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要事件 > 解放战争时期 > 横山起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九、波罗·石湾·高镇

李凤权


  胡景铎在陕北保安指挥部的办公室里踱来踱去,默默地思索着他和范明的会谈,反复地推敲着他们共同制定的起义计划。他为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将要实现而兴奋不已,为党中央和西北局对起义的高度重视而受到鼓舞。但是他也清楚地意识到在实现这个计划的过程中必将遇到很大的风险。在决定他和他的部队的命运的时刻,究竟有多少官兵能够毫不犹豫地听从他的指挥,一心一意地和他站在一起奔向光明;又会有多少阴暗的目光在监视他的行动,当秘密一旦公开,他们将怎样反对他,甚至置他于死地?较量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沉着、冷静,作好准备,把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考虑周到,尽量做到有备无患。他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对胜利充满着信心。
  他停住脚步,凝视着那张壁挂的军用地图,仔细地审视着陕北保安团队各个防地及其周边情况。
  在横山境内驻扎着三支部队。陕北保安指挥部及其所属部队分别驻在波罗、高镇、石湾三个地方,处于横山县从北到南的中部地带。在波罗以东的响水、鱼河、武镇地区是国民党第十一旅第二团,西面的横山县城驻着国民党二十二军一个独立骑兵团。这三支部队纵横交错,彼此呼应,成为榆林的南线屏障,而对陕甘宁边区来说则构成北线威胁。中共中央指示西北局组织北线战役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瓦解和消灭这三支国民党军队,解除边区的北线威胁,而由胡景铎发动的武装起义就成为北线战役的主要组成部分。
  胡景铎的视线首先集中在波罗。这里驻扎着陕北保安指挥部和保九团的第三大队,大队所属的四个中队向南布防,分别驻在波罗、五龙山、殿市、韩家岔一线。其中有李振英的第八中队和程仲远的机枪中队,大部分官兵是胡景铎从十七军和关中老家带出来的,还有少数人是边区派进来的,他们是可以信赖的起义力量。驻在波罗城外的张伟如原是骑六师的营长,整编后成为二十二军一个骑兵连连长,实际上担负着对波罗进行监视的任务。这个张伟如出身于胡景翼创建的陕西靖国军,资格很老,因为他对骑六师的裁编和自己职位的下降不满,反而成为起义者可以争取的力量。剩下一个屈文治中队是大队长高乐天直接掌握的部队。高乐天是胡景通所看重的人物。此人貌似谦恭,实则谲诈,根本不把胡景铎放在眼里,是波罗起义的主要阻力。但是胡景铎依靠李振英和程仲远两个中队来对付高乐天和屈文治是完全有把握的。
  在波罗北面的海流兔庙驻扎着景文祺的一个骑兵连,很有实力。景文祺是胡景通留在横山地区的“心腹干将”之一,原是骑六师的一个营长,整编后成为二十二军骑兵连连长。他思想守旧,是坚持反共立场的顽固分子。但在他的附近驻扎的杨汉三骑兵连却是一支可靠的起义力量,而且骁勇善战,恰恰成为景文祺的对手。以杨制景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胡景铎担心的问题在指挥部。指挥部的参谋主任薛宏道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胡景通在离开波罗的时候把军事指挥大权托付给他,由他代理指挥官处理保安指挥部的日常事务,所以原属胡景通指挥的骑六师和保九团的相当一部分军官和部队都听从薛的指挥。在薛宏道的心目中当然只有一个胡景通,只听胡景通的命令,因而在胡景通没有任何起义的表示的情况下,他不会赞成起义,而且必然是坚决反对起义的。由于薛宏道的这种态度和他掌握着相当大的军事指挥权力,还由于他对胡景铎的到来及其在部队中的作为早就心存戒备,只是为了老五和老六的兄弟关系而不便表露出来,因而使他在胡景铎等人的心目中成为最危险的人物。胡景铎最担心的是薛宏道抓到他们准备起义的秘密,并把这个秘密报告给他五哥,那将会使他们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胡景铎指示他的心腹,特别是指挥部参谋姚绍文和秘书张怡祖,必须对薛宏道及其随从严加防范,绝不能疏忽大意,授人以柄。
  为了对付薛宏道等人,为了加强波罗起义的领导力量,胡景铎从榆林请来了魏茂臣。魏茂臣出身于当年胡景翼率领的国民二军,在陕北当过胡景通的副官,后又出任骑六师副官主任,骑六师裁撤以后被调榆林,准备接任十一旅副官主任的职务。魏是胡希仲的妻表兄,早与胡景铎、胡希仲叔侄相识,在抗日战争后期交往甚多。他虽然长期生活在旧军队中,但由于深受当年胡景翼革命思想的影响,政治上比较进步,与胡景铎、胡希仲的倾向颇相一致。胡景铎率家乡子弟北上以后,他们的交往更加频繁。魏茂臣对胡景铎准备弃暗投明的打算表示支持,并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胡景铎视为同道契友。因为魏茂臣性情随和,善与人交,在原骑六师和保安团队中有广泛影响,所以胡景铎决定请他来波罗直接参与起义的领导工作。魏茂臣完全接受胡景铎的安排,经常与指挥部副官主任杨俊亭一起活动,出入于各色人物之间,对防范和麻痹薛宏道、高乐天,争取王永清、张伟如等部,起了重要作用。
  如果起义能在敌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突然发动,那将获得最理想的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一切准备不动声色,在极端秘密的条件下进行。胡景铎要求自己和他的弟兄们务必提高警惕,严格保守机密,封锁消息,把敌人始终蒙在鼓里。胡景铎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胡景铎的视线由波罗向南移动。他从身后的办公桌上拿起一支红兰铅笔,把一条红线从波罗向下涂到石湾。
  大理河畔的石湾镇,位于横山县南端的三角地带,插在陕甘宁边区的子长县和靖边县的中间。它的南北两面是高山峻岭,山上山下修着碉堡暗道,与石湾城墙相接连,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卫体系。石湾镇驻扎着保九团团部,第一大队及其下属的几个中队,分驻于石湾、柳林、麒麟沟一线,是榆横国民党军靠近边区的前哨阵地。
  保九团团长张子亚,长安人,40多岁,在靖国军时期是胡景翼的部下,因为他对胡景翼非常尊崇,因而与胡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日战争后期,他拿着胡老太太的信到陕北见胡景通,受到胡景通的信任和重用,被任命为保十三团团长,部队整编后任保九团团长。他秉性刚直,为人正派,在部队中有较高威信,但其思想却相当落后。他既反对国民党,也反对共产党,常对人说:“黨(党)字尚黑,不是好东西”。这样的政治态度,使他成为石湾起义的主要阻力。
  胡景铎早就在石湾给张子亚安排了两个有力的对手,一个是保九团团附兼第一大队队长张亚雄,一个是机枪中队队长许秀歧,他们都是胡景铎的好友和亲信,而且也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他们的领导下,进步力量在石湾地区占了很大的比重,足以与张子亚相抗衡。
  在胡景铎心目中还有一位特别值得重视的人物,那就是范止英。范是蒲城人,早年曾在兰州一家商号当店员,因商号被劫而破产,他就弃商从戎,考进了马鸿逵十五路军教导团,后又在河南国民党第三十五师当兵。1938年,三十五师战败后,他经友人介绍到陕北胡景通所部任司务长、军需,直至保九团少校军需主任。此人不但精于计算,而且足智多谋,为人正直。1942年,他到西安出差时与胡景铎、胡希仲相识,成为朋友。胡景铎出任副指挥官以后,指示张亚雄和许秀歧与范加强联系,争取范止英对起义的支持。在范止英的帮助下,石湾起义就有了更大的把握。
  鉴于石湾镇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胡景铎以副指挥官的身份,曾三次到石湾“视察防务”,对张亚雄等人准备起义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布置。他要求大家对起义准备工作要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切实做到沉着、细心、机警、果断,要对各个中队官兵的思想动态进行经常了解,具体分析,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特别重要的是严守机密,防止暴露。
  胡景铎的视线又由石湾移向东北的高镇。这个镇子位于小理河北岸,是陕北保安指挥部的又一个前哨阵地,驻着保九团第二大队,大队长是吴凤德。但是这个部队的指挥大权操在副团长秦悦文的手中,秦悦文的态度对于高镇起义的成败至关重要。
  秦悦文也是富平人,也曾在立诚学校上学,青年时期参加过当地的农民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武字区接受过革命洗礼。革命受挫后蛰居乡里,当了小学教师,本想平安度日,但却经常受到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威胁,不得安生。为了得到一个安身之处,他利用同乡关系投军于胡景通的保安团队,取得胡的信任。但因为他的生平遭遇使他对国民党极度不满,在思想深处并不安于做这个国民党杂牌军军官的现状。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他的思想又一次萌发了对革命的向往,曾想投奔陕甘宁边区,但却找不到投奔的门路。胡景铎的到来给他实现自己的愿望带来了一点希望,因为他对胡景铎在青年时代的进步活动是有所了解的。但是这种希望到底有多大,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此人作风严谨,不苟言笑,所思所想绝不形之于色,表露于外,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在酝酿起义的过程中,胡景铎从吴凤德那里了解了秦悦文的情况,决定亲自去做秦的工作。
  胡景铎带着他的参谋姚绍文和秘书张怡祖,还有魏茂臣,来到高镇,以“视察防务”为名,与秦悦文单独谈话。秦悦文简要地报告了部队情况以后,胡景铎开门见山地问他:“你对当前的形势如何看待?你对我们部队的前途怎样估计?”秦悦文一改常态,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坚决反对内战,决不为别人火中取栗。对我们这支部队的前途听凭胡副指挥安排,我坚决服从你的指挥。”寥寥数语亮明心迹,胡景铎深感满意。
  在返回波罗的路上,胡景铎问张怡祖:“你看秦这个人怎么样?”张怡祖无从回答。胡接着说道:“秦这个人诚信溢于言表,真君子也。”秦悦文的态度使他对高镇方面的动向有了较大的把握。
  魏茂臣因为肩负着在榆林城内进行秘密联络的任务,又要接任新十一旅副官主任的公开职务,便从高镇直接回榆林去了。
  胡景铎认真地审视了保安指挥部和保九团的全部情况,然后又把注意力转向波罗的东西两侧。东侧是二十二军八十六师第二团,驻守响水、鱼河和武镇,西侧是二十二军一个独立骑兵团(原骑六师王永清所部),驻守在横山县城。这两支部队可以对起义部队造成东西夹击之势,因而是起义的严重威胁。但是胡景铎心中并不在乎,在与范明会谈时已经讨论了这个问题,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边区解放军解决。西北局和联防司令部已经把消灭和瓦解这两支敌军作为北线战役的一部分,整个战役的基本形势将是解放军先由横山外围(包括东西两侧)打响,胡景铎等在波罗、石湾、高镇等地率部起义,这种内应外合之势将使敌人的东西夹击化为乌有,从而可以保证起义和整个北线战役的胜利。
  胡景铎信心十足,立即着手起义的具体部署。他命令姚绍文秘密通知所有共产党员加紧起义准备,首要任务是稳定部队情绪,争取更多的人员参加起义,同时要严守机密,对敌特人员严加防范。
  但是,在波罗这个小小的地方,严加防范不可能做到密不透风,而敌人也没有睡大觉,他们把嗅到的一切可疑的迹象,不断地传到榆林总部。风风雨雨,沸沸扬扬,不详的征兆越来越多。胡景铎和他的战友们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横山起义/李凤权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