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史书”《志文碑》与作者僧澈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法门寺地宫发掘成功,惊天动天!

    中外人士都为法门寺文物珍宝拍手叫绝。走进法门寺珍宝,犹如走进了辉煌的大唐皇宫,又似走进了唐代的珍宝库。琳琅满目的国器重宝,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最高层皇室的生活画卷,进而使人们看到了繁荣富强的大唐社会和灿烂的大唐文明!使我们不能不发出:“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无尽赞美!

    当初,刚一打开第一道石门,法门寺地宫显示出气宇不凡,沉沉无尽。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两通石碑:

    一通为《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即后来人们常说的地宫“史书”《志文碑》。

    另一通为《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衣物帐》,即后来人们常说的地宫石“物帐单”《物帐碑》。

    也许,地宫是庄严肃穆的佛家法界,高雅深厚的文化殿堂,唐皇岂能让它不明不白!

    也许,千年之前的唐皇早就预料,地宫将要被后人打开、保护、研究。他要给后人一个清楚的交接,交接岂能没有“志文”和“物帐”!

    《志文碑》质地青石,碑长113厘米,宽48厘米,刻文47行,一行21字,共9百多字,楷书。

    《志文碑》极有历史研究价值。它记叙了法门寺佛指舍利的来历、以往大的供奉活动史,重点记叙了唐武宗“会昌法难”时,寺僧以影骨搪塞,保护了灵骨的过程,和咸通时唐懿宗、僖宗迎送佛指舍利的盛况。它对于法门寺佛指舍利、法门寺佛教历史和唐代历史研究都是很珍贵的史料。

    《志文碑》不仅是关于迎奉佛舍利的史书,而且还是富有文采的文章。结构严谨而突出重点,文笔简洁而突出特色,用词秀美而富有引力。撰写者不愧为记史作文的高手。

    地宫《志文碑》第一行记载:

    “内殿首座左右街净光大师赐紫沙门臣僧澈撰”。

    由此可知,法门寺“史书”《志文碑》由当时著名高僧僧澈撰写。

    僧澈,何许人也?

    僧澈,籍贯,出生史无记载。据《宋高僧传·僧澈传》说,他幼年聪慧,出家长安法乾内寺,当时国师名僧知玄大师的得意弟子,“内外兼学,辞笔特高”,不仅刻苦开习佛法经典,并且认真学习其他各种知识,尤其文章写得特别好。师父知玄“凡有新义别章,咸嘱付(僧)澈畅衍之”,即师撰写什么新著作,都要嘱咐僧澈修改润色。“玄生常著《来藏经会释疏》二卷,命僧澈撰《法鉴》以照像,若《十翼》焉。(知玄著)《大无量奉经疏》二卷,(命)僧澈著《法灯》,类章指焉。(知玄著)《胜曼经疏》四卷,僧澈著《法苑》以错综,犹纬书焉。(僧澈)又《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看来僧澈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儒僧。深得知玄的赏识,曾赋诗《答僧澈》褒奖赞扬。诗曰:

    观君法苑思冲虚,使我员乘刃有余。

    若使龙光时可待,应怜僧肇论成初。

    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

    萧寺讲轩横淡荡,帝乡云树正扶疏。

    几生曾得阇瑜意,今日堪将贝叶书。

    一振微言冠千古,何人执着问吾庐。

    僧澈还是位出色的弘法者。每当皇帝诞辰,都要请他赴大明宫麟德殿上法座为皇帝讲佛法,皇室曾赐他紫袈裟。唐懿宗在法会上亲为赞呗时,僧澈“则升台朗咏,宠锡博繁”,甚至特“造梅檀木讲座”赐给他。福寿寺尼缮写大藏经、雕造真檀像千躯之事,均委托他掌管。懿宗在三殿召集僧人、道士讲论时,他“辞辨济亮”,恢张佛理,旁摄黄冠,当时号称“法将”。懿宗于咸通十一年十一月十四延庆节,赐右街僧僧澈“净光大师”。僧澈曾任左右街僧录职,掌管天下僧事。唐时僧录统领天下诸寺,整理佛法。唐以前称僧统、沙门统、都统。可见僧澈是一位著名大德。

    僧澈还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深得懿宗、僖宗的信任。贫困时常依僧澈斋粥的常昭度,通过僧澈在宫中的斡旋,当上了僖宗朝宰相。公元880年,黄巢起义攻打长安,僖宗逃往昔蜀中,“其餐(僧)澈内宿(宫中)。明日仓黄与(道士)杜光庭先住扈从”。可见皇帝对他的信赖。

    僧澈“极多著述,碑颂歌诗”,是一位佛学造诣高,思维敏捷的文僧。曾写过许多很有文才的“碑颂歌诗”。难怪唐皇让他撰写这次迎送法门寺佛指舍利后永存于地宫的《志文碑》。这次迎送活动中,他与左右街僧录清澜、彦楚等一起参与了懿僖宗发动的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的组织工作,

    僧澈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关系密切。李商隐曾与僧澈同住一屋。僧澈给李商隐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三年后仍多次在梦中见到他。见李商隐的诗《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僧)澈师同宿》:

    紫阁相逢处,丹严议宿时。

    隋蝉翻败叶,捷鸟定寒枝。

    万里飘流远,三年问讯迟。

    炎方忆初地,频梦碧玻璃。

    附《志文碑》全文:

    唐《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

    内殿首座左右街净光大师赐紫沙门臣僧澈撰内讲论赐紫沙门臣令真书。

    释迦大师示灭一百一十九年,天竺有国君号无忧王,分遗形舍利,役鬼工造八万四千塔,阎浮聚落,有逾一亿舍,即置于宗。睹彼岐阳重真寺乃其一也。元魏二年,岐守拓跋育初启塔基肇申供养。隋文时郡牧李敏、唐太宗朝刺史张德亮,并继开灵趾,咸荐香花。高宗延之于洛邑。天后荐之于明堂。中宗改法门为圣朝无忧王寺,塔曰大圣真身宝塔。肃宗虔请置于禁中。德宗归依,延于阙下。宪宗启塔,亲奉香灯。洎武皇帝荡灭真教,坑焚贝多。衔天宪者,碎殄影骨,上以塞君命,盖君子从权之道也。缘谢而隐,感兆斯来,乃有九陇山禅僧师益贡章闻□□先朝,乞结坛于塔下,果获金骨,潜符圣心,以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得舍利于旧隧道之西北角。按旧记云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征诸古典,验以灵姿,贞观既叶于前闻,妙相克谐于瑞彩。宸襟瞩望,睿相虔思,降星使于九重,俨华筵于秘殿。十四年三月廿二日,诏供奉官李奉建、高品彭延鲁、库家齐询敬、承旨勒著文与左右街僧录清澜、彦楚、首座僧澈、惟应,大师重谦、云颢、慧晖等。同严香火,虔请真身。时凤翔监军使王景珣、观察判官元充,咸来护送。以四月八日,御安福楼,会宰臣者辟以延伫。宸虑既劳,其倾瞩法容,先诫其庄严,继赞纪于道途,耀戈铤于城阙。澄神负扆,齐虑临轩,虔拜瑶函,若灵山之旧识;一瞻金骨,忆双树之曾逢。解群疑而自化尘心,攀瑞相而尽成雪涕。遂感灯摇圣影,云曳彩章。神光亘发以耀华,玄鹤群飞而率舞。太宫玉食,陋缜迤最后之心;甲帐清香,笑汉武冲虚之思。古今熠耀,中外归依。而遽厌万机,将起十地,望九莲以长往,蹑五云而不归。龙图乃授于明君,凤历纂承于孝理。眷香花之法物,圣敬如新;顾函锡之清尘,遗芳尽在。克成先志,永报眷慈。爰发使臣,虔送真身。乃诏东头高品孙克政、齐询敬,库家刘处宏,承旨刘继*(左同右阝),西头高品彭延鲁,内养冯全璋,与左右街僧录清澜、彦楚,首座僧澈、惟应,大师清简、云颢、惠晖、可孚、怀敬、从建、文楚、文会,大德令真、志柔等,以十二月十九日自京都护送真身来本寺。道□七夕,严奉香灯。云飘宝界之花,泣散堤河之泪。以十五年正月四日,归安于塔下之石室。玉棺金箧,穷天上之庄严;蝉翼龙纹,极人间之焕丽。叠六铢而斥映,积秘宝以相鲜。皇家之厚福无涯,旷劫之良因不朽。仍令高品彭延鲁、内养冯全璋,颁赐金银钱绢等,诏凤翔节度使令狐陶、监军使王景珣充修塔寺。禅河呜咽,觉树悲凉。幢幡摇曳以交呜,罄梵凄清而共切。想金扃之永闭,万感难裁;知妙体之常存,双空目慰。龙花三会,同为见佛之人。香刹九莲,共接无生之众。芥城可竭,愿心无穷。命纪殊功,永志于石。监寺使高品张敬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