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公元前206)
第一节 史前法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古河道上沉淀了深厚的文化遗存。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100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关中地区温暖湿润,气候宜人,已为先民聚居繁衍之处。在黄河两岸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和平原上就活动着亚洲北部迄今已知的最古的直立人——蓝田人,他们创造了以采集文明为主的早期黄土文化形态。
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这里的先民已开始了定居生活,并发展农耕渔猎、开荒造房。人类进入了史前时期的空前繁荣。大量石制、陶制、骨制工具的出土证明了他们已走出了混沌与蒙昧,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历史。农耕文明开始在黄土地上露出了曙光。手工业特别是制陶业的飞速发展将人类的物质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峰。处于仰韶文化时代的大量彩陶的出土,更是早期新石器时代艺术与物质文化的精粹。
在丰腴肥沃的关中大地,处于仰韶文化及稍后的龙山文化遗迹俯拾皆是。在渭河、沣河、美阳河、畤沟河等河岸的台阶地上,散布着数十处文化遗址,如:尚德遗址,王家台遗址、白龙遗址、西河遗址、青龙庙遗址、飞凤山遗址、辛家台遗址、柳家遗址等等。在法门寺3至5公里的范围内亦有很多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如下康村遗址、铁庄遗址、白家窖遗址、杨家堡遗址。由此可见,在四千年至六千年前法门寺一带的原始群落相当密集,处于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时期的先民们就在这块辽阔肥沃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先民们荜路蓝缕,才开掘了长流无尽的法门寺文化的源头。
第二节 传说时代
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厚重的黄土覆盖下正孕育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文明载体“姜炎文化”。姜姓部落居住在渭河流域,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姜炎文化。作为姜炎文化的物质文化遗存,“高领乳状袋足分裆陶鬲”是姜炎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至今已出土160余件。其中,宝鸡地区有55件,而扶风就有35件,这说明扶风一带至少有姜炎文化因素存在。近年发掘的扶风刘家村姜戎墓地,更加证明姜炎文化在此地不仅存在,而且其范围颇大。考古研究认为扶风中部地区即为古姜氏国(部落)的垦植范围。《水经注》载:“岐水经姜氏城南。”从地形、位置以及案板、下河一带仰韶文化遗址的考证来看,古姜氏城当位于今扶风县城东塬一带。
传说中的炎帝就是姜姓部落的首领,是姜炎文化的代表人物。炎帝又名神农,传说中的神农“牛首人身”,具有典型的神话色彩,可能正是农耕文化时期先民的象征。
《帝王世纪》中说:“神农氏,姜姓也”,《国语·晋语》中说:“炎帝以姜水。”炎帝原居姜水,即岐水,今宝鸡一带即是炎帝的故乡,宝鸡今尚有炎帝的陵墓。
史有神农时代“斩木为耜,揉木为耒”,“因天之时,分天之利”,“妇织而衣”,“日中而还”“尝百草”的记载,可见神农时代,人类由适应自然开始改造利用自然,生产工具也有了很大改进,知道了利用天象,创立了医药学,把原始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传说中黄帝的足迹也曾到过这块沃土。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又一伟大始祖,在这一带的活动有史可证,有迹可循。黄帝姬姓,号轩辕氏,其初居于渭河流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黄帝生于“上邽城东七十里的轩辕谷”,上邽在今甘肃天水市,处渭水上游。《宝鸡县志》中有黄帝徙都陈仓(今宝鸡)之说。而《凤翔府志》则记载说黄帝时代的诸多名臣如:名医岐伯生于岐山之阳,占星之臣鬼臾区葬于鸿冢(今凤翔灵山),造字之臣苍颉亦葬于岐山城西南。《汉书·地理志》载隃糜(千阳)有黄帝子祠,陈仓有黄帝孙祠。
炎帝、黄帝、蚩尤的大融合,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战争与融合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渊源,发纫于此的炎黄文明给数千年之后的佛教圣地法门寺留下了沉重而辉煌的历史迹印。
第三节 周道之兴
相传在黄帝时代,法门寺一带曾是黄帝的臣子周昌的封地。这一时期,姜姓部落的女儿姜嫄在今法门寺东南部姜嫄村一带,建立了姜姓的有邰氏部落。
《史记·周本纪》载:姜嫄在郊野践巨人之迹感而受孕生子,以为不祥,三次弃之,大难不死,姜嫄以为有神灵保护,就抱回继续抚养,因“初欲弃之”,故取名曰:“弃”。
这个叫“弃”的孩子生时“弃而不死”,长大后便有“巨人之志”。《史记》中称他爱好农耕,能因地制宜,决定稼穑,因而收获丰硕喜人。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帝舜时封他作农官,专门管理农业,把周原这块地方分封给他,赐姓姬氏,号后稷。这个姬姓的后稷,就是周族的始祖。相传姜嫄村东北的揉谷村,就是后稷揉打谷物的地方。
后稷在农耕上的建树,给人民带来了幸福,人民世代讴歌他。《诗经·大雅·思文》吟道:
思文后稷,支配彼天。立我丞民,莫匪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在《诗经·生民》中,则以颇长的篇幅盛赞了后稷的一生,称颂他稼穑有术:艺之荏菽,荏菽旆旆,示役穟穟,麻麦幪幪,爪爬嗥嗥”。
后稷被誉为“五谷之神”,稼穑好手,他所开创的农耕事业据说一直沿续了五百多年,这显然是历史的夸张,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但姬姓部族先民的生息繁衍、农业技能的提高和改善,却无疑为该部落力量的壮大和中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人力基础。
后稷之业传到不窋时受到了挫折。
不窋虽为夏桀的农官,却不能修后稷之业。夏桀暴虐,不理国政,沉溺酒色,使农事荒芜,民不聊生。最后索性取消了农官,于是不窋逃回了有邰部落。有邰部落其时受戎狄骚扰,每况愈下,民不能安居乐业。不窋死后,子鞠继位,鞠死后,公刘继位。
公刘受命于其部族内扰外患之时,担负起了中兴的历史重任。《史记》云:“公刘虽居戎狄之地,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他带人渡渭河,上南山采伐木料,发展生产,部族的力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戎狄的攻掠不断,于是,公刘率部族进行了大规模的长途迁徙,这在太史公《史记》中有载,并云:“周道之兴自此,故诗人歌乐其德。”他们度漆水北上至豳(今彬县、旬邑一带)定居立业。这次大迁徙使得姬族部落重新壮大兴旺起来,没多少年便实现了稼穑丰,《史记》称:“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节,多徙而橐归焉。”为了庆贺姬姓部落在豳地的中兴,公刘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庆节”,以纪念这次迁徙的成功。
公刘的丰功伟绩被世人传颂,《诗经·公刘》称颂曰: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弥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第四节 古公迁岐
公元前12世纪前后,古公亶父成为这个部落的领袖,古公亶父是公刘的第九代子孙。史书上说古公“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大力发展生产,同时“积德行义”,以道德教化族人,深受族人爱戴。
此时部落仍不断受到戎狄的侵犯,古公亶父不愿对其用兵,于是携家南迁,其他部族的人因景仰古公也纷纷举家随从,于是开始了姬族部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渡漆水、沮水、越梁山、南迁至“岐山之阳,渭水之阴”的周原之上,即今法门寺一带,定国号为周,其时在商武公之年。
《诗经·大雅·绵》即载其事: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止于岐下。
《孟子》上则说:
太王居豳,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从此周原成了姬姓部落发展壮大的中心,成了周人的根据地。这里土地肥美,开阔平坦,适宜耕种。周人曾歌咏道:
周原,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为了抵御戎狄的搔扰,古公亶父在周原上修筑城邑室屋,称之岐邑,形成都城规模。西至西杜城(今岐山境),东至东杜城(今扶风境),北抵箭括岭下,南临今法门寺一带,方圆约二十平方公里。豳地及附近其它地方的人民,闻古公之仁,纷纷前来归附,人口比居豳时更多。古公以邑为单位编制归附人口,并建立了国家管理机构,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典司五种官职,至此,周王国已初具规模。这是周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它的意义,周人是有足够的认识的。文王称王后,追尊古公为太王,因为周朝工业是从古公开始的。《鲁颂·閟宫》中称:
“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赞(继)太王之(事业)。”
周原作为周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青铜文化。为法门寺的塔基中增添了一层深厚的文化积淀。
第五节 凤鸣岐山
古公亶父时,在古扶风境内有两个邦国,一个是姬姓,一个是姜姓。古公为了加强两族的团结,娶了姜姓姑娘太姜为妻,太姜生子季历,季历后来生了个儿子名昌,深得古公钟爱,赞赏说:“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古公爱昌,希望昌能够早日继承嗣业。古公的长子太伯(一作泰伯)与弟仲雍了解了古公的想法,为了让季历继承周国,便由武关南下,到长江下游一带,改从当地风俗,文身断发,建立吴国。
古公卒,季历立,人称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季历治国有方,积极发展与殷商的关系,周国日渐强盛,商王亦承认季历做西方的霸王,号西伯。后商王文丁感到周国势力扩展的威胁,加之殷周之间力量对比的改变,使其矛盾愈加激化,便设计杀了季历。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即位,这就是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周文王。姬昌以农立国,以德治国,施行仁政,实行裕民政策。《史记·周本纪》中说姬昌“遵后稷、公刘之业,行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士,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申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是时周为殷商的属国,世代称臣,其势力受到很大牵制。姬昌的祖父、父亲先后被殷王关押。姬昌也曾被商纣王囚于羑里。传说纣王还杀了他的儿子伯邑考,煮成羹让他吃。周臣太颠,闳夭,散宜生等献美女名马于纣王,纣于是才释放姬昌。
帝辛七年,西伯姬昌重返岐邑,他的威信空前提高。他从磻溪请来了富有军事谋略的渭河南姜族部落的首领姜子牙,势力更为强大。此后,姬昌先后击败了西戎,灭了附近几个敌国,拓境西到今甘肃灵台;东北到黎(山西黎城),东到邗(河南的沁阳),对商都朝歌(河南淇县)形成进逼之势。他的势力还扩充到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教化那里的居民,此时周的力量已足以和殷商相抗衡。
帝辛二十一年,姬昌在周都岐邑拜姜子牙为“军师”,正式脱离殷商而独立,号文王,开始建立年号,曰“受命”。
文王受命六年,约公元前1034年左右,文王姬昌将都城从岐邑迁于原崇国境内之丰(今户县、长安交界处)。周国进入了强盛时期。
法门寺做为岐邑的组成部分历经古公、季历、姬昌三代,共约86年。传说其时有凤来岐山,鸣于高岗,周人以为祥瑞。文王迁丰后,周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但作为周族的兴盛强大的肇始地,周原的发展仍在继续着。周族政治上的成熟与经济的增长,最终为灭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第六节 周都府库
受命十年,姬昌崩殂,在位50年。其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
武王即位后,继承父志,决心灭商。他以姜尚为军师,周公、召公为辅佐,在武王九年与天下诸侯会盟于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武王十一年,以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与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共同伐纣,与纣军战于牧野,70万殷商士兵阵前倒戈,一齐杀向朝歌,商纣王举火自焚,史称“牧野之战”。
周武王一统天下,建立了周王朝,分封71个诸侯国。当时的周原地区是微国,作为周王朝发祥地的周原此时虽非昔日显赫,但仍为周王国的府库、家祭的中心。虽然周都设在丰、镐一带,但周之宗亲、近臣如周公旦、召公、毛公、南宫适等的采邑仍在周原,法门寺地区乃为京畿之地。多年苦心经营的岐邑规模恢弘,七十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基本揭示了周原作为王都的布局,它的西北部是宫殿,宗庙区域;东南部为平民居住区及手工业作坊区;西南部是墓葬区。
周朝建立,武王分封完毕,率众亲到周原岐邑,在周族宗庙内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告慰列祖列宗。烈火袅袅,那隆盛的场面被世人谱写成诗歌传唱于世,这就是《诗经》中的《大明》、《下武》、《雍》等。
西周323年,法门寺地区可以说仍然是周文化的中心。
第七节 周礼之源
周朝立国后,西周一些重大的祭祀活动和政治活动,如册命等仍常在岐邑举行。继武王开国盛典后,周成王在岐邑又举行了隆重的诸侯会盟。天下诸侯皆来参加,连南方的楚国君熊绎和西北方的鲜卑小国也来到其间。各国诸侯到周原岐邑来主要是观摩学习周王朝祭祀庆典时盛大庄严的礼乐制度。
为“至圣先师”孔夫子终生孜孜以求的繁蓐的“周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主要内容是指周朝的典章制度,即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以及社会行为准则和礼仪。“礼”原本来自于早期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习惯,至殷商时而日渐繁衍,逐渐规范化而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周人早期因袭了部分殷礼,同时又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及本族的特点加以改造,成为一种新的“礼”——一种以“祭祀”为主要形式,以“教化”为主要目的的礼乐制度——“周礼”。
周人的这种礼制,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日趋完善充实而逐渐定型的,它曾是早年周代贵族子弟必修的课程。《周礼》所记载的西周整套社会典章制度,大多也源出周原时期,内容丰富,包括都城、宫室、宗庙等典章及官制。
由是观之周原岐邑在文王迁都后的重要性已不在军事与政治,而在于日积月累、因循沿袭日久且已融入周人血脉的礼乐制度。它在此后数百年的时间内,影响并规范着周王朝的政治与社会活动,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八节 京畿重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了东周纪年。自此,关中之地让位于新的主人秦人。秦本是西方小国,在与戎狄的作战过程中逐渐强大起来。
牧马于千渭之间的秦人(今千河流域及千河以西的渭河流域),因护驾有功,得以封为诸侯国,授以岐地。西周覆灭后,西周故地,戎狄杂居,成为牧场。秦襄公于公元前766年亲自率军进攻戎狄,攻至岐邑城下,卒于周原。
又三年,秦文公在千渭之间筑陈仓城,积蓄兵力,于公元前750年打败了戎狄,收复岐邑,恢复了宗周故地,法门寺地区始为秦所有。
此后,法门寺所在的周原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一直沉寂了数百年之久。而渭河流域关中西部的文化政治中心也西移至约四、五十公里的凤翔地区,当时称雍城。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在全国置41个县,当时的周原上设立了两个县,一个是雍邑,为都城所在地;一个是美阳县。美阳县的治所即在今法门寺,美阳之名来自于法门寺北边的美山,山产奇石,青纯嵌空,比于灵壁,东有美水,又在岐山之阳,故称美阳。当时又称“美亭”。法门寺附近出土的众多战国陶器,上面都戳印着“美亭”二字。
秦昭王的母亲,曾辅佐昭王执政,她在法门寺一带建筑豪华的离宫泉宫,由此可见当时的法门寺仍为京畿重地。
明弘治十五年(1502),当时的状元武功长宁人康海曾游法门寺,凭吊遗迹,作《扶风道中》一诗云:
凤泉原是美阳城 秦后离宫迹已平
细草不知龙辇去 城边日日唤愁生
杏林东望望隋陵 覆斗陇丛隐地形
香火莫愁陵邑吏 河山空倚少微星
作为替代周人成为这一地区主人的秦人,养精蓄税,秣马厉兵,逐渐强大。由此发端,秦穆公、秦孝公这些显赫一时的人物先后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历史舞台上亮相,演出了一幕幕叱咤风云的历史剧,并为秦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结束了。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秦都于咸阳,新的制度的确立及改革的推行,使作为京畿之地的法门寺地区陷入了孤独与沉寂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