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风水与唐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七、中唐帝陵 1.玄宗泰陵

韩养民


  在唐18陵中,泰、建、元陵具有特殊的地位。作为中唐时期的帝陵,它们同它们的主人一样,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巨大变化,体味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和悲哀。从泰陵的奇丽宏伟,到元陵的简陋、破败,泰、建、元三陵恰似一部巨大的史册,记录下历史真实的一页。
  1.玄宗泰陵
  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陵墓。它建於安史之乱之後,虽不及昭陵、乾陵之势宏大,但它布局严谨、石刻精美,是盛唐帝陵的代表。
  (1)玄宗隆基
  ①夺权即位
  李隆基,睿宗李旦的第3子,他生於垂拱元年(685),其时正是武周天下,等待他的并不是名正言顺轻而易得的皇位,而是宫廷内部动荡多变风风雨雨的磨炼。据史书记载,隆基小时即有大志,在宫中常以“阿瞒”自诩,但并不为武氏家族看得起。7岁那年,他例行至朝堂举行祭祀仪式,金吾将军武懿宗对其随从大声喝斥,隆基立刻声色俱厉斥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我骑从?”据说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後,便对他另眼相看了。第二年,隆基被封为临淄郡王。神龙元年(705),张柬之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这时隆基曾一度兼任潞州(今山西长治县)别驾。
  武则天死後,中宗昏庸懦弱,大权操於妻子韦后、女儿安乐公主之手。景龙四年(710)韦后鸩杀中宗,准备效法她的婆婆武则天做历史上第二个女皇。这时,武则天的第4子李旦还有相当的势力,韦后视为夺权的主要障碍,必欲除之而後快,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率羽林军抢先攻入皇宫,将韦后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後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复了睿宗李旦的帝位,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太平公主恃拥戴睿宗有功,大树私人势力,左右朝政。睿宗也是一个昏懦的帝王,甘心听任太平公主的摆布,太子李隆基对她十分不满,二人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先天元年(712)睿宗让位给太子,隆基即帝位。玄宗与太平公主剑拔弩张,关系紧张到极点,一场决斗势不可免。
  先天二年(713)七月三日,玄宗抢先下手,杀太平公主及党羽数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吏尽被黜逐。至此,动荡的局势才稳定下来,玄宗方获得了全部权力,是年改号开元。
  ②开元盛世
  玄宗即位後,任用贤相,整顿吏治,开拓疆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他在位的前半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玄宗在开元三年(715)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受”,注意任人唯贤。他所用宰相,如姚崇、宋璟,大都成了有名的政治家。
  玄宗不仅注意任用贤相,还非常重视革新吏治,整顿官僚队伍。在这方面他采取了许多措施,如裁汰冗员,精简机构,恢复谏官、吏官参加宰相议事的制度。他还实行考试制度等,检查地方官的政绩,同时严明赏罚。由於实行这一系列措施,开元年间出现了政治稳定、吏治廉明的盛世,一扫武周统治时期的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
  玄宗在位前期,边防危机十分严重。契丹、突厥占领了西域的碎叶、庭州、北方的云州以北以及辽西江州,陇右及河北,人民经常惨遭劫掠和屠杀。玄宗执政後,加强武备,相继收复失地,统一长城以北及西域等地,恢复了唐初的统一局面。开元年间玄宗君臣的文治武功,造成了比较清明的政治局面,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况。
  ③构乱安史
  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逐渐使唐玄宗陶醉了,锐意进取的治国精神丧失殆尽,到天宝元年(742)做了30年皇帝的李隆基,已不能如开元时期听取忠言直谏了。“尚直”的韩休、张九龄相继罢相,奸佞便嬖的李林甫任中书令独秉大权,从这时起,恶势力在朝廷中开始占了上风。天宝十一年(762),李林甫病死,杨国忠做宰相,政治更黑暗。玄宗由选贤治国到宠信奸佞,国家形势也自此由盛而衰。
  在生活上,李隆基纵情声色,日渐奢靡,把以前的节俭作风完全抛在一边。
  开元二十四年(736),玄宗因所宠爱的武惠妃死去,整日郁郁寡欢,宫中数千红颜,无一当意者,有人说,寿王妃杨氏体态丰艳,绝世无双,他即令太监将其接进宫来侍酒。寿王妃性聪颖,晓音律,长歌舞,尤善逢迎。玄宗如获至宝,愁怀顿开,遂借酒寻欢,无所顾及。
  寿王李瑁,是玄宗的儿子,武惠妃的亲生子。56岁的皇帝同22岁的儿媳的这种私衷,显然悖於伦理,是一大丑闻。玄宗遂让寿王妃自请为女官,入居南宫,赐号太真,南宫改名为太真宫。玄宗夺了儿媳,又给儿子娶了个韦姓的姑娘做妃子,以示慰藉。
  杨太真入得宫来,恩宠与日俱增,不到一年,仪态已过於皇后。贵妃善治装,专为他服务的织绣之工就达700人之多。贵妃乘马,权宦高力士亲为之执辔授鞍。贵妃生长在南国,喜食鲜荔枝。荔枝易败,四五日则色味俱变。为了快速贡奉新鲜荔枝,玄宗下令特开辟了从岭南通往长安的数千里贡道,沿道设有驿站,备有快马。荔枝运至长安,色味不变。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氏兄妹飞黄腾达沐猴而冠。贵妃的大姐封韩国夫人,二姐封虢国夫人,三姐封秦国夫人,从兄杨銛被封为位当四品的朝中高官,娶了公主,封驸马,杨国忠官至宰相,领40余职,权倾天下。
  就在玄宗沉迷酒色,歌舞升平的时候,一场灾难骤然而降。
  天宝十四(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兵锋指向都城长安。中原武备久弛,精兵猛将都放在东北、西北各镇。叛军兵锋所至,中原郡县毫无准备,大都望风而逃。至德元年(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带领随从慌忙向蜀郡避难。当走到马嵬驿时,将士鼓噪,要消灭祸国殃民的杨家豪门。他们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贵妃以息天下怨,玄宗无奈应允,可怜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竟被缢杀於逃亡途中。
  在玄宗向蜀郡逃难的同时,皇太子李亨北上到了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称帝,是为唐肃宗,开始重新集聚力量,对安禄山进行反攻。
  ④悲惨晚年
  至德二年末,唐军收复了长安、洛阳,安史之乱基本被平定。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路过马嵬驿时,触景生情,黯然神伤,祭拜了杨贵妃墓。回到长安後,住在兴庆宫里。玄宗虽失去皇位,但却不甘寂寞,他经常在楼上徘徊观望,百姓经过这里,一看到玄宗,往往跪拜,并高呼“万岁”。他又常在楼下安排酒食招待客人,并在楼上宴请将军郭子仪和王铣等人,还送给他们好多东西。玄宗的举动却引起了肃宗的猜忌,父子间的矛盾便尖锐起来了。
  上元元年(760)七月的一天,肃宗宠信的宦官李辅国传旨,请玄宗游览太极宫,但当玄宗从兴庆宫走到玄武门时,预先埋伏好的士兵突然冲了过来,把他簇拥到了太极宫,软禁在甘露殿。肃宗对玄宗还是不放心,又把高力士流放到巫州,命令陈玄礼退休,给玄宗只留下几十名卫士,而且都是老弱病残。
  处在这样的逆境中,玄宗更觉寂寞凄凉,郁郁寡欢,连饭也吃不进了,弄得憔悴不堪。上元三年(762)四月五日,玄宗死在太极宫神龙殿,时年77岁。死後葬泰陵。
  (2)陵园辽阔
  ①宝地吉壤
  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位於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距西安120公里。是唐18陵中最东边的一个,它与最西端的乾陵遥遥相对,形成犄角之势,从东西两端拱卫着整个18陵陵区。
  金粟山由三个山峰组成,最高的称光山,海拔852米。光山西北、东北各有一峰,西北山峰海拔729米,东北卧虎山海拔626米。东西二峰环拱居前,光山高耸居後,泰陵就在光山山峰之上。
  金粟山势形险要,风景优美,是理想的陵地。当初,玄宗看中金粟山,还有一段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开元十七年(729)的一天,桥陵一带旌旗猎猪,马蹄踏踏。原来是唐玄宗御驾祭陵後,看见这里如锦似秀,不禁喜形於色,游兴勃发,便传谕“出猎”,浩浩荡荡在陵前田猎尽兴。突然,远望东北尘烟滚滚、风卷残云,宛如一条黄龙,随即乘兴前往,一直来到金粟山下。观见山形雄伟,树木藏密,谓左右曰:“朕千秋後宜葬於此”。於是,第二年(730)开始营建陵园。
  ②陵园形制
  泰陵规模浩大,设置宏伟,分内外两城,布局仿效京师长安。内城东西1680米、南北1700米。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门外均设有精致美观的石刻,这一部分类似唐长安城的宫城。
  南门北20米为献殿遗址,东西120米,南北80米。遗址范围内地面遍布唐代残砖碎瓦。遗址内现有清代毕沅所书“唐玄宗泰陵”石碑。献殿是祭祀陵主的地方,同时也陈列陵主生前使用的物品,供後人瞻仰。据《昭陵志》载:高力士在太宗献殿见小梳厢一、柞木梳一、黑角梳子一、草根刷子一。感叹道:这是太宗当年贴身使用过的物品,仅留下这些要将它传给後代,永远保持节俭。估计泰陵献殿中也藏有类似的物品。
  内城南门外是一条宽大的御道,御道两旁陈列着石人,石马、石翼兽等,象徵天子出巡的仪仗队。御道的终点是一对土阙,土阙距南门约1000米,这一部分类似唐长安城的宫城。
  在泰陵南2250米,发现了下宫遗址,这和《长安志》中“泰陵下宫去陵五里”的记载是相同的。下宫是守陵官员居住的地方,同时也供祭陵官员休息之用。泰陵下宫遗址范围东西250米、南北200米,面积较大。据《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798),崔损担任八陵使,在献、昭、乾、定、泰等8陵建造房屋,其中在泰陵建屋378间。由於年代久远,泰陵下宫建筑多次毁坏,又多次重修。其中较重要的一次重修是开宝六年(973),宋太祖下诏修葺包括泰陵在内的历代帝陵。现在下宫遗址南面的“大宋新修唐玄宗皇帝庙碑”就是此时树立的。另外,清乾隆四十年(1775),陕西巡抚毕沅,又大规模修葺陕西名胜古迹。泰陵亦在其中。前面提到的内城南门献殿遗址内的“唐元宗泰陵”石碑即立於此时。
  (3)盛唐佳作
  泰陵东西南北四门及南门神道均有精致美观的石刻群,是一座露天石刻艺术馆。泰陵石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显示了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杰出的艺术水平。
  泰陵石刻主要集中在南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为首是对华表,身高三米,莲花底座、八棱柱身,周围雕刻缠枝卷叶花纹。
  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挥圆雄壮、身生双翼的天马。天马又名翼马,是传说中一种能飞善跑的灵兽。鲍方在“开元乐章”中写道:
  开元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顿首。
  天马衔来苜蓿花,胡人献上葡萄酒。
  是说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出现这种传播友谊的吉祥动物。
  天马之後,是一对浮雕驼鸟,雕刻在一块两米见方的石屏之上,羽毛丰满,回首贴翼,生动自然。驼鸟产於非洲,唐初传入我国,这是远在千余年前我国同非洲人民友好往来的物证,是唐代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紧接着是5对石马和10对石人。石马鬃毛密披,鞍镫俱全,昂首前视,神态自若。石人又名翁仲,体形魁伟、身高将近3米。按左文右武,分两行对面排列。文臣持圭,武将持剑,面部表情各异;有的端庄严肃,小心谨慎;有的怒目圆睁,炯炯有神,还有的神态自然,面带微笑,给人以生意盎然的亲切之感。郭伯谐诗写道:
  野水空山拜墓堂,松风湿翠洒衣裳。
  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在靠近南门的地方,蹲立着一对石狮。石狮造形生动,形态逼真,在泰陵石刻中艺术成就是最高的。两狮均用整块纯色大青石料雕琢而成,给人以精巧玲珑、生动活泼的印象。由於石狮本身刻工圆润,加之千百年来的风雨冲刷,不落俗套,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两狮相距20米,雌雄分明。右边石狮(雄),毛发卷曲,利齿外露,留有三撮长鬚,随风飘荡,英姿勃勃。西边石狮(雌),舌顶上颔,毛发下垂,整梳流畅,神态安然。两狮都是隆鼻突目,昂首挺胸,胸肌突兀。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分布很明确,呈多块状,丰腴发达,肌块间的凹痕清晰可辨。如此健美的肌肉和强壮的筋骨溶为一体,使狮体显得苍劲有力。石狮前肢斜挺,後肢弯曲,姿态颇为自然大方,毫无做作之意;前肢毛发整齐,四爪锋利无比。石狮尾巴盘卷臀部,尾稍稍压於下身,然後从右大腿处飘然伸出,状若三束浪花,真可谓巧妙之至,令人感叹不已!表现出兽中之王的威严。从整个狮体的形体特点来看,头、角、四肢和躯干比例匀称,恰到好处,使人不辨真假,真像两只活蹦乱跳的巨狮相互戏耍後,各蹲在自己的石“凳”上小憩,悠闲自得地对视好奇的游客。
  泰陵建於开元时期,石刻群具有盛唐气魄,它继承和发展了汉魏以来传统技巧,并用了圆雕和线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首先讲究物体的形体特点和比例,克服了前人石刻中只求形似和雄伟而比例失调的缺点。使人感到亲切和真实,充分反映了开元後期唐代的雕刻艺术已走向写实阶段。
  (4)独守泰陵
  在泰陵的东南角,孤零零地坐落着一座坟茔,这就是唐玄宗生前的忠实奴仆高力士的陪葬墓。
  高力士,岭南人(今广东),他出身当地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曾祖父冯盎在隋朝末年占有五岭二十余州,自号总管,占地数千里,是威振一时的地方军阀。唐高祖武德五年,冯盎以南越之地请降,高祖将所献南越之地分为高、罗、春、白、崔、儋、林、振八个州,封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唐初,南越冯氏称霸一方,富可敌国。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中央政府力量的不断增强,唐王室对归顺的地方势力采取打击限制的措施,南越冯氏也在其中,终於被籍没抄家,由盛极走向衰败。大约此时,力士被人阉割。後被岭南招讨使李千里所获并被进献给武后。武后见力土强壮机敏,便留在身边,听从使唤。後因犯错被逐出宫外,被太监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为高。高力士因身体已残,除了作太监外,别无出路,只好讨好、巴结武三思,一年以後终於又重新回到宫中。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磨难後,高力士不仅谙熟了宫廷内外的一切,而且办事小心、谨密,不敢有丝毫大意。他身材高大、嗓言洪亮,常常被派去传达诏令,在後宫的太监中,高力士已崭露头角。
  玄宗未继承皇位时,高力士发现他英武果敢,才能过人,将来定成大器,便倾心结交,鼎力相助。在玄宗与韦后、太平公主一系列错综复杂、白刃相见的宫廷斗争中,他一直站在玄宗李隆基一边,忠心耿耿地为李隆基卖命,他亲率将士诛杀太平公主死党萧至忠、岑羲等,为李隆基夺取、保全皇位立下大功,同时也得到玄宗的信任,被封为右监门卫将军,负责内侍省(唐代管理宦官的机构)。由於玄宗亲信宦官,内侍省成为实际的行政中枢,四方奏折都要先经高力士过目,大事上报玄宗,小事自己处理。高力士一时成为玄宗身边最亲近也是最信任的人,玄宗沐浴洗澡时,高力士在一旁侍侯,玄宗晚上睡觉时,高力士就在大殿内休息,玄宗感叹道:“有高力士在身边,我才能睡得踏实啊!”
  恩宠加身、大权在握使高力士声名显赫、炙手可热,四方权贵纷纷前来巴结、投靠,李林甫、韦坚、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都是靠了高力士的提携、扶持,才当上将、相的高官。其他靠拍马溜须,从高力士那里得到好处的更是不可胜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高力士的得幸,使宦官们也得到很多好处,太监黎敬仁、林昭隐、尹凤翔、牛仙童等或被派出监理节度军队、或四处为玄宗树碑立传,或替皇上购买鸟兽虫鱼、奇珍异草,均从中捞到大量钱财。回京後,又购地建宅,京师甲第池园、良田美宅,宦官竟占有十分之六。他们皆听从高力士指使,唯高力士马首是赡。唐肃宗李亨当时还是太子,并称高力士为“兄”,玄宗的其他公子、公主呼“翁”,玄宗直接称他为将军。
  高力士在获得高官显位,家庭生活也翻开新的一页,破败的家庭经他之手被组合起来。高力士幼时与母亲麦氏走散,从此天各一方,音信杳无。後来岭南节度使在泷州找到麦氏,将她送到京城。由於分离多年,母子二人一时无法相认,麦氏说:“你胸口处有颗黑痣,现在还在吗?”高力士露开胸口,果然有七颗黑痣赫然在目;麦氏又取出一幅金环说:“这是你小时带过的”,母子二人拥抱在二起,失声痛哭起来。玄宗知道此事後,封高力士母为越国夫人,并追赠高力士父为广州大都督。高力士养父高延福夫妇也得到厚待。京城小吏吕玄晤,有一个女儿长得国色天香,嫁给了高力士,吕玄晤因此从刀笔吏一下升为少卿。高力士是残缺之人,本不能生儿育女,但在金钱、权力的驱使下,竟有女子自愿献身。可怜吕女子的宝贵青春被耽误在宦官高力士手中。
  高力士虽然大权在握、风光一时,但晚境却极为凄凉。由於玄宗李隆基晚年不思进取,整日沉迷在声色之中,对内信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对外又委节度使安禄山等以重权,终於酿成安史之乱的大祸。安史之乱後,大权被肃宗李享掌握,玄宗李隆基成为孤家寡人,并遭到软禁。靠山已倒,高力士的日子自然不好过。唐肃宗信用的宦官李辅国罗织罪名,将高力士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阳县)。力士临行前,来到宫外要求见玄宗一面,遭到拒绝。宝应元年(762)四月五日、十八日唐玄宗、唐肃宗先後逝世,高力士遇赦回家途中,听到二帝去世消息,对着北方号天叩地、哽咽成疾,悲不自胜,绝食7日後终於去世。死後陪葬於泰陵。
  高力士得宠的时候,正是宦官势力抬头,并开始干预朝政的年代。高力士之後,各代宦官声威、权势一天比一天壮大,以至皇帝完全成为宦官手中的傀儡,宪宗、敬宗被宦官杀死,穆、文、武、宣、懿、僖、昭各代皇帝,全部由宦官拥立,有唐一代,宦官之祸,与藩镇并列。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把“宦祸”的罪名算到高力士头上,使他背上不少骂名。这些的观点显然有失公正。宦官专政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责任不在高力士;身为宦官不是错误,关键要看他在位干了些甚麽。综观高力士一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人。例如玄宗晚年意志消沉,想把国中大事全部交与奸相李林甫,好专心修炼吐纳导引之术。力士得知後竭力反对,并告知“天下柄不可假人”,结果惹得玄宗很不高兴;天宝十三年秋,天降大雨成灾,高力士趁机又向玄宗进言:“陛下把权交与宰相法令不行,阴阳失度,天下怎麽能安宁呢?”劝玄宗收回权柄,重整朝政。又例如,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统兵18万,蓄意反唐,玄宗却毫无警惕,高力士进言劝玄宗抑制节度使的势力,防止尾大不掉,酿成灾祸。说明高力士对形势有着准确的评价和估量,对他的主子玄宗也是忠心耿耿的。玄宗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後,高力士自觉退到幕後,不与他们争权,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斗。高力士虽重用、提拔了一批亲信,但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更难能的是,自己亲信如有错误,决不包庇,一律依法处置,所以连史书也称“生平无显大过”,他与唐代後期弑君立嫡、把持朝政、玩弄权柄的宦官还是有所不同的。
  高力士墓位於蒲城县保南村附近。由於年代久远,仅剩下封土一堆。另外,墓前立有墓碑一通(现存蒲城县文化馆)。
  高力士碑是关中名碑。它立於代宗大历十二年(777)五月,此时距高力士去世已15年,是代宗追念高力士侍俸玄宗有功而立的。
  全碑连额高约4.05米、宽约1.42米、厚约0.25米。碑文共30行,每行55字,计约1650字,行书,剥落约121宇。碑顶雕蟠龙6条,圭额有李阳冰篆题:“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20个大字。碑文为张少悌行书,书法风骨遒劲,流畅生动,为唐代书法艺术之珍品。撰写人姓名剥落,仅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名“炎”,不知其姓。碑身两侧线雕花纹。碑文虽为高力士歌功颂德,隐恶扬善,但从另一侧面,仍能反映高力士深受唐玄宗宠幸、骄奢淫佚的情况。可以补史传的不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
  高力士碑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该碑原为一个整体,但不知何时,断为两截,失其下截。清代乾隆年间著名金石学家王昶在《金石萃编》仅载其上截文字,该碑的下半截一直下落不明,无法窥其全豹。
  1963年,蒲城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陶仲云发现高力士碑上半截存放在保南乡山西村,当即在山西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的帮助下,将高力士残碑半截运回县文化馆保存。但其下半截一直找不见。
  1971年,陶仲云再次到保南乡山西村建立文物保护小组,到第六队饲养室发现一座土窑顶上嵌有方石一块,正面嵌在土中,无法辨认。根据力士碑距高力士墓冢的距离和方位,推断可能是高力士残碑下半截,便将此石列入重点文物范围,委托文物保护小组妥善保护,并向上级汇报。1979年,在专家的帮助下将此石从窑顶取下,经过辨认,果然是高力士碑下半截,1980年冬,县文化馆将此残碑运回,保管、修复。现陈列在蒲城县文化馆“石刻室”供人参观。残断多年的高力士碑终於复原。
  

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