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囿俑 一 关于囿俑
张宁
“囿”(Yòu)字本身,是指养动物的园子,像现在的野生动物园,古代称作苑囿。囿这个字,现在引申出了约束或者束缚的意思。如囿于成见、囿于见闻等。
“囿”字和人字连在一起用,囿人,指的是苑囿里面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掌管园林绿化,从事动植物的饲养与种植。囿和俑字连在一起用,囿俑,指的就是用泥土做的囿人。囿人的工作,可能因为它的平凡与琐碎,历史上没有很多人物的流传下来,有也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提及,比如说舜和伯翳,都是当时很会饲养鸟兽的人。可是不管是否有记载,饲养业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从业人员,对他们的管理,也需有专门的部门。《周礼·地官》记载周代的时候,专门设置官吏管理苑囿内事务:“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归当时的少府管理。
囿人是工作在苑囿里的,而苑囿是有专门的用途的。苑囿是古代供王公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一般是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划出范围,建起亭台楼阁,修建湖泊假山,种植花草树木,放养飞禽走兽。王公贵族会在闲暇时候带着家人朋友或文武百官来游玩打猎,休闲放松。
囿的出现很早了,在甲古文中就可以找到相关的文字。人类饲养动物开始得非常早。在满足了捕获猎物作为食物之后,人们发现了一时吃不完的、可以不杀的动物的储存办法——圈养。狗是最先被人饲养的,这时已经不是作为食物了。后来又有了鸡、猪等等,圈养的动物越多,分工也就越细,有作为畜力的、作为食物的、作为娱乐的。圈起一些园子专门饲养动物供给皇帝和达官贵族消遣,这样就诞生了苑囿。历史上荒淫无度的殷纣王,就曾在沙丘修筑苑囿,放养所找到的稀奇古怪的珍禽异兽。到了周的时候,苑囿的功能已经开始多元化了。在里面建宫殿,修别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已经不只局限于打猎了。周文王的灵囿方圆七十里,修有灵沼、灵台。《诗经·大雅》里有:“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诗里描写的莺歌燕舞的样子好像就在眼前。
早期对苑囿的建造有规定:天子的规模方圆百里,诸侯的四十里。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矩开始慢慢乱了。失去了限制,苑囿的规模都开始扩大。不只是天子,越来越多的达官贵族也热衷于建造苑囿。孟子当时就指责说他们废弃田地来建造苑囿,使老百姓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苑囿,是皇帝,也是士大夫们经常聚会休闲、喝酒打猎、吟诗作赋的地方。既然这种活动那么流行,真实地仿造生活场景的秦始皇陵,又怎么会缺少了这一设施呢?果然,这种地方是存在的。
在秦陵的西南边,就布置有一处这样的地方——珍禽异兽坑。
珍禽异兽坑位于秦陵内城西门以南约130米处,试掘时出土的几个瓦棺中有动物的骨骼以及与动物一起埋葬的陶钵、铜环等,推测是象征皇家的苑囿,动物为苑囿中的珍禽异兽。
这一处陪葬坑的发现,可追溯到很早。1931年4月,住在秦陵西南边岳家沟村的一位农民,给他去世的亲人挖坟墓,墓还没有挖成,却出土了1尊面貌和善的半大陶人。这种陶人,就是我们要介绍的囿俑。高60多厘米,双膝着地,臀部坐在两个脚后跟上,这种坐法称为跽坐(这是古代人常有的坐法,包括日本、韩国现在还保留着这种坐姿)。双手半握放在腿上,样子看起来很是恭顺。俑身穿长襦,身上还有残留的彩绘,长发挽在脑后。这种面型温和栩栩如生的人像,之后在这片地上还断断续续有些发现,而这些发现,也打乱了村民们平静的生活。他们不知道这些泥人到底象征的是神呢还是怪呢?不管怎样,淳朴的人们还是把它们供奉起来,引得八乡四邻的人都来烧香磕头,求医问药。人们对神灵在心理上的依赖是巨大的。
以后的发现,终于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到了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正式介入,经过反复探测,划定了大约2000平方米的范围。在这个区域内共探测出了31座陪葬坑,分3行南北向排列,位置密集,整齐有序。坑的形状为方形和长方形,面积都不是很大,深度大约在2米左右。其中跽坐俑坑14座,珍禽异兽坑17座。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这些坑所代表的内容也逐渐明朗。
3行坑中间的一行全部埋的是动物。这些动物原来都放在陶制的棺材里,从出土的牙齿和一些骨骼来看,有鹿、麂等食草动物,也有杂食动物。两边坑里的是排列整齐的跽坐俑,就是象征喂养动物的人。伴随着陶俑出土的是一些工具,还有陶盆、陶罐,可能是喂养动物的用具。坑里的布置,一如实际的场景。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