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2.肃宗建陵
韩养民
建陵是唐肃宗李亨的陵墓,与泰陵相比,建陵在规模制度上已有所减退。建陵一带水土流失严重,地貌变化比较大,造成了“险”、“奇”的特点。由于人迹罕至,建陵的石刻在唐陵是保存较好的。
(1)肃宗李亨
①争位称帝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第三子。本来太子的位置是轮不上他的。他被立为太子,其中也有一番争宠夺嫡,挟私陷害的宫廷内幕。唐玄宗最初立的太子是李瑛,其母是张丽妃,原是娼妓。後来武惠妃宠倾後宫,生寿王李瑁,为让他继承皇位,便指示自己的女婿诽谤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有奸谋。玄宗听信谗言,一日杀三子。然而武惠妃害人没有利己,不久也死去了。寿王瑁的太子梦化为泡影。李亨以年长,於738年被立为太子,他也算是得渔翁之利了。
唐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海内承平日久,军备废弛,百姓数代不识兵革。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官兵望风瓦解。消息传到皇宫时,唐朝已失去了潼关以东的半壁河山,唐玄宗惊慌万状,带领随从向蜀郡逃去。奉命安抚百姓的太子李亨,於756年7月甲子日,在甘肃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年号“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肃宗即位後,开始调集各路兵马,进讨安史。肃宗既无经略天下之才,又无知人善任之能。幸好有郭子仪、李光弼等大臣的辅佐,才取得了一些胜利。此时,安史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庆绪即帝位後,史思明驻范阳,拥有重兵,不听调遣。唐军乘机收复了长安、洛阳,取得了平定叛乱的初步胜利。
乾元三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不久,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再也没有力量向唐朝发动进攻了。
②宦官专政
肃宗一朝,虽没有彻底消灭安史的势力,但总算在危难时刻支撑起了唐朝这个破烂摊子,从安史手里收复了两京,恢复了唐朝的统治。然而肃宗在位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严重的过失和後患。他借回纥兵以平叛乱,约定,收复长安之日,子女玉帛皆归回纥,为回纥烧杀抢掠提供了合法口实。他还纵容地方骄兵悍将的跋扈行为,致使朝廷号令不严,骄兵悍将随意逐杀、废立节度使。他听信谗言,无深虑远谋。对别人的意见又犹疑不决,不能果断采纳,坐失了许多良机,使本该及时平定的兵祸蔓延了下去。
他重用宦官李辅国,开宦官专权之局面。李辅国自肃宗北行、反击安史叛军时即参预政事,以後逐渐专权用事。李辅国时任兵部尚书,地方节度使多是他的人,得到任命後,要到他家谢恩。对他的跋扈行事,肃宗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李辅国一人专权还不算,他还和张皇后(当时是良娣)勾结起来,势力就更加壮大了。张皇后自肃宗留击安史叛军时就一直跟随在身边。肃宗北上朔方,每逢晚上休息,张良娣总是挡在外边,以备危急时掩护肃宗撤退。肃宗在灵武即位,张皇后产子刚三日,就下床缝战衣。由於张皇后这一段的表现,得到肃宗的信任和宠爱。形势稍好,她的权力欲慢慢滋长、并迅速膨胀。她和李辅国相勾结,狼狈为奸,干了许多坏事,而懦弱的肃宗只得听之任之。
宝应元年(762),肃宗病重,张皇后为能继续专权,与李辅国反目为仇,她於宫内伏甲兵,矫诏太子入宫,欲杀掉太子。李辅国之党国元振向辅国告密,辅国首先发难,率甲卒截留太子,逮捕张皇后党羽百余人,张皇后闻变逃入後宫。李亨受以惊吓,病势陡然转重,当天死於长生殿。李亨共当6年皇帝,终年52岁。
(2)陵园独特
唐肃宗李享的建陵位於陕西省礼泉县以北15公里的武将山。武将山主峰海拔1038米,东与九*山唐太宗的昭陵遥相对峙,西望梁山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南边是层层的梯田和一望无际的沃野,北面群山叠嶂,依山为陵,形势壮阔。
和其他唐陵相似,建陵也是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墓室),在地面上绕山筑城,陵园大致呈方形。但由於地形的特殊性,建陵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建陵内城在陵园的最北部,城垣东长1449米,西长1317米、南长1371米,北长795米。内城面积1.45平方公里。内城开有四门,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门位置互相对称,完全是依山而建,尤以东、西门更为显著。西门两个自然山峰,南北相距500米,土阙相距150米;东门两个山峰,和原来建筑的二土阙基本连接。因受武将山自然地形限制,内城南宽北窄略呈梯形,但整个建陵建筑格局亦如京都长安。除青龙、白虎二门因受山地形限制略有偏差(南北相差50米)外,其余都比较规整而对称。若从玄武门到朱雀门以南两华表间引一直线,那麽整个陵园建筑即可平分为对称的两半,而李亨玄宫(墓室),正好安置在此中轴线偏北武将山主峰的小山包上,墓道清晰可见。
武将山一带在唐朝以前,还是整片的森林,自唐太宗埋葬九*山後,这里逐渐开阔,人烟日益增多。由於林木遭到破坏,且山陡坡斜,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因此,在唐18陵中建陵地貌变化最大。建陵今日的陵园内有南北两条大沟,深100余米,宽500米许,将整个南垣墙分成三截。南门外御道中间已被冲刷成深50余米、宽近200米的沟道。这三条大沟在御道南端已成河道,由北向南俯视好像一条平铺在地的裤子,所以当地群众称之为“裤儿裆”。由於地貌变化较大,建陵的遗物遗迹不如其他唐陵那样丰富,主要的遗物遗迹有角楼遗址,各门的土阙、断续的夯土和残碎的砖瓦。
建陵内城四个角楼遗址,基本存在,其中西南与东南角楼遗物较多。从两个角楼遗址看,原来的建筑是一长方形的夯土台,附贴在城墙的各隅,其上是防御性的砖木结构建筑。建陵四门门阙外石蹲狮也基本保存下来。另外在陵园范围内,墓冢之前发现宽5米、长8米的石槽凹下,这可能就是被破坏了的墓道。
根据《续修礼泉县县志稿》载,建陵“下宫去陵五里”。现在建陵陵园西南2000多米崖畔间,发现有南北长30米的砖瓦片堆积层,这些破砖碎瓦,和陵园各角楼遗址出土的砖瓦基本相同,可能就是下宫遣址了。据《唐会要》卷二十载:“贞元十四年……献、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378间……惟建陵不复创造,但修葺而已。”可见贞元时期(785—804)建陵仍保存不错,以後不知何时颓毁殆尽。
(3)石刻佳品
在关中唐18陵中,论陵园当以昭陵、贞陵范围最大,论碑石当以昭陵保存最好,论石刻则以建陵保存最多最完整。
建陵石刻,属於中唐时期作品,可以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在陵园四门前的蹲狮,每门前各两只,共8只,每只狮子高、宽分别在1.5米、1米左右,石狮均鬣毛下垂,毛端环卷。它们有的闭嘴瞋视,有的突目张口,虎视眈眈,威严地守护在四门之上。它们造型古朴、逼真、生动、雄伟,整个狮雕艺术以朱雀门石狮为最佳。
一类是分布在南门外的整群石刻,共40余件。在朱雀门外的御道两旁,由南向北首先矗立着一对华表。西华表倒埋在沟道之中,地面仅留有华表座。东华表露出地面,表身上细下粗,呈柱状八面体,分为上下两截,下截安装在表座上,上截顶端有一莲花顶盖,盖上雕一球体。表身有阴线刻蔓草和瑞兽。
华表原是皇帝纳谏的象徵,将它立在陵园内就成为“神道的标志”。唐以前不论帝王、臣下墓前均可立华表,到唐高宗乾陵时陵墓石刻始有定制,华表要树立在神道两旁石群前,并且只有一对。皇族嫡系墓前可树华表,但臣下墓前是没有的。
华表以北是一对翼马。东马除前半身露出土外,後半身全埋在崖土中。西马右脚残,其余完好。马高2.42米、身长2.06米,立於上下两层石座上。马背宽体圆,肌腱发达,竖耳俯首,卷云翼欲展而挺立,头顶独角,腹下有云,如在空中,体态异常俊美。
翼马在唐以前帝王陵石刻中未曾见到,所见者有双角麒麟和独角兽即天禄等。但在唐高宗乾陵石刻中出现了独角有翼的翼马,唐中宗定陵亦是,到唐睿宗桥陵翼马又为独角兽所代换,以後唐代诸帝王陵又以翼马更换了独角兽。这说明独角兽、翼马是可以相互代换的,那麽翼马究属何物?为甚麽它们可以互相更换?《太平御览·麒麟》载:“麒麟仁兽也,马身牛尾肉角”。又“(獐)身牛尾一角。”由此可知这种异兽似牛非牛,似鹿非鹿,似马非马,因此,翼马、独角兽或麒麟实为一物之不同形式。是象徵吉祥和驱除鬼怪的神兽。
紧接着是驼鸟一对。身长1.45米、高1.1米,全身鳞羽被覆、尾微下垂,立於山巅,作回首张望状。雕於长1.81米、高1.12米的石屏上,是建陵诸石刻中仅有的浮雕,它是祥瑞的象徵。
建陵石刻中还有仗马5对、石人10对。仗马身长1.78米至1.88米、高1.3米至1.47米。马体肥美,头饰络、辔头,项下系有大铃,剪鬃垂尾,鞍、镫俱全。在最南面一匹仗马旁,镫仆倒一石牵马人,石人无首,残高1.21米、宽0.59米。建陵石马,原来都有牵马人,现仅存此一件。
石人又名翁仲。文左武右,身高2.3米至2.5米。文官头戴冠,着广袖衣,双手执笏於胸前,神态肃穆。武官头戴冠,着广袖衣,双手拄剑,剑穗绕於剑柄,神态威严。
建陵石人这种文左武右的列置在初唐还没有。献陵石刻有石虎、石犀等,但没有石人。昭陵在祭坛虽有6骏和14宾王像,但朱雀门外没有石人。乾陵朱雀门外石刻虽有10对将军石像但没有文官,而定、桥诸陵与乾陵石刻基本相同或相似,建陵朱雀门外御道两旁10对石人,不仅文武各半,而且列班位置是文左武右,这是不同於泰陵以前诸唐陵的。据《新唐书》载:“朝日……文武列於两观……文班自东门(左)而入,武班自西门(右)而入……百官班於殿庭左右……”。这和建陵文左武右的列班位置是吻合的。另外建陵石人文、武各10人也合於唐制“朝日”的礼仪。在唐代入朝序班的文官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这五个品级的官员一至四品中都是正从各一人,只有五品是正一从二,三个人。这就比陵墓石人文官数多了一个,好像不合制度。但是,如果把10个文官石人按5个品级的正、从品理解,那就正好合乎唐代礼制了。武官石人也是10个,而唐朝武官一至五品正好是10人,这个数目是和建陵武官石人数目相吻合的。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建陵10对石人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仪仗,而且还代表着唐肃宗的文武百官或者百官衙署。建陵石人的服饰互不相同(乾陵石将军服饰是相同的)也说明了这一点。
建陵石刻雕置於“安史之乱”後,虽然这时大唐政治、经济已开始走下坡路,然而文化艺术没有立刻衰败,所以建陵石刻仍然属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不仅刻工精细,手法洗练,线条流畅,而且风格古朴生动。它虽然没有乾陵石刻那麽高大浑厚,但其雕刻比例较合理,古朴中带有秀气,是唐陵石刻中的佳品。由於建陵地势较复杂,山沟纵横,道路崎岖,行人难至,游人甚少,所以石刻保存最佳,是唐代陵墓中石刻保存得最多最完整的一座。
(4)猛将子仪
建陵陪葬墓有多少?陪葬者是何人存在不同的说法,目前能够肯定的有郭子仪墓。
郭子仪,华州郑人,身材魁梧,武艺高强,曾以武举中左卫长史,後又任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兼九原太守。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从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唐,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率兵讨伐。郭子仪善於用兵,指挥有方,他联合回纥,多次击败叛军,收复大片失地。至德二年(757)九月,郭子仪率兵攻取长安,十月,收复洛阳。郭子仪率兵还朝时,唐肃宗亲自在霸上列队迎接,言词感激地说:“国家能够复兴,靠的是您的力量啊!”封郭子仪为代国公,食邑千户。
郭子仪对上忠诚,待下宽恕,赏罚必信。由於他战功卓著,名重一时,遭到宦官鱼朝恩的忌恨,朝恩趁郭子仪外出作战时派人盗挖他父亲的坟墓。郭子仪从泾阳回朝时,朝野上下十分惊慌,害怕重兵在握的郭子仪趁机发动兵变。郭子仪入得朝来,肃宗亲自慰问他。郭子仪哭着说:“臣久握兵权,不能禁止手下盗挖他人坟墓,今天有人盗挖臣先人的坟墓,这是天意的谴告,不是人为的祸患啊!”郭子仪能如此心胸磊落,以大局为重,实在是难能可贵。
郭子仪墓现位於建陵西南约2公里的坡阳村。残冢高约3米,墓前立有“汾阳王郭子仪之墓”墓碑。该碑为明万历年间巡按陕西监察御史毕懋康立。
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