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与中国统一战线
延安成为吸引国内外的红都—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主阵地(二)
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来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红色根据地,是一个不被外界了解的神秘之谜。特别是红军长征到陕北时,遭遇国民党当局强大的军事“围剿”和舆论封锁,共产党和红军的状况如何更是充满各种猜测和说法。中国共产党需要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了解、同情、支持和关注,扩大共产党和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在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帮助下,来到陕北苏区采访。
在共产党人的安排下,斯诺从北平经西安秘密来到陕北苏区的门户安塞县的白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告诉他:“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①。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斯诺很快来到中共中央临时所在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在这里,他见到了中央政治局的大部分成员,见到了毛泽东,并交谈了许多个夜晚。毛泽东详细介绍了中国革命的兴起、发展,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及成长历程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了中国的苏维埃运动,苏区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必要性及中国共产党人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态度。毛泽东还应斯诺的要求,对未来的抗日战争做了精辟的分析。同时,还应斯诺的请求,毛泽东首次披露了个人的身世和经历,并拍摄了一张头戴红五星八角帽的照片。这张照片后刊登在1936年11月14日的《密勒氏评论报》上,从此流传海内外。
斯诺在陕北苏区还采访了彭德怀、林彪、徐海东等红军将领,以极大的兴趣与红军大学学员、红军战士、农民等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谈。并以一个新闻记者特有的敏锐,对红军,对苏区的工厂、农村,对苏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广泛的考察。10月12日,斯诺离开了保安回到北京。
11月初,斯诺出现在美国大使馆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披露了他苏区之行主要事实,展示了他在苏区拍摄的一幅幅珍贵照片,顿时成为震惊世界的爆炸性新闻。11月14日,《密勒氏评论报》率先刊登毛泽东与斯诺的长篇谈话。接着,美国《每日先驱报》开辟专栏,在头版连载斯诺的访问记。美国《星期六邮报》等西方报刊陆续发表斯诺文章30余篇。次年2月,美国《生活》画报又发表斯诺拍摄苏区的25张照片。10月,斯诺陕北之行的书稿以《红星照耀中国》为名出版。1938年2月上海的一些进步人士将《红星照耀中国》译成中文本,因环境所迫更名为《西行漫记》出版。
1937年4月下旬,斯诺的妻子海伦·福斯特(笔名尼姆·韦尔斯)来到西安,准备去延安采访。先是到达陕西泾阳县云阳镇采访了红军将领彭德怀、陆定一等,5月3日到达延安后,对苏区各行各业进行考察,收集大量的资料,整理出版了《续西行漫记》、《中国共产党人》等书。在书中不仅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革命领袖和红军将领的业绩,还将蔡畅、康克清等一大批女革命家的风采介绍给读者,再次掀起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的关注,也为以后人们研究这段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把延安介绍给世界的,还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就是著名美国女记者、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936年12月,受斯诺陕北之行的启发,史沫特莱准备去苏区采访。到达西安后,适逢“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她亲身经历了这一震惊中外的事变的全过程。应张学良的邀请,她用英文向全世界广播事变的动机和实况,并将所见所闻写成文章进行报道。她还见到了应邀来西安参加解决西安事变的中共代表周恩来,深为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来解决问题的态度所感动。西安事变结束后,她来到泾阳县红军驻地,采访了彭德怀、任弼时、陆定一等人,亲身感受到红军严明的纪律,顽强的斗志和民主的作风。1937年1月,在著名女作家丁玲的陪同下来到延安。她在延安首先采访了朱德,后来撰写了《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在延安,史沫特莱还采访了毛泽东等许多中共领导,深为延安高涨的抗日热情,民主的气氛,艰苦而火热的生活所感染。全国抗战爆发以后,史沫特莱又先后在晋绥以及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访,写成了《中国在反击》和《中国的战歌》两书,反映了中国军民的抗日事迹。
在共产党对外方针政策的鼓舞下,不少富于正义感的外国新闻记者来冲破国民党的阻挠来到延安,对中共领导和八路军指战员进行采访,对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根据地进行考察,以大量的事实和公正的态度,报道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全面抗战路线。在他们中间有来自美国的撰稿人比森;有来自英国,采访毛泽东,并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主张进行全面报道的《每日先驱论坛报》的记者贝特兰;有对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战作了大量报道,最后牺牲在抗日战场的德国知名作家兼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以及抗战胜利前后来延安访问的美国记者白修德和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
美国军官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1896—1947)从1937年8月到1938年8月,历时一年,先后在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根据地,采访了朱德以及刘伯承、徐向前、张浩、陈赓等八路军将领,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书籍,向国统区人民和美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以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团结和民主。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反攻后,中国的抗战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解放区战场开始转入局部反攻,解放区不断扩大和巩固;另一方面,国民党政权日趋腐败,国统区民怨沸腾,正面战场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威信扫地,进一步丧失民心。此时,驻渝中外记者对国民党严密封锁解放区的政策更加不满,强烈要求访问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解放区。经多次交涉,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同意中外记者的要求,指派其外事局副局长谢宝樵为领队,成员有6名外国记者:美联社斯坦因、美国《时代》杂志爱泼斯坦、合众社福尔曼、路透社武道、塔斯社普金科、美国天主教《信号》杂志夏南汉,及9名中国记者和官方陪同等,组成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于1944年6月9日到达延安参观访问。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参观团的来访。周恩来亲自主持,八路军参谋长兼中央外事组组长叶剑英具体负责。参观团到达延安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集体接见并分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叶剑英介绍了解放区战场七年来的战况,彭德怀介绍了华北战场情况,陈毅介绍新四军情况,聂荣臻介绍晋察冀边区情况,陕甘宁边区副主席李鼎铭、秘书长李维汉和各厅局主要负责人也分别介绍了陕甘宁边区各方面情况。参观团还参观了延安市容,走访了机关、学校、医院、工厂、部队。在延安参观结束后,部分外国记者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抗日根据地继续参观访问。在晋西北等地,他们实地观察了八路军在地方游击队配合下攻克敌战略据点的战斗,采访了日伪俘虏,考察了根据地的其他各项事业。直到10月下旬,他们才返回重庆。
中外记者返回后,很快就发表了大量的反映解放区的报道,从多个角度客观公正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艰苦抗战的英雄业绩和在中国抗战中的重要地位,无情地揭穿了国民党的污蔑诽谤。如福尔曼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爱泼斯坦的《中国未完成的革命》、斯坦因的《红色中国的挑战》等,在国内外造成很大反响。
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这些外国记者冲破重重阻挠和封锁来延安采访,用事实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利益,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宋庆龄等爱国民主人士和周恩来等负责国统区工作的领导,为他们的成行提供了很大帮助。在延安和各根据地,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军队的领导热情地接待,边区和各根据地政府、军队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加深了他们的认识。特别是在血与火的反侵略斗争中,根据地军民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们,促使他们把真实告诉世界。通过他们,党也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扩大了影响,赢得世界人民的同情和世界各国的尊重。
①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42页。
延安与中国统一战线/中共中央统战部,陕西省委统战部,延安市委统战部编著.—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