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
第六章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对部分高校建设的直接影响
栗洪武
新中国的部分高校是由延安时期的干部学校演变来的,因而这些院校受其影响更直接、更深刻。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院校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依旧能寻找到当年延安干部学校的一些办学理念和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组建的一些高等院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的干部学校。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就是当年创办于延安的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以及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当时的延安自然科学院;设在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设在沈阳的鲁迅艺术学院的前身是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美术系;中央戏剧学院是在华北大学第三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华北大学第三部则是鲁迅艺术文学院、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与北方大学艺术学院三个部分合并组成的。同时,仿照“延安干校教育模式”,创办于各地的人民革命大学,专门为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培养急需之干部,如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等。从以下两所学校的演变历史,可窥探出延安干部学校教育对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发展的某些影响力。
一 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1939年7月,为了培养前往华北的抗日干部,延安的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研究部和一部分专修部除外)、工人学校和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等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华北联合大学由四个部分构成:陕北公学改为社会科学部;鲁迅艺术学院改为文艺部,下设文学、戏剧、音乐和美术四系;安吴青训班改为青年部;工人学校改为工人部。1949年,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校长由延安时期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吴玉章担任,副校长成仿吾、范文澜也是当年延安干部学校的领导和教育家。华北大学的办学方针是:吸收大量知识青年,给以基本的政治教育,培养新中国各方面的建设干部。大学下设4个部和两个学院。1949年学校迁入北平。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院部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等学校合并,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另以一部分院系为基础,与北京有关学校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外语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中国人民大学在以后的办学实践中继承、发扬了陕甘宁边区和华北解放区学校办学的光荣革命传统与优良作风,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了“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对待问题”的学风与“紧密团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艰苦朴素”的校风,成为一所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兼有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理工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一般认为,中国人民大学主要是受苏联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即苏联教育经验充分体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过程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华北大学,而华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成立于延安的陕北公学。如前所述,在战争年代,延安干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干部,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等。中国人民大学虽然组建于和平年代,但由于它继承了延安干部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所以延安干部学校许多好的经验与做法更体现在其办学的实践中。
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干部。因此,人民大学从一开始就以培养革命和建设干部为己任,这一点首先体现在招生上。1950年1月,在《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指示》中就人大的招生做了如下的规定:“本科所招学生共分4种:甲、参加军队或地方工作5年以上,具有相当于初中程度的文化水平的老干部,年龄在35岁以下者。乙、参加革命斗争3年以上,或在解放区参加有关业务部门工作3年以上,具有相当于初中程度的文化水平的干部,年龄在35岁以下者。各地招生首先应从军队或地方抽调合乎甲、乙两类规定的干部。丙、具有相当于初中程度文化水平,有3年以上工龄,暂无家室之累,思想进步,可以深造的产业工人,年龄17岁到32岁。丁、具有高中毕业以上的文化水平,思想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年龄在27岁以下者。”①据统计,1950年2月人民大学本科招生中,革命干部与工人出身的占59.8%,学生出身的占40.2%。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大学以培养革命干部为主要任务的宗旨。
中国人民大学自建立之初,党中央就明确赋予了两项任务:一是为国家培养革命和建设干部,二是为改造旧的、建设新的高等教育树立一个新型正规大学的典型。到“文化大革命”前,人民大学已经建设成为独具特点、水平较高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大学,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先后担任校长,领导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革命精神和老解放区办学的优良传统,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① 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二 从延安自然科学院到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原名北京工业学院。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40年的延安自然科学院,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1946年底,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延安自然科学院迁至张家口,与晋察冀边区的工业专科学校合并,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后经几次变迁,于1948年底,在河北井陉与晋冀鲁豫解放区创办的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改名为华北大学工学院。1949年9月,中法大学校本部和数理化三系并入华大工学院,到1951年底,学校已建立航空工程、机器制造、汽车工程、采矿工程等系科,初步成为一个系科比较齐全的重工业大学。1952年1月1日,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调整确定为培养国防工业高级技术干部的大学。1959年,北京工业学院成为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88年4月,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结合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高校之一。
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创建和发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早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教育,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专家和领导干部。这些宝贵的精神作为北京理工大学优良的校史传统而被发扬。
北京理工大学很好地继承了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办学经验,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别具一格的优良校风与学风,如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学习,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理论与实际结合,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兼顾近期和长远的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活跃的学术空气,师生之间的同志关系,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等,从而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栗洪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