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发明创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医 药

黄帝陵基金会编


  [经史]
  《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列传》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
  “属岐伯使尚方。”集解:徐广曰:“岐伯,黄帝臣。”駰案:《汉书音义》曰“尚,主也。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
  《晋书》卷五一《皇甫谧列传》
  若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诉乎明王。求绝编于天录,亮我躬之辛苦,冀微诚之降霜,故俟罪而穷处。
  《旧唐书》 《志第二十七·经籍下》
  《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皇甫谧撰。
  《黄帝八十一难经》一卷 秦越人撰。
  《黄帝明堂经》三卷。
  《黄帝针灸经》十二卷。
  《黄帝素问》八卷。
  《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
  《黄帝杂注针经》一卷。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藏图》一卷。
  《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
  《黄帝针经》十卷。
  《黄帝明堂》三卷。
  《黄帝九灵经》十二卷 灵宝注。
  《玉匮针经》十二卷。
  《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杨上善注。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 杨上善撰。
  《黄帝明堂经》三卷 杨玄孙撰注。
  《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
  《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
  《黄帝甲乙经》十卷(音一卷,梁十二卷)。
  《黄帝八十一难》二卷(梁有《黄帝众难经》一卷,吕博望注,亡)。
  《黄帝针经》九卷(梁有《黄帝针灸经》十二卷,……)。
  《黄帝素问女胎》一卷。
  《黄帝养胎经》一卷。
  《黄帝明堂偃人图》十二卷。
  《黄帝针灸虾蟆忌》一卷。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藏人图》一卷。
  《北齐书》卷四十九《方伎列传》
  《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莫善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又神农、桐君论本草药性,黄帝、岐伯说病候冶方,皆圣人之所重也。故太史公著龟策、日者及扁鹊仓公传,皆所以广其闻见,昭示后昆。
  《宋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
  八年春正月己卯朔,不受朝。甲申,蔡確卒。丁亥,御迩英阁,召宰臣读《宝训》。庚寅,诏复范纯仁太中大夫。壬辰,幸太乙宫。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
  《通志》卷一
  察五运六气,乃著岐伯之间,是为《内经》。或言《内经》后人所作,而本于黄帝。
  《路史》卷十四《后纪五·疏仡纪·黄帝纪上》
  谓人之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外,喜怒攻之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极咨于岐、雷,而《内经》作。谨候其时,著之玉版,以藏灵兰之室。演仓谷,推贼曹,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谨候其时,则可万全。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饵,湔汗刺治,而人得以尽年。
  《轩辕黄帝传》
  时有机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味,为大医。帝请主方药。帝乃修神农所尝百草味性,以理疾者,作《内外经》。又有雷公述炮灸方,定药性之善恶。扁鹊、俞附二臣定《脉经》,疗万姓所疾。帝与扁鹊论脉法,撰《脉书上下经》(汉文里阳公淳于意能知疾之生死,按《脉经》也)。帝问岐伯脉法,又制《素问》等书及《内经》。帝问少俞针法,乃制《针经》。明堂图、针灸之法,此药始也。
  《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
  元贞元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皞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载于医书者,从祀两庑。有司岁春秋二季行事,而以医师主之。
  《资治通鉴》卷三十八
  “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臧。”五脏,心、肺、肝、脾、肾也。周礼有九藏。注曰:正藏五,又有胃、旁胱、大肠、小肠。疏曰:正藏五者,肺、脾、心、肝、肾。又有胃、旁胱、大肠、小肠者,此乃六府中取此四者以益五藏,为九藏也。六府:胃、小肠、大肠、旁胱、胆、三焦。以其受盛,故谓之为府;亦有藏称,故入九藏之数。然六府取此四者,按《黄帝八十一难经》说:胃为水谷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大肠为行道之府,旁胱为精液之府。气之所生,下气象天,故放写而不实,实不满,若然,则正府也,故入九藏。其余,胆者清净之府,三焦为孤府,非正府,故不入九藏。
  《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二
  策又言:“人受天地之和气以生者也,一失其和,疾疠兴焉,死生系之。神农区辨百物,黄帝有内、外诸经,周官有医师、疾医、疡医之官,掌万民疾病。盖养人之事,凡可以致力者,圣王未尝不为之留意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十
  工部侍郎兼权秘书监王钦臣言:高丽献到书内有黄帝针经,篇帙具存,不可不宣布海内,使海内诵习,乞依例摹印。诏令校对讫,依所请。
  《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第一》
  又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傍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教制九针,著《内外术经》八十卷。
  [子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四《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黄帝内经·素问》卷五《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其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十四《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十四《方盛衰论第八十》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问曰:有余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籍籍,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贝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黄帝内经·灵枢》卷一《九针十二原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名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外门内音)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黄帝内经·灵枢》卷九《贼风篇第五十八》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云笈七签》卷一百
  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味,为大医。帝请主方药。帝乃修神农所尝百草性味,以理疾者,作《内外经》。又有雷公述《砲炙方》,定药性之善恶。扁鹊、俞跗二臣定《脉经》,疗万姓所疾。帝与扁鹊论脉法,撰《脉书上下经》(注:汉文里阳公淳于意能知疾之生死,按《脉经》也。)。帝问岐伯脉法,又制《素问》等书及《内经》(注:今有二帙,各九卷,后来就修之,按《素问》序云岐伯作,今卷数大约阙少,其八十一难,后来增修。又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遂作《素问》也。)。帝问少俞针注,乃制《针经》明堂图灸之法,此针药之始也。
  《云笈七签》卷一○八
  马师皇者,黄帝时马医也。知马形气死生之诊,理之辄愈。后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师皇曰:“此龙有病,知我能理。”乃针其唇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后数有疾,龙出其陂,告而治之。一旦,龙负而去。
  《事物纪原》卷七《伎术医卜部》
  [伎术]《黄帝内传》曰:帝既升为天子,命句芒等司五行,于是针经、脉诀、天文、地理、卜法、算术、吉凶丧葬,无不备也。凡伎术皆自轩辕始。
  [医]《帝王世纪》曰:黄帝使岐伯主典医药,以疗众疾。……
  [医书]皇甫谧《帝王世纪》曰: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著《内外经》、《素问》之书咸出焉。《黄帝内传》曰:帝升为天子,针经脉诀,无不备也。故金匮甲乙之类,皆祖黄帝。
  [九针]《帝王世纪》又曰: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盖针灸之始也。
  《古今事物考》卷二《文事》
  [医书]黄帝坐明堂之上,乃与岐伯更相问难,垂法以福后世。于是雷公之伦,受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药方]黄帝命岐伯、雷公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九针]《帝王世纪》曰:黄帝命岐伯、雷公教制九针,盖针灸之始也。
  [兽医]《续事始》曰:黄帝时有马师皇者,善医马,通神明。
  《广博物志》卷二十二《方伎》
  神农始究息脉,辨药性,制针灸,作巫方。轩辕臣巫彭始制药丸,伊尹创煎药,秦和始为医书。 (《物原》)
  《丹溪心法·序》
  医之先,谓出于神农、黄帝,儒者多不以为然。予尝考医之与卜,并见于《周礼》,曰:医师隶冢宰,筮人隶宗伯,并称于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巫,筮字,盖古通也。然卜之先,实出于羲、文、周、孔,则医之先谓出于神农、黄帝,亦必有所从来。大约羲、文、周、孔之书存,故卜之道尊;神农、黄帝之书亡,故医之道卑。然其书虽亡,而余绪之出于先秦者,殆亦有之。……
  [方志]
  (康熙) 《新郑县志》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
  卷三人物·古圣
  帝患人之夭昏凶札也,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复命俞跗、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黄帝文化志/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