亦不得,放纵亦不得,强夺亦不得。无用心处,也无施设处。若像这样领会得,就会一切法门绝选择,一切言语绝渗漏。曾有僧问我:‘什么是绝渗漏的话语?’我向他道:‘你口似鼻孔甚好。’上座如此领会,自然不会通风,就好比能认识十方世界是金刚眼睛。无事了,大家珍重!”
一天国师上堂,有僧问:“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如何是王?”国师答:“日晓月明。”僧人问:“如何领会?”国师问他:“谁是学人?”然后又讲道:“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各种患难。此是佛语,古今不变。不变一言,就可以定古定今。各位上座,好好领会吧!”
有僧问道:“古人言: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如何是有物先天地?”国师答道:“非同非合。”僧人问:“如何是无形本寂寥?”国师答:“谁问先天地?”僧人道:“这么讲,就是静境林间独自游去了。”国师叱道:“乱讲什么!”然后又道:“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要领会么?说话无声,色在眼前也不是物,这样才能领会天下太平,大王长寿。诸位立久了,珍重!”
国师上堂,有僧问他:“欲入无为海,先乘般若船。如何是般若船?”国师答道:“常无舶所。”僧人问:“如何是无为海?”国师答:“且先领会般若船。”僧人又问:“古代大德们讲,登天不借梯,遍地无行路。如何是登天不借梯?”国师回答:“不遗留丝毫之地。”僧人接着问:“如何是遍地无行路?”国师问他:“刚才向你讲什么?”然后又道:“百千三昧门,百千神通门,百千妙用门,都不出于般若海中。为何呢?因为是在无住为本的基础上建立的诸法。所以道,生与灭,去与来,邪与正,动与静,千变万化,都是诸佛之大定门,莫过于此。诸位上座,大家探究一下,将为佛法增益寿命,望珍重!”
国师上堂,有僧人问:“古代大德们讲,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此语意为何?”国师答:“山河大地。”僧人道:“学人不会,请师接引。”国师问他:“何处没有接引你?”僧人道:“名假法也假,人空法也空。以后诸缘,请师直接指示。”国师道:“谢此一问。”僧人道:“不睹国王宫居壮丽,哪里知天子的尊严!”国师道:“贪看天上月,失却手中桡。”那僧又问道:“教义中道,心里清净,故法界清净,如何是清净心?”国师答道:“迦陵频栖伽鸟,是共命之鸟。”僧接着问:“它与法界是同还是不同?”国师答道:“你自去问别人。”接着解释道:“大道廓然,岂能齐今古。无名无相,是法是修。因而法界无边,心亦无际。无事不现,无言不显。如这样领会,就叫作般若显现,理与真实相同,一切山河大地,万事万象,墙壁瓦砾,并无丝毫缺损。无事了,大家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