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帝陵形制与地宫结构探析

刘珺,秦鉴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汉旧仪》中有关秦陵的记载和描述,依据多年来对秦陵的考古钻探结果以及考古发掘重要收获,参考“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与遥感技术的高科技成果,推测秦始皇帝陵形制为“中字形横穴墓”,地宫结构为“过洞分层式”,对传统的“竖穴土圹式”提出挑战,为秦陵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为今后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竖穴墓 横穴墓 竖穴土圹式中字形横穴墓 过洞分层式
  人死后尸体的最终归宿之所在叫墓葬。墓葬中安放尸体的地方,是墓葬结构的主体部分,称为墓室。中国古代,一般墓葬,有掘土为室,也有凿石为室。帝王墓葬的墓室叫地宫,也称玄宫。秦始皇帝陵,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帝王的陵墓,其墓葬形制和地宫结构又是怎样?2000多年来,秦始皇帝陵一直散发着不可思议的神秘气息,吸引着众多想要一窥究竟的探秘者,然而,面对高大的封土堆,探秘者大多也只能望陵兴叹。(图一)本文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史记》和《汉旧仪》的有关记载,结合近年来秦陵区勘探、发掘等所取得的考古成果,参照“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对秦始皇帝陵形制与地宫结构进行探讨,提出一点新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同行研究者的兴趣,当然,最终结论还要期待对秦陵的正式考古发掘。
  一、对文献记载的解读
  关于秦始皇陵和地宫的历史文献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汉旧仪》的描述最为精彩,凡涉及秦陵及秦陵地宫研究的学者,应该没有不注意或引用两书所载,但对史料记载的理解,却多有歧异。本文拟根据笔者的理解和研究,把这些最重要的文献记载加以新的解读。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九月,葬始皇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此段文献征引颇广,兹译如下:
  “九月,把始皇帝安葬在骊山陵区。始皇帝刚即王位时,就开始在选定的骊山陵区为他穿凿修治陵墓。等到他统一全国,全国各地送来修陵的劳役人员达七十余万人次,地宫的深度已穿过三层地下水,而后下置铜棺,将铜棺置于事先放置好的椁(木椁或石椁)内。仿制的宫观、雕塑的百官位次以及奇器、珍异宝物等,均搬来装满墓室。命令工匠制作能够自动发射的弓弩作为暗器,对有敢进入的人进行射杀。用水银模拟百川、江河、大海,使其流动输送,上有天文图像,下有地理模型。以鱼油为烛,点燃后很长时间不会熄灭。二世说:‘先帝后官嫔妃、宫女没有生育子女的,不宜放她们出去。’都命令随葬,因而随葬多人。下葬以后,有人说,工匠在墓内制作机关,机密他们都知道,工匠人多就会泄密。大事完毕,宝物藏好,便封闭中层墓道,又放下外层墓道的门,把在里面做工的所有工匠人员全部密封,没有一个逃出去的。陵墓上栽植草木,使其好像一座山。”
  上边这段文字记载,既是秦始皇帝陵墓葬形制及地宫内部结构最早、最具权威的文字描述,也是本文研究和新观点的主要文献依据。
  《汉旧仪》载:
  “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三十七岁,錮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之不可入。奏之曰:‘丞相斯昧死言:臣所将徒隶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其旁行三百丈乃止。’”
  此段文献,亦多征引,仍译如下:
  “(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带领劳役人员七十二万人为他营建陵墓。按照设计规划施工,到始皇三十七年,地宫的地下水已经封闭,周围的水眼也用花纹石或其他方法(青膏泥)堵塞,地宫已深不可及。于是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帝上奏请示:‘臣所带领的七十二万修陵人员,已把地宫挖得深不见底,不但无法再向下开凿,且连火也无法点燃,叩击之下发出空洞的声音,犹如空旷的天际。’秦始皇说:‘既如此,将地宫面积再扩大三百丈即可。’”
  这段文献,主要描述了秦陵地宫的深度,以及宏观的立体情况,也是本文研究论点的重要文献支撑。
  以上释读,虽不敢言确凿无疑,但作为一家之言,也应“可备一说”,亦可为探索秦陵之迷的研究者提供参考的线索。因为对文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对秦陵及地宫研究的结论,所以我们不得不把“解读”放在首要位置。例如对于“下铜而致椁”的下铜,本文释“铜”为“铜棺”,有研究者释为“铜汁”[1]。两种释读,差之万里。另有权威学者释“铜”为“棺木上的铜饰”,颇有新意。但本文仍坚持“铜”为“铜棺”的学术观点[2]。又如对“其旁行三百丈乃止”,一种意见认为指陵园扩大三百丈,一种意见认为指秦陵地宫向南扩大三百丈。还有其他一些理解,本文则认为“旁行”是指地宫的整体面积,且认为这是目前最接近合理的解释(拟另著文)。我们也认识到:在秦陵未全面发掘前,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秦始皇陵地宫之谜的真实信息,利用高科技手段所得成果,加之考古勘探与研究,应该是揭开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秦陵千古之谜的最好钥匙和可行之途。
  二、秦始皇陵形制探析
  古代土葬墓的形制,大体包含竖穴土坑式(大型的叫竖穴土圹式)、竖穴土洞式、横穴土坑(圹)式、横穴洞室式等几种。土坑、土圹、土洞、洞室,均易于理解,但何为“竖穴”?何为“横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化成教授根据下葬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一个划分标准,他认为垂直下吊入葬之形式当为“竖穴”,否则为“横穴”[3]。赵教授是资深秦汉考古学者,他的观点很有见地。显然,过去很多有墓道而被称为“竖穴墓”的墓葬,看来是需要重新审视的了。以前流行的认为秦始皇陵墓葬形制是“竖穴土圹墓”的观点,也理应进一步深入探析。
  古代墓葬形制,既然与下葬的墓道有关,且墓道也是墓葬形制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探析秦陵墓葬形制问题,当从探讨墓道问题入手。
  墓道,通常是指较大型墓葬由地面通往墓室的斜坡道。从墓道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分析,古代墓葬墓道的作用,一是出于墓葬形制的需要,二是为了出土方便,三是为了下葬棺椁。秦始皇帝陵墓有没有墓道?有几条墓道?具体的墓道情况又是如何?
  从本文第一节对文献的解读可知,史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中的“羡”,当指墓道。湖北云梦睡虎地M77出土五枚简牍,简牍《葬律》中有:“羡深渊上六丈,坟大方十三丈,高三丈。”这是西汉文景时期对彻侯一级葬制的规定。简文中的“羡”指的墓道也是。《续汉书·礼仪志》:“合葬,羡道开通……”说明秦汉时期人们就把墓道称为“羡”或“羡道”。古代把墓道还称为“隧”,《左传·隐公元年》:“闕(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唐人贾公彦释明道曰羡,暗道曰隧[4]。《史记》里不但有“中羡”,还有“下外羡门”,值得研究。
  此前,相关专家曾运用物探高科技手段,对秦陵进行探索研究,有关墓道的物探成果报道如下:
  “在863项目启动前,我们所知道的仅是秦陵有一条长度不详、前端稍清楚的东墓道。依照历史背景,专家们推断秦陵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应当各有墓道,总数不会少于四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最高统治者的身份相匹配,也才与商周以来帝王的陵寝制度吻合。但物探中大定源瞬变电磁法测到东墓道处的异常;封土堆西侧的剩余重量异常与东侧大致对称,也不出现次级重力高值;因而推断存在东西墓道,而南北两侧没有发现类似东西墓道的迹象。东侧夯土台的缺口宽57米,西侧的缺口宽52米,东侧缺口处对应着原来发现的东墓道,因而西侧对应的位置也应是墓道,至此,秦陵存在西墓道得到确认。东墓道的南北宽度、向墓室延伸的坡度与物探结果相近。
  “考古勘探验证是在南北两侧的夯土台上没有发现缺口,类似于东西两侧那样的缺口即墓道。秦陵没有发现南北墓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就此认为秦陵没有南北墓道,墓圹南北或许有与东西墓道结构不同的墓道,或许南北墓道在失去其最初的作用后被回填夯实,以致仅凭洛阳铲勘探分辨不出墓道的迹象来。”[5]
  上引资料是“863”计划利用高科技物探技术所得出的结果,而且还得到考古勘探的验证,我们没有理由存疑,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秦陵东西两条墓道的情况,与文献记载的“中羡”、“下外羡门”并不相符。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探索,找到其吻合点才行。
  另有掌握最权威信息的业内专家,在著述中阐述秦陵墓道的情况:
  “始皇陵东侧已探知有五个墓道,中间一条墓道长60米,大端宽20米,小端宽13米;其余四条墓道均为较短的通道。五个墓道间发现有三个大型陪葬坑。地宫西侧中部有一个墓道,长约30米,宽15.5米,呈斜坡形,深19.8-2.8米。墓道西口和一‘巾’字形的大型陪葬坑(铜车马坑)相通,东口通向地宫。地宫南侧的墓道因淤积沙石过厚,未能探明。”[6]“北侧墓道在封土沿以外,经探测有两排通往地宫的道口。”[7]
  探讨秦陵墓道问题之先,可以明确,秦陵墓道应该在地宫外围的排水渠和地宫之间[8]。(图二)
  据悉,秦陵考古队还没有在地宫外围的排水渠和地宫之间范围内进行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考古钻探工作,因而很难想象如何能够获取确切的关于秦陵墓道的考古资料。另外,上引专家著述中的资料与“863”物探结果有较大出入,若此,其可信度尚可存疑,或可修正。当然,我们也期待考古工作者采用较为传统的考古勘探方法,用考古探铲或其他工具、手段,去发现和证实秦陵南北墓道的存在,并向学界做出科学报道。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墓葬形制,应以对墓道情况的确认为基础,否则研究无从谈起。就秦陵目前的资料而言,我们暂且只有相信秦陵东西两条墓道的存在。“863”计划高科技物探成果的科学性,正是我们本项研究的基础和支撑。
  秦始皇陵既然有墓道,而且下葬方式是棺椁通过墓门入葬,所以秦始皇陵墓是横穴墓,赵化成先生的见解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完全同意。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中国古代贵族、帝王的墓葬形制,是从最早的一条墓道的“甲”字型,发展到两条墓道的“中”字型,最后发展为四条慕道的“亚”字型,即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墓葬形制。一般认为,秦始皇帝作为一代雄主,其墓葬形制应该是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形。问题是,“应该”并不等于“一定”。“863”计划利用物探高科技手段,只探出秦陵的东西墓道,并不奇怪,经过研究,笔者认为,秦陵本来就是只有东西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
  理由一,秦陵修建时,设计者就考虑到骊山山洪暴发给秦陵带来的水患威胁,在陵南人工打造了所谓的“五岭”防洪堤坝,堤坝遗迹至今尚存[9]。若再考虑到堤坝失去作用后,山洪对秦陵可能带来的破坏,那么不设计南墓道,应该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如今,我们在陵西南所看到的“霸王沟”,就是“五岭”失去作用后,骊山上下来的洪水冲击而形成的。可以设想,如果有了南墓道,冲击霸王沟的洪水就会从南墓道灌入秦陵地宫,因此我们说秦陵未设计南墓道的推测是合理的,也是现实的。既然没有南墓道,从对称关系考虑,北侧墓道也就相应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理由二,根据墓道的多少,定名为“甲字形”、“中字形”、“亚字形”的墓葬,分别代表着墓主的身份和墓葬的等级,这一观念是现代考古学家对古代墓葬进行研究后,所得出的考古学规律,但并不能全然代表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墓道的作用,主要是考虑出土和下葬的方便,至于代表墓葬形制的作用,应是现代考古学家的思维。这里,我们并非要否定考古规律的正确性,而是想要检讨,在中国秦汉时期考古学压根还未兴起时,现代考古学观念对墓葬形制的划分,能否对彼时的观念和做法形成束缚。所以,秦陵符合规律然,不符合规律亦然。至于人们对春秋时期晋侯请隧中的“隧”,有理解为墓道者,也有解释为当时的一种行政建制[10]。即使按墓道解,这个资料只是说明有无墓道是一种等级区别,并不是说墓道的多少是代表身份的标志,考古发现战国洛阳两条墓道的周王墓和陕西周公庙四条墓道大墓的发掘更说明了以墓道多少划分等级的规律是很晚以后的事。
  秦兵马俑一、二号坑坑深5米,斜坡门道长约14至20余米,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墓室深24.5米,东墓道长156.1米,西墓道长84.5米。秦始皇帝陵地宫深度30米许,因而可推测其东侧主墓道的长度应当在百米以上,西墓道长度也在百米左右。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对秦始皇陵墓的形制,可以推测为“中字形横穴墓”,这就是我们对秦陵形制探析的基本结论。学术研究,谨慎当属必要,但我们提倡学术观点的鲜明性,避免模棱两可的模糊概念。
  三、秦始皇陵地宫结构探析
  秦始皇陵地宫结构,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且引人入胜的学术问题。作为研究者,等到秦陵发掘后再去阐明这一问题,最为恰当。但是,在其发掘之前,以科学的考古资料成果为依据,对地宫的结构问题进行思考、探析、研究,使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合理,是研究者应有的态度。
  地宫结构,实际上就是指地宫上下(立体)和左右(平面)空间的布局,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仍引“863”物探结果和相关论著的研究互参。
  “863”物探报告中,有关地宫的情况如下:
  “本次物探仅勘探出地宫建筑位置、埋深、大小、形状的初步情况。
  “地宫位于封土堆中部下方;
  “开挖范围主体约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
  “开挖范围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
  “封土堆中细夯土墙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外沿)125米,高约30余米;
  “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顶深约475米(海拔高度),高15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主体尚未坍塌;此次物探成果认为地宫埋深约在海拔460米,顶深15米,即现封土东侧地表(海拔494米)下34米左右。
  “我们判断封土中的磁异常对应的是封土堆下墓室周围高出现地表的精细夯土墙,俗称宫墙;宫墙东西长170米,内墙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45米,内墙宽125米。经过考古勘探,证实墓室周围确实存在一周夯层厚约6至8厘米的细夯土台,台的顶面高出秦代地面,最高处达30米。细夯土的顶面上距封土表面最低处仅一米左右。”[11]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有如下论述:
  “始皇陵封土下地宫土圹口部四周的内侧有用砖坯包镶的边墙,即地宫的宫墙,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0米,墙宽、高各4米;地宫的面积约18万平方米。……综观以上各种参数,秦始皇陵地宫中心部位的深度,约在30米左右较为妥切。……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形式,不可能超越时代,而应该和春秋战国及秦汉时代的大型墓葬的木石结构近似,即多级台阶的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土圹,但其土圹的规模较目前已知的大型墓室大许多倍。”[12]
  以上探索和研究,均涉及到了秦陵地宫的深度、面积和结构。
  地宫深度在距现地表30米许的推测,我们认为是可信的。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南侧钻探“排水渠”时,打到排水渠底部最深的一个探眼深度为39.6米。据此推测,地宫的深度不应超过这一数据,如果超过这一深度,不但地宫里的水不能通过排水渠顺利排出,反而会使排水渠的水回流倒灌进入地宫。水由高处流往低处的自然规律,无需再做说明。
  地宫的底面积,“863”物探结论为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即约4000平方米。从秦代工程技术的实际和同时代大型墓葬的规格两方面进行考量,均可认为约4000平方米的地宫面积可信度非常高。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墓室面积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8米,可作参考。对于秦陵地宫面积为“18万平方米”的观点,我们持疑。需要说明的是,4000平方米也是“旁行三百丈”以后的面积,在此之前不过就是3000多平方米。
  秦汉时,一尺折今23.5厘米。[13]如若将《汉旧仪》记载的“三百丈”之“丈”,理解为面积单位,而非长度单位,则三百丈恰好为705平方米。如此,“旁行三百丈”即可理解为将地宫的底面积向四周扩大700余平方米,从始皇帝的表意角度、开凿地宫的工程实际和“863”物探结论来看,均属合理。
  秦陵地宫的结构,如果只是一个口大底小的大土圹,那么只要在4000平米的平面上摆放棺椁和其他随葬品即可。问题是,秦陵地宫既不是竖穴土圹,又不属横穴土圹,也不存在前室、后室或前、中、后三室的洞室结构,这正是我们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根据近年来在秦陵地区发现的秦兵马俑坑、石铠甲坑、铜车马坑等的结构和形制,可见,秦人对大面积空间的处理,均采用隔墙、过洞的方式。隔墙可起到承重、分割、围护等作用。秦始皇帝陵地宫底部面积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我们分析,秦始皇帝陵地宫底部也应该采用了隔墙、过洞的方式进行布局。这种方法,既是传统,又是特征,那么,把这种当时成熟的施工技术,应用到秦陵地宫也不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地宫底部采用像兵马俑坑一样的隔墙、立柱、棚木结构也是合理的(图三)。
  袁仲一先生《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说:“有人据此推测始皇陵地宫的顶部可能是拱形的穹窿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做一个规模宏大的穹窿顶,技术难度较大,可能是和兵马俑坑及其他大型陪葬坑的结构相似,以棚木搭盖平顶,这样较为简单易行。”[14]说明袁先生也是考虑和注意到了这项工程技术在秦陵中的应用。同时,我们还认为,秦陵形制正门在东,地宫方向东西纵深,过洞也应该和兵马俑坑一样,即东西向。秦始皇的棺椁,应该放置在地宫中部一条相对较宽大的过洞里,铜棺大头向西,表示墓主面向东。铜棺外应有“黄肠题凑”木椁。我们知道,铜车马也是放置在相当于木椁的木箱之中的,只是这里的木椁外还极可能有石椁的存在。另外,根据铜车马彩绘所展现出的成熟技术,我们有理由推测,秦始皇的铜棺也应该是经过了彩绘工序的。当然,作为内棺的彩绘铜棺,应该是最后放入地宫内早已预备好的木、石外椁之中的。
  在此,我们还想提出一个全新的见解:秦人既然能用隔墙、过洞的方式,对平面空间进行设计布局,那么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解决立体的上下空间问题。《史记·秦始皇本纪》描述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一是说明地宫里有空间,二是说明里面有氧气,也就是说秦始皇帝陵地宫形制有分层架构也并非不可能。
  考虑到当时工程技术的局限,划分多层似不现实,以中国人天上、人间、地下的传统观念,秦始皇帝陵地宫上部还应有两层为宜。我们可以把最上层的空间谓之“天宫”,最下层则为“地宫”,中部即“人间”。国家“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在距秦陵封土一两米深处所发现的细夯土墙,极可能就是用地宫底部的黄生土夯筑而成的“天宫”的周墙遗迹。
  天宫一层,绝不仅仅是用绘画方式简单地描绘出日月星辰等天象,而应该是有更多的对天景的设计、陈列和摆设。
  人间一层,也不仅仅是对山川河流的简单模拟,而应该有更多更生动的对大地、人间的艺术性浓缩写照。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天上、地下、人间”的构图,也应是基于秦人的观念。汉代墓葬中出现的陶仓陶楼,也不是突然出现的,应源于秦陵。
  地宫一层,也不仅仅包含棺椁葬具,还应该有人殉和牲祭。周礼丧葬礼中有“置重”礼,高崇文先生认为“重”象征死者的神灵,春秋中期“重”的最早形态为人的形象,战国中期以后有所变化。[15]如果我们参考秦兵马俑和秦陵铜车马,那么,在秦始皇陵地宫中,若出现秦始皇的陶塑像或者铜铸像也应在情理之中。
  如果秦陵地宫分层式推论不误,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说,秦陵地宫的形制就是中国建筑史上最早的“楼阁”,可谓“中国第一楼”。或许,秦始皇帝正是借此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做出了他最后一次精彩的谢幕表演。
  “过洞分层式”,即我们对秦始皇陵地宫结构探析的推测结论,如果这一结论得到认识和肯定,则就帮助我们找到了和文献记载“中羡”、“下外羡门”相符的吻合点,也就为“863”计划所发现的距现封土表面仅一米左右的“细夯土宫墙”找到了答案。
  通过以上对文献记载的解读和对秦始皇陵形制与地宫结构的探析,我们得出的推测结论用专业的术语表述就是:秦始皇帝陵是一座坐西朝东“中字形横穴过洞分层式”大墓。
  “中字形横穴过洞分层式”是一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型墓葬形式,是超越前代的一种形式,也是秦始皇时代所创造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只有秦始皇帝才能创造出来。虽然对这一奇迹的确定还有待于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予以证实。但我们不能因为“意想不到”、“前所未见”,而去忽视或否定奇迹的存在。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金字塔,又有谁会想到,公元前二十七世纪的人们怎样把二百余万块重约2.5吨的大石块,最终叠成了高达146.5米的方锥陵墓建筑?
  最后还须重点说明的一点是,秦陵地宫结构虽然主体是土木工程,但其中也使用了大量的石材,“863”物探就发现了地宫中有石质墓室或石质宫墙的存在。石材质地为北山青石,而非当地骊山“麻石”。我们推测,地宫中除石椁外,还可能有石板铺地,石块砌墙,排水石槽等大量青石石材的应用,也可以说秦陵地宫是陵园使用石料建材最多的项目,值得特别关注。
  2009年年末,我们去富平进行秦陵石铠甲研究课题调研,意外地发现了玉镜山“秦王磨民”大型采石场,采石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半座小山,如刀削一般,采石场还发现有蓄水池。[16](图四:1、2)虽然是人工开凿,却有鬼斧神工之效,令人惊叹震撼,当时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应该是秦始皇的杰作。玉镜山石料质地细,硬度大,除其他用途外,应用于秦陵地宫当属自然之事。我们也希望通过石料对比,对秦始皇帝陵园及其地宫的石材来源、加工、用途进行专题研究,与有志于秦陵研究者们共勉。
  秦兵马俑是奇迹,金字塔是奇迹,秦始皇陵更是奇迹,而且是兵马俑和金字塔都难以比肩的奇迹,只有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我们才能认识这一奇迹更深层次的涵义。
  注释
  [1]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全四册),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1997年1月第三次印刷。文中夏伯炎、谷千帆关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下铜”注译为“灌注铜汁,加以锢塞”。
  [2]刘占成:《秦始皇棺椁葬具考》,《文博》1999年第3期。
  [3]2009年1月5日至8日,赵化成先生受邀在秦俑博物馆作学术讲座,他在1月6日演讲“从‘周制’到‘汉制’——先秦两汉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课题时,提出了这一标准,并指出周制为竖穴式墓,汉制为横穴式墓,认为秦始皇陵墓是“横穴式墓”。
  [4]贾公彦在《仪礼·既夕礼》疏中说:“羡道谓之圹道,上无负土为羡道。天子曰隧,涂上有负土为隧。僖二十五年晋文公请隧弗许是也。”他又在《周礼·冢人》疏中说:“天子有隧,诸侯以下有羡道。隧与羡异者,隧上有负土,谓若郑庄公与母掘地隧而相见者也。羡道上无负土,若然,隧与羡别。”
  [5]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7]同[6]。
  [8]刘占成:《秦始皇帝陵的营建》,《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
  [9]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第379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段清波:《晋侯请隧中的“隧”不当作墓道讲》,《中国文物报》2006年2月24日。
  [11]同[5]。
  [12]同[6]。
  [13]《中国古代兵器》编纂委员会:《中国古代兵器》第248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同[6]。
  [15]2012年2月13日,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高崇文教授来秦俑博物馆作“周代丧菲礼制学说”讲座时演讲。
  [16]刘占成、蒋文孝:《秦陵石甲胄复制研究课题调研收获》,《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10年第2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