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帝陵墓向问题研究

刘占成,张立莹


  内容提要 秦始皇帝陵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墓,自上世纪70年代兵马俑发现以来,秦始皇帝陵墓向问题也成了人们研究的热点,“东向说”和“北向说”莫衷一是。本文依据“863”计划高科技物探成果,并根据判断墓向的相关标准,首肯秦陵墓向为东向。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秦始皇帝陵园的布局结构、陵园相关从葬坑的性质归属等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借鉴。
  关键词 秦始皇帝陵 “863”计划 墓向 墓道 墓向标准 秦始皇 帝陵园
  墓向问题是墓葬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任何形制的墓葬都有墓向问题,因为墓葬的方向决定着墓主的头向,所以,每一座墓葬在选定建造初始时,都要先确定墓向。作为帝王陵墓的墓向问题更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地宫的结构、棺椁的摆放,甚至陵园的布局等等。
  秦始皇帝陵墓向究竟是什么情况呢?
  在秦陵研究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秦陵是“坐西向东”[1],我们可称为“东向说”;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坐南向北”[2],我们称为“北向说”。两种观点各有道理,八十年代以来,一直争论不下,目前尚无公认的定论。问题是正确的只有一个,要么“东向”,要么“北向”,二者必居其一,决不可能既东向又北向。至于会不会“西向”和“南向”呢?同样的道理,确定了“东向”,就决不可能再有“西向”,确定了“北向”,也不可能再是“南向”。本文讨论研究秦陵墓向问题,就是要试图确定秦始皇帝陵墓向到底是“东向”还是“北向”。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对进一步研究秦陵园的布局结构、陵园相关从葬坑的性质归属等课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东向说”和“北向说”的学者们,虽然各有各的理由,但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判断墓向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衡量的准则。有了标准,再拿标准去衡量就能得出不再受争议的结论。考古界发掘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墓葬,在发掘简报、发掘报告中每一座墓葬都有墓向,但确实没有一个统一的成文的判断标准,很是遗憾。在此我们根据多年的考古工作经验和实践,提出几条标准,标准适合每一座同类型的墓葬。然后我们就用统一的标准对照秦始皇帝陵,就可以明确它到底是“东向”还是“北向”了。第一,对于竖穴土坑墓而言,头向就是墓向,而且头向的一侧墓坑应稍宽大一些。第二,对于只有一条墓道的墓葬(甲字形墓),墓道就是墓向。第三,对于有两条墓道的墓葬(中字形墓),哪个方向的墓道长一些、宽大一些、规整一些,哪个就是代表墓向的墓道。第四,对于有四条墓道的墓葬(亚字形墓),墓向以第三条标准判定。第五,墓室的纵深与墓道方向一致。这点适应于每一类有墓道的墓葬。现在我们就以这些标准来衡量一下秦始皇帝陵的墓向问题。
  如前所述,墓向首先与墓道有关,所以研究秦陵的墓向问题,我们应先讨论一下墓道问题。墓道通常是指较大型墓葬由地面通往墓室的斜坡道。从墓道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分析,古代墓葬墓道的作用,一是墓葬形制的需要;二是为了出土方便;三是为了下葬棺椁。秦始皇帝陵墓有没有墓道?有几条墓道?具体的墓道情况是什么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九月,葬始皇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文献记载中的“羡”,指的就是墓道,湖北云梦睡虎地M77出土五枚简牍,简牍《葬律》中有:“羡深渊上六丈,坟大方十三丈,高三丈。”这是西汉文景时期对彻侯一级葬制的规定。简文中的“羡”指的也是墓道。《续汉书·礼仪志》:“合葬,羡道开通……”说明秦汉时期人们就把墓道称为“羡”或“羡道”。古代把墓道还称为“隧”,《左传·隐公元年》:“闕(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唐人贾公彦释明道(露天)曰羡,暗道(上有负土)曰隧[3]。《史记》里不但有“中羡”,还有“下外羡门”,我们推测,当与秦陵地宫的特殊结构有关。那么,秦始皇帝陵墓有没有墓道?有几条墓道?具体的墓道情况是什么呢?秦陵形制是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还是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呢?
  著名秦陵秦俑考古学者袁仲一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关于秦陵墓道问题是这样叙述的:
  “从考古资料来看,秦汉时代帝王陵的墓室多呈‘亚’字形,即有一个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土圹,四边各有一条斜坡墓道,这是最高规格的一种墓葬形制。”“始皇陵东侧已探知有五个墓道,中间一条墓道长60米,大端宽20米,小端宽13米;其余四条的墓道均为较短的墓道。五个墓道间发现有三个大型陪葬坑。地宫西侧中部有一个墓道,长30米,宽15.5米,呈斜坡形,深19.8-2.8米。基道的西口和一‘巾’字形的大型陪葬坑(铜车马坑)相通,东口通向地宫。地宫南侧的墓道因淤积沙石过厚,未能探明。”“北侧墓道在封土沿以外,经探测有两排通往地宫的道口。”[4]
  在王学理先生的专著中,他对秦陵墓道如此叙述:
  “据测知,秦始皇陵地宫上口起掘的范围很大,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在这个地宫上口之内,经施工处理有四面向内收一段距离后筑‘方城’(即所谓‘宫墙’)一周。方城四面辟门,其中唯独东面有五个门道。”[5]
  袁仲一、王学理二位先生是秦陵秦俑研究的老前辈,也是秦陵秦俑研究的最高权威,他们异口同声说秦陵是有四条墓道,也就是“亚字形”大墓。但据笔者了解,上世纪70、80年代,考古工作者还没有对秦陵墓道和地宫进行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考古钻探工作,另外受当时考古勘探工具的限制,探杆只是3米多长的腊木杆,打到地下5米以后就要在探杆上拴绳子进行继续钻探工作,如果遇到地下有石头就再无法钻探,所以对埋深约30米的陵墓墓道一直没有也无法搞清楚。至于袁先生、王先生的四条墓道理论和相关数据描述,我们也不清楚资料来源何处?只好存疑。好在本世纪初有了“863”计划,即利用高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帝陵,这一高科技物探成果,为研究秦陵墓葬形制、地宫结构、墓向问题等等提供了直接证据。
  下面我们来看看“863”计划高科技手段探索秦陵墓道的成果:
  “在863项目启动前,我们所知道的仅是秦陵有一条长度不详、前端稍清楚的东墓道。依照历史背景,专家们推断秦陵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应当各有墓道,总数不会少于四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最高统治者的身份相匹配,也才与商周以来帝王的陵寝制度吻合。但物探中大定源瞬变电磁法测到东墓道处的异常;封土西侧的剩余重量异常与东倒大致对称,也不出现次级重力高值;因而推断存在东西墓道,而南北两侧没有发现类似东西墓道的迹象。东倒夯土台的缺口宽57米,西侧的缺口宽52米,东倒缺口处对应着原来发现的东墓道,因而西侧对应的位置也应是墓道,至此,秦陵存在西墓道得到确认。东墓道的南北宽度、向墓室延伸的坡度与物探结果相近。
  “考古勘探验证是在南北两倒的夯土台上没有发现缺口,类似于东西两侧那样的缺口即墓道。秦陵没有发现南北墓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就此认为秦陵没有南北墓道,墓圹南北或许有与东西墓道结构不同的墓道,或许南北墓道在失去其最初的作用后被回填夯实,以致仅凭洛阳铲勘探分辨不出墓道的迹象来。”[6]
  “863”计划是利用高科技物探技术所得出的结果,而且还得到考古勘探的验证,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物探结果为什么只探测出了东西墓道,如果存在南北墓道,“863”高科技手段为什么会探测不出来呢?答案只能是秦陵本来就没有南北墓道。我们对与“863”相抵的资料只好存疑,就连所谓有铜车马的西墓道是不是与“863”探测出的西墓道为同一遗迹,我们也要打一个问号。墓道得以确认,墓向也就好认定了。秦陵北边连墓道都没有,墓向怎么会“北向”呢?据此,我们认为秦始皇帝陵就是一座坐西朝东的“中字形”大墓,墓向只能是东向。可以说,关于秦始皇陵墓向问题的长期争论应当解决了。
  用墓向标准衡量,秦陵的东墓道又应长于西墓道,具体情况尚需进一步的工作。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东墓道长156.1米,西墓道长84.5米,是一座东向大墓,秦陵应与之相同。另据“863”物探结果,秦始皇陵墓室(即地宫)也是东西纵深,“开挖范围主体约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顶深约475米(海拔高度),高15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主体尚未坍塌;此次物探成果认为地宫埋深约在海拔460米,顶深15米,即现封土东侧地表(海拔494米)下34米左右。”墓室东西纵深与墓向一致,业内专家说发现五条东墓道,是否也说明墓道有主和辅,为“东向”的一个佐证。至于位于陵东的兵马俑主体面东,也是秦陵东向的一个旁征,守陵卫队守在正门合乎常理,总不能安排在偏门或后门去守陵吧?再拿墓室的开挖范围来看,袁先生说“地宫每边长为242.5米”,王学理先生说是“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都与“863”物探结果的“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出入较大,时代局限,可以谅解。问题是科研工作如果资料有误,结论也就难免出错。
  根据秦陵东西向墓道确定秦始皇陵墓向向东,还存在一个问题需要解释,那就是秦始皇陵园的方向与墓向并不一致,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来陵园方向应与陵墓方向一致才对,但究竟是因为地势原因还是其他因素,秦始皇陵园内外城都是南北纵深,内城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外城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周长6210米。内外城套合成南北纵深的回字形。就是说,陵园是北向的。这也是引起墓向问题争论的原因之一。但我们决不能因为陵园北向就去否定陵墓东向,内城的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夹墙,把内成分为南北两半部,是否也暗寓着陵墓东向?或许这道夹墙还有其他含义,也未可知。袁先生则直接认为陵园也是东向的。[7]
  近年来,在秦始皇陵园外城西稍偏北方向发现了几座较大型的“中字形”的南北向墓葬,北墓道长于南墓道,墓向应为北向,是否说明了秦代墓葬墓道多少还反映不了墓主身份等级大小区别,但墓葬方向却是代表着墓主身份等级的标志。秦人是否墓向以东为尊?这也是很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863”计划物探成果,为我们研究秦始皇陵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信息,也向我们显示了科技考古的重要性,虽然目前传统的考古学方法、工具、还不能被淘汰,但高科技的技术、设备、手段的应用,无疑将是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方向。
  秦陵秦俑考古任重道远,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我们去开展,去研究。今后,只要加大科技考古力度,注重科研人才培养,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秦陵考古的学术园地就一定能结出更丰硕的成果,秦陵秦俑之谜必将一一被破解。
  注释
  [l]a.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纪要》,《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b.徐苹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考古》1981年第6期。c.杨宽:《秦汉陵墓考察》,《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a.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b.孙嘉春:《秦始皇陵墓向与布局结构问题研究》,《文博》1994年第6期。
  [3]贾公彦在注《仪礼·既夕礼》中说:“羡道谓之圹道,上无负土为羡道。天子曰隧,涂上有负土为隧。僖二十五年晋文公请隧弗许是也。”他又在注释《周礼·冢人》中说:“天子有隧,诸侯以下有羡道。隧与羡异者,隧上有负土,谓若郑庄公与母掘地隧而相见者也。羡道上无负土,若然,隧与羡别。”
  [4]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第30、3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5]同[2]a第59页。
  [6]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7]同[4]第76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