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珍贵的货币——玳瑁钱币
地宫内漫布铜钱,约27000余枚,有“五铢”、“货泉”、“开元通宝”、“乾元通宝”、“会昌开元”等近30种。有的还有奉施者的墨书题名。其中有13枚玳瑁币,直径2.4厘米,重1.7—2.0克,黄中泛青,略有透亮。为当今世界上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
玳瑁,为一种海生动物的硬壳,十分稀贵。历代统治者规定为宫廷专用,民间百姓使用是要被治罪的。唐皇派人用玳瑁加工成玳瑁币,十二枚上刻有“开元通宝”,一枚刻莲花,供奉给佛指舍利。是一种独特的纪念币、供佛币。
(2)香域宝地——描金檀香木须弥山
为唐懿宗供奉,置于地宫后室东南角。用丁香、沉香、乳香、檀香四种香木雕镂而成,描金加彩,象征佛祖的香域宝地,又是佛身的象征。
(3)唐代艺术精品——檀香木微雕像
放置于地宫秘龛,秘藏灵骨舍利的五重宝函的第三重银棱檀香木宝函内。微雕仅高2—3厘米,雕刻菩萨、力士等,神态生动,体形袒露,肌肉丰满,犹如象今日之健美运动员,充分表现了唐代的艺术风格,是古代微雕艺术的珍品。
(4)石圆雕四大天王
四天王,佛教中的护法神。地宫出土四尊汉白玉圆雕四天王造像,各高56.5厘米。分别置于中室和后室,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唐代圆雕造像,如南方增长天王,头戴花冠,身着两档甲胄,面目丰满,双唇微合,双目有神,直视远方。右手持剑,左手压在大腿上,左腿平盘,右腿下垂,通体用红、绿、黑三色,威严庄重,肃穆典雅,体现了雄浑雍容之美和大唐风格。
(5)彩绘石金毛双狮
彩绘金毛双狮。置于地宫前室阿育王塔两侧,高593毫米,汉白玉圆石雕,后蹲姿态,阔口大张,鬃毛卷曲,铜铃般的巨目虎视耽耽,直视远方,不愧为佛教护法猛兽。通体施黄、绿、黑三彩,为具有印度和唐代风格的珍贵艺术品。它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件可贵实物。
(6)琥珀狻猊
狻猊,佛或菩萨坐骑,护法兽,狮子类动物,日走五百里,食虎豹。地宫出土两枚用琥珀雕刻的狻猊,光亮珍贵。其一高32毫米,长42毫米,重10.5克,半蹲卧状,左前足挠首,驱体分明,色较重。另一枚高20毫米,长43毫米,重5.5克,奔突状,身躯前倾,色淡。
(7)随球
两颗。均以水晶琢磨而成,大球直径52毫米,透明光洁;小球直径40毫米,稍受腐蚀。“和氐之壁,随候之球”,在古代视为瑰宝。唐代已将天然宝石类亦称“随候之球”。
(8)铜十事
铜十事。铜细练上系有剪刀、锥子、鱼鐫(xì,解结用具)勺子、耳勺、镊子、针筒、滤水囊架、小水罐、阳燧(太阳下取火器)等日常生活必备小器具,不仅制作精良,并且种类多。还有铜佩饰,纹饰优美。犹如现代人常佩带的“高级钥匙练”之类器物。为唐代僧人或达人显贵经常携带的生活备用品和装饰品。又称蹀躞(dié xiè)十事。
(9)成化大铁钟
高1.93米,口径1.6米,重1800公斤。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铸,为关中著名大铁钟。铸造技术精湛,通体发光,上铸《金刚经》和寺僧、施主千人及打钟偈:“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等。字迹保存完好,悬挂于宝塔之西北的钟楼上,音质铿锵雄浑,传之久远,寺僧每日早课必鸣钟,周围数十里人家,闻声起床劳作,故早有“法门晓钟”之誉,并被列为扶风八景之一。清顺治六年扶风知县刘翰芳有“法门晓钟”诗一首:
瞳瞳晓色未全分,无限钟声入梦闻。
京兆虚传佛骨表,浮屠依旧矗青云。
(10)万历铜舍利塔
清理坍塌的明代砖塔时,还发现一铜舍利塔,高64厘米,重16.36千克。7级,底座为八卦形,第一级为鼓形,开洞形壶门,内藏一盾形铜牌,高10厘米,背面刻文:“万历三十五年(1607)七月造”。前面有清代刻文:“为顺治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大地震,佛像跌落,十二年二月初七日,重造仍送上顶”。此记载证实了1981年宝塔坍塌的根本原因,是关中大地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