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帝陵园陪葬坑破坏现象解析/一/(一)

陈治国


  一、从外部进入陪葬坑的考古学迹象
  (一)K0007陪葬坑
  2000年6月,在秦始皇陵园外城东北方向发现一座陪葬坑,2001—2003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发掘,编号K0007。坑内出土了青铜水禽、原大陶俑和青铜小件等珍贵文物。这个陪葬坑曾遭到大火的焚烧,坑内的木质结构,如垫木、立柱、厢板木、棚木、铺地木、封门木等全部或部分经过火焚,坑内的遗物也有缺失和破坏的迹象,如有些青铜水禽皆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有的身首分离,有的倾倒于河道中央,更有甚者,器物被砸成碎块,并经焚烧成铜渣状。陶俑被破坏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均被砸成非常小的碎块,只有个别碎块较大,部分陶俑明显经过严重的扰动,如厢房内编号为15号的陶俑腿部的一块残片被移动到Ⅱ区的过洞中部。[1]
  最值得注意的是,从棚木的情况看,棚木在陪葬坑建成后曾被人从外部打开破坏过,“从Ⅰ区过洞西壁向东约8米处有宽2.6—2.8米的区域未发现任何棚木遗迹,且此处以下正是破损最为严重的铜鹤与天鹅所在的区域;Ⅲ区从过洞南壁向北18米处,有宽1.36米的部位无棚木的炭迹与朽迹,且过洞内侧壁面被火焚烧成一‘人’字形的红烧土痕迹”。发掘者认为“Ⅰ区与Ⅲ区未发现棚木遗迹的区域是当初破坏该陪葬坑者揭取掉以进入坑体的入口。这些人进入该陪葬坑后,首先看到了铜鹤与天鹅,愤怒与不满首先施于这些物件。而进入坑道深处的人们已无暇对每一件铜器进行毁损,寻觅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成为首要的目的,其间捣凿陶俑成为发泄愤怒与不满的必然。满足地携走胜利品之后,再放一把火将木结构的坑道点燃,顺势满载而归地由入口出去,未被扰动的铜天鹅与铜雁遂成为侥幸逃脱灾难的个案。这些破坏者在砸毁的过程中将一些铜禽及陶俑碎块搬挪移位当是顺手之举。由此,我们分析,在Ⅰ区、Ⅲ区象征性河道中央杂乱无章、踩踏密集的脚印痕迹大部分当为这些破坏者所留。前面所说的入口亦成为坑道被点燃时的进风口及出火口。”同时,发掘者还认为,“K0007陪葬坑被焚毁,当如同兵马俑陪葬坑、动物陪葬坑、石质铠甲坑、百戏陶俑坑等秦始皇帝陵区众多被焚毁破坏的陪葬坑一样,系人为破坏所致,破坏时间与秦末那场世事更替有关,这样大规模的破坏可能为项羽及其部下所为,而不是葬仪上的要求及沼气自燃所能解释的”。[2]
  笔者认为报告编写者的意见是非常合理的。K0007陪葬坑是一座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的建筑,坑上覆盖有棚木,棚木上覆盖填土,在陪葬坑建成后,很难从内部将棚木取下,因此,该坑棚木的缺失和被焚,说明曾经有人从外部挖开填土,揭掉棚木,然后进入坑内进行破坏和焚烧。
  注释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第109—185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2]同[1]。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