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始皇陵 > 秦俑百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金钩与铍的原貌

张 涛


  “吴钩”,是古代文人笔下常常出现的一种古兵器,又称金钩。即唐诗中所谓的“含笑看金钩”。沈括《梦溪笔谈》说“吴钩,刀名也,刀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传说,吴王阖闾费尽心机得到宝剑莫邪后,还不满足,又悬赏命令说,如有人能打造特别优良的金钩,赏他100两金子。当时吴国中能打造特别优良吴钩的工匠很多,其中有一个人,贪吴王的重赏,居然伤天害理,把他的两个儿子杀了,拿他们的血来衅钩,于是打造出两把金钩献给了吴王。吴王因钩多分辨不出。钩师对着众多钩喊出两个儿子的名字,两钩飞到了钩师身旁。于是吴王让人拿出百金,赏了钩师。便把这两把金钩随身佩带,时刻不离。
  传说虽然有些神奇,但金钩从春秋到宋代确实一直普遍沿用。然而,这件常用兵器始终未能见到实物,后人只能从古文献及诗词中去了解金钩的形状。金钩最初发现是在一号俑坑前廊两端的纵队军吏俑身旁。目前俑坑内也仅仅出土两件。它的形状像弯刀,分身、柄两部分,一次铸成。身呈弯月形,齐头,双刃,通长65.2厘米,类似于刀,但两侧有刃,亦可砍杀,也可钩推。
  铍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较强冷兵器。但自东汉以来许多搞诠注的学者对铍解释不一。铍的概念逐渐被人所遗忘。以往的考古工作者往往将出土的铍断为剑。1975年,当秦俑坑第一件铜铍出土时,人们还把它判为短剑。秦俑坑目前仅一号俑坑东端发掘方内出土铜铍16件。铍头形如短剑,为两侧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刃口为直线前收为锋,茎部装一字形格,茎与身一次铸成。柲为木质,下有铜椁,通长3.28—3.59米。铍头还套有铍室。秦俑坑发现的长铍大多位于陶俑身旁,仅仅发现一柄出土时仍握在陶俑右手上。秦俑坑出土的完整长铍是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它的发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认识,首次恢复了铍的科学含义,极大丰富了秦兵器的内涵。
  铍的两面满布着不规则的云头状的花纹。这些花纹既非铸成,又不是刻画而成。因为花纹仅在器表,而表层下又不见刻画痕迹,却隐现于器表,和器表的金相组织融为一体。有人推测可能是利用硫化处理法,这可称之为我国冶金史上的又一大奇迹。从现有资料分析,这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一直到战国和秦代还在流行,流行的区域宽广,时间绵延近三个世纪。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