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与曼荼罗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略论地宫真身菩萨和单檐精舍

    1987年2月28日至11月底,国家和陕西省对法门寺基和唐代地宫进行了发掘和清理。在发掘清理中,发掘了鲜为人知的大量唐代文物,其中佛教法器具多,其它宫廷中的生活用品若干。本文只对唐宫室中佛教器物中密宗曼荼罗进行初步、简略地讨论。

    曼荼罗,是密宗佛教徒进行修炼的坛。它的意思就是集聚一切如来真实功德之处所,就是“圆满”意,就好像一个车轮的辐条和车辋、毂的关系一样相互联接,谁也离不开谁。《大日经》说:“漫荼罗是蕴聚积诸佛如来真实功德之处,故以名,言轮圆辐辏者,喻显法,轮即平轮,圆谓圆满,毂辐辋等相圆满故,辐辏者旧会也,谓众辐归会于毂也”。从哲学上说,任何事物没有独立存在的,都是相互连接的整体。从政治上讲,一个国家好似一个车轮,封建国家(皇帝)就是车毂,其国家机构是车的辐辏,人民百姓就是车辋。当李唐王朝发展到唐懿宗时,这个车轮已经腐朽,懿宗李漼这个年轻皇帝也无力为它修补,所以他想藉宗这个神密的车轮——曼荼罗,来挽救这个已经腐朽了的封建主义的车轮,然而他并没这样的回天之力,这是唐懿宗李漼的一出悲剧。    

    一、捧真身菩萨与唐懿宗的悲剧

    法门寺出土的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于咸通十二年(871年)十一月十四日懿宗三十九岁生日精制的一尊佛像,它的底座是根据密宗教义所制的三层莲花曼荼罗。两年后,在迎佛舍利时,将这一珍贵佛器一并和佛舍利送入地宫。

    根据这一佛器上錾文说:“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报,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庆日记”(《法门寺地宫珍宝》1988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三十多岁的一个中青年作生日,就祈祷佛爷保佑他“万春”、“圣枝万叶”,这恐怕是李漼身体不佳的象征。虽然在咸通十四年随佛舍利把这一“永为供养”之物送进地宫,佛法不但没有保佑他“万春”和“圣枝万叶”,而他自己也随着佛舍利到了黄泉。

    李漼在登其之前,李唐王朝的天下早已是乱哄哄的了,李漼即位之后,他不但没有能够扭转其政局危机,反而使之加剧,弄得他惶惶不可终日。玄宗的后期,李唐王朝就开始了日向西山,尽管经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十代皇帝竭尽全力挽救其摇摇欲坠的政治危机,他们用政治、军事、宗教等手段来麻痹自己和臣民,但仍无济干事。就密宗言,从它形成过程分析,它不是一个“盛宗”,而是一个“衰宗”。由于密宗在天竺已经没市场了,它才向东方强国唐帝国发展。密宗依其严密的思维方式,天衣无缝的哲学逻辑,把个唐玄宗给弄得迷迷糊糊,自此密宗在李唐王朝的宫廷中传播日益加深。虽然曾经武宗灭法运动,但对宫廷内部早已形成的巨大的密宗道场(曼荼罗)却无丝毫损坏。到了唐懿宗时,对密宗更加坚信不移,但唐帝国也更加动荡不安,所以,在真身菩萨的捧匾錾文中,才向密宗祈褥“八荒来服、西海无波”。“真身?就是密宗的金刚像,是“如来之法报二身”,也就是大日如来一种应身,或称变化身,所以像是兰色面孔;兰色,在密宗里是恐怖色,此像是密宗护法神之一的吉祥天女。这个像是按密宗“大供养”的教义所铸造的。《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祗经》说:“若以白色花,护摩供养,一切吉祥天,赐与金宝藏,恣意而受用”(《大正藏》卷十八,268页)。所谓的“白花”,就是曼荼罗。《法华经》说:“佛说法,天雨曼陀罗花,翻译名义一曼陀罗,又云白华(花)”。“护摩”,就是烧臂烧身。《大日经疏》说:“若能烧业者,名内护摩也……如世间之火,若烧物也,但成灰烬;今则不尔。即烧一切烦恼……即是智也”(一行《大日经疏》卷十五转引郭朋:《隋唐佛教》598页—599页)。看来唐懿宗在他三十九岁生日之时,并没有好日子过,而是充满了“烦恼”,想借助密宗之火烧掉这些烦恼。所以,随同这一捧真身菩萨的还有另一个带有火焰背光的鎏金菩萨像(见《法门寺地宫珍宝》封面)。

    这个棒真身蒂萨,满身镶嵌着珍珠和缨珞,这是密宗大供养的形式,它的正名应该是“大供养天女”。此像制作基本上是按密宗经典规定,用“种种缨珞钏耳当天衣宝冠,天女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施咒无畏,宣台上座”。只是为了表示给懿宗祝寿,改为双手捧一盘匾,内勒铭文祈祷词,这是一种灵活运用,即佛为皇用。这个吉祥天女,作用和神通之大,在密宗里是非常有名的。这位“大吉祥天女”有十二个大号:“吉庆、吉祥、莲花、严饰、具财、白色、大名称、大光耀、施食者、施饮者、宝光、大吉”(《佛说大吉祥天等十二号经》,《大正藏》卷21,第252页)李唐王朝到懿宗时已经是财源毫尽。早在德宗时期,经济已十分困难了,当时判度支(官名)赵赞经德宗批准,在“两都、江陵、成都、扬、济、苏、洪等州置常平轻重本钱,上至百万贯,下至十万贯,收贮斛斗匹丝麻,候贵则下价出卖,贱则加估收糴,权轻重以利民,从之赞乃诸道津要置吏税商货,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升一税,以充常平之本”。更有甚者,是赵赞巧法聚敛,但终不能给,“至是又税屋,所由吏秉笔持算,入人卢金抄计,峻法绳之,愁叹之声遍于天下”(《旧唐书》十二)。到了懿宗时,虽经五十多年的治理,毫无效果,财政更加困难了。唐懿宗是一个无能之辈。他在政治上一窍不通:他只会三招:一是下“罪己沼”,二是改徽号;三是祈祷佛法保佑。

    他在咸通十年(869年)六月丁亥有罪已沼云:“矧复暴政烦刑,强官酷吏。侵渔*(上士中冖下磊)耗。隐害孤*(上艹中冖下九),致有宽仰之人,构成灭口之气。”他还说“内有饥欠,切有慰安,衰此蒸人勿俾艰食”(《旧唐书》卷十九)。这些都是空话,不解决什么问题,朝官和地方官不听其号令,藩镇仍然称雄,于是乎他就使用第二招:改徽号。他刚刚即位时徽号为“眙圣恭惠孝皇帝”,到咸通十二年(871年)春正月戊申(初一)宰相路岩率朝内文武百官给皇帝拜年时,奏议改徽号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这个“捧真身菩萨”像就是在改徽号之后铸造的。唐代似有这样一种习惯,即在政治发生危机时,统治者都以为借助这个吉利的文辞事情就顺当了。自从唐肃宗开始,老是个改年号,开始叫“至德”,一年之后又改成“乾元”,以后又改为“上元”。唐代宗改年号更多,在位十四多,改了四次年号。唐懿宗比其前辈,有所发展,不改年号而改徽号。

    第三诏,就是求佛保佑。他认为佛法可以帮助他挽救李唐王朝摇摇欲坠的政治危机,于里不顾国家财政困难,仍令全国各地大兴佛寺。在咸通五年,“谏议大夫裴坦上疏:论天下征兵,财赋方匮,不宜过兴佛寺,以困国力”(《旧唐书》卷十九)。可是他怎么能听进去?咸通十四年,也是他最后一年,在迎佛骨至京后,他登上安福门迎礼之,迎入内道场三日,懿宗说了一段话,颇具滑稽之词:“朕以寡德,朕永鸿业,十有四年。顷属寇猖狂,王师未息,朕忧勤在位,爱育生灵,遂乃尊祟释教,至重玄门,迎清真身为万姓祈福”(《旧唐书》卷十九)。他所谓的“为万姓祈福”,其实是万姓的灾难,当时农民为了逃赋税,宁可将土地荒芜而流离他乡,商人和手业者也多关闭门户,所以当时是“隘塞路岐”,监狱塞得满满的,老百姓睡觉也恐怕官兵来抓,人民怨声载道,而李漼还像一个在慈大悲的佛菩萨,还说什么“载念犴牢,寝兴在虑,磋我黎人,陷于刑辟,况渐当署毒,击于缧绁,或积幽凝滞,有伤和气,或关连追扰,有妨农务”(《旧唐书》卷十九)。可是,这位唐懿宗他没有问一下,造成这种局面应该由谁人负责?
    
    二、曼荼罗和捧真身菩萨    
    
    上已指出,密宗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盛”教,而是一个“衰”教。自它从南亚大陆传向东亚李唐帝国之后,这时唐国已经元气大伤;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想借助密宗的秘密金刚,来挽救早已走下坡路的国家,这也只是:“望梅止渴”。

    密宗的曼荼罗种类繁多,而每一个曼荼罗必定有下“主尊”(它就是修一种秘法时向之祈求的主要的佛菩萨)居于中心。主尊的亲近佛菩萨居于前后四方,每一个佛菩萨又有自己的眷属围绕。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真身菩萨,坐落在一座分为三层的一个曼荼罗之上;上层呈连花体形。实际上就是一朵分为四层的金属的莲花瓣,“上两层莲瓣内务有一尊有首光或背光的。手执莲。捧琴或结跏跌坐的菩萨或声伎乐,两侧衬以缠枝蔓草”(《法门寺地宫珍宝图版解说》15)。这四层连瓣之曼荼罗,又谓之“八叶莲台”,或者叫做“八叶莲华观”。按一行的《大日经疏》的解释,就好像似人的“肉团心”,孰是人的心脏观,也就是密宗对世界乃至宇宙的看法。为了使众生醒悟,就把这“八叶莲华观”通过造形艺术手段,作成莲花台,这座莲华台,即是曼荼罗。曼荼罗又分为“胎藏界”和“金刚界”。法门寺“捧真身菩萨”曼荼罗,是两种曼荼罗的结合体,上部为胎藏界”。通过中部腰束之四天王,与下部的金刚界相接。《大国经疏》说:“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栗驮心(草木之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此处思莲华之形,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心即是莲花三昧之心因,以未能令开敷,故为诸烦恼等之所缠缚,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实之相也,是故先当观此处心,作八叶莲华观。令开敷诸藻具足,于此台上思想‘阿’字而然其中”。“何故须观八叶不多不少耶?此者有二义,一者一切凡夫必处虽未能自了,然其上自然而有八瓣,如合莲华形。今但观此心开敷,即是三昧观而且便也”(《大日经藏》卷二》。这八叶莲华,是一般凡夫的“驮栗心”就是平常人的草木之心,或者叫做“污心”、“肉团心”,这种凡夫之心都必须以“三昧”为因。密宗所谓的“三昧”就是“定”,定就是受戒,受戒才能“生佛不二,六无碍之三昧也,定者,安住于生佛不二心之大决定心也”。有了这种心,才是智慧者,才能晓得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无碍之理;晓得了六大无碍之理才能解脱,才能断绝“无明”的缠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地念密宗的咒语,就是这八个梵文咒,是上面蒂萨的名号,它们是:金刚手菩萨,妙吉祥菩萨,虚空藏菩萨、慈氏菩萨、观自在菩萨、地藏菩萨,除垢藏菩萨、普贤菩萨。下面的八个金钢像,是上面八个菩萨的变化身,称八大明王,它们是:降三世明王、大威德金刚、大笑金刚明王、大轮金刚明王、马头金刚明王、无能胜明王、不动尊金刚明王、步掷金刚明王。

    不同类型的曼荼罗虽各置不同的佛蒂萨,但每一曼荼罗皆由一定数量的佛菩萨按他们之间的一定关系组成一个整体,所以唐代称之为众圣集会处。僧人面对这个曼荼罗修法祈褥时。先口诵每位佛菩萨的简短咒语,请他就位,并敬献供物,最后还要按修法目的向主尊诵专用于他的根本咒(主尊专用的比较长的咒语)。“捧真身菩萨”是吉祥天女,也就是说法门寺地宫真身菩萨曼荼罗,是以吉祥天女为主尊的曼荼罗。这个吉祥天女径大日如来的“正法轮身”,其它一周的八个菩萨也是大日如来的“正法轮身”,是九尊菩萨,所以这处曼荼罗又可称之为“九会曼荼罗”。如果加上下部的八个金刚菩萨(明王),《秘藏记》叫它为“理趣曼荼罗”,所谓的“理趣”就是必须由“十七尊诸拂菩萨、金刚明王组成的曼荼罗”。所以,我们将“捧真身菩萨”的称谓,应给予正名为“九会曼荼罗”或“理趣曼荼罗”。曼荼罗内的一切佛菩萨和金刚明王,都是大日如来的“正法轮身”。大日如来的“自性身”为“(法身)”而“正法轮身”可为“报身”,金刚明王为“教法轮身”(应身)。为什么要叫“教法轮身”呢?为了“折伏强刚难化之众生”。也是说,这位大吉祥天女是大日如来为折伏李唐王朝那些“强刚难化”的称雄藩镇和不缴纳赋税的流民。所以才有“真身菩萨”双手捧盘匾和祝寿词:“八荒来服,四海无波”。

    八个菩萨下右的第二层莲瓣是八个手执各种乐器的“声闻伎乐”,在“九会曼荼罗”生叫“八音”。就是为大日如来演奏的八种音乐,它们分别是:    

    1.极好音,是歌颂佛菩萨功德之广大,宣传人们都来入佛听佛之教导;2,柔软音,是歌颂佛的功德慈善之心,使之喜悦,也使那些具有刚强之心的人都能抛弃以力压人的念头,而随着这柔和的音乐旋律去行动;3.合适音;是歌颂佛陀居中道之理,这种音乐能调和那些心怀异离之心;自会于理;4.尊慧音,是说佛德高望众,凡能听到此音的都会开明不固执;5.不女音,是说佛位首楞严,定有此欲之德,其音声使一切魔妖肃立起敬,一切外道无不折服(看来大乘教把女性视为魔);6.不误音,是说佛智圆明,明了无谬,使听者都得正见了;7.深远音,是说佛智如无穹际,行住极高,其音声由脐部而起,撤至十方,使近闻非大,远闻非小、皆证甚深之理;8.不竭音,是说如来极果愿行无证,以住于无尽之法藏,故其声滔滔不尽,其声不竭,使能寻其语义,得无尽常住之果。

    八菩萨、八金刚明王,配以八音声伎乐,使得曼荼罗圆满、有净、有动、有色、有声”在密宗的佛坛里,不但有乐神,还应该有香神,但这里缺少这一项。

    中国的其它佛教派别,没有得到李唐王朝象密宗如此之宠,就是因为它们是晦涩的。然而密宗却通过造型艺术充满了活力、生机和热情,它把全部教义和哲学都集中到一个小巧玲珑的艺术之中,把“苦空”和修炼的最高境界归于一“心空”论中;可是它又利用“可视的形象”和可存在的形象,来诱惑世俗的生灵,使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想断除现实的欲念,遁入空门净土。一方面是“虚幻的”、“无明”的“妄见”、“恶见”的宣传,一方面又是可观、可闻、可触的形象的诱惑,可谓教理与实践的深刻矛盾才使我们真正的领悟到密宗的艺术因缘。本质是迷狂的密宗与本质是自由的世术两者结合,密宗就是用这种艺术手段紧紧地揪住了人们的心扉,乃使千千万万的急欲超脱现实苦难的忠诚不渝的信徒们在它们面前五体投地,奉献自己的灵肉。年仅三十九岁唐懿宗李漼的灵与肉就献给了它,因为在这个曼荼罗中铭刻着他的生辰八字。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相隔两年之后(咸通十四年)李漼就和这个珍贵的“九会曼荼罗”一起伴佛舍利进入黄泉了。

    三、单檐精舍与九会曼荼罗

    陈景富同志著《法门寺史略》一书之第十一副图片——“地宫出土文物之一:塔刹高耸的单檐精舍”,是与“九会曼荼罗”有密切关系的。“九会曼荼罗”的腰束间有“四天王”像。现就“精舍”和《法门寺地宫珍宝》二书中的“单檐四门塔”一并谈谈我们的认识。 

   “精舍”四门塔是座落在三层塔台上,每层都置栏板。第一层(底层)大于第二层,第二层又大于第三层,第三层是精舍塔的主体。从底层至精舍主体四门塔,四面都置阶梯直至塔的四门,四门各置二金刚护法(从正面看是有二金刚,但从侧面看似乎每个角上和回廊上也有,照片不太清楚),塔顶盖呈四面四坡钻尖顶,塔刹主杆之上套五个小环,小环上方又置一横杠,横杠之上又置亚葫芦状的塔尖,塔尖上又置二个圆球。这个“精舍”就是方塔的一种,密宗曼荼罗的一种,亦称“方坛”,就是四角曼荼罗。如果“捧真身菩萨”曼荼罗是属于胎藏界的,那么“精舍”四门塔就是属于金刚曼荼罗。  

    金刚界曼荼罗之所以开四门,是表“四摄”。这“四摄”包括钩、索、锁、铃四种菩萨,这四菩萨各守一门。这四个菩萨是从三十七尊中派生出来的。所谓的“三十七尊”就是“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道品”包括“四正勤”、“四念处”、“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因为这“三十七道品”贯穿了修道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制意去欲,也就是控制和防护意识活动的方法,使自己的认识不去追逐客观对象,以强制对方去接受和乐于佛教所指导的思想路线和观念体系。并且,“当以戒求道,反求天上荣乐也”,也就是要把持戒修习当成一种“天上”与“玉女相乐共居”的活动手段(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即“往诣须弥山顶入于金刚三摩地发生三十七智安立金刚大曼荼罗”(《大藏秘要》第一卷)。这种说教,正适合唐朝末期的政治形势,一个将要覆没尚未没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是容  易接受密宗哲学这一思想的。    

    只有这四尊菩萨的帮助,才能达到“三十七道品”的五轮塔婆之上。这五轮塔婆就是五种智慧,塔刹之上的五个铜环,是五种智慧的象征物,也是“九会曼荼罗”中十七尊金刚菩萨之根本。五种智慧又称“五智如来”:1.法界体性智,这是诸曼荼罗中最为重要的,它是大日如来的标志。如果一个人、一个政治团体和国家要得到法界体性智的帮助,那必须经常背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偈文,意思就是所谓的“内证”,就是说自己认为是“真理”它就是真理。《唯识论》说:“唯真证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一行在《大日经疏》中也说“毗卢遮那内证之德以加持故,从一一智印,各现在执金刚身”。换句话说:李唐王朝只是信仰了大日如来,得到大日如来的“内证”,就会出现千千万万个“金刚”。有了这“金刚”保护,李唐王朝就会永存不息。2.不动金刚菩萨,它位于东方,是曼荼罗的“大圆镜智”,表示任何力量也是推不倒、打不翻的,同时它可以帮助信仰大日如来者随时用“镜”照看那些不忠不孝的臣民。有五言四句偈语来说明它的作用和神通:“净极光通达,寐照涵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3.宝生佛,它的位置在南方,在曼荼罗中,代表“平筹性智”,它的作用是劝解信仰者要消除一切“烦恼”。它的作用由这样五言四句偈来说明:“无边烦恼断,无上法门学。誓度诸有情。绵共成佛道”。另外宝生佛还有四言四句劝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心,是诸佛教。”4.阿弥陀佛,它的位置于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大日如来的“妙观察智”,它也有五言四句偈文:“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不行道已,来世得成佛。”5.不空成就佛,它在曼荼罗中代表“成所作智”,它的偈言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以“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为中心,四方摆放着“四智如来”,护卫着大日如来,这实际上是李唐王朝的代名词。“四智”各负其责,有起巩固(不动金刚)作用的;有随时侦察(大圆镜智)对李唐王朝有二心之臣民;还有起安慰作用的平等性智,是劝说皇帝“断除烦恼”,还有劝说众生常自寂灭相”,即劝说皇帝和他的臣民们只要虞诚信仰大日如来,必然会得到“成所作智”。这“五智”和“四摄”,都是为每况愈下的唐朝政治服务的。但是事与愿违,自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之后,经60多年的挣扎,大唐帝国也终于灭寂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