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时期统一战线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二章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国际友人

中共延安市委统战部组编


  三、国际友人在延安
  翻开中国近代史,在各个时期都有大批外国人士通过各种途径,以多种形式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延安时期,随着对外联系的加强,在中国共产党国际国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感召下,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来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他们是各国伟大人民的优秀儿女和卓越代表。
  虽然在国籍、肤色、语言、职业、经历上各不相同,也各因不同处境而与我们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是他们都同情和爱戴中国人民,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他们的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他们又都不同程度地被延安那种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新生活的景象所吸引、所感染、所熏陶。他们的深情厚谊和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使中国革命从中汲取了前进的力量。对此,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一)延安时期的国际友人
  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外交方针政策的作用下,在共产国际和国际援华组织帮助下,在盟国政府的委派下,“先后有美、英、苏、德、加、波、印、朝、日、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100余位国际友人到延安及陕甘宁边区采访、参观、考察、学习、工作和战斗。他们中有记者、学者、作家、医生、技术人员、军事顾问和社会活动家等。
  1.新闻记者、作家
  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活动最频繁、影响最大的国际友人,是外国新闻记者和作家。
  1936年7月,一位蓝眼睛、高鼻子的洋人,骑着一匹被称为“瘦狗”的老马,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西的保安。这位洋人就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因为是第一位访问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西方记者而闻名于世,他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在中国广为流传。
  斯诺的来访,打破了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长达十年的封锁。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到延安访问的外国记者和作家越来越多。美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德国作家王安娜、斯诺夫人海伦·斯诺、美国作家托马斯·比森以及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等先后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访问了延安和陕甘宁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访问延安的外籍记者、作家有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美国作家艾金森、美国记者白修德等以及有美、英、苏等国记者参加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解放战争开始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蒂尔等访问了延安。大多数外国记者、作家访问后都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向外界宣传报道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根据地军民的英雄业绩。
  2.医生及援华医疗组织
  美国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是最早进入陕甘宁根据地的外国医生。1936年夏,他和斯诺在苏区进行了4个月的访问后决心参加红军,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顾问,并改用中国名字马海德。从此,他用听诊器和手术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服务,并兼搞外事工作。
  “七七事变”后,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生、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率领的加美援华医疗队、爱德华率领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先后到达延安,其中白求恩和印度医生柯棣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2年到延安的苏联医生安德烈·阿洛夫,热情为边区军民治病,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医生,《解放日报》曾多次报道他的先进事迹。任桐年率领的英国公谊救护队于1946年到达延安,后随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
  此外,朝鲜医生方禹庸、德国医生汉斯·米勒、奥地利医生傅莱、罗生特、护士玛格丽特·斯坦莉、琼·尤恩等也曾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工作过。米勒和傅莱还参加了八路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3.盟国官员和官方代表团
  美国大使馆海军参赞、罗斯福总统的密使埃文斯·卡尔逊上尉,在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后曾两次访问华北敌后根据地,并于1938年春到达延安,从而成为访问共产党部队的第一个外国军官。
  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以包瑞德上校为组长的美军观察组分两批飞抵延安,在陕甘宁边区和其它抗日根据地考察访问,真实地向美国政府报告了他们的所见所闻。观察组成员前后共30余人,都是著名的“中国通”,分属于美国陆军、空军、海军、战略情报局各系统。中共中央对美军观察组的来访非常重视,认为这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毛泽东亲自修改了1944年8月15日《解放日报》的社论,在原稿标题“欢迎美军观察组”之后特意加上了“战友们”三个字,并在社论中指出:观察组的到来“是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陈毅、贺龙、聂荣臻、罗瑞卿等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的领导人分别多次接见了观察组成员,向他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民坚持敌后抗战、实行人民战争的生动事实及各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的情形,阐述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表达了积极与美军合作抗日的愿望。
  4.科技人员和专家学者
  威廉·班德是英国物理学家,燕京大学教授。他和夫人克兰尔1943年9月,由晋察冀边区抵达延安,受到热情接待,他们为八路军培养了大批无线电专业人才。1944年元旦,毛泽东亲自登门给他们拜年。英国学者林迈可也是燕京大学教授、无线电爱好者,夫妇二人于1944年春至1945年11月在延安,担任八路军通讯部技术部顾问和新华社英文顾问,曾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造了一台可以发射到美国旧金山和南印度洋的发射机,为改进八路军通讯技术,打通延安与外界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青年李敦白1946年抵达延安,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事电讯技术和英语播音工作。美国畜牧专家阳早、寒春夫妇分别于1946年10月和1949年2月到达延安,为陕甘宁边区的畜牧业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新西兰“工合”技术专家路易·艾黎,1939年至1941年三次奔赴延安,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创办了“延安工合事务所”,为发展陕甘宁边区的军用和民用工业费尽了心血。毛泽东和叶挺曾分别写信给“工合”国际委员会,高度赞扬工业合作社运动对我国抗战作出的贡献。
  5.国际援华组织代表及社会活动家
  1938年6月,以柯乐满(英)为首的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团访问延安,其成员雷克难(加)、傅路德(英)、雅德(美)都是世界学联的著名领袖。世界学联代表团受到毛泽东和延安各界的热情接待。他们表示回国后要做好三件事:热情地做好宣传,如实地讲解见闻,为八路军募捐,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1946年10月,英国援华总会会长克利浦斯夫人一行在延安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英国青年乔治·何克于1938年6月访问延安后深受教育,此后参加了艾黎等人发起的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工合”运动,创办并担任“工合”培黎工艺学校校长,为“工合”运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最终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此外,荷兰驻香港总领事范伍登、荷印(荷属南洋群岛)政府外交部东亚事务司中国事务科科长欧福廷博士、国联防疫大队代表南道尔也在抗战初期访问过延安,南道尔还向陕甘宁边区捐献了1万美元药款。
  6.共产国际及各国共产党代表
  除德国人奥托·布劳恩、越南人洪水外,苏联人白列斯托夫、马里果夫曾于1939年9月到延安参观。日本共产党书记野坂参三(即林哲)于1940年秘密到达延安,并担任日本工农学校校长,培养了900多名反法西斯战士。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华名胡光)也在抗日战争时期由苏联到达延安。1942年5月,苏共党员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华名宋平)以共产国际代表和塔斯社随军记者身份到达延安,直到1945年9月,期间出席了中共“七大”。
  此外,朝鲜革命者武亭、印尼共产党员黄庆光(华名王大才)等人也在延安工作、生活过。
  这些国际友人在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活动,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和日本侵略者的包围封锁,向国内外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抗战业绩,使国内外了解了红色中国的真相。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国际影响,使其赢得了国内外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从而壮大了人民革命的队伍,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胜利的进程。
  (二)国际友人的主要作品
  延安国际友人绝大多数都留有自己的作品,包括自传、日记、书信、歌曲、报道、报告、回忆录等文字和图片形式。这些作品大都记载了他们个人在中国的经历和生动感人的事迹;体现着他们的高尚品质和情操;反映了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期望,同时也记录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创造的史诗般的业绩以及延安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有些已被公认是了解中国近代史必读的名著。透过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时期国际统一战线史。
  延安国际友人的作品很多,最为主要的有:
  1.奥托·布劳恩(即李德):《中国纪事(1932~1939)》
  2.埃德加·斯诺:《我在旧中国十三年》、《鲁迅——白话大师》、《远东前线》、《红色中华散记》、《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复始之旅》、《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为亚洲而战》、《人民在我们一边》、《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罗斯福总统论中国》
  3.马海德:《我所认识的诺尔曼·白求恩》、《一位伟大的加拿大人来到延安》
  4.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中国人的命运》、《中国红军在前进》、《红军在长征》、《中国在反击——一个美国妇女在八路军中》、《中国的战歌》、《伟大的道路》、《福尔曼的边区报告》
  5.安娜利泽(即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6.尼姆·威尔斯(即海伦·斯诺):《一个女记者的传奇》、《我在中国的岁月》、《红色中国内幕》(即《续西行漫记》)、《延安采访录》、《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运》
  7.托马斯·阿瑟·比森(即毕恩来):《一九三七年的延安:同中共领导人的几次谈话》、《日本在中国》、《美国远东政策》
  8.詹姆斯·贝特兰:《中国的危机:西安兵变真相》、《中国的第一幕:西安兵变》(后改名为《中国的新生》)、《华北前线》、《战争阴影》、《回到中国》、《在今日中国的年轻旅行者》
  9.卡尔逊:《中国的双星》、《中国陆军》
  10.汉斯·希伯:《论马克思对中国的评论》、《从广州到上海:1925~1927》、《中国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为收复山东而斗争》、《在日窥占领区的旅行》、《八路军在山东》、《无声的战斗》、《反“扫荡”日记》
  11.路易·艾黎:《在中国的六个美国人》、《大陆上的光和影》
  12.罗生特:《山东印象记》、《维也纳解放了》
  13.威廉·班德:《与中共相处两年》(又名《新西行漫记》)
  14.迈克尔·弗朗西斯·莫里斯(即林迈可):《抗战的中共》、《关于中国共产党教育问题的笔记(1941~1947)》、《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
  15.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我所看到的陕甘宁边区》、《人民之战》、《中共领导下的军队是最强大的》、《中国未完成的革命》
  16.白修德:《历史的探索》、《中国的惊雷》
  17.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中国的大众》、《人类的五分之一》、《中国的黎明》、《中国人征服中国》
  18.巴苏华:《巴苏华日记》
  19.哈里逊·福尔曼:《红色中国的报道》、《中国解放区见闻》
  20.冈瑟·斯坦因:《毛泽东朱德会见记》、《红色中国的挑战》、《美军陆军军事观察组》、《这就是延安》、《中国自己的共产党》
  21.莫里斯·武道:《我从陕北回来》
  22.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
  23.小林青:《在中国的土地上——一个“日本八路自述”》、《一个老八路和日本俘虏的回忆》
  此外,还有大量回忆延安国际友人的作品:《国际和平医院》、《手术刀就是武器》、《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我热爱中国”——马海德谈斯诺》、《史沫特莱——一个美国激进分子的生平和时代》、《史沫特莱传》、《卡尔逊与中国》、《了不起的美国佬》、《国际友人阿洛夫同志》、《八路军中的日本时兵》、《中国就是我的家——访爱泼斯坦》、《斯特朗在中国》等。
  (三)国际友人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和延安
  1.延安是平等、民主、自由的
  斯诺等报道:中共中央领袖之间那种土生土长的民主和重庆是一个惊人的对比。史沫特莱感到:“换句话说,我过着一种从未梦想过的平静而美好的生活。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美国,我都不能过得如此自由自在,如此惬意”。①卡尔逊说:延安“生活是艰苦的,但是大家都平等,人们很快乐满意。”A·T·斯蒂尔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从重庆到延安的旅行,就像从地狱来到天堂。”白求恩在日记中写道:“虽然延安是全中国最古老的城市,我立刻觉出它是管理最好的一个城市。”谢伟思报告:“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鲜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妇女不穿高跟鞋,亦无口红,文化运动极认真,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②路易·艾黎认为“这是个人道的社会。”卢登说:“在华北,老百姓支持共产党的证据比比皆是,而且显而易见,使人不能再相信这是为欺骗外国来访者而设置的舞台。”③方禹镛愉快地说:“不要拿我当客人,不对的地方,你们直接批评,我才高兴。”④海伦·斯诺说:“中国共产党在许多方面,实现了欧文、傅立叶时期的原始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所梦想的公共社会生活,惟以英雄的主旨代替了村落的幽静。”⑤
  2.中国共产党地位在提升
  美军观察组认为:“共产党在中国之地位,比现存任何团体都高”,“共产党将在中国生存下去,中国的命运不是蒋的命运”,“蒋的封建的旧中国,不能长期与华北的一个现代化的、有活力和有人民拥护的政府并存。”⑥“可以肯定,共产党对于中国的未来将起到某种作用,甚至是重要的作用。”⑦“在我到过的所有共产党根据地,即使最漫不经心的人也会立即注意到,那里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和力量,一种与敌人交手的愿望。这在国民党的中国是难以见到的。……毫无疑问,目前他们是中国最现实、组织最严密、意志最坚决的组织。”⑧希契报告:“无论我们花多少钱来帮助蒋介石的政权,最终中国共产党都会取得全中国的。”“我们最好能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对华政策”。“中国共产党已变成中国最有动力的力量”,“而国民党与政府日趋崩溃”。
  3.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日有力
  《每日新闻》报道:“美国军官(指卡尔逊,编者注)实地察访报道,日本控制华北限于大炮射程。”爱泼斯坦表示:“这次我们在陕甘宁、晋绥边区住了几个月,看到了敌后的军队与人民在怎样艰苦英勇地工作与战斗,怎样牺牲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祖国、为世界和平而斗争。”⑨卡尔逊在《中国兵》中称赞:“八路的高级指挥员以诚实、坦率、谦逊和机智著称。”“这支军队的士气之高,体魄之健,在远东各武装部队中首屈一指。指挥员的诚实、无私和廉洁,使不赞同共产党的政治思想,但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理想的人,也钦佩不已。不管你如何夸奖这批人在救国事业中的重大作用,都不为言过其实。”“在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国家无力抵御外敌之际,八路军领导人指出了方向,他们的各项计划和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已有目共睹。”⑩《纽约时报》指出:“无疑地,五年以来,对于外界大部分人是神秘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对日战争中,是我们有价值的盟友。正当的利用他们,一定会加速胜利。”(11)包瑞德报告:共产党的军队“是一支年轻的、经受战斗锻炼、受过良好训练、伙食和服装不错的志愿军队。这支队伍本质极好,情报工作水平很高,士气旺盛。”(12)谢伟思说:“日本人受到积极地反抗——不管日本人对人民如何经常地作战和残暴地予以报复。”(13)戴维斯说:“在长城和扬子江之间,中共已经强大得可以指望在敌后至少能控制华北。中共不仅也可能保持扬子江流域目前中共统治下的若干部分,并且可能保持华中华南的新地区。”“1937年以来共产党的成长差不多是几何数进行着。”“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一次受到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军队。”(14)
  ① [美]珍妮斯·麦金农:《史沫特莱——一个美国激进分子的生平和年代》,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6月第1版,第241页。
  ② 《谢伟思等报告一览表》(1944年7月28日),见《中外记者参观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514页。
  ③ 转引自《“迪克西行动之谜”——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见《情系热土——国际友人在延安》,姬乃军,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126页。
  ④ 《向方禹镛大夫学习》,见《解放日报》,1943年1月27日。
  ⑤ [美]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64页。
  ⑥ 转引自《访问中共地区的第一个美国官方代表团——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见《国际友人在延安》,郑生寿主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66页。
  ⑦ 《谢伟思等报告一览表》(1944年7月28日),见《中外记者参观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514页。
  ⑧ 转引自朱鸿召:《当惊宝塔殊:国际友人在延安》,《南方周末》,2005年9月1日。
  ⑨ 转引自《访问中共地区的第一个美国官方代表团——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见《国际友人在延安》,郑生寿主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151页。
  ⑩ 转引自《“了不起的美国佬”——卡尔逊在延安》,见《情系热土——国际友人在延安》,姬乃军,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78~79页。
  (11) 转引自《“将所知道的真理告诉全世界”——爱泼斯坦在延安》,见《情系热土——国际友人在延安》,姬乃军,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118页。
  (12) 转引自《访问中共地区的第一个美国官方代表团——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见《国际友人在延安》,郑生寿主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66页。
  (13) 转引自《访问中共地区的第一个美国官方代表团——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见《国际友人在延安》,郑生寿主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66页。
  (14) 转引自《访问中共地区的第一个美国官方代表团——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见《国际友人在延安》,郑生寿主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66~267页。
  

延安时期统一战线研究/中共延安市委统战部组编.-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