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将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
惠焕章,贾鹏
汉武帝时期,虽然国力日益强盛,与匈奴长期交战,且屡尝胜绩,然而,对于西域的控制权却几度易手,从未安宁,嗜武好战的匈奴亦从未有过歇戈息武的打算。至此,汉家的一曲悲歌随着历史的进程“上演”了,这就是汉武帝朝的“和亲”哀歌——细君入域。
史载,汉武帝为了能给匈奴致命的打击,瓦解匈奴与西域诸国的暖昧关系,奉行“断匈奴右臂”的外交策略。而乌孙国作为西域大国,拥有人口63万之众,对西域一带有很大的影响力,自然成为大汉政策规划中的一枚重要棋子。于是,汉武帝在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乌孙,许诺愿以公主相许,“结成婚姻之好”。汉武帝虽愿以公主相许,但又不愿将亲生女儿远嫁异邦,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得不从宗室中选一美貌女子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自此,就引出了汉家“公主”细君。
细君,乃江都王刘建之女。刘建之父刘非与汉武帝刘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即是说,细君是汉武帝的侄孙女。也许看到这里,读者要问,宫中那么多宫女妃娥,汉武帝为何偏要选自己的侄孙女去跳这个“火坑”呢?
当然,事物的发展,因果相连。据史书记载,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继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之后,江都王刘建及其妻成光也同样在一场宫廷政变中以谋反罪名被赐死,并且被“夷三族”。然而幸运的是,细君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却得以存活,幸免于难,或许是因为当初的“幸运”反倒为后来的不幸铺就了道路,这不幸又需分两层来叙述。不幸之一,是远嫁异邦乌孙。之所以当初选细君,一则是细君尚未婚嫁,且又为罪族之后,继承了皇族的真实血统;二则是她所具备的那种皇家风貌、气质是其他宫女妃娥所难以比拟的。第三,选择自己旁系宗室之女,也可以继续削弱各诸侯王的势力,而选择细君,则可以给其他诸侯作以警告,他汉武帝对于巩固皇权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尽管江都王已惨遭灭门,其女亦不会逃脱罪责。所嫁非人、言语不通的异乡生活令细君心灭意冷;不幸之二,是乌孙的婚姻风俗是“父亡,子娶母”。在乌孙王昆莫去世后,不得已嫁给了其孙,新乌孙王岑陬,这一明显迥异于汉家风俗,伦理道德沦丧的做法,给多愁善感的细君以无比的羞辱之感,不久,便因过度悲哀与虚弱英年而逝,只留下了一道感人肺腑的思乡歌赋:“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游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细细品味细君的远嫁他乡,与其说是细君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西汉政治的悲剧,当一届政府处于弱贫时,依一女子之力而求生存,图发展,是多么令人痛心。本已饱经沧桑,谁料又祸不单行,那一曲哀歌既唱出了她弱小女子对爱的渴盼,也唱出了当朝政府的心头之痛。然而,世事就是这样,在细君“舍生取义”的条件下,西汉确实达到了“汉武雄风”,这又能说是悲剧吗?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