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风水与唐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六、定桥二陵 (1)中宗李显

韩养民


  定陵、桥陵分别坐落在富平和蒲城境内,陵下埋葬着一对亲兄弟,虽然他们生前窝窝囊囊,他们的陵墓却被建造得华丽辉煌,特别是桥陵,继承发展了乾陵的艺术风格,精美的石刻堪称唐陵之冠。
  1.中宗定陵
  定陵是唐中宗李显的陵墓,它因山为陵,绕山筑城,体现了盛唐陵墓的风格、特点。
  (1)中宗李显
  ①几废几立
  显庆元年(656),刚刚被册封为皇后的武则天,为高宗生下第三个儿子,起名显,赐名“哲”,指望这个儿子能成为聪颖贤达之士,以稳固她在後宫的地位。然而,李哲降生後,各方面都与他的两位兄长李弘、李贤相差甚远。他不学无术,得过且过,既无治国的胆略,亦无理政的才能。
  永隆元年(680),继长兄李弘被杀後,李贤又被废为庶人。按次序,时为英王的李哲被立为皇太子。永淳二年(683),高宗去世,遗诏皇太子柩前即皇帝位,军国大事听从天后旨意。李哲改元弘道,立妃韦氏为皇后,尊母后武则天为皇太后,临朝称制,以裴炎为中书令,受遗诏辅政。这一年李哲28岁,正是精力旺盛的年岁。然而,即位不足两个月,唐中宗就出了一件荒唐事,被武后废黜,由他的四弟雍王李旦即位。
  原来,中宗刚刚把自己的岳父韦贞升为豫州刺史,接着又想拜为宰相,显然升迁太快,因此,宰相裴炎坚决反对,两人发生争执。这位不谙世事、年轻气盛的皇帝气哼哼地说:“我把天下都给韦贞有甚麽不可,何况一个侍中呢!”裴炎把这事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下令废中宗为庐陵王,幽於别所。李显这时还不明白“我何罪?”则天斥责他:“你要把天下让给韦贞,这罪还小吗”?
  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後,徙往均州(湖北十堰市),不久又迁至房州(湖北房县),经过这次打击,李显惶惶不可终日,陷入极度恐惧中,幸而韦后性格坚强,从旁鼓励支持,才使中宗不至忧恨而死,度过了18年的幽禁生涯。
  圣历元年(689)三月,庐陵王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洛阳。九月,出於武则天政治策略上的需要,李显重被立为太子。原来,武则天称帝後,李、武两姓储位之争十分激烈。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子侄们跃跃欲试,甚至曾联合酷吏迫害李氏宗室。双方争夺已白炽化到喋血宫门的程度。但李氏的势力这时还很强大,特别是他们得到宰相狄仁杰、王方庆、王及善等人及士庶百姓的支持。在此情况下,武皇帝不得不立李氏为皇储,复立庐陵王为太子。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情恶化,身边只有男宠张易之兄弟。宰相、太子难得见女皇一面,诏令皆出自二张之口。在这种情况下,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为首的太子集团,遂决定迫使女皇让位,拥立太子为天子,复兴唐室。
  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及左武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羽林兵五百人正式政变。但事到临头,太子李显的恐惧病复发,不敢出宫。被强抱上马背,向後宫进发,政变部队很快攻下玄武门,抵迎仙宫,杀死二张,众人簇拥着李显轻轻迈进皇帝寝殿,远立龙床傍。张柬之小心翼翼地向女皇解释,“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愿陛下返太子,顺从天意。”武则天被迫让位。二十五日,唐中宗复位。
  一月四日,正式恢复大唐国号,持续15年的武周帝国(690—705)宣告结束。
  ②女后干政
  唐中宗虽然是一个昏昧懦弱的君王,但由於有以张柬之为首的一批贤臣的辅佐,新朝廷很快走上轨道。但是武则天当政的余波荡漾,使得唐室复兴的前途风云变幻。在那政治权力男性化的时代,武则天以女性异军突起,一跃登上政治权力的顶峰,产生深远影响,後世有野心有条件的女性,都渴望成为武则天第二。在这种情况下,韦后出现了。韦后性格坚强,富有野心。在长期的幽禁生涯中,她代替李显成为一家的精神支柱;在忍耐中炼就出了她阴狠、凶残的一面。她虽憎恨婆婆武则天,但对武则天的巨大能量又十分崇拜和敬畏。她在宫中以武则天为榜样,幻想有朝一日为女皇,独揽大权。
  中宗的懦弱和傀儡地位,为韦后的专权大开了方便之门。她千方百计地扩大韦氏家族的势力,使外戚家族的势力不断膨胀。与此同时,韦后与武三思勾结起来,狼狈为奸,加速了夺权的活动。宰相张柬之等眼见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日益强大,心中焦虑万分。他们秘密晋见中宗,请求诛杀武三思及诸武。不想中宗反将张柬之等人的秘密透露给了武三思,武三思便和韦后一起双管齐下,在中宗面前,对张柬之等人屡进谗言。武三思并献计策,架空五位功臣,剥夺了他们执政的权力,最後终於将其杀害。
  中宗统治下,韦后、武三思把持朝政,韦后、武三思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形成了中宗皇朝极度腐败的政治。
  景龙四年(710)六月,韦后、安乐公主派人在中宗最喜欢吃的馏饼中,放入毒药,将其毒杀。中宗死後葬於定陵。
  (2)陵园完整
  唐中宗李显的定陵,坐落在富平县北13公里处的凤凰山上。凤凰山海拔751米,由三个墨青石岩山峰联系而成,在三峰的後面围绕着一道半圆形的山梁,东、西两端各连一峰,中峰恰巧从山梁正中伸出,好像一只飞翔的凤凰。山不高而挺拔,峰不险而秀丽,依山建陵、凿石造墓,十分壮观。
  定陵分内外两城,布局仿唐长安城。内城东西1250米,南北1180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设有一门,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门外设有阙址,内城南门(朱雀门)外是一条宽大的御道,御道南端设有乳台和鹊台。城四角设有阙台,其中东南和西南阙址仍残存,残高1.5米。
  陵园南面有三道门,第一道门为鹊台,现存二阙址,北距陵园南神门2863米,位於宫里乡杜家村,二阙址东西分列,间距180米;东阙址高4米、底长15米,宽11米;西阙址高5米、底长15米、宽10米。第二道门为乳台,阙址在鹊台以北2280米,北距陵园南神门623米,位於宫里张家堡村,二阙址东西分列,间距175米;东阙址高6米、底长14米、宽12米;西阙址高7米、底长19米、宽11米。第三道门即南神门(朱雀门)。
  据《长安志》记载,定陵下宫距陵2.5公里。下宫是当时守陵官员和宫人居住的地方。另外也可供祭陵者临时休息之用。
  (3)定陵石刻
  与其他唐帝陵一样,定陵陵园也分布着一些石刻艺术作品,虽然在数量和艺术上,它们无法和乾陵和桥陵的石刻相比,但一些石刻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定陵的南、北和东神门外,各存有石狮一对(一个腿残),高2.4米、宽1.25米。狮子,在古代人心目中被视为能“食虎吞貔,裂犀分象”的神兽。唐贞观九年(635),西域进贡狮子,唐太宗特命秘书监虞世南作《狮子赋》,所以唐人有机会直接观察和表现狮子的形象与习性。阎立本就曾绘《狮子图》。但是,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都不肯完全如实地去表现狮子,而是赋以艺术想象,加以装饰、夸张,突出其威武的特点。从乾陵开始,唐帝陵在内城四门之外,皆置石狮,体态高大,整个造型是金字塔形,两足前伸,身躯後蹲,稳如泰山。将“兽中之王”作为人间之王陵墓的守护者,使整个陵区笼罩上一层神圣、尊严、凛不可犯的气氛。定陵的石狮卷毛瞋目、合口,其气势逊於乾陵石狮。
  定陵的神道石刻原保存较多,由乳台二址向北依次分布有石望柱(现存上部柱顶和下部石座),翼马1对,身长3米左右;仗马3对,石人5对;蕃民石像1对;无字碑1通。但这些石刻大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掉了,现仅有石人两个。
  石人现位於南神门外二阙址南300米处。东西分列,间距90米。石人均戴高冠,冠上有一鸟饰,冠两侧为鸟翅形纹饰,身穿宽袖长袍,袖摆过膝,双手拄剑。东列石人留短发,穿斜叉领右襟袍服,冠侧羽翅纹宽大;西列石人蓄长髯,穿交叉领袍服,冠侧羽翅纹细小。石人的身份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作皇宫警卫工作的中郎将,有人说是皇帝亲信的大将军,还有人说是皇帝的仪仗队。大概是与皇帝关系亲近的人,将他们的形象立在陵园内,要他们像生前一样,世世代代陪伴在皇帝身边,为皇帝尽忠服务。
  定陵的蕃民像当和乾陵的宾王像一样,是和唐王朝友好往来的少数民族首领造像,不过数量远远少於乾陵。
  值得注意的是,定陵前曾立有无字碑一通。说到无字碑,人们自然会想到乾陵前那座千古之谜的无字碑,那麽,中宗庸碌一生,既无功业可言,也非益棺难定,他的陵前为何也立着一通无字碑呢?有学者说无字碑只是一种习俗,无特别的含义。那麽为甚麽只在乾陵、定陵立有无字碑呢?看来,定陵无字碑和乾陵一样,是留给世间的一个谜了。
  无字碑高5米、宽2米、厚1.3米,碑座长3.3米、宽2.6米,碑头浮雕螭龙,碑身正面平光,石碑左右侧线刻狮、麟、龙、凤等祥兽纹饰。
  另外,北神门外存有两匹仗马,东西分列,间距39米。西者於北神门外阙址北65米;东者於阙址北45米,两匹仗马均残。
  (4)陪葬陵
  在定陵的东南方向坐落着大大小小的封土堆,这就是定陵的陪葬墓了。
  据《旧唐书》记载,定陵的陪葬者有王妃赵氏、节愍太子李重俊,公主宜成、长宁、成安、安定、永寿及驸马王同皎等。王妃赵氏,中宗李显的后妃,《唐书》中无传,生平不得而知,她是陪葬定陵的唯一后妃。节愍太子李重俊,是中宗的第三子,他同陪葬乾陵的懿德太子李重润为异母兄弟。李重俊曾先後为义兴王、卫王、洛州牧及扬州大都督,并被册封为太子,地位十分显赫。太子重俊性格开朗果断,但却目无法度。他和杨璬、武崇训结为宾客、相互往来,这二人都是不学无术,只会走马溜狗之徒,朝中大臣纷纷进谏,太子重俊却置之不理。
  当时武三思依仗韦后的支持,企图谋乱,惧怕太子反对自己,便暗中指使安乐公主有意羞辱重俊,以重俊不是韦后所生,责骂他为奴仆。请求废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
  太子重俊愤恨至极,他命李多祚等率羽林军千余人杀武三思及其同党,然後闯入後宫,捉拿韦后、安乐公主等人。韦后慌忙挟持中宗登上玄武门,命手下官兵拼死抵抗,双方一时相持不下。这时中宗爬在城门栏杆上向下喊道:“你们都是我的手下,为何要起兵为乱呢?能杀带头为乱者,一律有赏”。於是士兵纷纷倒戈杀李多祚。太子重俊兵败後逃入终南山中,准备投奔突厥,半路休息时被手下所杀。睿宗即位後,赠谥为节愍太子,陪葬定陵。
  宜城公主,中宗的第2女,起初封为义安郡主,下嫁给裴巽。宜城公主性格暴戾、残忍,裴巽宠幸一位婢女,宜城公主竟残忍地将她割耳挖鼻,并砍断裴巽的头发。中宗知道後,十分生气,将她降为县主,不久又恢复了她原来的封地。宜城公主死後陪葬定陵。
  成安公主,中宗第7女。始封於新平,下嫁韦捷。韦捷後因参与韦后叛乱而被杀。公主未再嫁,死後陪葬定陵。
  安定公主,中宗的第3女,封为新宁郡主。下嫁给王同皎,王同皎後获罪,改嫁给韦濯,韦濯是韦后的亲戚,因参与韦后叛乱而被杀。安定再改嫁给太府卿崔铣。安定公主去世後,王同皎的儿子要求与他父亲合葬,得到允许,於是一起陪葬定陵。
  长宁公主,中宗第4女,下嫁杨慎交。长宁性奢靡,喜排场。她倾府中所有在东都洛阳营造豪华府第,又在西京长安购地筑屋,建立更豪华的宅第。宅第建成後,右联都城,左凭大道,有三重高楼可以登高远望,宅内假山林立、池水环绕,奇丽不似人间。中宗及韦后多次驾临於此,置酒赋诗。有了两处豪华宅第後,长宁公主仍不满足,又乞得废永昌县和魏王李泰故第,分别筑屋建阁,营造府宅。二宅营造得更为豪华奢靡。然而良辰美景未到,祸自萧墙先至。长宁公主内倚母爱,宠倾一朝,此时韦后叛乱失败、身戮人亡,形势岌岌可危的长宁公主不得已变卖家产,将东都宅第改为景云祠,在凄楚孤独中度完余生。死後陪葬定陵。
  永寿公主,中宗第5女,下嫁韦万。早死,死後陪葬定陵。
  由於年代久远,定陵的陪冢多已荒废,但可以想象,当年这里一定是陵冢相望,城阙相连。楼观相映,鼓乐相闻,松柏森森,香烟袅袅,一派昭穆森然的景象。
  

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