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八章 皖南事变后边去的经济政策/第一节 皖南事变后边区的形势/二

黄正林


  二、皖南事变后边区面临的形势
  就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生危机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40年,法国投降后,德国法西斯占领了大半个欧洲,9月,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了。12月8日,日本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企图独霸亚洲,建立所谓的“大东亚新秩序”,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占领了几乎整个东南亚地区,这是日本法西斯最为猖獗的时期。
  皖南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为困难的时期。一方面,日本为了早日结束在中国大陆的战争,集中兵力与美国争夺在太平洋上的霸权,从1940年就开始了对根据地的“扫荡”政策,企图消灭顽强抵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另一方面,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完全停发了给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饷。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中共中央的首脑机关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政治上,国民党继续高唱“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调子,试图取消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特别是1943年5月共产国际解散的消息发表后,国民党认为发动新一轮反共高潮的时机成熟了,大造解散共产党的舆论,说“第三国际已解散,中国共产党也应该解散”,“马列主义已经破产”等。西安的反共分子假借民众团体的名义召开座谈会,打电报给毛泽东,要求“解散共产党”,“取消边区割据”等。①中共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军事上,对边区实行军事封锁。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军队主要是胡宗南的部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以国民党正规军为主,各省地方团队为辅,构成沿边区的军事封锁线。(二)沿边区修筑内外层碉堡。内碉驻正规军,外碉驻地方保安队。以保安队为进入边区机动部队,如与边区发生军事冲突,正规军须立即出动支援(在抗日形势下,如共产党方面指责,责任由地方团队出面承担)。(三)在陕西三原、甘肃庆阳分设军事封锁指挥部。以彬县、洛川、宜川、庆阳、正宁为据点,各常驻师长以上军官一人,作为前线临时指挥官。(四)严禁正规军和地方团队沿封锁线补充兵员,并要注意军风纪和军民关系。(五)沿封锁线各交通要道,设置盘查站,严密盘查出入边区人员。②军事封锁的具体落实情况是:国民党军队在边区周围构筑了5道封锁线,“每道之间相距数十里,整个封锁线的纵深达百里以上。每道封锁线由一个接一个碉堡群组成,每个碉堡群有1—2个母堡,还有若干个子堡。每座碉堡的周围有一道道散兵壕、外壕和鹿砦。每个碉堡群之间,有战壕相通。碉堡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仅在洛川至中部(今黄陵)相隔不过80里,第一道封锁线的碉堡就有518座之多。”和这些封锁线相呼应的是包围边区的军队,1941年,包围边区的军队约有40万之众。其中装备精良的胡宗南部有30万人马,分布在边区周围的同心、固原、镇原、西峰、宁县、正宁、旬邑、淳化、三原、耀县、宜君、中部、洛川、宜川等县。马鸿逵的军队在灵武、惠安堡、豫旺等地。邓宝珊的部队驻在榆林一带。三支部队形成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为做好进攻边区的军事准备,国民党在边区周围扩建或新建了20多个飞机场。③边区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经济上,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封锁的主要措施:(1)沿边区各盘查站负责检查进出边区的各种物资。不符合规定者,一律查扣,交由该区党政军特联汇报处理,私人不得隐藏或变卖,违者严惩。(2)由天水行营制发运往边区物资通行证。如有未经开列的物资,则将人员及运送物资的车辆等,一律查扣。(3)规定下列三类物资不得进入边区:①军用品,如钢铁、电机、化学等器材。②主要日用品,如棉花、棉纱、布匹等。③医疗器械和药物。(4)边区输出物资,除食盐和土特产外,一律查扣。(5)查扣的物资,由查扣单位交该区党政军特联汇报机构按下列原则处理:(甲)由特联汇报会同各方代表,对查扣的物资清点估价(按当地物价标准)封存。(乙)区特联汇报详审物资清单,提出处理意见上报天水行营特联汇报批准施行。(丙)变卖查扣物资的价款,三成上交天水行营特联汇报处,七成留区特联汇报处,奖励有关人员。(丁)参加区汇报人员和查扣物资人员,不许购买变卖查扣的物资。(6)封锁线驻军和保安团队等所查扣的物资,照上项原则处理。(7)通行证由天水行营交通处发给(实际由行营调查科填发)。④负责执行经济封锁政策的是国民党天水行营特联汇报秘书处。
  为了配合实行国民党对边区的各种封锁政策的落实,国民党地方政府组织各种便衣活动在通往边区的道路上,如在关中以碉堡为据点,碉堡之间由便衣来往巡查,从寺村原至清水原120里的道路上设有5个便衣队,有四五十人;在陇东分区,靠近边区的国民党地方政府乡公所组成游击小队。每队20人,枪械子弹由政府配发,协助正规军封锁边区。从国统区西峰镇到边区辖区驿马关相距仅20余华里,有4个哨站碉堡;在三边分区,马鸿逵的军队有一个连或穿便衣、或穿军服活动在通往边区的道路上,担任封锁任务。除了实施封锁外,边区周围的国民党地方政府还实行贸易统制政策,在邠州(今彬县)、西峰、平凉、宜川、耀县、三原、吴忠堡(今宁夏吴忠市)、榆林等地设立了百货登记管理局,专管棉花、布匹、洋纱、洋火等运销的登记管理,凡运销此种货物必须持有该局的运销证,如不按规定运销,查出没收。管理局不准棉花、布匹等运销,泾河以北和邠州以上及边区周围,食盐由专卖机关统制。⑤由于国民党采取非常严密的经济封锁,必需品如棉花、布匹、西药等很难进入边区,使边区在经济方面处于非常困难的状态。
  ①《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第193页。
  ②李犹龙:《国民党反动派封锁陕甘宁边区的活动纪实》,《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8页。
  ③雷云峰主编:《陕甘宁边区史》中下篇《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④李犹龙:《国民党反动派封锁陕甘宁边区的活动纪实》。
  ⑤贸易公司:《国民党对边区经济封锁材料》1944年10月,《史料摘编·商业贸易》第4编,第522—524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