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曼荼罗)基本理论和教义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唐密是公元八世纪印度密教(即密宗)发展中期的纯密,由入唐“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入中土汉地,经唐朝高僧一行、惠果、智慧轮等创新发展而成的中国化的密宗。唐密是唐代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它的思想理论有许多独到之处,尤其对唐代皇室影响较大。特别令后人震惊的是,公元874年,唐懿宗、僖宗父子最后一次迎奉佛指舍利送归法门寺地宫时,地宫内被布置为唐密曼荼罗。

    可惜的是,由于唐末五代的战乱,盛极一时的唐密在汉地消逝。唐密这一盛唐宝贵文化遗产被深深地埋入法门寺地宫。

    千年之后的今日,随着法门寺佛祖舍利和地宫珍宝的复出,失传了的唐密文化又发出昔日的光芒,成为盛唐文化的一支艳丽的奇葩!

    (一)唐密的两部根本经典

    唐密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

    据密典记载,法身佛大日如来为十地以上菩萨讲授这两部经典,在南天铁塔内外分别传出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大法。于公元七世纪,分别为印度高僧善无畏和金刚智所传承。善无畏、金刚智在印度传授并率弟子不空于唐开元年间先后来到唐长安,在中土汉地结坛并互相传授。密宗称它的理论为教相,称它的实践即修行方法为事相。事相极密,对外不公开,仅靠传承。

    《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史称“金胎两部”。这两部是有区别的,唐密胎藏界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侧重讲理界,讲前五大,讲色法,即注重讲认识物质世界。金刚界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侧重讲智界、讲修生差别、讲心法,即注重讲认识精神世界。但两部又是不二的,互不分离的。它们的主教或主尊都是毗卢遮那大日如来,即一切如来之总体,园满万亿,周遍十方,因此称法界体性智。

    胎、金两部一理一智。理者,众生自心,本具成佛之因也;智者,如来修生之果也。理以摄持无乱为功,归本不生为义;智以照破无明为功,坚利不坏为义。理界以阿字为一切音之根本,遍一切字中,犹如本觉佛种子,平等遍一切众生心中;智界以巴字为种子,为言说不可得之义,犹如始觉实相之智,虽差别无量,然唯证方知。理界认为众生心中本具佛性,如莲花之因中有果也,故以莲花自比;智界讲次弟修证,分分圆满,如月轮之由亏转盈,故以月轮自比。东方为发生之方,万物因之萌动,故理界称东;西为达到之方,万物以之成熟,故智界称西。五大之色周遍而且平等,故配之以胎藏之理;识大之心,差别而且照了,故以之金刚之智。胎藏为理具之佛种,如月隐云中,玉蕴石内,婴儿之在胎胞中;金刚为显得之智果,如澄空秋月,晶莹片玉,孺子之在襁内。

    两部这些差别列表如下:

    大日经—理—本有—因—生—本觉—平等—莲花—东—色—五大

    金刚顶经—智—修生—果—佛—始觉—差别—月轮—西—心—识大

    两部教主都名毗卢遮那、大日如来、遍照金刚,都为法身佛,但胎藏界教主为自性法身,表本有本觉之大日如来,称理法身;金刚界教主为自受用智身,表为修生显得之大日如来,称智法身。故在胎藏界曼荼罗中,大日如来住八叶莲花之中台,显理;金刚界曼荼罗中,大日如来住五大月轮之中央,表智。

    从形象上区别,胎藏界大日如来尊形戴发髻,如冠形,身金色,三昧耶形为塔,持法界定印;种子阿字;金刚界大日如来尊形五智冠、垂发,身白色,三昧耶形为五股金刚杵,种子巴字。

    《金刚顶经》,在印度叫一十八会,有十万诵。相传是金刚界大日如来在阿迦尼吒天宫十八次会上给十地以上菩萨讲的秘密经。佛慈悲,把在最高天宫讲的后来又在须弥山上象演电影似的重现了出来,被龙树菩萨记了下来才传入人间。

    后来讲的九会曼荼罗来自于《金刚顶经》十八会的“初会”。这九会指:第一会成身会;第二会三昧耶会;第三会微细会;第四会供养会;第五会四印会;第六会一印会;第七会理趣会;第八会降三世会;第九会降三世三昧耶会。九会中最根本的是第一会成身会,各会都内含着极丰富的佛理和智慧。证悟金刚界是永远坚固不坏的金刚智慧。

    《大日经》根本道理有三:一是阿字本不生;二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三是如实知自心。有人说《大日经》是十八会中的第十六会,名无二平等瑜珈会。

    两部唐密大法,内容全面系统,相辅相成。按唐密说法,成就金刚界成身会中的大日如来智法身,或成就胎藏界中台九圣中的大日如来理法身,这就是普门大法。修之真破三重妄执,方见毗卢遮那受用身。否则成就其他任一尊佛菩萨,只是成就一门局部法性,仅算一门法门。唐密中,必须得普门之尊成就者,才可得传法灌顶为阿阇黎,才有资格面世传法。可见唐密传承特难。

    (二)“六大缘起”和“六大无碍常瑜珈”

    唐密继承了印度正纯密教关于宇宙起源的“六大缘起”的学说,并且进一步阐明六大是如何缘起整个现实世界,为当今佛教中最系统最彻底的缘起学说。

    所谓六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六大性能。地大有“坚”性,万物始有实体;水大有“润”性,万物始有发展;火大有“炎”性,万物始能光辉;风大有“动”性,万物有转输与相应变迁;空大有“无碍”性,六大同类或异类皆相融无碍;识大有“灵知”性,依本觉而识万事万物。六大法性活动不息,而为一切法之能造和缘起根本,无量无边法界,从而建立三世间,也由此而生。宇宙的一切有情无情,无一不是这六大所构成。六大乃为法界体性。这就是“六大缘起”学说。六大法性具有周遍性、无碍性、具足性、统一性等特点。六大同类或异类皆融通无碍,而相互涉入,六大中任何一大,皆具足其他五大,六大自性相互消长,从而法界或宇宙变化无穷。故称“六大无碍”和“六大无碍常瑜伽”。瑜伽,相应的意思。六大随缘生起诸法,以因缘染净之不同。但众生之六大,同于佛陀之六大,此为密教即身成佛的理论依据。

    佛教各宗派的根本理论,可概括为“缘起性空。”宇宙万有为缘起,没有“第一因”,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缘生事物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无自性;即没有脱离缘(产生条件)的独立存在性。佛教称之为“一切无我”。第二,缘生事物都是不停地随缘运动变化的,即无永恒性,佛教称“诸法无常”。第三、凡缘生事物规律有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叫寂灭性,佛教称“寂静”。这就是小乘佛教的“三法印”:一切无我,诸法无常,涅槃寂静。大乘佛教认为无我、无常、寂灭都是宇宙万有实相空性的表现,故将“三法印”概括为“一实相印”:性空。“空不空”的般若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即本来面目。唐密侧重在事相上修“空不空”。但这“空不空”的理论基础仍是“六大缘起”、“六大无碍”或“六大无碍常瑜伽”。

    (三)“阿字本不生”和“如实知自心”

    什么是阿字?唐密不空三藏在译经中解释为“阿字门,一切法本不生”义。阿字在唐密中地位重要,其字、其声意义重大,价值很高。密教很重视声音,很多陀罗尼咒语都是声音。阿,人生下来的第一声,爸、妈音中都有元音阿,天上打雷的声音有阿……阿字是宇宙之中万事万物(即法)最初最重要的声音。因此密宗用阿字代表宇宙的法界本体“本不生”这一重要规律。

    何为“本不生”?指一切诸法本来不生不灭之义,万物缘生,生是灭,灭是生,霎那生,霎那灭,好似不生一样。“本不生”指诸法底源,是佛法中“空”、“有”二义的根本。佛法讲:“诸法从缘生,我说即是空。”缘起之物,皆无自性(无独立性),故曰缘起性空。宇宙能缘生诸法之缘,亦应为他缘所生,如此展转推究,其因缘之因缘,不能穷尽万物之第一原因,于是得出万物为无始本有的存在。无始者亦无终,是万物皆本来不生不灭,这就是阿字本不生的道理。为密教的一条根本原理。因万物之无自性故,当缘生之际,一切法皆“本不生”而生。因此,“本不生”统一了“空”、“有”的两面,这是法界本体,万法根源,又是一切智智之本,无上菩提心之本。在现实中,于本不生际,即见生灭时,亦看到不生之本性;于不生之真如本体,亦看到其生生不息之至尊性;世出世法不二,同时可见。唐密称此为双眼圆明,非独具只眼,这就是“如实知自心。”

    唐密胎藏界认为,阿字乃大日如来内证法门,唯以此一字为真言,表示胎曼大日如来,理法身之种子。阿字观即“本不生”,乃即身成佛的速疾法门,就因其能深入法界主体。龙猛菩萨《菩提心论》以阿字为三摩地菩提心。“从凡入佛位者,即以此三摩地,能达佛自性,悟诸佛法身、证法界体性智(即一切智智),成大毗卢遮那佛自性身、变化身、等流身。”

    密教讲实相般若,佛般苦的本来面目就是自心,当你如实知道你的自心,叫“如实知自心”,就达到了佛的般若。一般人不知道自心,越来越迷惑,越烦恼。只有修持,才能进入定位。

    唐密把“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重要的三条称作“三句义”。“三句义”的实质是“如实知自心”,这个“自心”就是明了“阿字本不生”的根本原理。怎样才能达到“如实知自心”的境界呢?这个过程就是修行戒定慧,就是因、行、证、入,成佛的过程。

    笔者认为,唐密讲“阿字本不生”是以“六大缘起”、“六大无碍”为前提的。阿字本不生其内涵就含有“六大缘起”、“六大无碍常瑜珈”之义的。否则,人们就难以理解“如实知自心”的“自心”就是阿字本不生,也难理解阿字本不生是大日如来之本体、法界体性和万法之源。

    (四)三句义: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胎藏界表示心,用八叶莲花表示。菩提心为因,因就是各种子,是求觉悟的菩提心。种子需要雨水、阳光,才能发芽生根。大悲是根本,叫大悲心胎藏界曼荼罗。方便就是当前如法做,用各种方便法使众生得度,究竟就是果,成佛果。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为种子,又叫“三句义”,是讲修戒定慧,首先要发菩提心即觉悟心。

    密教三祖龙树菩萨讲,菩提心包括行愿、三摩地、胜义。发愿,就是立志,发成佛的愿,即三昧耶愿,即发和佛、菩萨一样的愿。照这愿去行动,叫行愿,这才是菩提心。行愿,要大悲、大行;三摩地,即大定;胜义,即大智。大悲,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弥勒菩萨代表;大行,普贤菩萨代表;大定,地藏菩萨代表;大智,文殊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是无私的无条件的同慈同悲。

    (五)四曼相即各不离

    曼,就是曼荼罗,为万物的本质,为轮圆具足,聚集精华的意思。密宗认为,宇宙万有的本体是六大,若从宇宙万象来看,可分为四种曼荼罗: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摩曼荼罗。此四种曼荼罗,一一皆含藏法性之功德。此多用于修行。

    1.大曼荼罗。即十界有情之身,皆为大曼荼罗,佛的最高境界。大曼荼罗,众多功德圆满的佛和菩萨轮圆具足,显示出般若本质,众生证悟修行的最好场所。另三种曼荼罗,均含在大曼荼罗之中,故叫大曼荼罗。

    2.三昧耶曼荼罗。指佛菩萨所持器物之标识,如莲花、宝珠、刀剑等。“三昧耶”意为本誓。佛菩萨诸尊内证本誓,可用执器物或所结印契(手势)表示显示,如莲花表慈悲轮宝表无上法轮常转。日常器物及山川草木,各显特性,皆三昧耶曼荼罗也。

    3.法曼荼罗。法,以文字诠表义理,使人能依此规则而生信解之意。密宗佛与菩萨,各有代表的种子,各用悉昙字母表示。这些种子及真言,诸尊名号、经典之梵文,及一切言语文字名称记号,皆为法曼荼罗。

    4.羯摩曼荼罗。羯摩,事业之义。即指佛菩萨的一切威仪动作,众生的一切行动,宇宙间的各种运动变化,皆是羯摩曼荼罗也。

    四种曼荼罗,为一切有情无情皆具有。四者为一体之上的四种现象,作用各别,同时并存,有一曼必有其它三曼,佛的四曼中必具足众生之四曼,即生佛不二,轮圆具足,所以称“四曼不离”或“四曼相即各不离”。

    (六)“三密加持”与“即身成佛”

    宇宙万物,都有体性,相状和作用,即体、相、用。上述六大可尽摄宇宙万有之体,四曼可尽摄宇宙万有之相。若就宇宙万有之业用,密教从三个方面分析,就是用大的三密:身密、口密、意密。此为密教实践上至关重要的地方。

    佛陀的身、口、意,功德智慧无量,不可思议。宇宙间形色万变,无一不是佛陀身口意三密显现的结果。所以佛陀的行动称为身密,言语称为口语密,思想意识称意密。凡夫的身、口、意日常活动称为三业,但佛教大乘认为,佛陀与众生,自性本无二致。因此凡夫之三业,能依秘密之法规,融合于法性之三密,则依加持之力,亦能出现不可思议之功效。这就是佛菩萨教化众生成佛的众多法门,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容易接近的佛或菩萨作为本尊,在曼荼罗中修法,身密即结此本尊的手印,口密即诵此本尊的秘密真言,意密即集中注意力一心观想此本尊的形象,到了此本尊完全“入我”的意境,就是“我入”,我与本尊完全成为一体。“入我”为“加”,“我入”为“持”,故称加持。这种修行法能快速成佛果,因此称“三密加持速疾显。”

    六大可尽摄法界万有之体,四曼可尽摄法界万有之相,三密可尽摄法界万有之用。是以任何一界之三密,有何动作,其影响皆可遍及法界。我们凡夫众生手结如来之印契,口诵如来之真言,必住如来之三昧,使凡夫众生之三业净化无余,如来法身功德,自必显于凡夫众生身口意之上,尚有何无明不能破除,万德不能开显哉?这样自然就达到了“即身成佛”的境界,这就是“不舍肉身成觉位”。

    (七)不舍正法,不起邪行

    修唐密能快速成佛,但不是任何人都能修。修唐密是有严格条件的。这就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这就要先发菩提心,先持三昧耶戒。三昧耶戒主要有四条:①不应远离菩提心;②不舍正法,不起邪行;③于一切法不悭吝;④不得不饶益众生。一句话,就是不背离佛法,不干坏事,时刻利于众生。这是学修唐密的重要前提。

    大乘讲般若,是万事万物本来面目,这就是空不空,不空而空,六大是般若的体,无所有;四曼是般若的相,无所住;三密是般若的用,无所取。密教讲理趣般若,用“不空”证“空不空”。“当相即道,当事而真”。意思是眼前的相就是道,事就是真,处处是法门,是修行,要从眼前做起。

    佛教讲的般若,不是一般人的聪明才智,而是佛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只能证得,不能意得。修行就是证得,证得大彻大悟宇宙万有的实相。

    怎样证得?唐密与佛教各宗派都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即持戒,修定,证慧三个步骤。

    唐密讲持三昧耶戒。三昧耶是平等本誓。在戒的基础上修定—禅定。密教修秘密禅,大定,叫三摩地。证慧,要经十地位。一进入证慧,就入密坛,到十地位,叫即身成佛。证得的慧,是根本智,后得智,即得五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密教用五方五佛表示五智,佛就是大觉,就是五智,佛就是般若。

    (八)胎藏界曼荼罗(四重十三院三部五智)

    密教讲修行成佛,追求不可思议的“快”、“疾速”,故就有轮圆具足的佛的最高境界—曼荼罗。唐密时期,经过一行、惠果等大师的创新发展有了著名而独特的金、胎两部大曼荼罗。

    笔者认为,唐密的教相与事相,即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事相主要体现在两部曼荼罗之中。

    胎藏界曼荼罗是依据《大日经》及一行对《大日经》的中国化的解释《大日经疏》、《义释》而建立,并用复杂的图像表示之。

    胎藏界曼荼罗,从内向外分四重、三个部、十三院,表示唐密胎藏界修证流程,从中台中心的大日如来内心大慈大悲分流出种种法门,种种菩萨,来度种种众生。

    佛教其他宗派讲成佛,要历经无数次劫,来世成佛。密教讲当世肉身成佛,要经三劫破三妄执进十地。这“三劫”是:初劫、二劫、三劫。破“三妄执”,就是破除使众生产生无明烦恼的粗妄执、细妄执、极细妄执。进“十地”就是修证进入不同程度的初地、二地、三地等十地。初地叫发心地,显教称欢喜地,就是发菩提心之愿。二地到十地都是修行地,到十地修行圆满,进入了等觉妙觉,即证得大日如来的佛地佛果。

    胎藏界曼荼罗的第一重,是中台八叶院,是胎曼的核心或司令部,其莲花心为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也表示众生的肉团心,表众生的第九识庵摩罗识,清清白白、丝毫无染,称心王。莲花八叶为四方四佛和四隅四菩萨。以主尊大日如来的上面为东,下为西,顺时钟旋转。

    四方四佛为:东方宝幢佛    表大圆镜智

    南方开敷华佛    表平等性智

    西方无量寿佛    表妙观察智

    南方天鼓雷音佛    表成所作智

    四隅四菩萨为:东南,普贤菩萨,果为宝幢佛

    西南,文殊菩萨,果为开敷华佛

    西北,观音菩萨,果为无量寿佛

    东北,弥勒菩萨,果为天鼓雷音佛

    中心大日如来与四方四佛和四隅四菩萨,称“中台九尊”或“中台九圣”。修行众生过了这第一重,就是破粗妄执,即名第一劫,四菩萨为四因,为定;四佛表四果,为慧,由定生慧。

    第二重为遍知院和持明院。意为修行众生,破细妄执,是名第二劫,由无明达到了遍知和持明。

    第三重为观音院、金刚手院、释迦院、虚空院。意为修行众生破极细妄执,是名第三劫,佛慧初生,并有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释迦佛普度众生,达到“缘起性空”境界。

    第四重为文殊院、除盖障院、地藏院、苏悉地院、外金刚部院。为外加部分。

    胎曼十三院可分为三个部:中间中台八叶为佛部,右边为莲花部,左边为金刚部。金刚部寓意菩提心为因,莲花部为大悲为根本,佛部为方便为究竟。这三句话的实质是如实知自心,心是八叶莲花心,是阿字本不生。金刚部讲空,莲花部讲不空,佛部讲空不空不二。中台八叶又叫莲花藏世界,表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九)金刚界曼荼罗(三十七尊五部五智)

    金刚界曼荼罗是依据《金刚顶经》而建立,并用复杂的图像表示之。

    唐密讲的九会曼荼罗乃为金刚界大日如来在十八会中的初会里说的。金刚界主尊为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他是一切佛身、口、意金刚本质形成的金刚之体。金刚界是永远坚固不坏的智慧。

    金刚界九会,中间叫成身会,表示修行众生可成就象金刚界大日如来一样的身体,故称成身会。因其他八会由此派生,故也叫根本成身会。它是金刚界曼荼罗中的大曼荼罗。第二会,成身会诸佛诸菩萨用代表内证本誓的种种法器三昧耶表示,叫三昧耶会。第三会,把诸佛诸菩萨聚集在表示事业成就的金刚杵上,叫微细会或羯摩会。第四会,诸佛诸菩萨把三昧耶放在莲花上供养大日如来,叫供养会。第五会,表上四曼相即各不离,叫四印会。第六会,把四曼差别相会到一实相,得到般若六大,叫一印会。第七会,代表智慧的金刚萨埵是大日如来的法王子,表示一印会大日如来的内证法门,形成了般若理趣会,叫理趣会。第八会,对有些难化众生,需显露忿怒相的教令轮身来降伏,叫降三世会。把第八会用三昧耶表示出来,就是第九会降三世三昧耶会。

    金刚界分五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摩部、佛部。比胎藏界多了二部,即宝部、羯摩部从佛部中分出。佛的自利圆满,具无边功德,故叫宝部。佛的化他一面,为度众生成就一切事业,叫羯摩部。

    金刚界曼荼罗一般指成身会曼荼罗。大月轮,叫大金刚轮,表示五佛住的宝楼阁,里边有五轮,即五解脱轮。主尊大日如来,已证得一法界身,得一智具足,自居法界体性智中台之位,为受用故,从内心所证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四智。流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于东南西北月轮中。又从内心流出金刚、宝、法、羯摩四波罗密菩萨,依次在前、右、后、左月轮而住。又流出嬉、蔓、歌、舞内四供养菩萨,香、花、灯、涂四外供养菩萨,依次住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之内外月轮。复又于内心流钩、索、锁、铃四摄菩萨,依次分住于东南西北月轮中。

    密宗的实践,可概括为“上供下施”四字。以上三十七尊诸佛诸菩萨的关系就是互相供养的关系。它表示修行众生东方发心、南方修行、西方证得、北方入涅的四个过程、十六个小过程。表示菩提心的开、示、悟、入。上述慧门十六尊菩萨对应的是定门十六尊菩萨。这里边互相供养,有很深的法义。供养圆满,就是佛的一切事业圆满,佛的一切事业就是供养和布施。

    金曼中有地、水、火、风四大神,空大、识大涵在其中。表示了密宗“六大缘起”的理论。五大轮之外是贤劫千佛。过去千佛表示过去的一切佛;现在千佛表示现在的一切佛;未来千佛表示未来一切佛。金刚界曼荼罗揭示的宇宙法界在时间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十)“两部一具”和“金胎合曼”

    唐密两部大法《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一是胎藏界经典,讲色法,侧重说明物质世界的本性与现象的;一是金刚界经典,讲心法,侧重说明精神世界的本体与现象的。在印度,两部大法是各自单传的,其传承系是:

    胎大日如来—金刚手—达摩掬多—善无畏

    金大日如来—龙猛—龙智—金刚智

    唐开元年间,善无畏传胎藏界法于金刚智,金刚智传金刚界法于善无畏,史称“金、善互授”。从此两部大法互相交流。后来,金刚智弟子不空既受金刚智所传金刚界法,又从善无畏传承胎藏界法。由这一人传承具备两部大法。不空的青龙寺弟子惠果学贯两部大法,多有创新发展唐密的思想与传承,为唐密的集大成者。是不空之后唐密的传法大阿阇黎。他创绘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曼荼罗,创制金刚界诸尊金刚名号,完成两部一具的思想和传承。他的弟子遍及海内外,是为日本真言宗的初祖。

    大兴善寺大阿阇黎智慧轮,熟悉三部大法(另有《金刚顶大日苏悉地》),创绘四天王增广像,撰作诸天法二十八使者的道教名称。他是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佛指舍利供养的主要组织者。地宫布设仪轨和文物图像,如捧真身菩萨、八重宝函等,反映了他“金胎合曼”的绝妙思想,又使唐密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两部一具”和“金胎合曼”,即是唐密发展阶段,也是唐密的根本特点和重要思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