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甘罗童冠立功故事辨议/六
王子今
六
甘罗“夙慧”故事,在儒学教育得以普及,“幼智”“神童”期望在社会各个层次家庭中普遍萌生的背景下,得到更好的传播条件。韩驹《仙泉虞童子郎使者闻诸朝三年不加考故作二绝以赠之归》诗就“汉时童子郎”有所咏叹,其中涉及对“甘罗”的赞誉:“七岁澜翻数万言,饥鹰引子望腾骞。时人不识甘罗辈,寂寞题诗归故园。”“不作西京童子郎,时人何自识黄香。还乡再诵五千卷,十八重来谒太常。”[1]诗句所谓“时人不识甘罗辈”,作为对卓特少年的肯定,言辞生动有力。
《史记》说甘罗因功得封,“以为上卿”。《七国考》卷一《秦职官·上卿》:“秦封甘罗为上卿。”据考证,秦所封“上卿”,除甘罗外,先后有姚贾、甘茂、蒙骜、蒙毅、茅焦等。[2]对于甘罗地位的上升,或说“甘罗幼岁成名”[3],或以为“甘罗十二为秦上卿”是“少年早达”、“英龄早达”之一例。[4]其实,“上卿”只是官僚等级,而非具体职位。《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及张守节《正义》皆引《说苑》:“立茅焦为傅,又爵之上卿。”[5]今本《说苑·正谏》:“立焦为仲父,爵之上卿。”[6]《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7]可能正因为如此,《七国考》有关“职官”的内容有“上卿”,而《战国会要·职官》不列“上卿”条。[8]
前引《北齐书》与《北史》谓“昔甘罗为秦相”或者“昔甘罗,幼为秦相”的说法,都说明甘罗故事情节又有增衍。称甘罗曾经成为秦相的传说,曾经得以广泛的流传。
唐代学人罗隐写道:“甘罗之童子耳,秦国之良相。”[9]宋人笔记《中吴纪闻》引张敏叔作古风《送朱天锡童子》云:“黄金满籝富有余,一经教子金不如。君家有儿不肯娱,口诵《七经》随卷舒。渥洼从来产龙驹,鸑鷟乃是真凤雏。一朝过我父子俱,自称穷苦世为儒。雪窗夜映孙康书,春陇昼荷儿宽锄。翻然西入天子都,出门慷慨曳长裾。神童之科今有无,谈经射策皆壮夫。古来取士凡数涂,但愿一一令吹竽。甘罗相秦理不诬,世人看取掌中珠。折腰未便赋归欤,待君释褐还乡闾。”宋神宗曾“大称赏之”,“每登对,上必问:‘闻卿作《朱童子》诗,试为举似。’由此诗名益著。”[10]是“甘罗相秦”的说法得到传布。此后,又有所谓“甘罗十二相秦”[11],“甘罗十二为宰相”[12],“甘罗十二为太宰”[13]传说,流播相当广泛。又宋人赵与时《宾退录》说到“路德延处朱友谦幕府作《孩儿诗》五十韵”,其中有“项橐称师日,甘罗作相年”句,也在宣传扩散“甘罗作相”的说法。[14]
唐人李匡乂《资暇集》有“甘罗”条,已经就此予以澄清:“世咸云甘罗十二为秦相,大误也。案《史记》云:罗事相吕不韦,因说赵有功,始封为上卿,不曾为丞相也。相秦者是罗祖名茂。”[15]宋人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甘罗”条也写道:“《史记》: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后因说赵有功,始皇封为上卿。未尝为秦相也。世之人见其事秦相吕不韦,因相传以为甘罗十二为秦相,大误也。唐《资暇集》又谓相秦者是罗祖名茂。以《史记》考之,又不然。茂得罪于秦王,亡秦入齐,又使于楚。楚王欲置相于秦,范蜎以为不可,故秦卒相向寿,而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以此观之,则茂亦未尝相秦也。杜牧之《偶题》云:“甘罗昔作秦丞相’。其亦不考其实,而误为之说也。”[16]又王楙《野客丛书》“北固甘罗”条说,“牧之又有诗曰:‘甘罗昔作秦丞相’”。或者又谓《史记》:“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后因说赵有功,始皇封为上卿,未尝为秦相也。”仆考《北史·彭城王浟传》曰:“昔甘罗为秦相,未闻能书。”《仪礼》疏曰:“甘罗十二相秦,未必要至五十。则知此谬已久,牧之盖循袭用之耳。”[17]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九在“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句下写道:
附案:甘罗十二为丞相,此世俗妄谈,乃《仪礼》丧服《传》、《疏》已有甘罗十二相秦之语,岂非误读《国策》、《史记》乎?李匡乂《资暇集》、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并辨相秦之谬,而不言及贾疏,独《野客丛书》曾及之。《困学纪闻》六引李邕为李思训碑云:“睪子赞禹,甘生相秦。”唐杜牧《樊川集》《偶题》云“甘罗曾作秦丞相”。皆不考之故也。然其误实不始于贾氏,《北齐书·彭城王浟传》“甘罗幼为秦相,未闻能书”,则知误已久矣。
这应当看作传播史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案例。《北齐书》所记载,不是诗人辞句,也不是学者论说,可以读作秦史于后世社会形成印象的一种反映。
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六《史书占毕二·外篇》写道:“世知项橐八岁而师孔,而不知蒲衣八岁而师舜也。甘罗十二上卿,少矣,而伯益五岁掌火,尤少也。唐文十八创业,少矣,而放勋十六配天,尤少也。”对于这种将传说不加分析考证而完全取信的态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所批评:“《史书占毕》大抵掉弄笔端,无所考证,至云‘世知项橐八岁而师孔子,不知蒲衣八岁而师尧;甘罗十二上卿,少矣,而伯益五岁掌火,尤少’,以小说委谈入之史论,殊为可怪。”
“甘罗年少”“妙岁”而以“奇计”强秦的故事,已经形成广泛深远的影响。与甘罗相关史事的正与误、实与虚,有些已经可以澄清,有些尚难以辨正。甘罗故事确实多有疑点。其中存在“近于神话”的情节。但即使是“神话”,其所以能够发生与流传的原因,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关于甘罗请命时充满自信的话语,《战国策》写作:“夫项櫜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史记》则作:“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前引《新序·杂事》引发孔子“后生可畏”名言的文字,则称之为“秦项橐”:“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秦项橐”即以为“项橐”是秦人的说法,特别值得注意。
“秦项橐”的说法形成甚早,探究其原因,也许应当注意秦人爱护儿童这一文化特征。《史记》卷一〇五《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18]“秦人爱小儿”,与赵地“贵妇人”、“周人爱老人”同样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受到史家重视的与“周人爱老人”正相对应的“秦人爱小儿”现象,应当与秦人坚持的重于进取的积极的文化倾向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未成年人予以较多的爱护和肯定的风习,也使我们联想到草原畜牧民族“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的风俗传统。而匈奴文化这一特征的形成,据说可以于“以战攻为事”的传统寻找原因。[19]
课题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秦汉时期未成年人生活研究,项目批准号:06JA770004。
注释
[1]〔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一〇三《诗话记第三》。
[2]〔明〕董说著,缪文远订补:《七国考订补》第6页,上海古藉出版社,1987年。
[3]〔明〕万民英:《星学大成》卷五。
[4]〔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少年早达”。
[5]《史记》第230、229页。
[6]《说苑疏证》第246页。
[7]《汉书》第725—726页,中华书局,1962年。
[8]杨宽、吴浩坤主编:《战国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9]〔唐〕罗隐:《两同书》卷上《强弱》。
[10]〔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第66页“张敏叔”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1]〔宋〕魏了翁:《仪礼要义》卷三二《丧服经传五》。
[12]《演禽通纂》卷上《古人得时得地消息赋》。
[13]《演禽通纂》卷上《古人得失赋》。
[14]〔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六第7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5]〔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
[16]〔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卷一〇,《说郛》卷二七下何光远《鉴戒录》同。
[17]〔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〇。
[18]《史记》第2794页。参看王子今:《秦汉“小儿医”略议》,《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9]《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第2899—2900页:“汉使或言曰:‘匈奴俗贱老。’中行说穷汉使曰:‘而汉俗屯戍从军当发者,其老亲岂有不自脱温厚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汉使曰:‘然。’中行说曰:‘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参看王子今:《“秦项橐”故事考议》,《秦文化论丛》第十四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