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释迦牟尼是继前佛而补登成佛的菩萨。《普曜经》说:“佛初生刹利帝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花,自然捧双足。东西南北,各行七步。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茫茫天地间,何人如我尊?”

    至周昭王四十二年二月八日,释迦牟尼十九岁,欲出家,自语道:“不知将遇到何事?”于是到城外四门去闲游。他看到老百姓生老病死四种情形,心中悲喜莫名。暗忖:这些苦恼终有一天可得到超脱。子时,一个名叫净居的天人出现在他窗前,叉手合十道:“出家时至,可去矣。”释迦牟尼闻之,心中欢喜,随即翻越城墙而去,到檀特山修道。修道六年,释迦牟尼凭无妄念之真心,超脱之感受,折服了其他流派的僧侣。他先后历试各种外道邪法,精研各派学说,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最终大彻大悟,达到了菩萨的境界。《普集经》说:“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道,号称天人之师,时年三十岁。”

    一天,释迦牟尼对弟子迦叶说:“我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诸法实相”的简称。佛教指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或本来状态。佛教认为,诸法的真实相状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真正显示。——译者)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与你,你要好好护持。”然后口吟一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此偈语之意是:法本来是效法无法,无法之法也是法。我今天托付无法给你,效法之法何曾真有效法?——译者)

    说毕,释迦牟尼又告诫迦叶:“我将金缕僧伽黎衣(三衣的一种。意为“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九条衣”、“九品大衣”等。进王宫和出入城镇村落时穿用。用九条布或25条布缝制而成。——译者)传与你,以后你转交给补登佛位的菩萨,至慈氏佛(即弥勒佛。——译者)出世,勿使之损坏。”迦叶闻偈,用头部顶礼释迦牟尼的脚,说:“善哉!善哉!我当恭顺依照佛祖的话而行。”

    然后,释迦牟尼来到拘尸那城,对僧众道:“我今背痛,欲入涅槃。”随即往熙连河边,娑罗双树下,安然而卧。不久,又从金棺中起身,为已故母亲说法,并吟一首无常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这时,弟子们用香柴争着把佛祖的遗体火化。火灭后,金棺如故。众僧来到佛祖前以偈语赞道:

    凡间火势猛,何能撼大佛?敬请三昧火,焚化金佛身。

    唱毕,金棺从座上升起,与七多罗树一般高,往返空中,化为三昧真火。不一会,骨灰生成,得舍利(梵语Sarira音译的略称,亦译“设利罗”,意为身骨。佛教称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释迦牟尼的遗骨为佛骨或佛舍利,佛发、佛牙也称佛发舍利、佛牙舍利。相传释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佛。此后供奉舍利的风气渐次盛行。——译者)八斛四斗。

    释迦牟尼降生时,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向四周各迈出七步,回顾四方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一天,释迦牟尼升座,众僧都集中在那里。文殊菩萨敲响木槌,说道:“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即佛法如此。——译者)释迦牟尼就走下座来。又一天,释迦牟尼升座,默然而坐。阿难鸣槌道:“请佛祖说法。”释迦牟尼道:“会中有二僧侣犯律行,我故不说法。”阿难用知彼之心通观众僧,找出两人,逐出室外,释迦牟尼仍然不语。阿难道:“刚才二僧犯律,现已逐出,佛祖为何仍不说法?”释迦牟尼道:“我誓不为二乘(指声闻乘、缘觉乘。是教化众生达到解脱的两种方法。——译者)声闻人说法。”说罢,便下座去了。

     释迦牟尼在忉利天住了九十天,为已故母亲说法。他告辞天界下凡时,四方僧尼、八部天神都往空界恭迎。有一个叫莲花色的尼姑心想:“我是尼身,必居大僧后见佛。不如用神力变作轮圣王,千人围绕,最早见佛。”她果然满足了心愿。释迦牟尼一见到她,就呵斥道:“莲花色比丘尼,你为何越大僧见我?你虽见我色身,但不见我法身。须在菩提岩安坐,才能见我法身。”

    一天,释迦牟尼见文殊在门外立,乃问:“文殊!文殊!何不入释门来?”文殊答道:“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

    又一日,释迦牟尼坐定,见二人抬猪而过,乃问;“这是什么?”抬猪人道:“佛具一切智,猪子也不识!”释迦牟尼道:“也须问过。”

    一位异教派人问释迦牟尼:“事物皆有常道吗?”佛不答。他又问:“都无常道吗?”佛仍不答。这位异教派人道:“佛具一切智,何不回答我?”释迦牟尼道:“你之所问,皆为戏言。”

    一天,释迦牟尼拿一颗可随意变色的珠子,问五方天王:“此珠是何色?”五方天王各说不一。释迦牟尼藏珠入袖,摊开手掌问:“此珠何色?”天王道:“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释迦牟尼叹道:“你何以迷糊至此!我将世俗之珠示之,尔等便说有青、黄、红、白诸色;我将真珠示之,尔等竟不知了。”此时,五方天王才悟到佛祖真意。

    一位异教派人问释迦牟尼:“昨日说何法?”佛道:“说定法。”他又问:“今日说何法?”佛道:“不定法。”这位异教派人不解,追问道:“昨日说定法,今日为何说不定法?”佛道:“昨日定,今日不定。”

    五通仙人问释迦牟尼:“你有六种神通,我有五种神通,另一种神通何在?”佛呼五通仙人名,仙人应诺。佛说:“那一通,还用问?”

    夏天至,文殊菩萨到三处消夏。这天来到释迦牟尼处。迦叶欲用木槌将其驱逐。刚拿槌,乃见百千万亿个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槌不能举。佛问迦叶:“你想逐哪个文殊?”迦叶无法回答。

    长爪梵志邀释迦牟尼辩论,先约定:“我之观点若被驳倒,我自斩首。”佛道:“你之观点以何为宗旨?”长爪梵志道:“我以一切不受为宗旨。”佛道:“‘以一切不受为宗旨’这个观点能接受么?”长爪梵志愕然,乃拂袖而去。行至中途,乃省悟,对弟子道:“我当回去,斩首以谢佛祖。”弟子问:“在人众天众前,师尊幸而得胜,为何要自斩其头?”长爪梵志道:“我宁愿在智者前斩首,不愿在无智者前得胜。”乃叹道:“我之观点自相矛盾,如此观点能接受,则失败在粗;如不能接受,则失败在细。凡人间天上的修行者皆不知我观点之谬误,唯佛及各位大菩萨知之。”回到释迦牟尼前,道:“我之观点陷于自相矛盾中,故当斩首以谢罪。”佛道:“我法中无此事,你当回心转正道。”于是,长爪梵志率五百信众投佛出家,转证阿罗汉。

    一次,释迦牟尼与阿难走在路上,见一古佛塔,佛便行礼。阿难问:“此古佛塔为何人修建?”佛道:“为过去诸佛陀所建。”阿难又问:“过去诸佛是何人弟子?”佛道:“是我弟子。”阿难道:“应当如是。”一个异教派人问:“不问,是有言还是无言?”佛良久不语。这个异教派人赞叹道:“佛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道。”乃作礼而去。阿难问释迦牟尼:“此人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佛道:“如此良马,不用鞭打,见鞭影而有行动。”

    释迦牟尼成佛后,在逝多林中一树下盘腿而坐。有二商人赶五百乘车经过林畔,有二牛车不肯前行。商人惊异,问山神。山神道:“林中有圣人成道,已经四十九日未食,尔当供养。”商人入林,果见一人,端然不动。乃问道:“君是梵王吗?帝释吗?山神吗?河神吗?”佛微笑,举袈裟角示之。二商人跪下,用头顶礼释迦牟尼脚。并留下供养物,喜而离去。

    黑氏梵志运使神力,左右手举开花的合欢树和梧桐树来供养佛。佛呼一声仙人,梵志应诺。佛道:“放下罢。”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呼一声仙人:“放下罢。”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第三次呼一声仙人:“放下罢。”梵志道:“佛祖,我今两手皆空,还能放下什么?”佛道:“我非教尔放舍此花,尔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下舍弃这些,到无可舍弃地步,乃是尔超脱生死之时。”于是,梵志从佛这几句话中,悟到了不生不灭的无生忍法。

    佛在灵山大会上见到五百僧人,他们都修到了四禅定,具有五种神通,然仍未达到诸法忍境界。由于他们有宿命智通这一神通,能知晓自己往世情况,他们都见到了自己过去杀害父母及诸罪孽,无不心有疑惧,不能进一步深入证法。于是,文殊菩萨凭借佛之神力,手握利剑直追佛祖。佛对文殊菩萨道:“住!住!不应作孽,勿得害我。我若被害,就是行善被害。文殊,尔从本原上并没看到我,但从内心中又看到了我。有此内心,我必被害。这就叫犯下罪孽。”于是,五百僧人皆各自悟到本心,如梦如幻。梦幻中,我本虚无,所以能生于母亲之体。五百僧人同声赞叹:“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利剑之下,佛亦如此。实相无相,实无二致。既是无相,无有所生;既无所生,又何谈杀?”

    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道:“尸在这里,人在何处?”另一女道:“怎么回事?怎么回事?”诸女细观尸体,各得禅悟。天帝闻之,颇感动,从天上散下花来,并道:“众姐妹有何所需,我当终身供给。”一女道:“我家四事(指衣、食、床、药。——译者)七珍(泛指金银珍珠玛瑙等物。——译者),都皆具足,唯要三种物件:一要无根树一株,二要无阴阳地块一片,三要无回声山谷一处。”天帝道:“一切所需,我皆有之。然这三种物件,我实无得。”一女道:“你如无此物,如何解济人类?”天帝惘然,遂与七贤女同到佛祖处。释迦牟尼呼天帝姓氏道:“*(左忄右乔)尸迦,我之弟子及大阿罗汉皆不解此义,唯诸大菩萨乃解此义。”

    佛祖的堂弟名叫调达,因诽谤佛法,堕生入地狱。佛祖遣阿难去地狱问之:“尔在地狱中安否?”调达回道:“我虽在地狱,然如同于处三禅之境,快乐之至。”佛祖又遣阿难问之:“尔还想出此地狱否?”调达道:“我等大佛来便出。”阿难道:“佛是三界(译自梵语Trayo dhatavah。佛教将世俗世界分为三种境界。即:①欲界,处于三界最下层,为食欲和淫欲特盛的众生所住的世界。②色界,位在欲界之上,已离粗欲而只享受精妙境界的众生所住的世界。③无色界,更在色界之上,为离物质享受而只有精神存在于定心状态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佛教认为有情众生均在三界中“生死轮回”,故以“三界”为“迷界”,认为从中解脱达到涅槃才是最高理想。——译者)大师,岂有下地狱之理?”调达道:“佛既无下地狱之理,我岂有出地狱之理?”

    文殊菩萨心中突然生起佛见和法见,被佛祖神力摄至两座铁围山中。城东有一老母,与佛同时出生而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是如此,回顾四方,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仍总是佛。

    殃崛摩罗持钵到一长者门前化缘。其家妇女正在难产,孩子不能生下。长者问道:“乔达摩的弟子堪称大圣贤,当有何法为我媳妇免除产难?”殃崛对长者道:“我新入道,未见此法。待我回去问佛祖,即来相告。”殃崛见佛祖,详告其情。佛祖对他说:“尔速告之长者,说我自奉行贤法以来,未曾杀生。”殃崛奉佛祖语急往告之长者。其妇得闻佛语,当时即平安分娩。

    佛祖常常在尼俱律树下打坐。一天,两个商人路过,问:“佛祖见有车过否?”佛祖答:“不见。”商人又问:“听闻车过之声否?”佛祖答:“不闻。”商人道:“无人禅定否?”佛祖答:“不禅定。”“是否睡一觉?”“不睡觉。”商人乃叹道:“善哉!善哉!佛祖觉而不见。”遂献白色毛布两段。

    灵山大会上,佛祖拈起梵王所献波罗花示众。此时,众人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义外另传。今传之摩诃迦叶。”佛祖至多子塔前,命迦叶将其座位分一半坐下,拿僧伽黎大衣围在他身上,告诫道:“我以正法眼藏密付与你,你当护持,传付给后来者。”佛祖临近涅槃时,文殊请佛祖再说一次法。佛祖嗔道:“文殊!我住世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尔请我再说一次法,难道我曾说过法吗?”

    在涅槃会上,佛祖手抚胸部,告众人道:“尔等善观我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尽足,勿令后悔。如果说我灭度了,非我弟子;如果说我没灭度,亦非我弟子。”一时之间,千百万人皆彻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