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风水与唐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六、3.让帝李宪

韩养民


  在唐睿宗李旦桥陵东南方向,坐落着一座非常特殊的陵墓,那就是唐让帝李宪的惠陵。惠陵虽不属於十八陵,但它却有同帝陵一样的名号和礼制建筑,在唐代陵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唐让帝是怎麽一回事?惠陵又从何而来呢?让我们翻开历史沉重的一页,从头谈起吧!
  (1)让帝李宪 
  唐让帝李宪原名成器,是武则天嫡孙,唐睿宗李旦长子,肃明刘皇后所生,先後被封为永平郡王、寿春郡王、宋王、宁王等。唐景云元年(710)韦后勾结安乐公主、韦巨源等毒死中宗李显,欲效武后称帝。临淄郡王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迅速组织力量,很快地平定了韦后之乱,扶佐李旦第二次登上皇位。李旦当了皇帝不久,便考虑立太子的事。按照当时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长子李宪无疑当立为太子。但三子李隆基在平定韦后之乱中立了大功,也有一定的实力和才干。立嫡长好呢?还是立有功好呢?睿宗一时拿不定主意。李宪看出了父亲的心事,即慷慨进言道:“太子者,天下之公器。国家安,宜立嫡长,国家危,宜立有功。若有所失,必违众望,亦非社稷之福。臣儿宁死,不敢居三弟上”。恳切的陈述,得到了群臣的赞同,睿宗遂即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712年,睿宗内禅,玄宗(李隆基)即皇帝位,进封李宪为太尉,太子太师,扬州大都督等职。李宪亦甚恭谨,安守臣节,不干时政、不交私人,故兄弟一直和睦友爱。玄宗还在兴庆宫建华萼相辉楼,制长枕大被,时与诸兄弟同眠,至今传为佳话。李宪晚年致力於西域龟兹乐章的研究,对音乐颇有贡献。
  开元二十九年(741),李宪病逝,终年63岁。玄宗以长兄推让皇位,有高世之风,非大号不足表彰其德,乃谥为“让皇帝”,归葬惠陵。据《新唐书》记载:“扩内置膳食千余味,药酒30余色,其地宫建制与诸陵同”。可见对他的葬礼是相当隆重的。查唐代近300年间(618—907)非正式面南称帝而封谥帝号、陵号者,仅李宪一人。
  李宪能在立储大计的关键时刻,审时度势,顾全大局,毅然让出了威耀无比的皇帝宝座,从而避免了一场危在眉睫的流血政变,不能不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他这样作故然是吸取了其先祖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屠杀手足、争夺皇位的残酷教训。另一方面也说明李宪是一位有见识、有气量的明白人。假设李宪不这麽干,而与当时反对李隆基又有一定实力的太平公主(唐睿宗之妹)勾结起来,争夺皇位,那将给人民带来不堪设想的灾难。
  清代诗人何亮基《游惠陵》诗中写道:
  丰山遥望柏苍苍,惠陵高冢辇路旁。
  宫门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
  这无疑是对李宪谦让精神的赞美。
  (2)惠陵巍峨
  惠陵位於蒲城县西北4公里处,周围为一片平野,桑渠川由东向西延伸。背後峰峦逶迤,苍翠似屏,唐18陵之一的宪宗李纯景陵与其遥相对峙,漫水从其右侧横穿而过,惠陵以它钜大的青冢横於苍穹之间,气势蔚为壮观。
  惠陵座北向南,呈圆锥形,高约14米,底座直径约81米,完整无损。陵园周围当时曾有两层围墙及阙阁,解放初角阙及内城垣残迹尚存,内城垣呈长方形,南北大约1000米,东西宽约800米,面积约80万平方米。南门外及北门外原存土阙遗址高约7米,东西并列,周围布满砖瓦残片。陵墙系夯土筑成,墙基宽约2米。当时陵园的内外有许多建筑物,大多集中於陵前两侧,其中东南侧200米处献殿遗址尚明显,夯土层东西宽约100米,长约150米,历历在目,唐残砖碎瓦、脊饰及残鸱尾俯拾即是。下宫在陵前西南部400米处,解放前殿基犹存,规模赫然,现该处还常有砖瓦等建筑材料出土。惠陵周围曾广植翠柏巨槐,称为“柏城”。民国初年尚有古柏百余株,合围者居多,当地人称“云柏”。陵园内的大型石刻群,基本集中在陵前司马道两侧。过去有华表、天马、朱雀各一对,马5对,人10对,基本依其他帝陵体制,惟形体较小。惠陵石刻,1958年曾存石狮、石马数件。现封土前200米司马道西侧仪留残马身一具,长约1.5米,腰围2.5米。
  惠陵的陪葬者据《蒲城县志》等记载,有元氏恭皇后,同安郡王珣,嗣宁王琳等,惜史书对数冢记载大多出入,加之墓碑封土均早毁佚,令人无从考据,故名称、位置无从确定。
  惠陵从营建迄今达1200余年,历经沧桑、几经盗掘、焚毁和修葺。现泰、景二陵重修地下宫碑完整存立,其他三陵重修碑多已被毁。但从现存的泰、景二陵重修碑铭,仍可推测惠陵修葺後的辉煌宏大外观。清乾隆四十年(1775),陕西巡抚毕沉,又大规模修葺陕西名胜古迹,惠陵亦在其中,命蒲城县令冯方邺,“筑建城垣长80丈”,在陵前树立唐让皇帝惠陵墓碑一通。1963年3月,桥陵诸陪冢及惠陵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後,蒲城县在当地成立了群众性的保护小组。
  

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