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黄帝与中华民族
李 珊
我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占人口90%以上的汉族和其他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黄帝是一座丰碑,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帝生活在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新石器时代,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众多的部落和部族,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就说:“黄帝时有万诸侯”,尽管我们无法确知这个时代部落、部族的确切数字,但众多部落的存在是不容怀疑的,黄帝部落以其强大的威势和感召力,通过战争,游历和子孙的繁衍逐渐形成了以黄帝部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
我们知道在秦汉以前,现在国内的各个民族尚未形成,而汉族是由华夏族发展而来,在汉代才得以形成的。据记载,号称夏后氏的家族夏禹发源于夏水流域。同时他们又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区域,所以被人称为夏族,华族或华夏族。后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华夏族的居住地域逐渐伸展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到公元前202年,华夏族在关中地区建立汉朝,即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当时的亚洲、欧洲和非洲人就称中国人为汉人,因而也就出现了汉族这个名称,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到这时也就正式形成了。华夏族的前身又是黄帝部族,因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也就是说,禹是黄帝之后。因此追本溯源,黄帝部族是汉族的发源。其间关系用图可表示为:黄帝族→华夏族→汉族。
前面已经说过,黄帝生活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因为母系氏族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机构,其结构十分简单、狭隘,而且整个氏族既分散又闭塞。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全体的氏族成员都是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各个部落、部族之间也友好往来。但是,当时的社会毕竟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各部落、各氏族之间有时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互动干戈,诉诸强力。这样一来,各部落、各氏族之间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战争。黄帝部族当时正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其部族首领的黄帝为了维护本部族的尊严和保障本部族的切身利益,黄帝曾率领其部众征服了不少部落,其中影响最大,最残酷的战争就是与中原地区的炎帝阪泉之战以及与东南方的蚩尤部族的涿鹿之战。
炎帝是我国远古传说时期的一位部落首领,据文献记载。炎帝与黄帝本为同胞兄弟。《国语·晋语》说:“昔少典聚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汉代贾谊的《新书·益壤》更明确地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从这些记载来看,表明了炎帝与黄帝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后来分别成了姬、姜两个部落的部落首领。
炎帝与黄帝之间的战争,主要是由于炎帝大行无道。文献记载,黄帝很小的时候就注重仁义,讲究道德,《鬻子》曾说:“黄帝十岁,知神农之非而改其政”,因此他特别嫉恶无道之人,在炎、黄之间还未发生冲突之前,黄帝就曾经教民习用干戈,征服了那些暴虐、残暴之徒,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于是各个诸侯国纷纷前来朝拜并归服黄帝。所谓“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史记·五帝本纪》)就是对这一事实的记载,不久,炎帝又重步后尘,大行无道,“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于涿鹿,诸侯畔之。”于是,黄帝再次“修德振兵”、“安抚万民”(《逸周书·史记解》)与炎帝在涿鹿之野展开了对攻战。战争进行得十分激烈、残酷,“血流飘杵”(《新书·益壤》),双方死伤惨重,最后“世衰”的神农氏,终于抵挡不住日益兴盛强大的黄帝部族的进攻,败退至涿鹿城东的阪泉(阪泉,古地名。见《梦溪笔谈·辩证一》,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县,《晋太康地志》说在今河北省涿鹿县。本处依后说。)这时,黄帝率领以熊、罴、狼、豹、*(左豸右区)、虎为图腾的氏族部落,挥舞着用雕、鸢、鹰,鶡等飞禽的羽毛制作的旗帜英勇追杀,经过多次艰苦的战斗,终于诛杀了炎帝并兼并了其部众,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安定了天下。史书记载说:“黄帝与炎帝战于版(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左豸右区)、虎为前驱,雕、鸢、鹰、鶡为旗帜”,(《列子·黄帝》),“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天下乃治”(《新书·益壤》)。
炎、黄之战后,黄帝部族仍然活动在我国北部陕西、河南一带,炎帝部落向南方和东方迁徙,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犬牙交错,逐渐融合。这种战争也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一种折射,即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旅社会转化的一种折射。
炎、黄之战结束不久,在中原大地又爆发了黄帝部族与九黎族之间的战争,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帝、蚩尤之战。
蚩尤是居住在古黄河下游,亦即今山东、江苏省北部一带的九黎族部落首领,所谓“九黎之君,号曰蚩尤”(《尚书·吕刑疏》)。“蚩尤,古天子。”(《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蚩尤,盖诸侯号也”(《史记·五帝本纪》素隐)就是指此而言。蚩尤十分精明强干,智勇双全,能文能武,通晓天道,精通律历,《文选·西京赋》说:“蚩尤秉战,奋鬣被般;禁御不若,以知神奸;魑魅魍魉,莫能逢旃。”有的史书更将其神化,“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山海经·大荒北经》吴注引《广成子传》,“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述异记》)其部族也本领高强,英勇善战,功夫了得。史籍记载,“蚩尤之时,烁金为兵,割革为甲,始制五兵。”(《太平御览》卷339引《兵书》),“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铜头、铁额、食沙石”(《太平御览》卷74引《龙鱼河图》)“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太平御览》卷79引《龙鱼河图》)正是凭着这样的势力,蚩尤所率领的九黎族兼并了许多部族,据《管子·地数》篇记载,有一年蚩尤部落就兼并了十二个小部落。在兼并众多部落的同时,蚩尤又率领其部众向黄河中游进犯。面对这样英勇善战、身怀绝技的首领及其部族,黄帝企图用仁义来感化它们,以免许多无辜的生命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但蚩尤这时是一心要登上中央上帝的黄帝的宝座,对黄帝的仁义之举不但未加理睬,反而认为是一种软弱之举,于是更加肆无忌惮,驱逐榆罔与炎帝。这样,黄帝的仁义之举就落空了。”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太平御览》卷79引《龙河鱼图》),而且驱逐榆罔与炎帝的行为也就构成了黄帝与蚩尤之战的前哨战。黄帝在进行仁义感化的同时,为了有效地抗击蚩尤,也作了一系列的战争准备工作,制造武器,训练士卒,设置军器,创作军乐,史书上说,黄帝“制弧矢”(《事物纪原》卷9引《员半千射决》),“采首阳之金,铸为鸣鸿刀”(《拾遗记》卷一),“制甲胄”。(《事物纪原》卷9引《黄帝内传》),“设入阵之形”(《太平御览》卷301引《太白阴经》)。经过这样的充分准备以后,黄帝率领熊、罴、*(左豸右区)、虎等部族,在涿鹿与蚩尤展开决战,由于九黎族是—个十分骁勇善战的部族,他们拼尽全力与黄帝展开决斗,并且常常戴角披皮,如猛兽一样冲锋陷阵,“以角抵人”,因此,使黄帝部族损失惨重,“流血百里”,“九战九不胜”(《太平御览》卷15引《黄帝元女战法》),但黄帝最后凭借个人的智慧和有利的客观条件,转危为安,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征服了蚩尤部落,生擒了蚩尤(关于黄帝战胜蚩尤的说法有两种:一说黄帝请来雨水之神应龙、旱神女魃助战;一说黄帝依靠指南车,军鼓、号角战胜蚩尤。实际上这里一方面是指有利的客观条件,一方面是个人智慧。关于蚩尤的结局也有两种说法:一说黄帝擒杀了蚩尤;一说黄帝不仅没杀蚩尤反而让他主管军事,控制四方,作为黄帝的大臣。如《艺文类聚》卷11引《龙鱼河图》说:“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弥服。”《管子·四时》说:“黄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遂置以为六相之首。”对此说法,有人认为这是九黎族的后裔或者是与九黎族关系要好的人们所传言,采取了为亲者讳,为尊者讳的手法,抹掉了历史的真实。我们觉得这种说法大可商榷。因为一方面将俘虏变为本部族的财产、奴隶,这是新石器时代战争的一大特点,另一方面,这与黄帝惜才、用才之道思想相违背)。
黄帝与蚩尤之战,使黄帝部落和九黎部族进一步融合,它们之间的融合是华夏族形成的很重要的一步。这种历史进程,已被今天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在考古学界,人们一般认为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是九黎族的文化遗存。在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交流的遗迹,如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遗址,禹县的谷水遗址等,都发现了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陶鬻、水壶等器物,这种现象正是中原地区的华夏部族与东南方的九黎族通过战争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沉积。
黄帝通过这一系列的战争,使华夏民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另外,黄帝的子孙也大部分成为了华夏族,少数变成了其他民族。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晋语》也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阳与夷鼓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葳、任、苟、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据《路史·国名纪》中所载,黄帝子孙所封之国约七十个,主要分布情况是:在河南的有有熊、寇、郦、葛、葳、依、滑、济、章、挚、洛、泉、敦、偪、雍、鲁、谢、密、虽等国,在河北的有燕、南燕、葪、采、任、昌等国,在山西的有虔、祈、苟、佶、卑、断等国,在山东的有阚、遇、舒、薛、奚、清、卞、寿丘等国,在安徽的有詹、盩等国,在陕西的有桥、陈、密须等国,在广东的有番禺、牛黎等国,在四川的有若水、江水、资、酉等国,在湖北的有光、蔡、终等国,在江苏的有邱等国,在蒙古的有北狄等国,在青海的有髦氏等国,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国号无法得其确切地点。(上述关于黄帝子孙的封国情况,请参见于右任《黄帝功德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从上面叙述来看,黄帝的子孙分布相当广泛,这些子孙封国的进一步繁衍就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实际上,中国现在的许多少数民族是由黄帝的子孙发展而成,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其先祖仍是黄帝,也就是说,这些民族都是黄帝之苗裔。如被人称为“五胡”之一的鲜卑族,就是出自黄帝子孙,《晋书·载纪》八载:“慕容廆子奕洛瓌,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风俗与匈奴略同。”《魏书·序纪》也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北史·魏本纪》也说:“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羌族也出自黄帝子孙,《晋书·载记十六》云:“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戌,世为羌酋。”《国语·鲁语》也有“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有虞氏,即重华,为黄帝的九世孙。历史上称之为虞舜。不仅如此,作为回教发祥之地的安息,也是黄帝的苗裔,出自黄帝的子孙,《路史·疏仡纪·黄帝》曰:黄帝“生昌意……昌意……有子三人,长日乾荒,次安,季悃……安处西土,后曰安息。”《汉书·西域传》也载:“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其他如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夏是黄帝儿子昌意的后代,最早居住在宁夏和内蒙古一带,后来南下定居在河南西部。夏的后裔迁到中原以后,就与夷人,羌人结成联盟,并选出了自己部落联盟的首领——禹。苗黎为禺号之后,而禺号为黄帝之后《山海经·大荒南经》说:“黄帝生禺号”,犬戎、北狄也是黄帝之后,《山海经·大荒北经》说:“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这些都与黄帝子孙有关,都为黄帝之苗裔。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好多民族,都是黄帝的苗裔,也就是说,都是由黄帝的子孙发展而来。换句话说,黄帝的子孙发展成了后世的中华民族。正如于右任先生在《黄帝功德记》序中所说:“其(黄帝)子孙之蔓延于各地也。如汉族故为其苗裔,而西藏族之羌,回族之安息,苗黎族之禺号,蒙古族之匈奴,东胡族之鲜卑。金人之祖且为黄帝之子,满清则金人之后也。是皆近世治史者所能考信是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也。”这样,黄帝也就成了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始祖,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崇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华儿女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黄帝子孙”。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