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出土的铜剑工艺之谜
张 涛
剑在战场上作为攻击型兵器的历史并不很长,尤其是铜铁冶剑在战场上的使用更只能说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极其短暂的浪花。古代传说中,剑由蚩尤制造。但从考古资料来看,我国今天能找到的最古老的剑是西周青铜短剑。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陕西长安张家坡第206号西周墓出土了一把很短的青铜剑。这把剑全长27厘米,不到一尺长,有如一片柳叶。北京琉璃河、陕西宝鸡竹园沟等地也出土过类似的青铜剑。这种剑很可能由古老的青铜刀或匕首之类的单刃兵器发展而来。《释名·释兵》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由此可见,这种短剑不能用作冲锋杀敌的武器,而只能在肉搏厮杀时用于自卫防身。
秦秋时代是剑的飞跃发展时期。这时的剑逐渐加长,约在50厘米到60厘米之间。春秋后期的吴、越二国特别重视铸剑,出了一批驰名于世的铸剑大师。根据《吴越春秋》、《越绝书》的记载,吴国由干将、莫邪夫妇冶铸出了“干将”、“莫邪”两口名剑,越国由欧冶子冶铸出了5口名剑,三大二小,一曰钝钧,二曰湛卢,三曰盘郢,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它们都是斫金断玉、吹毛断发的宝剑。这些传说自然空穴来风,并非毫无事实根据。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的用剑均已出土,工艺精美绝伦,剑刃锋利非凡。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了越王勾践剑,通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身为铜锡合金并经硫化处理而呈现菱形花纹,剑格两面用蓝色琉璃镶嵌。此剑虽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但仍锋利如初,出土后曾作试验,十几层叠成一札的白报纸一挥而断。
秦汉时,武将几乎人人佩剑。项羽年轻时,他的叔父项燕命他学剑。他虽然学剑没有恒心,但也承认剑确是“一人敌”。(《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当上皇帝后,曾经自夸道:“吾以提三尺剑取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在楚汉战争的鸿门宴上,除了张良外,舞剑的项庄、项伯以及樊哙、项羽、刘邦、范增、夏侯婴、靳疆、纪信等无一人不持剑。当时可以说是剑的鼎盛与风行时期。
秦俑坑目前出土青铜兵剑22件,其中残剑5件。剑身修长,呈柳叶形,通长81—94.8厘米,其中身长64.2—73.2厘米,茎长16—21.8厘米。秦俑坑出土的秦剑和秦以前相比,含锡量增高,剑身窄狭而长,两面四纵四锷,近锋部束腰,剑的表面涂铬多呈青灰色,放射出闪闪的寒光。剑鞘皆腐朽,但其髹漆、缠丝的痕迹仍不同程度存在,附属的首、格、琕、彘以及骨饰物也有出土。我们曾做过试验,用刚出土的秦剑轻轻在纸上一拉,竟划透了19张纸。秦剑不但锋利,而且坚韧。一号俑坑出土的一件青铜剑,出土时因被陶俑压住,弯曲了2200多年,去掉陶俑后立即反弹恢复了平直。实际上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剑不是秦代最好的宝剑。秦陵西侧出土的模拟真人、真马和真车一半大小的秦陵一号铜车马,车上御官俑身所佩铜剑长60厘米,如果按实际扩大一倍,长达120厘米,更不用说秦始皇的宝剑了。
公元前227年,当荆轲刺秦王的紧要关头,因秦王佩剑太长,幸亏大臣提醒“王负剑”,这时,他才把腰间的宝剑背在背上,从肩头呼的一声拔了出来,一剑挥去“断其左股”。可见秦王宝剑的长度和锋利。后世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古风》诗中赞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从中更能看出秦剑确是名不虚传。秦俑坑出土铜剑、镞等为增强青铜兵器防腐性,在其表面用铬酸盐处理器表,使其表面生成一层浅灰色保护层,其厚度约为10微米,含铬量约2%。从而使这些青铜兵器在地下埋藏2200多年,出土后仍然是光亮如初。这无疑是金属防锈古老工艺中的奇葩。这门技艺可惜在汉代以后失传了。在西方这是近代才出现的一种先进的工艺,叫“金属钝化技术”。它是利用含铬化合物(铬酸、铬酸盐或重铬酸盐)等强氧化剂,使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具有很高抗腐蚀的保护膜。这种技术在德国最早发明于1937年,而美国直到1950年才发明出来,并先后列为专利。而我国远在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已创造出了类似的工艺,这不能不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再如铜剑本身,在放大镜下观察,两刃及锷的磨纹垂直于中轴线,纹理平直没有交错,剑身光亮平整,组织严密,没有沙眼。经测试,其光洁度在六至八花之间,好像采用了简单的机具加工,不像是手工锉磨。这是什么工艺至今也没有答案。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