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将军俑与秦代军队组织

郭淑珍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二号坑中出土了几件级别较高的“武官俑”,《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及许多宣传资料名其为“将军俑”。关于这一称谓早就有学者提出了异议。“第一、二、三号俑坑中没有将军俑,现在所说将军俑,应分别是校尉俑、郡尉俑和司马俑”(1)“所谓将军俑的提法不确,目前只能称为军官俑”(2)。台湾的研究者认为应称之为“武将俑(3)”“将军俑”到底应该定为什么级别的武官俑,还有探讨的必要。
  所谓的“将军俑”在一号坑出土了四件(T2方、T1方、T10方、T19方),二号坑出土了二件(T9方、T4方)。其特征是:头戴双卷尾长冠,身穿双重战袍,外披彩色鱼鳞甲,双肩及前后胸有八朵用彩带扎起的花结,身上带有铜剑(一种是双手交置腹前,作柱剑状,一种是右手按剑于腰部),在一号坑T2方、T10方、T19方出土的“将军俑”身前,还各出土一辆华丽战车,车上悬挂有钲鼓遗迹,在T1方出土的“将军俑”特点是:头戴双卷尾长冠,身着战袍,未穿铠甲,位于轻装武士俑后。
  陈孟东同志在文章中,对将军一名的起源、将军应着的服饰、佩戴的印授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地探讨,并对照秦俑三坑情况认为,秦俑坑中目前没有将军俑出现。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见解。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当然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如“校尉、郡尉是同一级军官,或者是同级稍低”,“校尉一般领的是常备军(正规军)或某个兵种……郡尉则统领的是郡县兵”,从秦俑坑的情况看,“二号坑当属于常备兵,一号坑当属于郡县兵”,所以二号坑所出土的“将军俑”应为校尉俑,一号坑所出土的“将军俑”应为郡尉俑(其中T1方的应为司马俑)(4)。我认为要搞清楚秦俑坑出土的武官俑的定名问题,除了应了解秦代兵役制度以外,还应该着重对秦代军队兵种及战斗编组情况,以及对秦代大量的战例进行分析、研究。
  关于秦代兵役制度,史书记载很多。《商君书·画策》言:“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皆责于兵也。”《汉书·食货志》记董仲舒言,秦之徭役为:“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西汉会要·兵一》记:“秦用商鞅之法,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汉兴循而不改”,师古曰:“更卒,谓给郡县一月而更者,正卒,谓给中都官也。”关于更赋,《汉书·昭帝纪》如淳注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迭当为之”。所谓迭,即轮换,轮流之意。关于正卒《汉官仪》曰:“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家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材官楼船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民就田里。……尉、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5)。透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战国秦汉时,凡够服役年龄的男丁,人人都有当兵打仗的权利和义务。当时力役、兵役不分,一般来说,小役为一般的力役,大役就是战伐。一个人一生中法定服更卒一月,正卒一年,戍卒一年,更卒、正卒、戍奉轮流服之,没有兵役力役时,则返归田里劳作,等待君主征调(6),三种徭役中,正卒负有从军打仗和保卫京师的义务,戍卒戍边时,有时也要从事战斗。所以,秦汉时对军事训练十分重视,上至尉郡,下至亭长,都有为国家训练兵卒的义务,西汉还有考核正卒的都试之会,非经训练的兵卒,不得征发从事战争(7),正卒训练一般分三个兵种,即材官(步兵)、骑士、楼船(水兵),训练先在郡国及县级进行,训练结束后,由国家征调,或为卫士,守卫京师,或随军打仗。守卫京师,役期一般是一年,役满就开始调换(8),若从军打仗,役期则随战争的长短而定。《文献通考·兵二》曾记汉代正卒的征调办法是“为材官、骑士、楼船郡国者一年(保卫京师一年),三者随其所长,于郡县中发之,然后退归田里,以待番上调发”(9)。秦代也是这样,《史记·秦始皇本纪》记:“(二世)如始皇计,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汉书·刑法志》曰:“汉兴,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说明秦时郡县置有材官。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时,秦二世曾与群臣谋对付之策,少府章邯献计曰:“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援兵以击之”(10)。这说明,第一,秦时有战事时才征调郡县兵力,第二,筑陵者中有大部分人是经过军事训练的。所以,我认为,秦时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义务兵制。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的常备兵制的建立是从东汉开始的(11)。而从战国到西汉,实行的是“普遍的征兵制。”(12)既然秦时实行的是普遍的征兵制,那么,秦俑坑中也就无常备兵和郡县兵之别。所以我认为秦俑坑中的武士俑,基本上都是秦时郡县中经过军事训练而随从大将军征战的正卒兵士,即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军队中的“秦之锐士”(13),其兵种有步兵(分重装步兵与轻装步兵,包括弩兵)、车骑(骑兵在秦时,正处于向独立兵种发展的过程中,骑兵也要会驾御战车),秦俑坑的军阵形式、军队的编组、武官的设置、士兵的着装、武器装备都是按兵种进行配备的,秦俑军阵是秦代军队精兵强卒的真实写照,是当时军阵的真实写照。
  秦时军队组织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平时,主管军事的,中央有太尉(统一前称国尉)、郎中令、卫尉、中尉,郡县有郡尉、县尉。太尉是全国主管军事的最高武官,但它并不具体管理军队,秦朝虽设太尉,但其职一直空着(14)。至于战时带兵打仗,则多系临时差遣,命将调兵的大权都在秦王的手里。《尉缭子·攻权》记:“古者集兵,千里者旬日,百里者一日,必集敌境,卒聚将至,深入其地”,《尉缭子·权谋》曰:“权敌审将然后举兵”。
  关于军队的编制,因为秦军的组成是从各郡县征调而来,所以军队中除高级官吏,如大将军及其主要僚属,如裨将、别将由君主直接任命外,其郡守(尉)就是当然的带兵之官吏。另外,秦时还有一些特设的都尉,如外黄都尉(15)、北部都尉(16)、长水校尉(17)关都尉(180、护军都尉(19)等,若有战争,君主也可随时征调这些都尉之兵随大将军征战。关于秦军的战斗编组,《商君书·境内》载:“其战也,五人来(束)薄为伍……五人一屯长(也称伍长),百人一将(也称卒长),“另外有五百主、二五百主、千石之令、七百石之令、六百石之令、国尉、大将等,同样的记载也见于《尉缭子·束五令》。散见于《史记》、《汉书》,的许多记载,也都涉及到秦代的军队组织,其编制为“大将军(或上将军、主帅等)——副将(或称裨将、别将)——校尉——郡尉(或都尉)——军司马、车司马——军侯——卒长——伍长(20),《史记》、《汉书》和《商君书》的记载有不同之处,但并不矛盾。《商君书》记载的是商鞅变法以后、秦昭王以前秦军的编制,秦昭王以后,秦国效仿它国武官的设置,军队中就出现了将军、校尉、郡(都)尉、司马、侯这样一套编制。基层的战斗编组仍是什伍制,大的编组则是一部军设一校尉。
  秦汉时,征战将军设有幕府。《史记·李牧列传》:“市租皆输入莫府”,《集解》引如淳曰:“将军征行无常处,所在为治,古言幕府。”在大将军的幕府中,其僚属一般都有长史、校尉、军司马、从事中郎(21)等。将军幕府的属官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属于军队系统的,如校尉、司马、以及军监、千人等,另一类是从事幕府内部事务,如长史、从事中郎及各种椽史。遇有重大决策,将军才召集所有高级武官集议(22)。秦时也是这样,如巨鹿之战后,秦将王离被项羽所俘,秦将涉间自杀、大将章邯几次率军退却,时“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
  秦俑三号坑,简报作者根据俑坑内武士俑的排列、手执的武器、出土的华盖战车以及三号坑所处的位置分析,认为三号坑可能是统帅一二号俑坑的指挥部,也就是军幕,只是里面没有高级武官俑出现,这说明秦俑坑作为秦始皇军队的象征,是作为一种明器为始皇帝殉葬用的陪葬品,它只是以常阵的形式(23)屯驻在这里,象征着秦王朝统治江山的稳固,所以,军中大将和幕府的高级僚属还没有被委任。
  秦作战部队的编制是因地因敌而异的。从事一般小规模的战争,则郡守、郡尉就可以领兵作战,其下属编制当是长史、司马、侯、卒长、伍长。如秦昭襄王三十二年“秦尉错来,击我襄城”(24)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地为黔中郡”(25)。秦始皇时代,曾“使尉佗、屠雎将楼船之士,南攻北越”(26)。尉错、蜀守若即秦昭王时的蜀郡郡尉郡守,尉佗是当时南海郡尉,屠雎亦是郡尉(《汉书·严助传》引张晏曰:“郡都尉,姓屠名雎也”)。但若从事大规模的战争,如秦赵长平之战,秦楚之战,军队的编制就比较庞大,一般是大将军统帅几个校尉,一个校尉统帅几个郡尉或都尉,郡尉指挥军司马、侯等。
  秦军中校尉、都尉秩禄都比较高,秩皆二千石,一般郡尉,秩禄则稍低,秩比二千石。但是从军中指挥权来讲,校尉的地位则大大高于郡尉,也高于都尉,有时大校相当于军中的副将。《汉书·霍去病传》言霍去病为膘骑将军时,军无裨将,而“悉以李敢为大校,当裨将”,长平之战,昭王以“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尉裨将”,这个尉,或者就是校尉。至于一个军队中究竟有几个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或《续汉书·百官志》都言秦军中有前、后、左、右、中五校。从《史记》所记载的战例来看,一个将军手下不止一个校尉,《史记·白起列传》曾记:“昭王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史记·陈涉世家》有:“秦左右校复攻阵,下之”的记载,《索隐》曰;“即秦左右校尉军也”。
  《汉书·卫青传》颜师古注:“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一校为一部军,在战斗中可单独率一方面军作战,行军作战或安营扎寨都是以一校为一大的单位。两军对垒时,双方都筑有壁垒,而大的战斗场面中,大将军属下的军队也多是一校为一部军,一部军筑一个壁垒,如秦赵长平之战时,双方都筑有壁垒,战斗初期“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军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当“秦军佯败而走时……赵军逐胜,追造秦壁(正义言秦壁一名秦垒,今亦名秦长垒),壁坚拒不得入”。秦楚之战时,秦王曾先派青年将领李信率二十万兵力出战,结果,秦军大败,楚军“入两壁,杀七都尉”。正因为一部军筑一壁垒,所以,长平之战初,秦军攻破赵军壁垒,杀二尉,败其阵,夺其西垒壁。而李信伐楚所亡的七个都尉就是分属于两个壁垒,亦即分属于两个校尉指挥,这样看来,一个校尉统帅一个壁垒之内的兵力,一个壁垒内所容纳的军队,有时可能是几个郡的兵力。从兵马俑坑的兵种配备、兵力部署、武器装备看,也是属于诸兵种配合作战的大兵团的集结,是当年为秦国统一而驰聘疆场的秦国军队的再现。三个俑坑,总体来看,可能是一个由大将军指挥的军阵,分开来看,一个俑坑当是由一个校尉统帅的秦军营垒或壁垒的再现。一号坑将由右校指挥,二号坑将由左校指挥。至于校尉是否在一、二号坑中,目前还不能下结论,不过,从常阵的情况分析,校尉作为将军幕府中武官,和将军一样,可能还没有被任命。这个看法将有待于俑坑全部发掘完毕后的证实。从俑坑目前发掘的情况看,所出土的几件所谓的“将军俑”都应该是郡尉俑或者都尉俑。根据一号坑T2方、T10方、T1方出土的武官俑的服饰,身着铠甲的形式,所备乘战车的形制、装饰,以及出土的位置,一、二号坑出土武官俑的数量等,可初步推断其为郡尉俑。其中T1方出土的“将军俑”应是统帅轻装武士的郡尉级武官俑,二号坑T4方弩兵队的指挥者,其地位似乎比T9方出土的武官俑地位略低,前者为都尉俑,后者为郡尉俑。
  如前所述,秦代军队有三个兵种,步兵、车骑、楼船。仅步兵而言,有弓弩兵和手执长兵器的武士之别,同时又有轻装武士和重装武士之别,白建钢认为,“秦有数量庞大的轻装步兵队。”(27)从史书的记载和秦代许多著名的战例看,秦代确实有一支数量庞大的轻装武士队伍。《商君书·境内》言:秦军中有“陷队之士”用以攻城掠邑。长平之战,秦或“张二骑兵以劫之或“以奇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28);王翦伐楚时,秦军中有“壮士”(29),用以追击敌人;秦军又有“虎贲之士”,打仗时“*(左足右走)*(左足右句)科头,贯颐奋戟”(30)等。这些陷队之士、奇兵、壮土、*(左足右走)*(左足右句)科头、贯颐奋戟的虎贲之士当是秦军中用以冲锋陷阵的轻装武士,它是秦军步兵兵种内部的一支独立支队,秦俑军阵给我们形象地提供了这支轻装武士俑在军阵中的位置、作用。整个军阵系列从总体来看以二号坑左前方的弩兵队为前锋,以一号坑步兵为主力后卫,二号坑骑兵为机动兵力,随时迂回、包围、切断敌人退路及粮草供应,战车则用于“陷坚阵、要强敌,遮北走也。”(31)而一、二号坑前锋部队及四周的轻装武士俑则既可应付瞬息万变的敌情,又可作为战斗中的突袭追击力量。而那些重装武士俑则用于战时双方之间的肉搏战。所以我认为,二号坑和一号坑前锋的轻装武士俑及两边警戒的轻装武士俑的设置,绝非因其“为郡县的徒步匹夫的农民组成,地位低下,而要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何况秦汉时有“非教士不得从征”的规定),而是出于一种兵力配备,是出于秦军指挥将领的战略思想考虑的。
  注解:
  (1)陈孟东《秦陵兵俑衔级试解》《文博》1984年创刊号。
  (2)王子今、高大伦《关于秦陵二号铜车御者俑》,见《文博》1985年第1期。
  (3)张文立《秦俑近年研究述评》,《文博》1985年第1期。
  (4)陈孟东《秦陵兵俑衔级试解》《文博》1984年创刊号。
  (5)《后汉书·百官五》。
  (6)《文献通考·兵二》。
  (7)《汉书·武伍子传》。
  (8)《汉书·魏相传》、《汉书·盖宽饶传》。
  (9)《文献通考·兵二》。
  (10)《史记·秦始皇本纪》。
  (11)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湖北人民出版社。
  (12)熊铁基《试论秦代军事制度》,《秦汉史论丛》第一辑。
  (13)张文义《秦兵马俑》,西北大学出版社。
  (14)林剑鸣《秦代中央官制简论》。
  (15)《新五代史·李琪传》。
  (16)《水经注·河水》。
  (17)《通志·氏族略》。
  (18)《汉书·百官表》,《史记》记为函谷关都尉,武关都尉。
  (19)《汉书·百官表》,《史记·蒙恬列传》。
  (20)《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史记·项羽本纪》等。
  (21)《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22)《汉书·赵充国传》。
  (23)《尉缭子·兵令上》第二十三条。
  (24)《史纪·秦本纪》。
  (25)《史记·秦本纪》。
  (26)《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
  (27)白建钢:《西汉步骑兵兵种初探》。
  (28)《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史记·项羽本纪》等。
  (29)《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史记·项羽本纪》等。
  (30)《史记·张仪列传》。
  (31)《文献通考·兵考》。
  (原载《文博》1987年第6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