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一章 边区工业体系的建立(上)/第一节 边区发展工业的政策/一

黄正林


  一、边区工业政策的逐步完善
  皖南事变后,边区进入了一个极为困难的时期。为了克服困难,摆脱经济上特别是工业品对外的依赖性,边区开始筹划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1941年1月,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三十年经济建设计划》中提出,工业方面“以大量发展食盐产销,提高石油及纸张生产,广泛发展纺织为中心”的总任务。为实现这个总任务,边区发展工业的计划是:
  第一,食盐生产方面——在生产量上,于明春完成二千亩盐田,期能于一九四一年内产盐二百万驮;在一年之内,最低限度能推销八十万驮以上。为着减轻人民负担,扩大食盐运销起见,政府应设法减低盐价,减轻盐税。
  第二,在纺织业方面——正在筹备或已经成立之二十三个纺织合作社及各地纺织厂,以织布为主,政府大量收集羊毛与棉花,并广泛发动妇女纺纱,供给各合作社与工厂之用。务求提高产量,至五月能织土布六千匹以上。边区难民纺织厂及绥德难民纺织厂同样以织布为主,发动民间妇女与机关人员纺纱,以供给其生产,以便提高生产量,求得一九四一年最低限度能出产布一万四千匹,毛呢三千匹,毛毯二万床,并改进质地,减低成本费。
  第三,在制革方面——新华制革厂在一九四一年最低限度应产毛皮二万张,马具革二千张,面革一万张,并力求质地改进,减低成本。
  第四,在纸张方面——一九四一年各纸厂应出产对开纸八万五千刀,证券纸一万二千刀为最低任务。
  第五,在矿业方面——利用手工方法,扩大石油的产量,最低限度应比去年提高三倍。建立炼铁厂,部分解决铁的需要。政府投资五万元扩大采煤业,增加煤炭生产。
  第六,工具生产方面——农具工厂与机器厂取得合作,以生产工业工具为中心;同时,设立木工厂专门制造大车、纺线车,降价销售,以便利运输及纺织的发展。
  第七,化学工业方面——化学厂除继续改良产质、扩大销路外,应研究以脂肪油制造蜡烛,以替代洋蜡。建立染料厂,利用植物制造染料,以供纺织、制革之用。①
  这是抗战以来边区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建设计划,旨在尽快建立起边区自己的工业体系,就其总的方针来看是正确的。但就具体计划而言,个别计划有大而不当之处,如提出1941年生产200万驮食盐的“大盐业计划”是不现实的,边区食盐没有如此高的生产能力,从后来计划的执行结果来看,1941年只生产了62万驮②,仅占计划的31%。这种不适当的设想也出现在其他工业部门,如提出大工业计划,建立重工业,要生产汽车、修铁路、实现电气化;大军工计划,要制造坦克、飞机、大炮等。③毛泽东曾经批评了这种不切实际的设想,说这“都是不切实际的,不能采用的。”④
  为了进一步发展边区工业,边区政府还采取了奖励投资工业的政策。1941年10月,边区政府颁布的《关于边区经济建设之报告书》制定了四项发展工业的政策:“(1)奖励并保护边区内外工商实业家来边区投资,发展各种工业,并帮助发展家庭工业和生产合作。政府对于工业予以定期免税和低利贷款的奖励和帮助,并提高工人的劳动热忱,以提高生产,以使工业资本有利可图,并扩大其生产。(2)政府办理有供给和提倡作用的工业,造就便利发展私人工业的条件,以帮助发展私人工业,并帮助解决抗战民生的需要。(3)组织机关和部队,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发展工业,并保证工业品的自给。(4)奖励农民工业原料,便利工业的发展,组织工业品展览,实行工业奖励和竞赛,以鼓励发展。”⑤这些政策和《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发展工业的政策是一致的。
  通过一年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使中共的最高决策层对边区的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在制定政策时也越来越切合边区实际。1941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关于1942年度边区经济财政建设的决定》中就制定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工业建设政策,把发展纺织业、家庭手工业作为边区工业发展的重点。⑥在此基础上,边区建设厅确定了“巩固现有工厂,发展农村手工业”的方针。⑦这一方针是适合边区实际的,因此推动了边区农村手工业如家庭纺织、毛织、制毡等行业的发展。
  从1941年和1942年的政策上来看,边区工业只注意了生产和供给的问题,而忽视了工厂在管理方面的政策。这样,使边区工业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没有经济核算,实行供给性生产,工厂机关化,管理多元化;主管部门买进原料,雇佣工人,由工厂制造产品供给主管部门;工厂中的一切费用实报实销;主管部门只问是否完成任务,不过问生产是否“经济”。因此,导致了公营工厂产品成本高,资源浪费,亏本经营;公营工厂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处理经营中的急需;工厂内部机构庞杂,上级多头领导,造成管理上的混乱等。⑧
  如何解决边区工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前,毛泽东对边区经济建设问题做了许多调查,收集了大量的边区工业建设的资料,对边区工业建设的方向看得十分清楚。因此,毛泽东在高干会上详细的分析了边区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同时针对边区工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他指出1943年边区工业发展应采取的改革与计划是:
  (一)增加资本(数目另定),由各有关机关拟订具体计划,经财经办事处审定,分别投放于纺织业、造纸业、印刷业、工具业、煤铁业、石油业、某些部分化学工业及某些调查研究事项,有计划地促进自给工业的发展。
  (二)建立全部自给工业的统一领导,克服严重存在着的无政府状态。过去提出的“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因没有切实执行,致使建(设)厅管的、财(政)厅管的、军队管的、机关管的各部分工业之间,缺乏计划性,生产过于分散,又缺乏工作检查,浪费人力物力。一九四三年应由财经办事处建立统一的领导,首先要使所有的公营工业,不论是属于哪一部门管理的,均须有一个统一的计划。在这个统一计划上,统一地筹划原料与粮草的供给,产量的定数,销路的衔接。……
  (三)建立经济核算制,克服各企业内部的混乱状态。为此必须:第一,每一工厂单位应有相当独立的资金(流动的和固定的),使它可以自己周转,而不致经常因资金困难,妨碍生产。第二,每一工厂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应有一定的制度和手续,结束收支不清、手续不备的糊涂现象。第三,依照各厂具体情况,使有些采取成本会计制,有些则暂时不采取,但一切工厂必须有成本的计算。第四,每一工厂的生产,应有按年按月生产计划完成程度的检查制度,不得听其自流,很久不去检查。第五,每一工厂应有节省原料与保护工具的制度,养成节省原料与爱护工具的习惯。所有这些就是经济核算制的主要内容。有了严格的核算制度之后,才能彻底考查一个企业的经营是否是有利的。
  (四)改善工厂的组织与管理,克服工厂机关化与纪律松懈状态。首先应该改革的是工厂机关化的不合理现象。目前我们有许多工厂在组织上非常不合理,人员众多,组织庞大,管理人员和直接生产人员的分配不适当,以及将管理大工厂的制度应用到我们的小工厂上面,这些现象必须迅速改变,使一切工厂实行企业化。……其次实行十小时工作制及计件累进工资制,借以提高劳动热忱,增加生产。……再其次,应改善职工会的工作,发展赵占魁运动于各工厂。……再其次,工厂应奖励最有成绩的工人与职员,批评或处罚犯错误的工人与职员。没有适当的奖惩制度,是不能保证劳动纪律与劳动积极性的提高的。
  (五)充实与扩大纺织厂,增加布匹产量,争取在一九四四年公用布匹的完全自给。改善毛织品,除供军用外,扩大出口量。制定关于被服的布匹与缝制的标准,保证棉衣与被褥能用二年。
  (六)整理造纸厂,改善纸质,使能完全适用于印刷与办公,做到在一九四四年印刷与办公纸张的完全自给。
  (七)增加煤油出产,保障煤油自给,并争取一部分出口。设法造磷或买磷,使火柴厂有一部分开工。其他工业,择急需者或有利可图者继续进行,或予扩充,凡不适合保障供给原则及无利可图的企业,实行合并或关闭。⑨
  毛泽东在高干会关于边区工业建设的论述,实际上是一个关于边区工业的改革方案,他要求从边区的实际出发,以“保障供给”为发展工业的最基本的政策,他不仅不同意发展大军工计划,而主张军工企业向民用工业转化,为边区民用工业发展服务。他关于边区工厂管理方面的政策既适合边区的具体情况,又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成为抗战时期边区发展工业最基本的政策。
  毛泽东在工厂管理上的政策性建议很快得到落实。1943年3月2日,边区建设厅召开了工厂厂长联席会议,朱德、邓发、高岗、林伯渠、南汉宸、高自立等出席了会议。朱德说:“我们的工业是在摸索中做起来的,但现在摸索的时期已经过去了。”⑩他还指出工厂必须发展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厉行节约,要做到这些,中心环节在于加强教育,使人人都有主人翁的感觉。(11)邓发主要讲了工厂各个管理层的问题,即厂长、党组织、工会的任务和工人的性质,各个层次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乃是同心同德,相辅相成,为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低成本、完成并超过党与政府所给予的任务。(12)这次会议开了一个月,主要讨论了质量、供销、开展赵占魁运动及厉行节约、消灭浪费等问题。(13)会议最后,建设厅厅长刘景范做了《为改造我们的工厂而奋斗》的报告,他总结了抗战以来公营工业发展的成绩、缺点以及产生缺点的根源,他在讲到今后的任务时,提出了建设和管理工厂的方针:
  坚决执行党和政府在工业建设上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政策,统一各工厂的领导和制度,经常提高政治警觉性,保护我们的工厂,随时注意危害分子对我们的破坏。发挥每一个职工对建立革命家务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的作用。提倡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领导作风。各个部门领导同志都要了解情况,掌握自己的任务,密切上下级联系,领导同志要深入到工厂中去和群众中去,有计划地检查工作,不是凭报告,而是按实际的结果来审查执行政策、执行任务是否认真,并以此为奖惩职工的标准。及时地解决下面发生的问题,打破任何一个生产障碍,把我们工作效率发挥到最大程度。(14)
  边区厂长联席会议结束后,4月30日,边区政府发布命令(战字第738号)要求“各工厂厂长及全体工作人员,务必贯彻此次工厂会议之精神及其决议,彻底检查工作,总结经验;务必实行领导一元化,统一全厂人员思想于生产任务的完成,并克服官僚主义,改善工厂的管理;务必实行经济核算,反对贪污浪费,节省生产成本,并具体地开展赵占魁运动,增加生产,提高质量;务必具体考察每个干部和人员,实行奖惩,并清洗破坏分子,克服各种各式的自由主义。今后各工厂厂长,须将工厂生产情形及其他各种情形按月报告建设厅审核。”(15)
  从以上的一些政策中看出,皖南事变后边区工业建设政策日趋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明确了工业建设的重点以发展自给性工业为主,特别是发展纺织业,解决边区穿衣问题。第二,改革工厂机关化的管理模式,使工厂管理企业化。第三,工厂在生产中要实行核算制度,实行会计制度,计算成本和利润。第四,政府要加大对工厂的投入,使银行资本与工业经济相结合。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对推动边区公营工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①《抗日根据地政策条例汇集·陕甘宁之部》下,第607—608页。
  ②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③李祥瑞:《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综述》,《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五十周年论文选编》,第107页。
  ④《毛泽东选集》卷5,第748页。
  ⑤《关于边区经济建设之报告书》1941年10月4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22—23页。
  ⑥《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1年),甲1,第267页。
  ⑦《毛泽东选集》卷5,第817页。
  ⑧董志凯等著:《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第122页。
  ⑨《毛泽东选集》卷5,第822—823页。
  ⑩《边区建设厅召开工厂厂长联席会议》,《解放日报》1943年3月3日。
  (11)《朱德年谱》,第255页。
  (12)《边区建设厅召开工厂厂长联席会议》,《解放日报》1943年3月3日。
  (13)《迎接“五·一”劳动节,边区过程发动竞赛》,《解放日报》1943年3月25日。
  (14)刘景范:《为改造我们的工厂而奋斗》,《解放日报》1943年6月9日。
  (15)《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7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13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