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车马修复中的几点认识
吴永琪
秦陵二号铜车马的修复工作已经成为过去了。三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又面临着一号铜车马的修复任务时,我想提出一些探索性、尝试性的认识。
秦陵二号铜车马修复工作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传统的,或者说是被混乱了的文物修复观念往往在关键时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即使在某些必要的工艺设计上越过了“雷池”,但也只是“一步”而已。我不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因此,提出一些探索性、尝试性认识。
问题的解决,首先在于各级领导,尤其是博物馆领导的真正重视,改变他们不把文物修复工作实际划入博物馆科研工作范围的这样一个偏见,从而引起注重。在组织形式方面,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使有关技术人员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同时,应以积极、慎重、妥善的态度,在人员(技术)、工艺、设备三个方面实现三个“纵横交叉”。
1.正确安排传、接步骤,是人员(技术)方面的纵横交叉
每位老技师的经验、技艺,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一定要继承下来,否则,“文物修复”这一专门文化中的一支或数支就会中断。给老技师固定配备一些接班人,是当务之急。应将以师带徒的“师”理解为广义上的“多师”,这里的师不仅仅是“这一个”,也应该是“那一个”,否则以师带徒绝不是唯一的传、接形式。纯粹以纵向单元方式传接势必导致“近亲繁殖”,出现类似生物学上的退化。因而,必须要做横向多元发展,所以,不定期地把合适人选送到技术力量雄厚、实践机会较多的地方予以培训,增加接触,扩大视野,可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进展。
在安排传接步骤的同时,还应创造条件,把老技师的传统工艺加以总结、精炼,形成理论,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这样的做法在博物馆发展史上也会留下重要的一章。
文物保护部门配备一定数量的非文科大学毕业生,对于提高队伍素质,促进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等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融合,是工艺方面的纵横交叉
铜车马的修复过程突出表现了文物修复工作的两个特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融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正是从这两个特点出发。再举青铜器物修复工作为例:所谓涉及面广,就是要知道器物的制作年代、材料构成、工艺和器物的功用等,以助于调查判断其合金成分。所谓技术性强,就是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确切常握器物的铸造气氛、合金成分,然后,针对器物的破损状况制定修复方案,选择工艺流程。重要文物在修复前还要通过间接试验、直接试验。修复方案的确立就是以全部试验数据的论证为依据的。
文物的年代、功用可以提供它的初步合金成份。在年代方面,通常以春秋后期为界,其前器物的含锡量高于含铅量;其后至战国,为适应表面花纹繁缛细腻的变化,含铅量增加,以改进铜液流动性能,提高浇铸水平。
在器物功用方面,一般来讲,鼎壶之类含锡量低,镜鉴之类含锡量高,这一点也见于文献记载,当含锡量达到30%,青铜硬度达到最高点,以后又降下来。老技师的经验认为,鼎壶之类器物可以加温焊接,而镜鉴之类器物焊接时极易“炸裂”,这个现象就是与器物自身含锡量有直接关系。
合金成分不同决定铸造气氛的不同,因而也就决定了器物的铸造性质,由于这些条件的制约,而决定了我们今天的修复工艺。所以,要加深对合金成分的认识,除传统方法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光谱、化学分析(例如秦陵铜车马这类的重要文物),全面把握文物。测试的方法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害性有损测试当然可以取得准确数据,如果文物严格要求做无损测试,那么使用质子×荧光则是很理想的方法。
掌握了器物合金成分后,就可以针对破损状况,破损部位等条件确定连接工艺。笼统地讲,连接工艺只有粘接、焊接两种,具体选择时要掌握连接强度,一般要略高于文物要求强度。
合金成分的传统判断方法与现代测试方法的结合,提供了修复方案的重要前提——合金成分,适当地有一些钳、焊、木等常用工种的基础技术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修复精度,相对缩短修复的时间,这一点毋庸置疑。
文物修复的关键在于修复工艺的确定。不可以轻易摈弃如锡铅焊胶粘接这样一些传统方法,因为它是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艺。但是,我们要把视线随时外移,以吸收更先进的技术。目前仅就国内而言,在单金属、双金属、非金属与金属等材料的连接上都有许多新的方法,其中一些已经严格试验应用于生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能把这些先进工艺有选择地引进文物修复领域,肯定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应该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改进,条件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要改变。只要是经过多次试验,证明确定是有利于文物的“无损”要求的标准,也要重新认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因而“无损”也应是相对而言。我认为文物修复只是手段,保护文物才是目的,因而,一切工艺设计只要以目的达到为出发点,采取不影响文物结构、外观等物理性质的修复工艺,应该允许“无害性有损”修复的存在,当然,这肯定是在所有工艺设计都无效的情况下的最后设计思想。
3.手工操作与现代机械相结合,是设备方面的纵横交叉。
二号铜车马修复中使用了机械,至于断面清理的表面除垢,只是使用手工处理。我们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比如,利用快中子照相、r(伽马)射线等对器物探伤,检查、了解隐蔽结构;利用复杂机械除垢;利用激光热源焊接;利用高温固化树脂胶系统设备粘接等等,经过努力,近年内是可以逐步试验、通过,最终引进或借用的。文物修复领域不可能完全封闭,它随时接收任何一个有关信息,终将以先进取代落后,这是所有事物都无法跳出的发展规律。
在人身保护方面,我们也应该具备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可以知道如何采取措施以减轻有毒气氛,学会保护自己,从根本上讲,要立足工艺设备的不断改善和工作室条件的改善。
(原载《文博》1987年第1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