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参考书架 > 秦陵陶俑叙春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 秦代苑囿

张宁


  像现在的野生动物园一样的皇家苑囿,经过了春秋战国的发展,规模和数量都相当可观。秦建都咸阳后,更有了修建苑囿的自然条件。关中地区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平原广袤,高原起伏,气候温和,风调雨顺。所以,文献中留下的秦苑囿都在关中。
  秦昭王时,遇到灾荒,百姓流离失所,缺衣少食。有大臣就向昭王请示:大王,国难当头,请把五苑里收获的瓜果蔬菜拿出去救急吧,可以养活百姓一阵子了。这段话告诉我们昭王时就最少有五处苑囿,里面牛羊成群,野兽遍地,种植的瓜果蔬菜等作物,灾荒时足可以应急。
  以秦始皇的性格,怎么会甘愿落人之后?所以苑囿更进一步扩大。据记载当时的苑囿有上林苑、宜春苑、菟苑、蹏苑、骊山苑、梁山苑等等。这些记载,并不能穷秦代苑囿,我们姑且顺着史书上的文字,去探探秦著名的苑囿。
  上林苑,是因为有了汉代的再造,才得以有了更多的文字流传。具体的建造年代没有记载,《三辅黄图》里说在秦惠文王时就开始建造了,后来又经过几代秦王的扩建完善,规模很大。汉人说上林苑方圆三百里,苑中养着各种动物。也有说上林苑的范围南边到终南山下,北边从渭水起,西边到沣河,东边到今天的曲江一带。也大概是今天的整个西安市了。
  苑囿规模小的情况下,可能游玩打猎只需一半天就可打道回府了,或者简单的安营扎寨。规模扩大后,相应的需求也要增加,所以,离宫别馆也建起来了。这样就从容很多,皇帝不但可以在苑囿里面打猎,连办公地也建在这里了。传说中的阿房宫就在上林苑中。《关中记》记载上林苑里面有36苑,12宫,25观。就连后来清朝建造的承德避暑山庄,都是一样的作用。
  在今天陕西周至县东30里处,发现有很多秦汉时的砖瓦,而这个地方,史书载是上林苑中长杨宫的位置。长杨宫,因为里面有绵延相连的杨树林而得名。
  汉代杨雄曾作了一首《长杨赋》,记叙他有一次参与游猎后的感慨。他的用意在于劝解当政者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情,却让我们知道当时怎么去获猎动物以及游猎的铺张: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好时节。皇帝派遣大批的捕猎人员从右扶风翻南山(即秦岭),经过褒斜道进入汉中,在那里张罗网,挖陷阱,设圈套,捕获熊罴豪猪、虎豹狖玃、狐兔麋鹿,然后用有栅栏的车运到长杨射熊馆。用网子做成围栏,把捕获的野兽放在里面,让胡人徒手和野兽相搏,皇上观赏取乐。这虽是汉代的娱乐场面,秦代应该不会有逊于此。
  除了宫殿,里面还有众多的湖泊,比如牛首池、镐池、樊川、昆明池等。《史记》里提到镐池时还讲到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说是一个使者从东方来,行路匆匆,路过华阴平舒道(今华阴县北)时,有人拿了一块璧给使者说:把这个帮我转交给镐池君。镐池君指周武王。意思是江神将璧传给镐池水神,言始皇帝将死也。秦为水德,其君将亡,水神互相通气。
  在那么广大的地界里,百兽率性而息,植物茁壮生长。走入茂密的丛林,脚边不时会有小野兔蹿过,头上百鸟翱翔。那些自由自在的动物就这样生生不息。生活在里面的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各司其职。鸡啊鸭啊,就撒点稻谷什么的喂喂,猪啊羊啊,该喂什么饲料就喂什么饲料,重点是那些稀少的珍贵的动物的喂养。自己国家不产的,或者比较稀少的,代表祥瑞的,有观赏价值的,比如水禽坑里养的,那些在乐人们训练下翩然起舞的珍禽们。
  上林苑的面积已经很大了,可是秦始皇还想要把它扩大。东到函谷关,西到陈仓(宝鸡),想应该是绕过了咸阳吧。这种事情也大概只有皇帝想得出,好在有人劝阻。当时有个叫优旃的人说:好啊,太好了。这样敌人从东边来,就让麋鹿去抵他们吧。暴虐的秦始皇,终于将计划取消了。
  宜春苑,在今陕西西安曲江池。这里风景秀丽,有山有水,是游猎的好去处,里面建有宜春宫。秦二世的墓就在苑里。现在这里已经建成了曲江遗址公园,成为人民群众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关于秦时苑囿的详细记载,史书上并不多见,我们参考的多是后代人的描述。这些苑囿在汉代及其以后仍是各代帝王娱乐的地方。后来的园林,都是从苑囿发展而来的。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