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枚佛指舍利安置于地宫后室,于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之内。八重宝函放置于后室北壁正中部位,合乎释迦涅槃及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方位。宝函外用红锦袋包裹,除最外一重银棱檀香木函出土时已残坏外,其余七重保存完好。最内一重为宝珠顶單檐四门纯金塔,其余七函均为盝顶方体,外用*(左釒右屈)鉞链钥匙,八重叠合套装,内金函三层,银函三层珷玞石函一层。
八重宝函中第四、五、七、八重宝函,均有造像。
八重宝函,核心是第一枚佛指舍利,由内而外,重重曼荼路围绕。第四重是六臂如意轮观音曼、药师曼、大日金轮曼、释迦金轮曼及双凤吉祥图。其中如意轮曼表莲华部,药师曼表金刚部,大日金轮与释迦金轮表佛部。虽作完整的胎藏界曼荼羅,却将胎曼主要佛、金、莲三部功能充分显现,可说是变相胎曼,而与五重宝函之金曼相应相随,常隐用则常存。其第五重是释迦说法曼、大日如来说法曼、文殊说法曼、普贤说法曼、金轮说法图。其作用与胎曼中的释迦院相当,为第四重之延伸。其第六重素面银函,用于区分第四、五重出世法之佛菩萨曼荼羅与第七重入世法之诸天曼荼羅。素面表界分清净,亦寓空界之义。八重宝函与五重金函,显示了法报应三身同动之法义,显示了大日如来理智二法身,由自受用而他受用应化身之圆满法义,反映出一个大法界之总体,既通无量佛身,復通无边国土,一多相容,具是无礙,重重玄机,法义深妙。其生生不息之尊性,既透徹寰宇而才德庄严。其层层攝受之加持力,復弥纶三世而一味瑜伽,使人类本具而潜伏不彰之机能,隨菩提而渐显,俾众生无我而服务人群之功德,依法性而俱增,如此法空,造福人类,永垂不朽,万古常青。
八重宝函之内容考释如后:
一、鎏金菩萨
八重宝函上放置一尊鎏金菩萨,左手作托物势,举平至胸,右手施无畏印,顶上螺髻高耸,似药师如来像。其放置八重宝函上,显示加持“圣躬安绥,圣寿万春,圣枝万叶”之意而与捧真身菩萨之祈愿相合,其蓮座式一如捧真身菩萨,乃金胎合曼之做法。
二、第四重宝函如意轮曼荼羅
1.第四重宝函觀世音曼荼羅
正面主尊为菩萨形,作思维相,通身金色,有火焰头光,身光;头右倾,着宝冠,披妙衣,颈饰项圈,竪右膝踏左膝趺坐莲花座。有六臂:右上手掌托右颊,侧头就手;中手当心,手持如意宝;下手伸臂置右膝上,垂下向内,以头、中、无名指持念珠,小指微屈;左上手竖肘仰掌,屈指竖持金轮;中手屈臂出前腋下,竖侧掌屈头、中指持莲花;下手伸臂下垂,手掌向左膝后按莲座。此即唐密六臂如意轮观音造像。主尊左右各四尊,均戴梳有双髻之髻冠,着妙衣,饰项圈臂釧。后二尊头光,余六尊头光、身光,双手合掌,双膝跪莲花座。前二尊双手托盘,右盘供三摩尼珠,左盘供一如意树前宝珠,右尊曲右膝置左膝上垂足,左尊曲左膝置右膝上垂足。此即唐密六臂如意轮观音曼诸尊造像。整个造像画面背后有四株菩提树(如意宝树)。
如意轮观世音菩萨,亦称如意轮菩萨、如意轮王菩萨,又號大梵深远。在密教中,此尊安置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羅观音院中第二尊。密號持宝金刚,为六观音中配度天部之观音。三昧耶形为如意宝珠在莲花上。如意即如意宝珠,轮即法轮,住于如意宝珠之三昧耶转法轮,故名如意轮。是以救度六道众生之苦,成就众生之愿望,赐予众生财宝福慧为本誓的一尊观音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度化。
菩提流志译《如意轮陀羅尼经·诵念法品第三》曰:“是秘密如意轮陀羅尼,復有二法:一在世间,二出世间。言世间者,所谓诵念课法胜愿成就攝化有情富贵资财,势力威德皆得成就。言出世间者,所谓福德慧解资糧庄严,悲心增长济苦有情,众人敬爱。”
实叉难陀译《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羅尼神咒经·观世音菩萨秘密藏一切爱乐法品第二》曰:“尔时观世音菩萨怜悯众生,復说秘密如意心轮陀羅尼,但有所须,皆悉自来。财有二种:一者世间财,金银等宝。二者出世间财者,福慧智慧,具二庄严,身心悦愉,众人爱敬。能度一切众生苦,慈心增长,能与智者,乐具资生利益能加势力。”
可见如意宝珠,指世间之珍宝及出世间实相之宝,此二宝能令众生出福德。法轮即转法轮之意,能令众生出生智德。
不空译《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曰:“所在诸如来,皆入为一体,犹如于明镜,能现于万像。法异自性体,住于金刚莲,即变其宝莲,为真多菩萨。手持如意宝,六臂身金色,皆想于自身,顶髻宝庄严,冠坐自在王,住于说法相。第一手思惟,悯念有情故;第二持意宝,能满一切愿;第三持念珠,为度傍生故;左按光明山,成就无倾动;第二持莲手,能净诸非法;第三手持轮,能转无上法。六臂广搏体,能游于六道,以大悲方便,断诸有情故。行者如是观,坐于有轮中,身流千光明,项背皆圆光,復想心月轮,亦有宝莲花,以是能坚固,无动观己身。”
《如意轮菩萨观门义注秘诀》,据《金刚顶瑜伽经》说如意轮菩萨六臂相颂曰:“手持如意宝,六臂身金色,顶髻宝庄严,自在王说法。第一手思惟,悯念有情故;第二持意宝,能满一切愿;第三持念珠,为度傍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无倾动;第二持蓮手,能净诸非法;第三手持轮,能转无上法。实能隨施故,山表不动故,蓮性不染故,轮摧障恼故。六臂广庄严,能游于六道,以大悲方便,断诸有情苦。身流千光明,隨念能普照,犹如于明镜,能现于万像,自性本不生,法性圆寂故。”
菩提流志译《不空羂索神度真言经卷九·广大解脱曼荼羅品第十二》曰:“次如意观世音菩萨,身有六臂,一手执轮,一手执数珠,一手如意宝珠,一手把右颊,一手把蓮花,一手按地,结跏趺坐。”
长期以来,密教均将如意轮菩萨之六臂配于六观音及六道,即:
右方第一思惟手,配圣观音,度地狱道;
第二如意宝珠手,配千手观音,度饿鬼道;
第三念珠手,配马头观音,度畜生道;
左方第一光明山手,配十一面观音,度阿修羅道;
第二莲花手,配准提观音,度人道;
第三金刚轮手,配如意轮观音,度天道。
上述乃表如意轮观音之六臂,能度六道众生,拔苦与乐。诸经论中,尚有多种如意轮观音之描述。
如意轮观音菩萨形像有二臂、六臂、八臂、十二臂等不同。其中,具有二臂如意轮观音之像,大都为唐密之前也即杂密时期的佛相;六臂如意轮观音之像,大都为唐密之后也即纯密时期的佛相。二臂相一般都是左手持莲花,右手作说法印,或者右手施无畏,左手结与愿印置膝上,右足垂下坐盘石上。在日本,东大寺、石山寺、大和龙盖寺大体都是这样二臂的造像,以石山寺像为完整。观心寺、醍醐寺、宝生寺及神咒寺大都是六臂造像,以观心寺像为突出。
此尊在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自古即受崇拜,造像很多。在中国,如意轮观音的信仰,唐初即已开始,唐密弘传后,很是盛行。据宿白先生考察,我国敦煌莫高窟历代造像中出现的如意轮菩萨总有60躯,其中晚唐造像16躯。敦煌千佛洞即留有六臂如意轮观音画像。同时四川大足、广元等石窟中也有如意轮造像。据丁明夷先生考察,广元千佛崖大云洞第16窟韦抗窟外西壁南上方龕,中雕六臂如意轮菩萨像,造像年代在天宝或稍后。图像与法门寺地宫第四重宝函造像基本相同。
2.第四重宝函药师曼荼羅
第四重宝函的左侧面造像为唐密药师曼荼羅,正面主尊如来形,额有白毫相、高肉髻,流出琉璃佛光两道,着宝冠,披袈裟,结跏趺坐,右手执锡杖,左手捧鉢于腹前。此即唐密药师琉璃光如来造像。
主尊两侧有沙门形弟子,合掌立于两侧。二脋侍菩萨着宝冠,头光、身光、合掌,趺坐于莲花座上。次后二菩萨,其前有二明王,合掌侍立。主尊前有二供养菩萨,有头光、身光,单腿胡跪坐莲花座上。双手托盘献花。正前方有案台,饰案裙,上置香爐,两旁各有香宝子一枚,整个画面背后有菩提宝树。此即唐密药师曼诸尊造像。
药师又名药师如来,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琉璃光王、十二愿王、大医王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密號平等金刚,又號发生金刚(此名號为胎藏界遍知院一切佛的密號)。《古迹记》云,能拔众苦喻名药,无像不徹称琉璃光。《遁伦疏》云,拔除生死之痛,故名药师,照度三有之暗称琉璃光。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脱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能消灾延寿,自古即受信仰。用梵文书写的《药师经》已在印度基尔吉特地方发现,这一事实,證明在密教未兴之前,药师佛已在印度广受信仰。早在东晋,即在唐密未傳之前,《药师经法》已在中国译传,即使唐密失傳之后,《药师经法》亦一直在汉傳佛教中流行。尽管顯密详略不同,但迄未中断。汉译药师经典,凡有五译,以东晋帛尸黎密多羅译《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为最早。帛尸黎密多羅,亦云吉友,乃中国密典初期之西域三藏,亦系最早在中国传杂部密教的阿闍黎,为唐密之前的密教大师。其所译《大灌顶神咒经》、《大孔雀王神咒经》等,均为中国早期密部经典。因为在印度及中国密教未及流行时,当时西域杂部密教已较盛行,故吉友三藏将此《药师经》亦攝入《大灌顶神咒经》之最后。此《大灌顶神咒经》,亦猶《大宝积经》,系糅多经而成。吉友三藏将其译附于《大灌顶经》,则因《药师经》本属密宗之经典也。之后又有四译,以玄奘所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为最流行,以义净三藏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为最完整。
由于早期药师佛像大都是通佛像,因此难以与释迦或其他佛像加以区分。龙门石窟有北魏末年(495—534)建造的附有造像年代记录的一尊药师如来像,唐代药师造像见载较多,隋唐翻译的《本愿功德经》记载着药师的画像赞等,敦煌千佛洞留有药师的壁画以及彩色绢本的七佛药师、药师净土变相等。在敦煌壁画中有多幅手持铁鉢锡杖的药师像,在敦煌遗留的许多药师经中,还有记述十二大愿与九横死的图像,分配于左右外缘的画像。四川资中、巴中诸石窟亦多遗存。
药师法轨之译傳,据《陀羅尼集经譯序》说,阿地瞿多(无极高),中印度人,精炼五明,妙通三藏,志弘像数,越雪岭,涉河沙,永徽三年(652)正月,广将梵本至长安,建普禁会壇,李勣、尉遲恭,并受灌顶,法成之日,屡降灵异,京中道俗,咸叹希逢,是即杂密都部建壇灌顶受法之嚆矢也。
《陀羅尼集经》有莲花德、天忧德、旃檀德、毗婆尸、相德、药师诸佛顶等,后皆为胎藏法之一尊。其说药师印咒、造像、安壇、修供等甚详。考汉译《药师法轨》,凡有六种。唐一行撰集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念诵仪轨》,说为消灾及安产药师之法,药师法至此始有持和行法之仪轨,系合部仪轨。金刚智译《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亦为胎金合行之仪轨。不空译《药师如来念诵仪轨》有同名异本两本,始说壇法、像法,说壇中心安药师,左手持药器,亦名无價珠,右三界印,着袈裟、跏趺坐蓮台,台下有十二神将,作为八万四千眷属上首,如来威光中画有日光月光二菩萨。《三宝物具鈔》卷4曾记,不空弟子元皎至德初(756)曾受肃宗之命,于凤翔开元寺置药师道场。择三七僧,六时行道,燃灯歌唄,以至法会之内生一叢李树,有四十九茎。元沙嚟巴也译有《念诵仪轨》及《念诵仪轨供养法》,以忏悔祈愿为主,此外还有药师忏法等仪轨。日本空海自唐携去经轨中,间有不详其撰述人著《药师仪轨》1卷,亦成于永贞(805)以前也。其述药师形像为左掌上有鉢,鉢中十二大愿妙义。右手扬臂。日本最澄所传法,主在杂密,其在唐从国清寺惟像受大佛顶大契曼荼羅行事,惟象则阿地瞿多之傳也。又从寿川寺比丘大素(字海镜)受五佛顶法,大素则菩提流志之付法也。最澄回国造药师佛大像于比叡山,千余年香火至今不绝。
现在流傳的药师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持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脅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又称东方三圣。
在两部曼荼羅中,全无药师之画像,因此古来就不断有药师是本地佛或外来佛之争议。密教一般将其视为东方阿閦如来之同体。深秘的解释,以宝幢即药师,此一佛显东方一切佛故。又释迦院隨佛可改也,其东方七佛,并释迦分身也。自初门言之,流布身也。古老相传云,传教大师作施愿无畏像二体,一名曰堂药师,一名转法轮,释迦是一佛故,形像无异。日本延长四年冬季,中堂四季天供勸清颂云:“周遍法界,三世常傳,大日如来,亦名释迦。妙法教主,憶念本愿,像法转时,以大方便,称号药师。”由上傳承所述,可知药师佛像,有通佛像,有唐本像,即持鉢锡杖像。
地宫唐密药师曼,中央主尊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主尊两侧,二沙门形合掌弟子为日光、月光二菩萨。着宝冠坐莲台上的二菩萨为观音、勢至二脅侍。次后二尊为药王、药上菩萨,其前合掌之二明王,为十二神将中代表子时的宫毗羅神将及代表午时的因陀羅神将。主尊前跪坐莲花台上之二尊,既可视为二供养菩萨,亦可视为即无尽意、宝檀花二尊也。如按东密药师曼对照,则日光、月光攝为观音、勢至二尊,而坐莲台之二尊即文殊、弥勒,亦是药师八大菩萨曼荼羅也。
药师法门是根据《药师经》建立的。《药师经》是阐述药师法的。药师法是圆融世、出世二世之法,是圆通显密之法,是释迦药师、大日,非一非二,本师本尊一具之法,是般若空般若不空双显之法,是法性、法相双融之法,是曼殊室利、执金刚对扬之法,是了生脱死,即在生活中了生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如《药师经》说,表东方西方了生脱死平等一道(八菩萨),表人间天上平等一道(十善荼),表男身女身平等一道(转女成男),表消灾延寿平等一道(悉地),表药师释迦平等一道(生佛平等,佛佛平等)。鉢与锡杖是释迦佛常持物,正因释迦药师同体,所以药师左手持鉢,右手锡杖,表净土琉璃光亦释迦也,亦表净土秽土,娑婆琉璃光平等一道也。盖净琉璃世界是净,五恶濁是秽,今净琉璃即五恶濁,是谓:“净秽一”(药师体性,金刚般若)。观净琉璃,本无瓦烁荆棘,入五濁恶,不见宝树金阶,一切皆空,清清净净,是谓“净秽无”(药物法相——真空)。诸佛众生,皆在生活中,自觉觉他,同一了生死,是谓“净秽双”(药师妙用真——妙有)。释迦为人间之本师,药师为人道之本尊,大日为天道之本尊。修密教者,修人道也。而药师法者,正修人道,以人合人,以人合天,天人合一也。以药师曼供养佛指舍利,即表此生生无生,无生生生,生死一如平等一道。东方发生,回向北方成就之金刚大法曼也。
3.第四重宝函大日金轮曼荼羅
第四重宝函的后面造像为唐密大日金轮曼荼羅正面主尊如来形,戴宝冠,披袈裟,有头光、身光,光中流出众多金轮,双手智拳印,跏趺坐七狮子座(狮子只现三头,别四头隐而未现)。此即唐密大日金轮佛顶造像。
主尊左右各四尊,前二尊单腿胡跪,有头光、身光。坐莲座,双手托盘,盘供宝珠,面向主尊,次二尊明王,合掌侍立。后四尊菩萨头光,合掌站立,面向主尊。整个画面背后是菩提宝树。此即唐密大日金轮曼荼羅诸尊造像。
据《密教经轨》解释,一字金轮佛顶,是指一字顶轮、一字金轮王、金轮佛顶王,亦即以一字为真言的佛顶。此尊以种子三形尊形为名。此一字中攝无量秘法,速疾成就功德超余法,摧破恶业力用胜诸佛故。得唯佛一体胜绝不共一字名也。金轮指最尊的德轮王。世间四轮王即铁轮王、铜轮王、银轮王、金轮王,以金轮王为最尊最胜,此尊在于诸佛中亦为最胜。佛顶者,如来无见顶相之功德,即诸佛众德之顶也。
金轮佛顶又有释迦金轮与大日金轮两种尊身。《白宝口鈔·金轮法》说:“释迦金轮螺发形,身金色,定印上置轮,以须弥山为座,是天等主,应身金轮也。今本尊大日金轮,着五佛宝冠,身白色,结智拳印,以七狮子为座,法身金轮也。”可见在须弥山顶的日轮中,释尊成为螺发形,手结法界定印,印上有金轮,以须弥山为座的释迦金轮。这是应身金轮。在日轮中,释尊着五智宝冠,手结智拳印,而持有金刚界大日,以七狮子为座的是大日金轮,这是法身金轮。凡狮子座者,大日如来处座也。《金刚顶义诀》云:“狮子者诸兽中王,于诸兽游行无畏故。毗盧遮那佛亦復如是。诸法之法,于诸法中变化无碍故,是故据狮子座也。”此狮子能噉食金刚杵。
宝函图像大日金轮佛面,戴金宝冠,轮鬘为饰,结智拳印,日轮白蓮,坐七狮子座(实际七狮,只现三狮),遍身光明炽盛,从光中流金轮。主尊后左右各四尊,二四得八,表八大菩萨。二尊明王表八大明王,前二供养菩萨,盘中捧宝,即表七宝。
大日金轮与释迦金轮形像的区别,如上所说,比较明显。大日金轮与金界大日的区别,则在于大日金轮以轮鬘为首饰,以坐炽盛日轮为异也。
《觉禅鈔》云:“大日法身也,释迦应身也。”由此可知,在宝函上刻大日金轮曼,覆盖在释迦舍利上,正是以大日法身来相印释迦佛应身,以大日金轮来相印释迦金轮(佛舍利),以显示两部大日、两尊佛顶于无边法界,清净离垢,不转肉身得无漏果之金轮大法。
4.第四重宝函释迦金轮曼荼羅
第四重宝函的右侧面造像为唐密释迦金轮曼荼羅,正面主尊,如来形,额有白毫相,高肉髻,流两道佛光,着髻冠,披袈裟,有头光、身光,跏趺坐莲花台。左手置腹前,拇指与食指捻合,余三指舒,施吉祥印,右手屈前臂于胸前,拇指与无名指相捻,余三指舒。这是唐密释迦佛的造像。
主尊左右各五尊,后二尊沙门形,有头光;次二尊花蔓冠,光头,背头,半跏趺坐莲台上,双手合掌。次四尊头光,合掌侍立。前二尊单腿胡跪,双手托盘,盘奉供物。整个画面后是菩提宝树壇场。这是唐密释迦金轮曼荼羅诸尊的造像。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是人间的本师。在显教里,根据求那跋陀羅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及《阿含经》等,释迦的“八相成道”与“本生谭”,将释迦佛认定是久远长住的佛,早已通过绘画、雕塑等佛教艺术手法,把释迦佛的“八相成道”与“本生谭”画塑得很多很多,流传很久很远,以致历史中的释迦与经典中的佛陀,不一不二,不即不离,表明佛的不共超越境界。在密教里,胎藏界的天鼓雷音佛与金刚界的不空成就如来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同体,其果德更是不可思议。唐法全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生曼荼羅广大成就仪轨供养方便会》(别本)卷下提到释迦佛的画像是:“持真言行者,次住第二院:东方初门中,释迦狮子壇,谓大因陀羅,妙善真金色,四方相均等,如前金刚印,上现波头鹰,周匝皆黄晖,金刚印围绕,紫金光聚身,具三十二相,披服袈裟衣,坐白蓮花台。为令流教布,住彼而说法(鉢印),智手吉祥下(空持水),入宝处三昧。……”法门寺地宫唐密释迦曼荼羅的释迦画像与此相完全相合。
第四重宝函唐密释迦曼荼羅的造像圆融大小乘、圆融显密教的曼荼羅造像。中台主尊释迦牟尼佛,左手掌心向上置脐前,右手吉祥印,作应身说法相,跏趺坐莲台上,后沙门形左知侍立的二弟子为迦葉、阿难二尊者,合掌坐莲台上的二尊是文殊、普贤二菩萨。文、普二菩萨之后左右二尊为金刚手、金刚藏二菩萨,之前左右二尊为观音、弥勒二菩萨。其前单腿胡跪捧供盘二尊为二供养菩萨。这应是第六种释迦曼荼羅。其法义就是以应身释迦曼荼羅与释迦佛的报身舍利相印。亦即上述将经典中的佛陀与历史上的释迦相印,不即不离,非一非异,以显示十方三世。这一垂迹重重帝網,无不是圆融的释迦法曼也。
三、第五重宝函说法曼荼羅
八重宝函中的第五重宝函为诸尊说法曼荼羅,其前、后、左、右分别为释迦说法曼荼羅、大日说法曼荼羅、文殊说法曼荼羅、普贤说法曼荼羅等四部曼荼羅。
1.第五重宝函释迦说法曼荼羅
八重宝函中的第五重为释迦说法盝顶鎏金银宝函。第五重宝函的正面造像为唐密释迦说法曼荼羅。
主尊释迦如来,头顶流两道佛光,头光、背光,跏趺坐莲座。左手舒掌于膝侧下垂,右手当胸作说法印相。
主尊左右各五尊,后二尊沙门形,头光合掌侍立。次二尊花鬘冠、头光、背光,半跏趺坐莲台上,双手合掌。次二尊头光,合掌侍立。前二天王持剑护衛。前二尊双膝跪,双手托盘供奉。
如将此图像与第四重宝函释迦曼图像对照,除主尊右手印相及持剑天王二尊不同外,余皆相同。即后沙门形左右侍立的二弟子为阿难、迦叶二尊者。合掌坐莲台上的是文殊、普贤二菩萨。文、普二菩萨之后左右二尊为金刚手、金刚藏二菩萨。之前左右二尊为执剑的持国、广目二天王,与第四重宝函文、普二菩萨之前左右二尊为观音、弥勒二菩萨不同。二供养菩萨为双膝胡跪,与第四重宝函二尊单膝胡跪不同。第四重宝函虽减少了二尊菩萨,但增加了二尊天王,即代表护世的四天王。可以说,第五重宝函与第四重宝函的释迦曼荼羅造像基本相同,是圆融大小乘、圆融显密教的曼荼羅造像,盖唐密释迦如来说法之图像也。
2.第五重宝函文殊说法曼荼羅
第五重宝函的左侧面造像为唐密文殊曼荼羅。主尊文殊菩萨,着宝冠、头光、背光,后面月轮,放万道光明。乘狮子之背,坐莲花台之鞍。熙怡微笑,结五髻根本印。面侧向东,悯念众生之形。有那羅延天等,持戟剑四种标志,前后三重共十七尊,有牵狮童子、菩萨、宰官人等,捧侍供物或合掌侍立,瞻仰主尊。明王、天龙八部等眷属围绕。此图即唐密文殊说法曼荼羅。
文殊说法,有一髻、五髻、六字、八字等诸种法门区别,其曼荼羅各不相同。按诸经轨,此图乃文殊曼之异图,盖唐密文殊说法之图像也。
3.第五重宝函大日说法曼荼羅
第五重宝函中的后面造像为唐密金大日说法曼荼羅。主尊大日金轮,着宝冠、头光、身光,智拳印,跏趺坐莲座。
主尊左右各四尊,前二尊坐蓮座,双手托盘,盘供宝珠。次二尊菩萨,头光、身光,宝冠庄严,半跏蓮座。左尊合掌,右尊手印。次二尊,沙门形、头光、合掌侍立。又后二尊菩萨,头光、身光、合掌,半跏莲座。
此图主尊为金刚界大日如来。四尊菩萨为四波羅蜜菩萨。余四尊表内外四供。这是唐密金刚曼大日成身会中台曼荼羅之异图,盖唐密大日如来说法之图像。
4.第五重宝函普贤说法曼荼羅
第五重宝函的右侧面为唐密普贤说法曼荼羅。主尊普贤菩萨,戴宝天冠,头光、身光,身相庄严,后面的月轮,放万道光明。乘白象之背,坐莲花台之鞍。欢喜颜状,结根本印,面侧向南。有天女等持幡幢等四种标志,前后三重共十七尊,有牵象童子、菩萨、宰官人等捧持供物,或合掌侍立,瞻仰主尊,明王、天龙八部诸眷围绕。此图即唐密普贤说法曼荼羅。
普贤说法,有普贤,普贤延命等法门区别,其曼荼羅各不相同。考诸经轨,此图乃普贤曼之异图,盖唐密普贤说法之图像。
5.第五重宝函金轮曼荼羅
第五重宝函顶面造像为唐密金轮曼荼羅。中央八叶莲台安供八辐金轮,环绕珠圈。四方绘四迦陵頻伽鸟。人头鸟身,趾立莲座,前后面两尊鸟手捧供状,左右面两尊鸟合掌。四隅均为莲茎上置三钴金刚杵。壇外四周,均饰以蔓草绕迦陵頻伽鸟。此即唐密金轮曼荼羅。
此图曼荼羅,无经轨可考。揆度其法义,中间八叶莲捧金轮,即金胎合一之义。中间金轮,象征法轮常转即金刚界大日尊。迦陵頻伽鸟,为声音最优美之鸟,于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常奏法乐,梵音嘹亮,演说法音。此处四方四迦陵頻伽鸟,表示宝函下面四尊,即前侧面释迦,后侧面大日,左侧面文殊,右侧面普贤等广说种种妙法之音。象征阿閦等四佛。东方文殊表阿閦,西方大日表大日与阿弥陀之同体,南方普贤表宝生,北方释迦即释迦佛。四隅三钴金刚杵表内四供四尊,以金刚杵为供养,即以金刚法门为供养。盖取法金刚界成身会中台院之法义而总示宝函四个侧面诸尊说法之图像。《攝真实经》云,安毗盧遮那佛像,于其前安置舍利,此曼荼羅名金刚界。本图即据此演造。故在后面造像为大日,前面造像为释迦,即毗盧遮那佛像安置舍利之意,左右面为释迦佛之左右二脅侍,又取诸显教常说教义。整个宝函合为金刚界,覆盖第一枚佛指舍利上,亦显示毗盧遮那佛像前安置舍利之意。总之,此为唐密大小圆融、显密圆融之诸尊说法曼荼羅造像,可命为诸尊说法宝函。
唐密曼荼羅极重视法供餐,在地宫出土文物中,有不少迦陵频伽鸟纹饰,如迦陵频伽鸟鎏金银棺,就是明证。因地宫是唐密供养佛指舍利曼茶潍,所以法供养、法布施的图像为多,“上供下施”就是密教法门的根本实践。
四、第七重宝函四天王曼荼罗
第七重宝函为唐密四天王曼荼羅造像,包括:
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天冠,头光,着金刚甲胄,微怒形,左腿内屈,右腿外伸,胡坐二夜叉上,右手持刀。左手仰掌,小指外伸,余四指微屈,托起刀身前沿。诸夜叉执斧鉞等武器环绕,有二天众各捧香花于后。
南方毗婁博叉天王,即南方增长天王,天冠,头光,金甲,微怒形,左手向下执剑拄地,右手五指伸开,覆掌支右膝上,胡坐于二夜叉之上。诸夜叉执弓箭、矛等武器环绕,有一天众捧香花于后。
西方毗婁勒叉天王,即西方广目天王,金盔金甲,头光,面秀和,左手持弓,右手持箭,胡坐二夜叉上,诸夜叉执斧、矢等武器环绕,有二天众捧香花于后。
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即北方多闻天王,宝冠,头光,全身甲胄,左手托塔,右手执捧,左腿伸下,右腿内屈,胡坐左尼蘭婆右毗蘭婆二夜叉上,另有地天在中央捧右足。前有二夜叉童子跪仰天王,一手扶瓶,一手奉献宝珠。诸天众捧物,诸夜叉执弓、剑等武器分两侧围绕。
以上即唐密四天王曼荼羅造像。
在印度,四天王为护世神的神话早已存在。后被佛教攝为保护须弥山下四方四洲的守护神,屡见于佛教各经典中。密教兴起后,成为须弥壇四方及密教壇四方的守护神。中国早在东晋就有四天王信仰,东晋编纂的《陀羅尼杂集》就有多篇四天王咒经。北周明帝武成年间在长安敕造四天王寺。唐初阿地瞿多译《陀羅尼集经》,就傳有四天王印及形象壇法。开元、天宝年后,四天王尤其毗沙门天王信仰而其形像遍布城市,流行天下。在唐密弘傳时期,四天王作为护法镇国神,受到普遍信仰和尊敬。地宫出现的许多天王力士造像,就是明證。《宋高僧傳·慧云傳》载:“开元十四年(726),玄宗东封回,敕东政道往于闐国摹写(多闻)天王样,就寺壁画”。《不空传》载,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率兵围西凉府,二月十一日有表,请援兵。玄宗乃从一行禅师言,令不空修法,不空受诏作毗沙门天法,帝执香爐在道场,忽见有神人二三百人带甲立于道埸前,帝问不空,对曰,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领天兵救安西,故来辞,至四月,安西表到云,去二月十一日已后午前,去城东北三十里,雾中有人,身长一丈,约三五百人,尽着金甲,至酉后鼓角大鸣,聋震三百里,地动山崩,五国大懼而退军。其营垒中,金鼠咬弓弩弦,器械损断尽不堪用,城北门楼上有大光明,毗沙门天王现天王神样。玄宗即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事《毗沙门仪轨》亦载云:“其人天王神样,谨随表进上者,天宝十四年于内供养僧大悲处写得经及像,至大历五年(770)于集州内供养僧良贲法师移住开元寺,勘经像与大悲本同。”日本尚存有唐本四天王像。日本东密、金胎两部大曼荼羅,金刚院外护,都列二十天,但四天王仍被尊为护世天。在许多别尊曼荼羅中,被配置于四隅。在胎藏界曼荼羅四方的四天王,东方持刀,南方持剑,西方执戟,北方捧塔。密教的四天王像一般都是忿怒形。
在汉傳佛教中,四天王有显密的区别。中国的寺院,大都是显教,其四天王形象,也有多种多样,但常见的是: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瑟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缠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持伞。
法门寺地宫诸尊造像,最多的即四天王像。除第七重宝函四天王造像外,地宫还有许多天王及金刚力士的造像。金刚力士,即梵名伐折羅陀羅的意译,旧译执金刚,又名密迹金刚。不空译《攝无碍经》说,执金刚神,身相红色,作忿怒降魔之相,发髻焰鬘冠,左手握拳插腰,右手执金刚杵,身着金刚宝璎珞,披天衣兽皮,身状为庄严妙宝之色。在显教中,寺门二侧立天王像,如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十七》说,位于寺门二侧的乃是手拿仗的乐叉。在密教中,寺门有刻天王形象的,如《不空羂索自在王咒经》说,“东门外尽天王,守护其门,左进应作持国天,右边应作增长天,具被衣甲,器杖严净,作忿怒面,眼光赤色。持国天王以手执剑,增长天王以手执刀。日本东大寺寺门即刻多闻、增长二天王。地宫天王力士造像有:
前室门框内侧刻有二力士像;
铜浮屠正面门外刻有二力士像;
中室后部银风炉两侧有二石雕天王立像;
中室门扇刻二天王像;
中室鎏金双凤纹银棺,棺体侧面前部刻二力士像;
后室八重宝函两侧有二石雕天王立像。
以上均为唐代造像,但完整的四天王曼荼羅,则是第七重宝函唐密四天王曼荼羅造像。亦是现存于今世界最早最完整的四天王曼荼羅。此曼荼羅中的东方持国天王造像,与《金刚智口诀》所说相同。北方多闻天王造像,与胎藏界外金刚部的形像基本相同。但南方增长天王与西方广目天王的造像,为经轨所不见,亦无造像例。据《密教发达志》说,智慧轮又译《摩诃吠室嚟那野提婆喝嚟闍陀羅尼仪轨》,《画像品》说画像法,中央画天王,右画五太子及两部夜叉,羅刹眷属,左画五行道及妻等眷属。《云广如大经说》,而其大经亦不详存否。《壇埸品》说壇法,其余结界、手印、护身、启请、使者、真言诸品,有九印、二十三咒。《启请品》又说请天法,使者品中说二十八使者名,其中有司命、五官、太山等,取意于道教者,可知其撰述在于唐,……此仪轨即空海请求,其出于永贞以前必矣。毗沙门天法,至此又更增广。”可见四天王法特别是毗沙门天王法在智慧轮手中,又有新的大发展。因此,此四天王曼荼羅造像为唐密惠果——智慧轮一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