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游览圣地(二)——法门寺珍宝馆

作者:出处:
分享到:

 
    (1)西展厅:《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

    中外游客朋友!您想了解法门寺那辉煌而又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吗?您想了解以佛指舍利为中心的法门寺历史文化的神奇历程和动人画面吗?您想领略中华大唐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奇光异彩吗?

    请您跟随我们走进博物馆《大唐神采  东方慧光——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

    在法门寺悠悠而又神奇的历史中,形成了极为丰富而又辉煌的文化沉淀。这就是著名的法门寺历史文化。它根植于中国古代文明,又与西来东渐的古印度文明——佛教文化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相互发展,进而创造了更灿烂的文明——唐代法门寺的辉煌。这里面,与那神秘而又奇特的佛骨舍利是分不开的!法门寺文明,正是东方两大文明中华古文明与印度古文明融合的结果!法门寺历史文化,正是中华历史文化特别是唐代历史文化的典型而又形象的一个缩影!

    序厅:颇具辉煌的仿唐宫殿式大厅里,一幅大型的背屏画《法门晨曦图》:晨光洒空,巍峨的真身宝塔挺入云间……。仿制放大的法门寺典型文物、国宝重器“鎏金铜浮屠”,置于画前中心,金光灿烂,辉煌无比!

    由于铜浮屠系地宫中安奉第二枚佛指舍利之宝器,亦为法门寺唐代四级木塔之造形,函义非凡。塔内珍藏的佛教圣物——佛指舍利,则象征人类智慧和精神的追求。

    站在序厅,犹如身临极具光彩而又极具神秘、极具悠久而又极具神圣的历史隧洞里。不由人回想起法门寺那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历史!观真身宝塔之悠久,之高大,铜浮屠之美,之壮,不由人似乎看到了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中华佛教文化和大唐文化在此熠熠生辉!在法门晨曦中熠熠生辉!永远熠熠生辉!

    这里,令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个个感慨万分,豪情顿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中华伟大!”

    第一部分  法门寺历史沿革

    这是一部从古周原到明清及今天关于法门寺历史的展示,时间跨度约2500年,是法门寺的“通史”。与史书不同的是,它是用祖先们留下的珍贵史料、石碑、古佛像等表现的。

    周原地望图。再现了法门寺所在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与文化渊源。周原,这块岐山南麓、渭水北岸的沃土,是周人的祖庭,亦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炎黄足迹播下了周族之根,周文化谱写了历史华章,秦文化撰就了时代新篇。其人文之盛,诚如孔子所誉“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其后,法门寺文化得以生发,正有赖于大地母亲的孕育。

    初启塔基——南北朝时期的法门寺(略)

    皇帝佛国——隋唐五代的法门寺(略)

    唐风流被——宋金元时期的法门寺(略)

    世代递修——明清以后的法门寺(略)

    第二部分  神秘地宫横空出世。——20世纪考古重大发现

    《半壁残塔巨照》。公元1981年8月24日上午,历经了402年风风雨雨的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一声巨响,约三分之一塔体向西南方轰然倒塌,剩下半壁残塔,依然挺立,一时成为奇观。

    《塔基遗址全景巨照》。拍于1987年。1986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寺塔。1987年2月开始清理塔基。于4月3日意外地发现了唐代地宫,四枚佛指舍利与两千多件供佛珍宝重现人间!此照中间园形的塔基为明代塔基,四周方形的塔基为唐代塔基,面积417平方米,可见唐塔十分宏伟。

    玄宫秘闻——地宫之传说

    唐代地宫最后封门之后,关于地宫珍宝供养,则为世间秘闻。

    宋徽宗时邵博《邵氐闻见后录》,半真半假地记述了唐代地宫中的情况:“所葬佛指骨,置金莲花中,隔琉璃水晶匣可见。”

    《扶风县志》记载明隆庆年间唐塔崩,“启其藏视之,深数丈,修制精工,金壁辉煌,水银为池,泛金船其上,内匣贮佛骨,旁金袈裟尚存”。

    《神秘符号照片》。唐咸通十五年(874),地宫最后封门时举行了盛大法事活动,在第一道石门外用白粉书写了神秘符号。此符号至今无人辨识,成为千古难解之谜。

    石破天惊——地宫的发现与发掘

    1987年,当千年铁锁石门打开之后,展现给世人的是一座珍宝之库与重重无尽的大千世界。

    《模拟唐代地宫四道石门》。生动地再现了地宫的神秘与宏大,唐帝王陵墓式高规格瘗埋至圣之宝——佛骨。地宫封闭于咸通十五年正月初四。明代建砖塔,未曾挠动唐代地宫。

    第一道石门。公元1987年4月9日10时打开。进入撒满了金钱的隧道。有两通石碑《志文碑》和《物帐碑》。

    第二道石门。公元1987年4月9日17时10分打开。进入了以阿育王塔为中心的前室。

    第三道石门。公元1987年4月10日22时15分打开。进入了汉白玉灵帐为主体的中室。

    第四道石门。公元1987年4月12日22时28分打开。进入了珍宝堆积如山的后室。后室下边就是那深藏不露的秘龛。整整2499件皇室重宝。包括武后绣裙,皇室银器,秘色瓷器,阿拉伯琉璃器等等,族拥围聚在一枚佛祖真骨,三枚影骨的身边,大唐精神物质文明的总汇集成迸发出亘古不泯的智慧之光。

    《地宫后室复原模型》。再现地宫后室发掘时的实况,一件件珍宝金光闪耀。

    《秘龛》。秘龛位于后室地面的北中部板石下,长75厘米,宽70厘米,深50厘米,放置安放灵骨舍利的五重宝函和许多铜钱。

    《唐代地宫剖面图》。从纵剖和横剖,整体再现了唐代地宫的结构、构成。由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龛七部分组成。

    第三部分  社稷彩章国家隆典——唐代的政治与佛教

    大唐文明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气概,使它在华夏历史中特显异彩纷呈。外来的佛教在这时期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统治者崇佛,并不纯是信仰因素,而是当作“有补于世教”的一种精神力量,借以治国利民,或护国佑民。贤智者如太宗李世民,以“贞观之治”开启大唐300年天下,则天武后,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愚昧者如代宗李豫,竟以念咒求佛以退敌兵。其间颇有发人深省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唐代诸帝迎送佛骨,不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成为国家、民族凝聚力的一种象征。反映了唐代政治与佛教的血肉关系,是一种治国之策及政治手段,可以说它是一种举国上下参与的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

    皇家道场——唐瑰琳宫二十四院

    唐代法门寺发展到了极盛的顶峰。李唐王朝尊奉佛指舍利为“护国真身舍利”,“敕命弘建地宫供养”,“扩充寺域”,建瑰琳宫二十四院,“御令广度僧尼”,寺僧达万人以上,成为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最多、僧人最众的皇家寺院。寺名由皇帝御定,住持由皇帝任命,寺内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各宗各派共存共荣。

    《金天王院香雪堂碑》、《金焚身感应碑》、《明重修法门寺大乘殿记碑》这些不同内容的金、明时石刻,向我们说明唐时建成二十四院一直承袭到明代。后者还有二十四院的具体名称。

    《唐代法门寺二十四院模型》。这是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院模型中心,根据史料及目前专家学者学术成果设计制作而成,1: 200的比例,再现了唐时法门寺宏大规模。

    盛世之举——八帝六迎佛骨

    唐代,最隆重最盛大的佛事活动是迎送法门寺佛指舍利。自从唐太宗敕命岐州刺史张德亮开启塔基供养佛骨始,每三十年,唐王朝迎送一次佛骨,以祈求“岁谷稔而兵戈息。”其后先后有八帝六迎到长安或洛阳宫中供养,朝野轰动,举国沸腾。其社会影响及历史意义深远,对于巩固政权、凝聚人力、弘扬文化等有积极的一面。消积的一面是助长了宗教狂热和资财的糜费。因而出现了韩愈谏佛的历史公案。

    《唐代迎佛骨路线图》。图示了迎佛骨之路线。

    《唐诸帝迎奉佛骨年表》。列举了八位唐皇六迎佛骨的起迎,送还时间和当时记载文献。

    《论佛骨表》。为了阻止唐宪宗大迎佛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写了这篇著名论文,冒犯圣命,差点儿送掉性命,获救遭贬,为送行侄儿韩湘写下了千古绝唱:“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天马不前”。三十年后唐懿宗、僖宗父子最后一次迎送佛骨,石门永封,却给后人留下大唐的辉煌!

    《大唐献宝图》。今人壁画。表现了大唐之时,万国来朝献宝,天下一统,万民齐乐齐颂的繁荣景象。

    (2)珍宝阁:《佛指舍利文化陈列》

    中外朋友!您想目睹和了解著名于世的法门寺佛教文化,尤其是其精华佛指舍利文化吗?请您随我们登上博物馆舍利文化阁(即珍宝阁),参观那动人心弦而又内涵深远的《法门寺佛指舍利文化陈列》!

    佛指舍利:炼经百火,藏之千载,“象征性大,异常珍贵”!佛指舍利,原为古印度一代伟人的象征!佛教文化的象征!千年之后,它落户法门,中外结合,宝地生辉!它又成了佛教第二故乡中国祖庭的象征!中国化了的佛教文化的象征!

    一九九四年,中共中央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英明指出:“佛教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佛教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精华,法门寺舍利文化当为其精华中之精华!

    重重无尽——地宫结坛,舍利宝函

    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正月初四,唐皇在最后一次送还佛指舍利入地宫时,按照佛教密宗供养之最高仪规——唐密曼荼罗,在前室、中室、后室、秘龛围绕四枚佛指舍利,建造四套系列供养,以实现佛教网罗宇宙万象,包括十界圣凡,上下尊卑,染净邪正,兼收并蓄金刚界胎藏界曼荼罗。皇朝帝后,“以身供佛”,祈愿在此重重无尽的宇宙法界中实现护国佑民,为中华民族开万世太平的神圣理想。

    珍宝阁中厅:中心安奉的是地宫后室的鎏金银佛像,这是密宗主尊大日如来,佛界的最高权威!身后是著名的佛祖法器——迎真身鎏金银双轮十二环大锡杖。它长1.96米,重2390克,杖头双轮四股十二环,为世界锡杖之王,具足释迦威仪,是佛界最高权威的象征!四枚阏伽瓶放在四角,瓶底各墨书一字:东、南、西、北,表示倾四海之水供养佛祖。石刻彩绘四大天王和金毛狮为佛教护法神,陈列于中厅四角。

    东厅:陈列着地宫秘龛安奉“特级三号”灵骨佛指舍利的五重宝函,为秘中至宝。由内向外依此为“白玉棺、水晶椁子、金包角檀香木宝函(已朽坏)、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银宝函、盝顶铁函。其中四十五尊造像银宝函底錾文:“大唐咸通十二年十月十六日遗法弟子比丘智英敬造真身舍利宝函,永为供养”。五面图象经专家考证为最早的密宗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曼荼罗。

    其前面为东方阿閦如来及四亲近曼荼罗,

    右侧面为南方宝生如来及四亲近曼荼罗,

    后面为西方阿弥陀如来及四亲近曼荼罗,

    左侧面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及四亲近曼荼罗,

    顶面为金刚界中央大日如来及诸眷属曼荼罗。

    北厅:陈列着地宫后室安奉的“特级1号”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为世界上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宝函。宝中至宝!经专家考证八重宝函表胎藏界曼荼罗。如第四重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函身图像为:

    前面为如意轮六臂观音曼荼罗

    左侧面为药师佛曼荼罗

    后面为大日金轮曼荼罗

    右侧面为释迦金轮曼荼罗

    顶面为双凤吉祥纹盝顶

    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函身图像为:

    前面为释迦说法曼荼罗

    左侧面为文殊说法曼荼罗

    后面为大日如来说法曼荼罗

    右侧面为普贤说法曼荼罗

    顶面为伽陵频迦捧金轮曼荼罗

    西厅:陈列着地宫前室安奉的“特级4号”佛指舍利的汉白玉阿育王塔系列,鎏金伽陵频迦鸟纹壶门座银棺、鎏金铜浮屠、汉白玉四铺彩绘阿育王塔。件件精美无比!

    铜浮屠由底座、塔体、塔盖、塔刹四部分组成,为法门寺唐代木塔的缩微模型,是唐代辉煌的建筑工艺技术的典型代表!

    阿育王塔于雕刻、彩绘等美术工艺于一身,彩绘菩萨是唐代侍女的生动再现,是唐代辉煌的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万世法门——“金胎合曼”捧真身菩萨

    楼上:中心为唐皇供奉佛指舍利之主尊——捧真身菩萨。菩萨手捧荷叶盘,上置长方形匾,其上錾文:“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愿圣寿万春,圣技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菩萨实为吉祥天女,仰莲座上三十二菩萨生,顶为大日如来三身咒轮,底为金刚界五方佛,中为四天王,底部中为胎藏界中台八叶院,周以八大明王环绕,而以菩萨宝冠上修法界定印的毗卢遮那佛一统贯之。这是中国佛教发展到密乘的殊胜现象,是唐密的最高结集!

    这是密宗金刚界和胎藏界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金胎合曼”在法门寺佛指舍利前的最高结合!佛教文化之精华!

    鎏金双凤银棺。原置于地宫中室汉白玉灵帐中的铁函内,棺身錾刻一对舞翅的凤凰,内藏“特级二号”佛指舍利。

    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长27.6厘米,重221克。佛教法器。其纯金工艺令人赞叹不绝。

    (3)东展厅:《地宫大唐珍宝陈列》

    凡来法门寺游览朝拜的人们,最悦目赏视,最赞叹不绝的要数唐代地宫珍宝。

    地宫珍宝大部分精品在东展厅《法门寺地宫大唐珍宝陈列》之中。东展厅本身是唐皇宫殿式的建筑大厅,内部也是唐皇宫般的装修与布设。当您走进它,犹如走进了辉煌的大唐社会!

    宫廷荣华、人间焕丽——唐代皇室生活画卷。

    地宫珍宝大都是唐皇室奉佛用品,故尽是当时的绝代至宝。除了佛教法器和供养器之外,更多的是皇室日常生活用品,如熏香器、茶具、食器、服饰、钱币及奇珍异宝,向人们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生动的皇室生活画卷。由此,人们看到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唐代社会。

    在序厅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吊着放大的鎏金银香囊,唐皇坐朝式的台阶中央,陈列着地宫内的奇碑——《物帐碑》。地面中间为鋼化玻璃,灯光等组成的闪闪莲花。《物帐碑》对地宫文物的数量、名称、重量、质地、供奉者等都做了详细记载,相当地宫宝库的帐单。对照它看宝物,令人一目了然。走入序厅,犹如带着帐单,走进了充满佛教气息的唐皇宝库。

    金银器

    地宫出土金银器共121件(组),其中100余件为唐懿宗,僖宗父子所供奉。其数量之大,品类之多,等级之高可谓绝无仅有。且成组配套,产地明确,制作年代清楚,多有錾文及墨书等文字记录。作为皇室之物,这批金银器精美无比,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各种金银器具上的纹饰,各不相同,生动逼真,美味无穷。

    宫廷秘色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盛赞秘色瓷的传世名句。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出产于越地,专为皇室烧制的瓷器,只能想象,无缘见其尊容。地宫出土13件瓷器,《物帐碑》记为“瓷秘色”,正是秘色瓷的真身现世,是举世罕见的绝世珍品。其釉质明亮润澈,晶莹剔透,似玉类冰,精美异常,恰为五代诗人徐夤笔下“巧剜明月染春水”之比喻。秘色瓷的出土,使千古之谜终归破解。

    《浙江上林湖窑场遗址全景》。窑场全在山坡,为向上的龙窑,采用匣钵装烧制。所用泥土全为水沉淀的无杂质泥土。

    浙江临安钱宽墓出土秘色瓷比较,远没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质优美观。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大唐综合国力之强,在当时无与伦比,故有“盛世”之称。大唐之所强盛,与其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分不开的。这对后世颇具借鉴意义。

    当驼铃声声,满载物品的商旅来回于西北丝路;当云帆高挂,盛装宝货的船只往返于东南海域,大唐先进文明的种子由是播出,外域先进文明的种子由是采回。因为开放,碧眼红发向中土,万国车马趋长安……

    地宫出土的流金溢彩的丝绸极品,说明了唐代丝绸向来深受各国各族所喜爱的原因;精美至极的皇家茶具,是唐代茶叶和“茶道”远传世界各地的见证;而来自远方异域的琉璃器,更是中外友好交流的典例。

    唐丝绸服饰

    《地宫出土丝绸分类表》。地宫丝绸堪称“世界丝绸的宝库”,有武则天、唐懿宗、僖宗、惠安皇太后等供奉的丝绸服饰700多件。包括绫、罗、锦、绣、绢、纱等30多个种类。其中,仅刺绣一项就有蹙金绣、平绣、贴金绣、绣加绘等多种工艺技法。

    蹙金锈半臂、袈裟、案裙、拜垫等五件。

    铜十事、银粉盒等生活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一面。

    《织绵回文记》。女皇武则天为前秦时法门寺才女苏惠专门写的记文。法门寺西原有苏惠遗居“织绵巷”。

    阿拉伯的琉璃器

    琉璃器19件。为外国入唐贡品。产于阿拉伯地区。留世极少。精美绝伦。

    琉璃茶盏、茶托。唐代国产,造型简朴。

    唐代茶文化与唐皇茶具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史称茶盛于唐。地宫出土的一套完整的唐皇金银器茶具,是唐代茶道艺术的再现,是唐代茶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这套茶具《物帐碑》记载为唐僖宗供奉,其上都刻有僖宗乳名“五哥”的标记。它是目前世界上时代最早、配套最齐、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它主要包括烘焙、碾罗、贮藏、烹煮、饮用等器具。古人将制茶到饮整个过程概括为:采、蒸、捣、拍、烘、穿、炙、碾、罗、煮、育、饮。

    (4)曼荼罗宫:《唐密曼荼罗陈列》和《复原唐代地宫》

    《复原唐代地宫》位于博物馆曼荼罗宫的进口处。按1:1的比例复制了1987年发掘时,塔下唐代地宫的真实景况,也便于游人观赏。详见《走进法门寺唐代地宫》。

    1995年,法门寺博物馆按照法门寺唐代地宫佛指舍利供养曼荼罗的历史仪轨和历史文物丰富的文化内涵,精心制作了《法门寺唐密曼荼罗文化陈列》,再现了佛教界至高无上的法界,填补了晚唐密宗史的空白。在长130米,高5米,宽7米的地下宫里,由北到向南依次布置陈列:

    1.五轮塔。代表了密宗的较先进的宇宙观。密宗认为地、水、火、风、空为五轮和含在其中的识大,共六大元素性能组成三千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且在不断变化之中。这就是“六大缘起”。

    2.方形重层坛上,立体雕塑45尊佛菩萨像,即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为法界的最高集结。可加持快速成佛。

    3.“九重五部”曼荼罗。一种为“横排式”,将八重宝函由内向外依次排列,最后置大日如来鎏金铜像;另一种为堆叠式,将八重宝函由小到大逐层堆叠,形如宝塔,以示华严世界“重重无尽”。

    4.雕塑宝箧印曼荼罗,瘗埋佛舍利的一种曼荼罗,置此以切合唐代地宫供养佛指舍利的重点。

    5.两壁绘制胎藏界金刚界曼荼罗壁画。原为唐代高僧惠果创绘,将佛教密宗深刻的教义和理论,全浓缩在一张画内。这样的智慧和宣传方式,令人钦佩。

    6.顶壁依捧真身菩萨的文化内涵,绘制苏悉地大曼荼罗壁画,体现“金胎合曼”、“显密融合”的重要思想。

    7.两壁挂制介绍唐地宫文化唐密曼荼罗的版面,便于游人对唐密曼荼罗有较系统的了解。

    (5)前院:《唐代茶文化馆》和茶艺表演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整套宫廷茶具: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鎏金团花银*(左石又呙)轴、鎏金银龟盒、鎏金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调达子、银则、长柄勺、银火箸、淡黄绿色玻璃茶托、茶盏、琉璃盘、秘色瓷等。它们代表了唐代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唐代茶文化馆》中央为布设富丽堂皇而又高雅的唐代茶道茶艺表演厅。两侧墙壁为唐代茶文化历史介绍,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兴盛的唐代茶业。主要介绍了法门寺茶历史缘源和文化历史背景。至唐代,饮茶的风尚已自南方扩展到北方,尤其中唐时,茶的饮用,传播与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茶圣陆羽的《茶经》对饮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方法和规范作了全面的总结,极大地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第二部分:法相初具的唐代饮茶习俗。旨在唐代茶文化的背景下关照介绍丰富多彩的饮茶风俗。由于《茶经》的指导提倡,以及茶业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地位的提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饮茶风习,从名茶的创制、茶业的栽培,茶具、茶器的选择,到赠茶、赐茶、祭茶的盛行,形成茶宴、茶会、茶礼。在此基础上,茶与琴棋书画诗赋歌舞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活动方式——茶道,并成为唐代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

    第三部分:辉煌的宫廷茶事。地宫出土的唐宫廷系列茶器和大型壁画,表现法门寺所代表的唐宫廷茶道的辉煌成就。

    茶艺表演。法门寺博物馆已会同国内有关研究单位成立了法门寺唐代茶道研究中心,聘国内茶界泰斗与专家担任该中心主任,各副主任与研究员。招聘精兵强将,组建成立了法门寺茶道表演队,抓紧研究与演练。来法门寺的人们,将亲眼看到唐代茶道艺术表演。

    读者注意:

    以上法门寺文物文化陈列,为近年最新布展。200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文物精品陈列。表明法门寺博物馆文物文化陈列已达国家级优秀陈列水平,最值得广大国内外各界人士参观游览。

    法门寺文物馆珍宝和历史文化,大部分内容前面已作详细介绍,为避免重复故此处仅作简要的提及。读者要看懂和掌握三大陈列中的内容和意义,敬请一并参读本书其他相关部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