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黄帝与黄老之学
何佩泽
黄老之学是黄学与老学的混称,老学即是以老子学说为主旨的道家学派,黄学是战国时期假托黄帝立言的道家又一流派。老学由于有《老子》一书的流传而被世人所了解,而黄学由于没有相应的著作传世,使后人对此一无所知,迷惑不解、莫衷一是,悬而不决,从而黄学成了一个令人难解的千古之谜。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为人们了解黄学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实物见证,为解开黄学之谜提供了钥匙。这些帛书中的《黄帝四经》就是黄学的代表作,从而解开了这个悬而不决的千古之谜。
黄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一位部落首领,在我国古籍中有关黄帝的记载互相歧异,《左传》中最早大量地、比较全面地记载了有关黄帝的传说和故事。如僖公二十五年记载:“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言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一’”。黄帝战于阪泉,是指黄帝率领其他部落与炎帝交战之事,最后黄帝取胜。这里,晋国人卜偃占卜,得到黄帝战于阪泉的吉兆,说明黄帝的事迹深深影响着后人,否则便难以对此解释。同书昭公十七年又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鸱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这里是记述黄帝以云名官的传闻。
在先秦时期的另一部重要典籍《国语》就更加详细地记载了黄帝的传闻,《国语·鲁语上》曾说:
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
这里主要记载了黄帝的功德,但是,这段记载中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黄帝已经被有虞氏夏后氏作为祖先而加以崇拜,即所谓“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颉顼”,有了这样一个开端,紧接着在《国语·晋语四》中司空季子所讲之黄帝,就完全把黄帝变成了姬周的始祖。其文曰: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德之唯也如是。
这里就十分清楚地表明,黄帝是周族的始祖和发源,自然黄帝也就成了周族祖先崇拜信仰的对象。后来,随着姬周的进一步发展,统治中原,黄帝就由周族的始祖进而变成了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了。
在另一部典籍《逸周书》中也有不少关于黄帝的记载,尤其比较详细地记载了黄帝灭蚩尤的事迹,该书《尝麦》篇说:
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遂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遣。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很显然,这段记载是黄帝的权威被确认后的投影,在这里周成王是想借祖述黄帝的权威来确立其统治权威,以保证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这大概也是周成王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战国时代,由于战祸迭起,大国争霸不休,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一个为世人所认可的统治权威,而黄帝是我国传说时代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又经历了夏、商、周历时一千多年的积淀,黄帝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也越来越具号召力,因此许多诸侯便借黄帝之名,尊黄帝为祖,来宣称自己的霸业是合法的,地下出土的战国中期的《陈侯因*(上次下月)敦》青铜器就充分说明地这一点。其铭文曰:
唯正六日癸未,陈侯因*(上次下月)曰:皇考孝武桓公(陈侯午)恭哉,大漠克成。其唯因*(上次下月),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诸侯寅荐吉金,用作孝武桓公癸器敦。以蒸以尝,保有弃邦世万子孙,永为典常(转引自郭沫若:《十批判书》)。
铭文中的陈侯因*(上次下月)就是名噪一时的齐威王,桓公就是威王之父陈侯干,也就是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铭文里所说的“高祖黄帝、迩嗣桓文”就是说齐威王远要祖述黄帝,近则要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实际上这时的齐国,早已是昨日黄花,落日余晖,今非昔比了。陈国的田氏已经取齐而代之,执掌了齐国之牛耳。田氏尊黄帝为祖,其用意十分清楚,即向世人宣称:田氏伐齐、执掌齐国之牛耳,继承齐国的大业是合理合法的。正是在战国时期这种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之下,黄帝的形象也就越来越高大。在政治军事上,黄帝就成了战胜一切邪恶,统一四方的英雄。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中,就有黄帝“已胜四帝,大有天下”的记载,“四帝”是指东方的青帝、南方的赤帝,西方的白帝,北方的黑帝,“已胜四帝,大有天下”就是说黄帝已经战胜了四帝,统一了天下。很显然,这是《孙子兵法》的作者为了适应战国时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而加以发挥的。但是,孙子的这种说法并非凭空捏造,无中生有,它也是有所依承而来的,只要将此与《墨子》的有关记载相比较就可看得一目了然。在《墨子·贵义》篇中,墨子就曾指出:“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而这里所说的青、白、黑、赤四种颜色的龙,也就是上文《孙子兵法》书中的青、白、黑、赤四方之帝。因为在我国古代常常用龙来表示神。而《墨子》书中所说的“帝”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所指的“黄帝”,因为黄帝居中,因而成为黄龙之神。《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也就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云是从龙的。从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孙子兵法》书中的“黄帝胜四帝”的说法就是由《墨子》书中帝杀四龙之说演绎而来的。
在战国时期,由于大国争霸的需要,各诸侯王对黄帝大肆渲染,这样便确立了黄帝在政治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由于百家争鸣的出现和形成,诸子百家纷纷假托黄帝而言;因此,在思想文化方面,便出现托名黄帝的著述时代,也可以说是“黄帝学”时代,大批的“黄帝书”纷纷涌现,其中以道家的“黄学”著作最多。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此作了详细记载,依据《汉志》所载,我们发现属于“黄帝之书”的书大致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道家类,共五种
《黄帝四经》四篇。即《经法》、《十六经》、《称》、《道原》。
《黄帝铭》六篇。顾实《汉志讲疏》说:“黄帝《金人铭》,见于《荀子》、《太公金匮》、刘向《说苑》;黄帝《巾几铬》,见于《路史》。是六铭尚存其二也。”
《黄帝君臣》十篇。班固注曰:“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杂黄帝》五十八篇。班固自注曰:“六国时贤者作。”
《力牧》二十二篇。班固注曰:“六国时所作。力牧,黄帝相。”
第二类:阴阳家类,共一种
《黄帝泰素》二十篇。注曰:“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师古曰:“刘向《别录》云:‘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也’,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故曰‘泰素’。”
第三类,小说家类,共一种
《黄帝说》四十篇。班固自注曰:“迂诞依托。”
第四类:兵阴阳类,共五种
《黄帝》十六篇。其中有图三卷。班固注曰:“图三卷。”
《封胡》五篇。班固自注曰:“黄帝臣,依托也。”著名古文字学家杨树达在《汉收窥管》中曾说:“封钜为黄帝师。见《古今人表》。《路史·国名记》谓封钜即封胡。梁玉绳谓《人表》别有封胡,不得合二为一之,是也。”《元和姓纂》三经封姓云:“封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
《风后》十三篇。其中合图二卷。班固注曰:“图二卷、黄帝臣,依托也。”在《四库全书》子部兵家类著录有《握奇经》一卷,《四库全书总目》云:“旧本题风后撰,汉公孙弘解,晋马隆述赞。”此文《汉志》、《隋志》、《唐志》都不曾记录;在《宋书·艺文志》才开始记载。从其文来看,此文大概出自唐独孤及《八阵图记》之依托。
《力牧》十五篇。班固自注曰:“黄帝臣,依托之。”杨树达先生在其传世力作《汉书窥管》中曾言“敦煌出土木简,一简有‘已不闲者何也,力墨对曰官’凡十一字。力墨即力牧。墨、牧古音同。王国维谓简出塞上,当是兵家之力牧,非道家之力牧,说或是也。”但《黄帝四经·十六经》中有黄帝与蚩尤战,力牧是重要的兵谋家。因此,文中所述力牧乃道家之误。并非另一有一个称为兵家的力牧。
《鬼容区》三篇。其中有图一卷,班固自注曰:“图一卷,黄帝臣,依托。”刘师古曰“鬼容区”即鬼臾区也。”王应麟《汉志考证》说:“《封禅书》鬼臾区号大鸿,容臾声相近也。”
第五类,天文类,共二种
《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
《泰阶六符》一卷,著名学者周寿昌在《汉书注校补》曰:“《东方朔传》注邵引应曰,《黄帝泰阶六符经》云,是此书原名有经字,而亦托之于黄帝也。”
第六类,历谱类,一种
《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
第七类,五行类,共二种
《黄帝阴阳》二十五卷。
《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
第八类,杂占类,一种
《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
第九类:医经类,一种
《黄帝内经》十八卷。
第十类:经方类,共二种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第十一类:房中类,一种
《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第十二类:神仙类,共四种
《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
《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从上所述,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有关黄帝之书共有十二类二十六种,但主要部分却是道家的书。正是由于道家的倡导和宣传,这时期才出现了大量的黄帝书。也正是由于道家对黄帝的尊崇,黄帝才获得了在思想文化上的至高地位,并成为了一种理论权威的象征。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