钺与殳的用途之谜
张 涛
钺,是一种形状像大斧一样的砍杀兵器。现在,只有在戏剧舞台上的帝王仪仗队中,还可以看见其造型。它是由古代战斧演变而来的。刃多作弧形或新月形,刃身薄而宽,肩部有孔,可以横绑在柄上。大约在公元前4500—23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已出土有磨制精美的石钺,陶尊上还有钺的图案。但总的说来,钺发现的数量要比戈、矛少得多,说明其使用范围有限,做为兵器使用的时代也很短。夏代末年,商汤就曾用钺伐桀。
钺又是一种显示身份特殊的武器,起码从商代起,钺已经一身二任,它不仅被用作军中统帅权威的象征物,这大概是钺使用最兴盛的时期。在河南安阳的妇好墓中,曾出土两件铭有“妇好”二字的大型青铜钺。妇好是殷王武丁的一个妻子,曾做过带兵四出征伐的主将。在她墓中出土的大青铜钺,长为39.5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铸有两只凶恶的老虎,张口欲噬中间的一个人头,显得狰狞恐怖,这钺便是她的权威象征。《六韬·龙韬》中记载,将帅在接受国君的出征命令时,必须举行授钺的隆重典礼。程序是,国君命令太史钻灵龟以卜吉日,到了吉日,国君先进太庙,面西而立。然后将军入庙,北向而立。授权仪式开始,国君手持钺,把柄递给将军,说:从现在起,上至高天,都由你统领管辖。然后,又拿着钺刃一端交给将军,说:从现在起,下至于深渊,都由你管辖。将军推让三次,而后受命。公元前11世纪,当周武王率军进入商纣都城朝歌近郊后,在一个黎明前,周武王站在高台上,进行战前誓师动员时,左手持的就是金色大钺,右手拿一面醒目的白色旗帜。纣王战败自焚后,武王又是:“以黄钺斩纣头,悬太白之旗。”武王进驻商宫行登基礼时,“周公旦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就是表示辅佐武王统治国家。
正因为钺可以象征权威,所以后来钺的武器作用逐渐淡化,而象征作用得到加强,从而演变成帝王及军中的一种仪仗器具,仍然起象征权威作用。除此而外,钺作为一种特殊兵器,还可以用作军中的刑具。目前秦俑坑中仅二号俑坑试掘方内发现一件铜钺。通长17.5厘米,厚约1厘米厘,重2150克,上部略小,刃部较宽,中间还留有夹木柄的痕迹。这件钺主要是干什么用的,当是一“谜”,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
殳虽作为“五兵”之一,但在以往的兵器中并不多见,秦代殳更为罕见。殳在古文中作“杸”,是一种无锋无刃的仪仗长兵器。《说文·殳部》“投殊人也,又兵器。”这种兵器多出土于春秋战国的墓葬中。秦俑坑目前出土铜殳30余件,其中多出土于三号俑坑北厢房内,紧靠北壁的一束20件,出土时尚保存残高1米左右的木柄。殳的外形多呈圆筒形,长10.5厘米,径2.3厘米,面多呈多棱角尖锥状,銎深约5.9厘米,壁厚0.3厘米。系铸造成型,后经锉磨、抛光。铜殳为立姿步兵俑所持,其姿态与持戟步兵俑相同。从成捆殳的出土和武士俑的手势分析,三号俑坑中的武士俑都是手执长殳。三号俑坑的发掘证明,至少在秦代,殳作为兵器的作战职能已基本消失,而演变为主要作为仪仗的殳仗队,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大型殳仗队的形象记录。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