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文偃住云门光泰禅寺弘法,奉行佛教普现万有,真理不可名说,应随机教化学人的说教方式,宗风孤危耸峻,人难凑泊,世称“云门宗”。——译者)光泰禅院文偃禅师,从小跟随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文偃禅师敏质生知,慧辩天纵。等到长大,在毗陵坛落发,受具足戒。他随侍志澄律师,几年后,探索穷尽了律部佛典。后因对自我本性尚未认清,前往参见睦州禅师。睦州才见到他,便关上门。文偃就叩门,睦州问道:“谁?”文偃答道:“我是某某。”睦州问:“来做什么?”文偃道:“对自我还有未明白之处,请禅师指教。”睦州开了门,一见他便关上。文偃连续三天像这样叩门。到了第三天,睦州一开门,文偃就挤进去,睦州便抓住他道:“说!说!”文偃正准备说话,睦州便推他出门,边推边道:“秦时陀螺转。”于是关上门,伤了文偃一只脚。文偃从此理解了禅理。
睦州指点他去见雪峰禅师。文偃到了雪峰禅庄,看见一个僧人,就问道:“上座今天上山去了吧?”僧人答道:“是。”文偃道:“寄一则因缘(此处指话头。——译者)给堂头大和尚,只是不能说是别人的话。”僧人道:“行。”上座到山中,看见和尚上堂,众僧才集中便走出去了。那个僧人完全依照文偃所教,握腕站在那里道:“这老汉项上铁枷,为何不脱掉?”雪峰见这个僧人这么说,便下座劈胸抓住道:“快说!快说!”僧人无话答对。雪峰推开他道:“不是你的话。”僧人道:“是我的话。”雪峰道:“侍者拿绳子棍棒来。”僧人这才道:“不是我的话,是禅庄上一个来自浙中的上座(此处只是尊称,并非实职。——译者)教我来说的。”雪峰道:“大家去庄上迎接五百人的善知识(善知识,一般指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富有智慧、并能够指导他人信奉佛教的人。——译者)来。”文偃次日上山见雪峰,雪峰刚见面便道:“因什么能够到这个地方?”文偃就低下头。从此两人很投合。他们平和地研习佛法,积久熟悉,彼此了解,雪峰秘密地把本宗心印传授给他。
文偃出山后,普遍地谒见各处高僧,考核穷究禅理,辞锋雄辩险绝,世人盛传。后来到了灵树,暗合知圣禅师迎接首座之说。当初,知圣住持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常常道:“我的首座出生了,我的首座在放牛了,我的首座开始云游了。”一天,知圣下令击钟,到三门(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称为三门。——译者)外迎接首座。众僧出三门迎迓,文偃果然来到。知圣径直请他到首座禅室,解开行李。后来广东统帅命令文偃住持灵树。
一天,文偃禅师上堂道:“你想领会佛法吗?都是因为你自己无量劫来妄想浓厚,一旦听见别人说起,便生疑心。问佛问法,问向上向下,寻觅了解领会,反而不能涉及。起心就错了,何况还有言语,莫非是不起心吗?莫要错误领会就好。还能有什么事?珍重!”
又一天,文偃禅师上堂道:“各位兄弟到各方参拜寻访知识,抉择生死,所到之处难道没有大禅师发慈悲指点你们的言语吗?还有参悟不透之处,出来说说看,待老汉与你们大家商量。有吗有吗?”当时有僧人出来,打算发问,文偃禅师道:“不断前去的西天路,迢迢十万有余。”便走下法座。这时,有一个僧人道:“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禅师道:“我当时如若看见,一棒打杀给狗吃,图个天下太平。”
文偃禅师上堂道:“把乾坤一下子拿来放在你眼睛上,你等众人听到这么说,不敢指望你们出来,性情急躁的把老汉打一掌,且慢慢仔细看,是有是无,是个什么道理,只让你在这里明白。德山和尚一见僧人入门,抓起拄杖便赶;睦州和尚见到僧人入门来,便说现成公案,打发你三十棒。我们这些人,能做什么?若是一般空虚之辈,食人涎水唾沫,记得一堆一担古董,到处炫耀,驴唇不对马嘴,自夸能解答十转五转的问题。随你从早问到晚,如何谈论天地生成毁灭,曾经梦见过吗?哪里是让人着力的地方?像这样,有人出家,冤枉吃了一碗和尚斋饭,也说有饭吃,有什么值得共同谈论?日后在阎罗王面前,不让你用口解说。各位兄弟若是得到了悟的人,别处跟常人一般度日;如果还没有得到,切莫轻易虚过时日,必须小心。雪峰曾道。尽大地是你自己;洛浦道,一尘才起,大地全收,你们把这些拿来反复思量,待日久年深,自然有个入道之路。此事无人可以替代,各在当事人本分上。老和尚出世,只是替你证明。你若有一点来历,也蒙不了你;如若实在未得门道,点拨你都不行。你们这些人是踏破了草鞋,抛下师长父母,一定要有一些成就才行。十年二十年,做到解决生死问题,莫愁办不成。就是今生不能彻底解决,来生亦不失人身。向此门中也是省力,不白白地辜负平生,也不辜负师长父母、十方施主。只须在意,不要空自游州过县,横担拄杖,一千里二千里,走这边过冬,那边过夏,好山好水堪娱情,多有斋供,易得衣食,辛苦冤枉,图他一粒米,失掉半年粮。如此云游,有什么益处?那些信佛的施主,给菜送米,你凭什么消受?只能看自己,无人可以替代。时间不等人,忽然有一天眼看现状,到时候用什么应对?不要活得像落汤螃蟹,手脚忙乱,那时已没有你凭空说大话的机会。莫等闲虚度时光,一旦失去人身,万劫不复。这不是小事,不要只看眼前。俗人尚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我沙门,应当履行什么事?极须努力,珍重!”
有僧问灵树禅师:“祖师西来东土的意旨是什么?”灵树默然不语。灵树涅槃后,他的门人立行状碑,想镌刻这句话,问文偃禅师道:“先师默然不语之事如何上碑?”文偃禅师答道:“灵树上堂,大有佛法,只是舌头太短。”良久道:“舌头太长。”众僧去搬柴时,文偃禅师就拈一片柴火抛下道:“一大藏教,只说这个。”文偃见一僧人量米,就问:“米箩里有多少达摩眼睛?”僧人无言以对。禅师代答道:“用斗量不尽。”
文偃禅师上堂道:“人人自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做什么才是各人自己的光明?”自答道:“厨房库房三道门。”接着又道:“好事不如无。”他告诉众僧:“以前的高僧大德说,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哪个是你自己?”又自答:“遇贱即贵。”一僧道:“请禅师指教。”禅师拍一下手,拿起拄杖道:“接住拄杖。”僧人接到手,拗作两截。禅师道:“只知如此,也该给三十棒。”
文偃禅师上堂道:“一句话讲出来,千辆车同一辙。包括微尘,还是教化佛门的学说。若是僧人,该做什么?若将佛意祖意,拿来这里商讨,曹溪一路平安沉静。还有人能说吗?能说的出来。”一僧问道:“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文偃禅师答道:“糊饼。”僧问道:“这里有什么关系?”禅师道:“明明白白,有什么关系?你们这些人没事可做了,听见别人说着佛祖意旨,便问超佛越祖之谈。你们把什么叫做佛?把什么叫做祖?姑且谈谈超佛越祖的道理看。问个出三界,你把三界拿来,看有什么见闻觉知阻碍着你,有什么声尘色法(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尘是染污之意,能染污真性。这里是对六尘的省称。——译者)可给你了结,了结个什么碗?以哪个作为差别之见?以前的佛祖莫奈何,横着身子看事物,说是所有本体全是真如。每一种事物显出本体不可能。我跟你们说,当下有什么事,早已埋没了你。你若实在没有入门之处,姑且独自参详,除了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还有什么事?无故产生这多般妄想做什么?还有一帮人与等闲之辈相同,聚在一起学到点前人话头的路数,强记下来,妄想测度,说我懂得佛法了。只管说些纠缠不清的话,取性过时,还嫌不称心意。千乡万里,抛下父母师长,作这样的事,这种村野汉,有什么脸面。云游去。”用拄杖逐出。
文偃禅师上堂道:“近日师僧向北去,说是去礼拜文殊菩萨;向南去,说是去游历衡山,如此云游,名叫乞食,白白消耗信众施舍。苦哉!苦哉!问着他时,心中跟黑漆一样,只是认识本性错过了时间。假设其中有三个两个狂学多闻的,牢记话头的路数,到处寻觅相似的语句,去与饱学之士印证,想求得认可,轻视上流人物,造作薄福业报,以后阎罗王钉钉子的时候,不要说无人给你讲。若是刚起心学佛,只须打起精神,不要空记别人说的话,多虚妄不如很少的实际,往后只是自己获得好处。有什么要问,走近前来。”
文偃禅师上堂,提起拄杖道:“天亲菩萨无故变作一条榔栗杖。”他用拄杖在空中画了一下道:“尘沙中诸佛尽在这里纠缠不清。”就走下法座。
文偃禅师上堂道:“我看你等众人,二三等玄机中尚不能够达到,空披僧衣有何益处?你们领会了吗?我给你们说破,今后到各地去,若见年老宿学的和尚举起一根指头,竖起一柄拂尘,问是禅还是道?你只须抓起拄杖打破他的头就走。若不如此,全都落到天魔随从之中,败坏灭绝了佛家宗法。你若实在没领会,姑且到纠缠不清的社庙里看看。我平常对你们说,微小的尘世,短暂的天地间,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是为三世)诸佛,西天二十八祖(佛教传说,世尊在灵山拈花示众,唯迦叶尊者会心微笑,获得真传,创立禅宗,传至达摩,是第二十八代,故有西天二十八祖之说。——译者),东土六祖(达摩是西土第二十八祖,又是东土初祖,以下依次是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是为东土六祖。——译者),全在拄杖头上讲说佛法。神通变化,声应十方,完全任凭他们纵横。你们领会了吗?若没有领会,还是不要作假。虽然如此,真谛该当实际见到,见到了没有?即使到这步田地,也未梦见禅僧沙弥。三家村里,不逢一人。”蓦地提起拄杖画了一画,说道:“在这里。”又画了一画道:“从这里出去。珍重!”
有一天,文偃禅师把手伸进木狮子口中,叫道:“咬死我了,救我!”(归宗柔代评论道:“和尚出手太厉害。”)文偃禅师上堂道:“闻声悟道,见色(指一切物质现象。——译者)明心。”于是举起手来道:“观世音菩萨,用钱买糊饼。”放下手后道:“原来只是馒头。”
文偃禅师上堂,拿起拄杖道:“凡夫把实称作有,二乘析理称作无,圆觉谓之幻有,菩萨当体即空(一切实相,不过是地、水、火、风在一定的条件下和合而成,并无自性,故谓当体即空。——译者)。僧家见拄杖便唤作拄杖。行只是行,坐只是坐,不能动弹。”有僧问:“佛法大意怎样?”禅师道:“春来草自青。”又道:“新到的是何地人?”僧人答道:“新罗。”禅师:“用什么过海?”僧人答:“草贼大败。”禅师伸手道:“为什么在我这里?”僧人答:“恰巧这样。”禅师道:“完全任你跳。”僧人无言答对。
一天,有僧人问文偃禅师:“牛头(四祖道信门下有法融,因住金陵牛头山而成为牛头禅一系。——译者)禅师未见四祖(指道信,他是东土六祖的第四祖。——译者)时如何?”文偃禅师道:“家家观世音。”僧人问:“见后如何?”禅师道:“火里蜈蚣吞掉老虎。”僧问:“如何是云门一曲(问的是云门山文偃禅师的禅法精要。——译者)?”禅师道:“腊月二十五。”僧问:“唱曲的人如何?”禅师道:“姑且缓一缓。”僧问:“如何是雪岭泥牛吼?”禅师道:“山河走路。”僧问:“如何是云门山木马嘶叫?”禅师曰:“天地黑。”僧问:“佛祖以来的事,请禅师讲一讲要旨。”禅师道:“朝看东南,暮看西北。”僧问:“就如此领会了又如何?”禅师道:“东家点灯,西家暗坐。”僧问:“十二个时辰中,如何能够不空过?”禅师道:“到什么地方找来这样一个问题?”僧人答道:“求学僧人不能领会,请禅师提举。”禅师道:“拿笔砚来。”僧人于是取来笔砚,禅师作颂道:“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劫悟?”(诗意是说,写出来你不要看,看了就会有差错。你要是认真思考,什么时候才能彻悟。——译者)僧问:“如何是求学僧人自己?”禅师道:“游山玩水。”僧人又问:“如何是和尚自己?”禅师道:“落得遇到维那不在。”僧问:“一口吞尽时如何?”禅师道:“我在你肚子里?”僧问:“和尚为什么在求学僧人肚子里?”禅师道:“还我话头来。”僧问:“如何是道?”禅师道:“去。”僧问:“求学僧人不能领会,请禅师说。”禅师道:“阇黎公开验证分明,在何处重新判定?”僧问:“生死到来,如何消除?”禅师伸出手道:“还我生死来。”僧问:“父母不许,不能出家,如何能出家?”禅师道:“浅。”僧道:“求学僧人无法领会。”禅师道:“深。”
有一个云游僧人问文偃禅师:“如何是求学僧人自己?”禅师道:“怕我不知。”僧问:“万种机缘丧失殆尽时如何?”师曰:“给我拈来佛殿,与你商量。”僧道:“哪里关佛殿的事?”禅师喝道:“这个务虚汉!”僧人仍不死心,隔了一会,又问:“树凋叶落时如何?”禅师答道:“树干露在秋风里。”僧问:“如何是佛?”禅师道:“干屎橛。”僧问:“哪里是众佛出生的地方?”禅师道:“东山的水向上流。”僧问:“以往僧人面壁,意旨如何?”师曰:“二十七日。”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道:“太阳底下看山。”禅师反问僧人道:“近来离开什么地方? ”僧人答道:“南岳衡山。”禅师道:“我不曾与人纠缠不清。走近前来!”僧人走到禅师面前,禅师道:“去!”
有僧问文偃禅师:“什么是和尚家风?”师曰:“有读书人来禀报。”僧问:“透法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禅师答道:“北斗星里藏身。”僧问:“如何是西来意?”禅师曰:“久雨天不晴。”又道:“充满稀饭气味。”僧问:“先前有人说过,牛头禅师横说竖说,还是不知有向上的关键。什么是向上的关键?”禅师道:“东山西岭青。”问:“如何是端坐念实相?”禅师道:“河里失钱河里捞。”
文偃禅师上堂道:“涵盖乾坤,目观微小征兆,不涉及世事尘缘,凭什么承当?”众僧无人对答。禅师自己代答道:“一箭射穿三道关。”僧问:“如何是正法眼?”禅师曰:“普。”僧问:“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什么地方忏悔?”禅师道:“露。”僧问:“凿壁偷光时如何?”禅师道:“恰。”僧问:“三身中用哪一身说法?”禅师道:“要。”僧问:“以往有人说过,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偿宿债。不知二祖(指慧可,禅宗谱系将其列为东土二祖。——译者)是了了还是未了者?”禅师道:“确。”片刻,禅师向下问道:“领会佛法如河中泥沙,百草头上说一句来听?”自己代答道:“俱。”过了一会,又有一僧问道:“如何是一代时兴的宗教?”禅师道:“对一说。”僧问:“不是目前机缘,也不是目前事时如何?”禅师道:“倒一说。”僧问:“如何是法身向上的事?”禅师道:“向上的事跟你说不困难,怎样才明白法身?”僧道:“请和尚鉴别。”禅师道:“鉴别就暂且放在一边,怎样才明白法身?”僧道:“这样这样。”禅师道:“这个是长连床上学到的,我又问你,法身知道吃饭吗?”僧人无言以对。
文偃禅师问山中顺维那:“以前的高僧大德竖起拂尘,放下拂尘,意旨如何?”顺维那道:“拂尘前可见,拂尘后可见。”禅师道:“就是,就是。”文偃禅师后来举出这个话头问僧众:“你们说当初答应他还是不答应他?”僧众无人回答。禅师道:“应该知晓礼节了。”
文偃禅师曾经举出马太师说的“一切语言是提婆宗,以这个为主”的话头,评说道:“好话,只是没有问我。”当时就有僧人问道:“如何是提婆宗?”禅师道:“西天九十六种外道(所谓九十六种外道,只是概数,泛指古代印度的非佛教思想的哲学宗派。——译者),你是最下等的一种。”又问一个僧人:“近来离开何处?”僧人答道:“西边禅院。”禅师问道:“西边禅院近来有何禅语?”僧人伸出双手,禅师打了他一掌。僧人道:“我正在讲话。”禅师就伸出双手,僧人无言答对,禅师又打他。文偃禅师曾举出临济(禅宗宗派,因义玄禅师在河北镇州的临济禅院创立而得名,是五宗中影响最大、延续最久的宗派,禅史上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译者)三句(临济宗接引学人的方法,谓之三句接人,即学人著力句、学人转身句、学人亲切句。——译者)问塔主:“像塔中和尚悟晓第几句?”塔主无言答对。禅师道:“你问我。”塔主便问,禅师道:“不快就说。”塔主曰:“什么是不快就说?”禅师答道:“一不成,二不是。”
文偃禅师问直岁:“去了何处回来?”直岁答道:“割茅草回来。”禅师问:“割到几个祖师?”文偃答道:“三百个。”禅师道:“朝打三千,暮打八百。东家勺柄长,西家勺柄短。又怎样?”直岁无言以对,禅师便打。
有僧人问文偃禅师:“秋初夏末,前面路上若有人发问,该怎样答对?”禅师道:“众人退后。”僧人问道:“不知错在哪里?”禅师道:“还我九十天饭钱。”
有个讲经的僧人参话头,经过一段时间,感叹道:“未到云门时,恰似初生月;等到了云门,曲弯弯的。”文偃禅师听到后,就召他来问道:“是你说的吗?”僧人答道:“是。”禅师道:“很好。我问你:什么是初生月?”僧人就遮住额头做出望月亮的姿势。禅师道:“你这样子,以后将失明。”僧人过了十天又来,禅师又问:“你领悟了没有?”僧人答道:“尚未领悟。”禅师答道:“你问我。”僧便问:“如何是初生月?”禅师答道:“曲弯弯的。”僧惘然失措,后来果然失明。
文偃禅师上堂道:“众位和尚不要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道:“给我说说山的话头。”一僧便问:“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时如何?”禅师答道:“三门为什么骑在佛殿上,从这里走过?”僧人道:“如此就不去妄想了。”禅师道:“还我话头来。”
文偃禅师上堂道:“如果你修禅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暂且寻个入手之处。世间各位佛祖在你舌头上,三藏圣教(指佛教典籍经、律、论,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译者)在你脚跟底下。不如去参悟的好!还有证悟了的吗?出来对众人说说看。”隔了一会,对众僧道:“尽十方世界,乾坤大地。”又用拄杖画了一画道:“百种杂碎,三乘(指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得到觉悟的方式途径。——译者)十二分教(也称“十二部经”,系指佛经体例上的十二种类别。在中国佛教典籍中,使用十二分教,往往泛指佛教宗派。——译者),达摩西来,放过就不可;若不放过,不消一声大喝。”禅师又道:“真空(佛教认为,各种事物皆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性,缘合而成,缘尽则散,世间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故名真空。——译者)不坏有(指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全句意为:物象虽本性空无,并不妨碍物象的存在。——译者),真空不异色(“色”指物质现象。全句意为:空无自性的物质,与空的客观现象并没有差别,二者当体为一。——译者)。”僧便问:“什么是真空?”禅师道:“你听到钟声了吗?”僧人道:“这是钟声。”禅师曰:“驴年梦见钟声了吗?”
文偃禅师上堂道:“平地上死了无数的人,过得荆棘林的人才是好手。”这时,有个僧人走出来,说道:“这样的话,那堂中第一座就有长处了。”禅师道:“啰里啰唆。”一个长老举起菩萨手中的红幡,问文偃禅师:“这是什么?”禅师道:“你是无礼汉。”长老道:“为什么无礼?”禅师道:“你是连外道(指佛教之外的印度宗教哲学派别,佛经中提及时往往有贬意。这里是泛指佛教外的各种宗教。——译者)的奴仆也做不成。”又有一僧问:“佛法如水中月,是不是?”禅师答道:“清波中没有透入的路。”僧人又问:“和尚从何处得到佛法?”禅师道:“再问又怎样?”僧人道:“正在那时如何?”禅师答道:“重叠关山路。”
文偃禅师上堂,拿起拄杖道:“拄杖化为龙,吞掉了乾坤。山河大地,从哪里来?”禅师口诵一首诗偈,道是:“不露风骨句,未语先吩咐。进步口喃喃,知君大惘措。”禅师又道:“大用当前,不存在法则。”当时有僧问:“如何是大用当前?”禅师拿起拄杖,高声唱道:“释迦老子来了!”
文偃禅师上堂道:“要认识祖师吗?”用拄杖指道:“祖师在你头上跳。要认识祖师眼睛吗?在你脚跟底下。”禅师又道:“这个是祭鬼神茶饭。虽然如此,鬼神也没有满足。”禅师看着众人,开示道:“一人因说话得到彻悟,一人因叫唤得到彻悟,一人听到说话就回去了。你说他回去意在干什么?”禅师又道:“也该给他三十棒。”
文偃禅师上堂道:“光线不明亮,有两种毛病。一切地方看不清,面前有物体,这是一种;又照得一切现象空无,隐隐约约地好像有个物体一样,这也是光线不明亮。法身(法身是梵文意译,指以佛法为身或身具一切佛法。这是把佛法人格化的结果。这里的法身是自我的本性。——译者)也有两种毛病。得到法身,对法身执着不忘,自己的见识还存在,坐在法身旁边,这是一种;即使彻悟了,法身也离去,放过就不行。仔细检点将来,有什么气息,这也是一种毛病。”
文偃禅师问一个僧人:“光明寂照遍河沙,难道不是张拙秀才的话?”僧人答道“是。”禅师道:“话坠落了。”僧问:“如何是法身?”禅师道:“六不收。”僧人问:“不起一念,还有过错没有?”禅师答道:“须弥山。”僧问:“如何是清净法身?”禅师答道:“花药栏。”僧问:“就如此离去时如何?”禅师答道:“金毛狮子。”僧问:“如何是尘尘三昧?”禅师答道:“钵里饭,桶里水。”僧问:“一句话说完了时如何?”禅师答道:“裂破。”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道:“面向南方看北斗。”僧问:“一切智全都无障碍时如何?”禅师道:“扫地泼水相公来。”
文偃禅师到江州,有一个叫陈尚书的人请吃斋饭。才见面就问:“儒家书典中的问题就不问了,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什么是僧侣云游的事?”禅师道:“曾经问过几个人?”尚书道:“就是现在问上座。”禅师道:“现在暂且放置一边,什么是佛教意旨?”尚书答道:“黄卷赤轴。”禅师道:“这个是文字语言,什么是教意?”尚书道:“口中想谈但语言丧失,心想因缘但思虑忘却。”禅师道:“口中想谈但语言丧失,是答对有言;心想因缘但思虑忘却,是答对妄想。什么是佛教意旨?”尚书无言答对。禅师道:“听说尚书看《法华经》,是不是?”
尚书答道:“是。”禅师道:“经中说道,一切治生产业,都与实相不相违背。姑且说说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尚书无言回答。禅师道:“尚书不要草率,三经五论,师僧抛开,进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且没办法,尚书又怎能领会?”尚书行礼拜告道:“是我的罪过。”禅师唱道:“灵树云门,共三十年。机缘语句,备载广录。”
文偃禅师在乾和七年己酉四月十日圆寂。在方丈室建塔保存全身。十七年后,投梦给阮绍庄道:“帮我带信给秀华宫使特进李托,奏请打开佛塔。”于是导致下旨迎请禅师真身皇宫内庭供养,过了一个月才送还。因此把寺名改为大觉,谥号是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