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曼荼罗简释
曼荼罗是梵语的音译,旧意译为坛场,道场,新意为聚集,轮圆具足(圆满的车轮)。筑成圆的土坛,在坛内安置诸佛菩萨之像加以供奉,是为曼荼罗的本体。
从形式上分,曼荼罗分为四类:
大曼荼罗:此为集诸佛菩萨形像之坛场,以图画来表现坛场的全景和诸佛菩萨的形象和位置。
三昧耶曼荼罗:是绘画诸佛菩萨手中所持的契板和印契。
法曼荼罗:又称种子曼荼罗,是描绘诸佛菩萨的种子真言和一切经典之文字义理。
羯摩曼荼罗:是表示佛菩萨身上的一切威仪及铸像泥塑等之作业。
四者的区别在于:大曼荼罗是诸佛菩萨的本体,总摄广法界中一切之有情,为佛像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是诸佛菩萨所持的器杖,总摄十法界中一切非情之法,为象征曼荼罗;法曼荼罗是诸佛菩萨所说的法门,总摄音声音语,为文字曼荼罗;羯摩曼荼罗是诸佛菩萨的作为,总摄上述三曼荼罗的一切动作,为全体曼荼罗。
自法身佛大日如来将仓容宇宙万物的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根本大法传世后,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等人将此二部大法分别传入中国唐都长安,印度正纯密宗始在汉地扎根、开花、结果。
现已明确,法门寺地宫为佛教密宗“金胎两部”大法之合体。“金胎两部”是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合起来的简称。“部”是“部门”、“部族”、“部类”的意思。密教认为,金胎两部是表征大日如来的“理”德和、“智”德的胎藏界曼荼罗和金刚界曼荼罗。大日如来的理、智两德幽深玄远,不容易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在我国唐代自惠果起假借彩绘丹青的图画来表现,而法门寺地宫则是以四枚舍利和安奉布局和借供养佛祖舍利的宝函等,以錾刻“金胎两部”和供养法物分布结坛的形式,来表现大日如来的理、智两部大法。这两部曼荼罗把密宗两部大经《大日经》、《金刚顶经》的思想内容,用图像表达出来。它网罗宇宙万象,包括十界圣凡,上下尊卑,染净邪正,兼收并蓄,可说是一幅宇宙法界的缩影,作为佛舍利供养和真言修行者的信仰和观想的对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密宗在这两部大法及其表现形式上胜过其它各宗的特色。
第二节 一个神秘千古的佛教世界
大唐咸通十五年(874),李唐王朝在完成最后一次迎奉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时,由于这枚舍利是佛教世界至高无上的圣物,懿、僖父子二位皇帝在惠果——智慧轮一系唐密大阿阇黎的指导下,以数千件绝代珍宝供奉,在法门寺地宫完成了佛教供养的最高结集——佛指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梵语曼荼罗,译为坛场,义为轮圆具足,含蕴集精华、辐射光芒之意。据密宗经典记载,法身佛大日如来为十地以上菩萨讲授《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在南天铁塔内外分别传出了胎藏界(物质世界)和金刚界(精神世界)两部大法,于公元7世纪分别为印度高僧善无畏和金刚智所承传。善无畏、金刚智未在印度传授,而率其弟子不空(师徒3人史称开元三大士)于唐开元年间先后来到中国长安结坛传法并相互传授,是谓“金善互授”,由始两部大法互相交流。其后,善、金又将两部大法传于印度僧人不空和中国僧人一行。由是一人而传承两部大法,谓之“两部一具”。不空尽得两部真谛而全传于中国僧人惠果。一行、惠果为两部一具最当机之大师。一行原系天台学人,侧重胎藏界,其《大日经疏》为胎藏界解释《大日经》之根本论典,无不依为原典,称为大疏,台密以他为创造台密的实际宗祖。特别是为代、德、顺宗皇帝国师的惠果,融汇两部大法侧重于金刚界,其创绘的金刚界曼荼罗与金刚密号等,为金刚界理解《金刚顶经》之根本依据,其内涵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继承印密而又别有发展的唐密体系,推动佛教密宗中国化而成为唐密大法,东密公认他为初祖。从青龙寺至大兴善寺智慧轮的唐密一系,在日本空海、最澄回日创立东密、台密后,其间虽经唐武宗的会昌法难,但一直传承并发展着。特别是法门寺地宫,以绘画、雕塑结合儒家礼制结坛,供养佛指舍利,聚集为金、胎两部曼荼罗,以辐射遍照,成为唐密的大千世界。这是佛教由小乘、大乘发展到密乘最高阶段,聚集所有佛和菩萨,包含显密全部教相(理论)、事相(实践)的圆满悉地无上成就。李唐王朝先后迎奉佛指舍利“结坛塔下”,就是观想在这个无上法界中护国佑民,弘法利生,为万世开太平。十分可惜,当唐密大法由惠果、一行的日本弟子空海和最澄接承,创立日本东密、台密,发扬光大,迄今传承不绝,而唐密及其以后在中国发展到金、胎合曼的全新阶段时,随着法门寺地宫的封门,这座无比庄严辉煌、重重无尽的大千世界一千余年不被人知。
第三节 地宫唐密曼荼罗法界之概说
1994年初以来,我国社科界、佛学界在近年法门寺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法门寺唐代地宫佛教文化根本内涵展开了全面、集中的研究和交流,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已全面确认,法门寺唐代地宫在封闭时被布置为唐密曼荼罗。这座伟大辉煌的历史宝库被淹没1113年后终于打开了它神秘的大门。
地宫总体为佛指舍利供养大曼荼罗,佛指舍利为三昧耶曼荼罗,供奉佛指舍利的诸种法器、供养器及供养法为法曼荼罗,如法供养为羯摩曼荼罗。六大瑜珈、四曼不离、三密相应成就了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地宫一道五门四室,为增益护摩法之仪轨,香华灯涂,上供下施。地宫一道四室通彻全坛,体现金胎两界大日如来中道一实,四室四舍利表证四方四佛,建立两部曼荼罗。以后室供奉第一枚“影骨”的八重宝函表胎藏界本有平等——理界——前五大——色法——莲花——因——东曼荼罗,故錾刻胎藏界诸尊造像;以密龛供奉佛祖“灵骨”的五重宝函,表金刚界修生差别——智界——识大——心法——月轮——果——西曼荼罗,錾刻金刚界根本成身会45尊造像。地宫的供养物,同样按密宗仪轨的法则布置。而供奉于地宫中室的唐中宗李显皇帝为第二枚佛指舍利敬造的汉白玉“灵帐”后的捧真身菩萨,则是金胎两部大法、两部曼荼罗之合体,为中国唐密所特有的金胎合曼之造像。在整个地宫这个步步登高、重重无尽华藏世界中,无住而住,有方有所,不生而生,如莲如月,结坛有序,位置如法,次第井然,融汇唐密两部大法之精华,全面表证了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宇宙万事万物的实相。完成这一历史巨制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就是活跃于晚唐三朝为宣、懿、僖三宗皇帝国师的中国密教高僧智慧轮。同时,地宫内来自青龙寺、大兴善寺的法物,证实包括日本僧人在内的两寺唐密高僧,都是两部一具的大阿阇黎,共同参与组织法门寺地宫佛舍利供养曼荼罗,地宫法器及供养物上就具大兴善寺智慧轮,青龙寺义真、海云之名,更进一步表明佛舍利供养确为唐密供施的最高法事。
李唐王朝最后完成的这座历史宝库,用佛教的话来讲是“轮圆具足”、“万德交汇”;它遍照宇庙,融通事理,包揽凡圣。整个地宫被布置为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时,就从根本上体现了密宗的宇庙观。从微观上讲,这个奇珍异宝呈现的大千世界,(观想)流出智慧法门,以使凡圣各界明了佛法的“三句义”:①阿字本不生。即宇宙万事万物因缘而生,生是灭,灭是生,霎那生,霎那灭,实际本不生。②要发菩提心的根本愿,是为因;以大慈大悲为根本;当下如法去做,方证得佛果,是为方便究竟。③最根本的是如实知道自己的心,自心为息,时时刻刻扫除一切“我执”(我的)障碍,进入真心定位,成为正觉。而从宏观上讲,地宫是一幅宇宙流变图,以相应法物和图像表相聚汇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以五轮(空轮、风轮、火轮、水轮、地轮一识在五论中)组成宇宙的微型、法界的缩影。五轮转动,六大生成四种曼荼罗,一切宇宙现象都包括其内。
在法门寺唐代地宫,唐密曼荼罗完成者展示了“即身成佛”、“万法独尊”的流变世界。这个法界与显教成佛的理论有即身与隔世、历劫、即心、顿悟、渐修等根本差别,显示无尽庄严的条理,宛然具足,以理具成佛;由三密加持自身本有的佛。在法门寺地宫显示成无上法界中,精神和物质因果同时,不经劫位,不断烦恼,不转凡身,通过以上三部流变而达三种即身成佛的境地,这区别于显教单纯的理论说教。把成佛的境地放在眼前。这就揭示了大唐则天皇帝在地宫供“绣裙一腰”,中宗帝后“下发入塔”(地宫),直到懿、僖帝后们衣物供养,共200多年皇族以“身”入法门寺地宫舍利供养曼荼罗的奥秘。
特别重要的是,从我们具体的人到万有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法门寺地宫曼荼罗文化呈现了从唐密的创始人惠果到智慧轮一脉相承的“即身成佛”法界的理论和实践。而这一法界的理论概括是惠果所创。到智慧轮完成地宫建制,用地宫的法物布局,显示入道者体、相、用三大和佛的体、相、用三大互相加持,互为感应,融汇摄入,入道者肉体上显示出佛的庄严法相的“即身”境界;同时,入道者修持,以佛的感应之力,明白地映出真实的相状,显得了和佛一样的功德的“成佛”境界。地宫不仅是供养佛指舍利的坛场,按照唐王朝的本愿,如《志文碑》所说“想金扃之永闭,万感难裁;知妙体之常存,双空自慰”,是想作为永久性的坛城而建设的,所以他是按照唐朝帝王陵寝的建制,归安于塔下之石室,规格是极高的。亦如《志文碑》所说:“玉棺金箧,穷天上之庄严,蝉翼龙纹,极人间之焕丽”,“叠六铢而斥映,积秘宝以相鲜”。但建法却是采用密教布坛的作法而来修建布置的。
地宫为石砌盝顶窑洞式,主体建制有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龛(秘龛即密室),即一道四室,共设四门。因是供养佛指舍利,如《志文碑》说祈求“皇家之厚福无涯,旷劫之良因不朽”,应增益护摩,如弘法大师《秘藏记》所说:“增益法,其终福德者即观我身,遍法界成黄色方坛。”所以甬道、前、中室成长方形,后室及密龛成正方形。从入宫地面铺钱成黄金色,一直到后室主要供物均作金黄色,显示整个地宫为黄色方坛。使人们入坛,“遂感灯摇圣影,云曳彩章。神光亘发以辉华,玄鹤群飞而率舞”,“虔拜瑶函,若灵山之旧识。一瞻金骨,忆双树之重逢”。
地宫一道四室,供养佛指舍利四枚,一道通彻金坛,表中央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法性圆寂,一切不可得故。四室四枚舍利即表四方四佛,按金胎两部曼荼罗配置:
前室阿育王塔第四枚舍利,位胎藏界东方宝幢如来位,位金刚界南方宝生佛位(影骨);
中室汉白玉灵帐第二枚舍利,位胎藏界南方开敷华王佛位,位金刚界东方阿閦佛位(影骨)
后室八重宝函第一枚舍利,位胎藏界北方天鼓雷音佛位,位金刚界西方阿弥陀佛位(影骨);
密室五重宝函第三枚舍利,位胎藏界西方无量寿佛位,位金刚界北方不空成就佛位——灵骨。
以中道一实体现金胎两部大日如来,则两部大日周遍法界,均无形象,而以四方舍利表证四佛来建立两部曼荼罗。
从影骨显的方面来说,以后室八重宝函第一枚佛指舍利为主尊,(因是第一枚影骨,即之以为影骨代表)成立胎藏界佛指舍利曼荼罗,则主尊位于天鼓雷音佛位,司涅槃门。如天鼓都无形相,变无住处,而能演说法音,警悟众生,大般涅槃亦复如是。此尊与金刚界曼荼罗北方不空成就佛为同体。第四枚舍利住东方宝幢如来佛位。第二枚舍利住于南方开敷华王如来佛位。而第三枚真身舍利则位于西方无量寿佛位,显示释迦无量寿一体,位于西方无量寿而放无量光,遍照十方法界,此曼为逆时针而下旋,表示胎藏界从果向因本觉下转之化他门。
从灵骨密的方面来说,以密室五重宝函第三枚佛指舍利为主尊,成立金刚界曼荼罗,则真身舍利为主尊,位于北方不空成就佛位,按密教义,释迦即不空成就佛,故此是正位,正是释迦佛真身所在。则第二枚舍利位子东方阿閦佛位。第四枚舍利位于南方宝生佛位。第一枚舍利位西方阿弥陀佛位。此曼顺时针而上旋,表示金刚界从因向果始觉上转修证之利他门。
法门寺地宫为佛教密宗“金胎两部”大法之合体。“金胎两部”,是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两部曼荼罗合起来的简称。“部”是“部门”、“部族”、“部类”的意思。密教认为,金胎两部说明大日如来的“理”、“智”、“两德”,说明“理”德的一部分称为“胎藏界曼荼罗”,说明“智”德的一部分称为“金刚界曼荼罗”。大日如来的理智两德幽深玄远,不容易用语言方案表达出来,在我国唐代惠果起假借彩绘丹青的图画,而法门寺地宫则是用供养佛祖舍利的宝函等珍宝,以錾刻“金胎两部”和供养法物分布结坛的形式和形象,来表现大日如来的理智两部大法。这两部曼荼罗把密宗两部大经《大日经》、《金刚顶经》的思想内容,用图像表达出来。它网罗宇宙万象,包括十界圣凡,上下尊卑,染净邪正,兼收并蓄,可说是一幅宇宙法界的缩影,作为佛舍利供养和真言修行者的信仰和观想的对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密宗在这两部大法及其表现形象上胜过其他各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