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2.睿宗桥陵
韩养民
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它与定陵修建时间相差无几,同为唐早期陵墓。桥陵石刻精美绝伦,堪称唐陵之冠。
(1)睿宗李旦
①两次即位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李旦和他的哥哥中宗李显一样,曾经两次称帝,但第一次登基受制於母后,被囚禁在宫不得预闻政事;第二次登基则被夹在儿子和妹妹两大政治势力之间,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即位仅两年就遽行禅位。
唐中宗嗣圣元年(684),22岁的李旦被他的母亲武则天立为大唐帝国的第5代皇帝,以取代他的哥哥中宗李旦。李旦即位以後,由母后武则天下诏,改年号为文明,将她的妃子刘氏册封为皇后,立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这些仪式结束之後,李旦便被赶下了皇帝宝座,被软禁在皇宫之中,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哥哥的遭遇,母后的专横,使一向胆懦的李旦不寒而栗(li)。过了6年,到690年,母后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称神圣皇帝,将李旦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
李旦虽失去了皇位,但灾难还是接连而至。先是武承嗣暗地唆使武则天的宠婢团儿,诬陷李旦的皇后和德妃窦氏咒诅女皇,二人被凌迟处死。随後武则天又下诏禁止公卿百官进见皇嗣李旦。违者皆斩。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旦心灰意懒,决心放弃皇嗣的位置以避灾免祸。继而又迷恋上了文字训诂,以此来排泄内心的郁闷和痛苦。长年的研习,使他的草书和隶书甚至可以和当时的一些有名气的书法家作品相媲美。直到第二次登基,李旦也没有放弃这一习惯。
睿宗景云元年(710),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李显。随後,她们又阴谋拥立中宗少子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由韦后临朝称制,并密谋加害於相王李旦。就在这性命攸关的紧要关头,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杀入宫中,将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韦氏集团和党羽亲信一网打尽。李旦第二次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②乐作禅帝
李旦继位後,根据太子李隆基的立议,任命姚崇和宋璟为宰相,裁减冗官,整修纲纪,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但是,这种好景没有持续很久,李旦即位的第二年,就失去了即位初期的进取精神,做出了一些昏庸无道的事情,使朝政出现了腐败和混乱的现象。
李旦执政的第一年,太子派占了上风。第二年,公主派在朝廷中占了上风。太平公主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李旦对她的信任和尊重,积极培植私人势力,梦想做母亲武则天那样的女皇帝。李旦对做皇帝没有兴趣,又无法调和太子和公主之间的矛盾,因此,想及早禅位,做一个安逸宁静的太上皇。
先天二年(713)六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白热化,双方都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政变。最後,李隆基先发制人,迅速扑灭了太平公主及其全部党羽的势力,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李旦便下诏宣布正式禅位,做清闲安静的太上皇,颐养天年。
(2)山峰秀丽陵园壮观
睿宗桥陵坐落在蒲城县城西北约15公里的丰山,西南距省会西安约110公里。丰山海拔751米,这一带群峰起伏,蜿蜒如蟠龙,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桥陵建制大体与乾陵相仿,也是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墓室),在地面上绕山筑城,陵园基本呈方形,边长2800米左右,东、北二神墙因山势变化,走向略有弯曲。四面各开一门——前朱雀、後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东西门又名东华门、西华门),门前两侧均有石刻和门阙,陵墙四隅各有角阙。山陵位於陵园东南,南、东和西三神门基本对着山陵,北神门偏西。陵园四角阙址尚在,朱雀门内献殿遗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桥陵》石碑,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隶书。
桥陵因建於开元盛世,各种没施均比较崇厚。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9间献殿外,还有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等。几十年内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从五品上)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折冲府,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天宝十四年(755),杜甫由长安至奉先(今蒲城)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外,还写有我们前面引用的《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石门霜露白,玉殿苔苔青。
宫女晓知曙,祠官朝见星。
诗中对桥陵的建设及官员宫女在陵中侍奉忙碌的情景,作了形象的描述。当年的房屋现已无存,但尚留有楼阙及陵墙的遗迹,特别是地面现存的巨大石刻群,可以从中窥知桥陵建设的概貌。
(3)桥陵石刻
在桥陵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对称耸立着形体庞大、造型精美的石刻群,从品类看它和乾陵大同小异,但却比乾陵更加高大精美、更富於写实性,是盛唐石刻艺术的代表。可以说在唐18陵中,桥陵的石刻艺术是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也是最高的,可称作18陵之冠。
①桥陵华表
步入陵区的朱雀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华表。它古朴端庄、雕刻精美,引起人们的莫大兴趣。
华表本是古代帝王表示自己接忠讷谏的象徵,起源很早。相传尧舜时代,帝王就习惯在各交通街衢设置一些木柱,让人们对帝王提些批评建议。据《淮南子》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东汉杨震也说:“臣闻尧舜之时,谏鼓和谤木,立之於朝”。可见,华表最初是发扬民主的工具。故华表也叫桓表和谤木。然而,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帝王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是不准庶民百姓提意见的;於是,褒赞帝王能虚心纳谏的华表渐渐演变为装饰品,作为皇宫、城垣、桥梁或陵前的标志,质料亦由木质变为石质。北魏杨炫之撰写的《洛阳伽蓝记》便有这样的记载:“宜阳门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桥,……南北有华表,举高二十丈。华表上作凤凰似欲冲天势”。
桥陵石华表,正是这样的装饰品。
桥陵石华表,位於神道南端首道六阙北约35米处,西侧一个巍然矗立,东侧一个虽已倾颓,但风姿犹在。石华表高8.64米,由础、身、顶三部分构成。础石呈正方形、边长2.5米,上雕覆莲12瓣,中央凿有直径1.2米、周身皆线雕缠枝卷叶纹,虽因沧桑变化,风化雨剥,但面南部份仍隐约可辨。柱顶高2.2米,最上端为一仰莲,承以桃形球。整个华表造型端庄,淳朴古雅,线条流畅,充分显示了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高超的雕刻艺术。
②獬豸鸵鸟
再往前走,有造形奇特的独角兽、形象逼真的驼鸟。独角兽又称獬豸、天禄,是古代传说中一种似牛的独角神兽,它具有判断是非曲直的特触为非不直的人。据说皋陶被舜任命为法官,常让“性知有罪”的獬豸决疑案,当诉讼双方辨得难解难分之时,就将獬豸拉至争执的双方跟前,獬豸遂以触有罪者。数千年来,它以识善恶、辨忠及见义勇为的形象流传至今。獬豸置於陵前,取其忠勇以守护陵寝。桥陵獬豸长高各约3米,胸阔1.1米,为一整块巨石雕成,威严雄壮,属大型装饰性雕刻。它造型雄浑,注重精神与力量,它壮硕的体态、警视的圆目、欲吼的口型、如锥的獠牙、待飞的双翼,都表现出凶猛和举世无敌的威力。将它置以广阔的丰山之阳,借大自然的烘托,更显出其雄壮的气势,从侧面表现出开元盛世蓬勃向上的国势和盛唐文化艺术的繁荣。
雕刻石獬豸选用的石材,据传采自富平以北的万斛山。万斛山石质纯净细腻,坚实柔韧,经磨制後浑朴,光亮如漆,素有“墨玉”之称。雕刻家先选好石料,然後派人在搬运的路途每隔一里凿井,利用隆冬严寒,在地面泼水结冰,再将巨石置於特制的“旱船”上,以人力在冰道上輓绳拖拉,至陵前依图雕成。千百年来,石獬豸威风凛凛地站在丰山南麓,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聪明和智慧的力量。
驼鸟原产於非洲,唐初由中亚古国吐火罗传入我国,是我国远在千余年前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象徵。石驼鸟系浮雕,刻於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驼鸟矫健的双腿,立於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羽毛丰满,生动自然,系唐陵石刻中之珍品。
③石人石马
沿山而上,进入了石人石马林立的阵营。神态各异的5对石马分两行而立。石马高2米、长2.5米,整个基座和马身是用一整块大石刻成,鬃毛密披,鞍镫俱全,胸肌健壮突起,双目炯炯有神。有的好似低头饮水,有的似跃蹄纵身。一个个造型生动,形态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人又名翁仲,原有10对,现在多数完好无损,身高由3.67米至4.28米不等。一律着直阁将军装束,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拄剑。衣冠服饰,体现了盛唐的风格。面部表情各异,有的巡视前方,有的低眉含笑,有的面带隐忧。
④桥陵门狮
陵园的东西南北四门,各有巨型石狮一对,其中以南门的石狮形象最为生动。两狮高大雄伟、张口露齿,狮身浑壮威武。有趣的是每对石狮均有明显的雌雄之分。雄狮毛发披身、双目圆睁,抬头仰望;雌狮则毛发卷曲、妩媚温驯,微俯下视。它们并排坐卧在大门两侧,侧着头亲昵相视,彷佛在窃窃私语。
所有这些珍贵的石刻文物,井然有序地排列看,形象逼真,线条流畅,丰满浑厚,绚丽多彩,继承和发展了汉魏六朝的雕刻艺术,又发挥了自己的写实手法和高超技巧,表现出各种实物的内在精神和生动面貌,给人以质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充分体现了盛唐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繁荣景象。
(4)陪葬墓
在桥陵的陪葬墓,均在陵区的东南方面。陪葬墓多少?都是些甚麽人?各种说法不一。现根据有关资料,结合现场考察及出土文物,初步断定袝葬和陪葬的后妃、太子、公主及将军等共15人,后妃3人、太子4人,公主4人和将军4人。
①三后妃墓
据《陕西通志》载,在桥陵附近,埋葬有睿宗李旦的两个妃子——肃明刘后和昭成窦后。长寿年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野心勃勃,一心想爬上帝位,便挖空心思想除掉当时的嗣皇帝豫王李旦,他首先密使武则天的宠婢团儿,在武则天面前诬陷李旦的两个爱妃——刘氏和窦氏,说她们背地诅咒武后。武则天信以为真,乘二妃入朝之机,令人密杀。二人死後,招魂葬於洛阳,睿宗死後,又迁袝桥陵,没有封土。近年出土的两块方精石,於此有关。
贤妃王芳媚是睿宗李旦的另一个妃子,她卒於天宝四年(745),陪葬桥陵。近年出土的王贤妃墓及石椁上的线刻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保存於蒲城县文化馆石刻室。
②三太子墓
在桥陵周围,还有睿宗3个太子的陵墓。根据《唐书》和《陕西通志》,他们是惠庄太子、惠文太子和惠宣太子。
惠庄太子即申王李撝,睿宗次子,卒於开元十二年(725),册赠惠庄太子。葬於桥陵东南3公里处。
惠文太子即岐王李范,睿宗第4子,好学工书,雅爱文人学士,不分贵贱,皆尽礼接待,大诗人杜甫、名乐师李龟年,均系岐王府常客。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诗中写道:
岐王宅里寻常见,唯九堂前几度闻。
还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他叔父章怀太子李贤墓志,就是他书写的。李范卒於开元十四年(727),册赠惠文太子,葬於桥陵东1.5公里处。
惠宣太子即薛王李业,睿宗第5子,卒於开元二十二年(735),册赠惠宣太子,埋葬在桥陵东3公里处。
③四公主墓
在桥陵陪冢中,还有代国、鄎国、凉国和金仙四公主的陵墓。
代国公主李华,睿宗第4女,刘后所生,卒於开元二十二年(735)。墓在三合乡双庙村西南,墓碑尚完好,系其丈夫郑万钧撰文,其子郑聪书丹。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所以在当时传为美谈。
郎国公主是睿宗的第7女,崔贵妃所生,先嫁薛傲,後又改嫁郑孝义,开元十三年(726)二月,死在河南息川修业里,年37岁,埋葬在桥陵附近的贾家村东;墓碑由燕国公张说撰文,玄宗隶书。碑石尚完整,字迹也较清楚。
在距桥陵不远的井家村北,有凉国公主的墓冢。凉国公主是睿宗的第6女,名苑,字花妆,王妃生,先嫁薛伯阳,后因薛父薛稷参与太平公主叛乱,这位驸马公也因此受株连。後来在流放中自杀身亡,年轻的公主又嫁温曦。开元十二年(722)八月死於永嘉里,年38岁。墓碑由玄宗隶书,可惜半截已毁。
金仙公主墓离鄎国公主墓不远。金仙公主是睿宗的第8女,玄宗的胞妹。当时由於宫廷内部斗争很激烈,面对这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政治局面,她厌世情绪日增,太极元年(712),只有16岁的金仙公主,便削发为尼,在华山“大上方”修行,道号三景法师。开元二十二年(735),抑郁而死,年44岁。墓在安王武家村东,墓碑由徐峤撰文,玄宗隶书。玉真公主与金仙公主同时出家。她工於诗赋书法,字迹端庄秀丽,是位女书法家。此大型墓志,现存蒲城县文化馆石刻室。
④李思训墓
在桥陵群冢中,还有一些文武勋臣的陪葬墓。其中最著名的是云麾将军李思训墓。
李思训,字建,唐宗室,著名画家,擅长画山水树石,官至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卒於开元四年(716)。墓前面南矗立着一块高大精美的石碑,这就是驰名海内的云麾将军碑。云麾将军碑建於唐玄宗开元八年(720),距今1200余年。因该碑为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行书,故而闻名於世。碑额篆题“唐故右武卫大将军李府君碑”。碑文上半截清晰,下半截已模糊不清(《金石萃编》卷三十二录有此碑文)。碑额高1.3米,雕蟠龙六条,碑身高2.8米、宽1.3米,厚0.5米,简称《云麾碑》。
云麾将军碑是李邕书法的精品。李邕,字太和,江苏扬州人,生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卒於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因他曾任过北海太守,故世称李北海。武后时曾当过左拾遗的小官,到任不久,适逢御史中丞宋璟弹劾武后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武后不但不允,反欲降罪宋璟。当时文武百官,无人敢言,李邕不顾个人安危,出班启奏,历数二张之罪,并言“如宋璟与臣所奏不实,请将臣斩首午门,如奏属实,请即罢斥二张”。武后无奈,始允所请。从此李邕声满天下,为时人所重。以後他遭受陷害而获罪时,许州人孔璋,与他素不相识,却上书朝廷,情愿代替他去死。由此可见李邕受人尊敬之深。但因他才华出众,性又刚直,终於被妒贤嫉能、口密腹剑的奸相李林甫罗织罪名,派人杖杀於北海郡,终年73岁。
李邕书写的李思训碑,笔法遒劲,刚柔并济,矫健秀丽,流畅奔放,浑厚有力,端庄大方。唐代吕总称其书法“如同华嶽三峰,黄河一曲”。又称其书法“如蛟龙出海、猛虎下山,琦侧处有安定之势,妍丽中有雄强之气”。所有这些称颂,都是当之无愧的。蒲城名书法家王进德,早年为了学习云麾碑书法,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三十里。“学书践道”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
由於年代久远,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所记,早在宋时该碑下部已经残损,存上部一千余字。蒲城县文化馆所藏拓本,比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宋拓本,字迹清晰,较为完善,极为珍贵。蒲城县人民政府於1953年建立了碑楼。陕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将云麾碑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