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章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的对外关系——5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五、爱国侨胞在边区
  在抗日战争期间,一批又一批爱国侨胞告别亲人,从海外异国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与祖国军民一起,同敌人浴血奋战,更有不少爱国侨胞,冲破封锁,历经艰辛,来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为边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938年是华侨奔赴延安和边区的高峰期。其中5月到8月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介绍、组织来延安的华侨就有78人,加上先期抵达延安的华侨青年,已逾300人。他们中不少人被分配到各干部学校学习。当时,在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军政学院、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均有几十名华侨学员。陕北公学是华侨青年最为集中的学校,约200名,几乎每队都有华侨学生。1938年底,在陕北公学分校成立了华侨联谊会,印尼归国华侨张国坚任主任,泰国华侨朱瘦林任副主任,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廖冰任秘书长。
  华侨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与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发挥华侨的作用。1938年,毛泽东就号召海外千百万华侨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欢迎海外华侨来边区求学,参加抗日工作,或兴办实业。”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欢迎华侨来延兴办实业》的社论,指出在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有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和正确的政策,是侨胞兴办实业进行企业投资的最好条件。1942年5月,在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海外研究班,由延安华侨30余人组成。
  先后到达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数百名爱国侨胞,以高度的工作热忱和强烈的爱国心辛勤工作,为边区的对敌斗争、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奔赴抗日敌后战场,参加对敌斗争。不少华侨青年到达延安后,经过工作学习中的艰苦磨炼,很快成为八路军战士。不少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毕业后,除部分选留延安工作外,其余均被派往华北、华中等地抗日前线,直接参与对敌斗争。马来西亚、新加坡爱国华侨社团抗敌后援会的负责人吴江、郭凌、曾昭生三人,是1938年到延安学习的,他们原打算学成后立即回马来西亚工作,但因国民党执行反共封锁政策,无法回马来西亚,他们便冲破层层封锁,到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有的华侨还为抗日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参政议政,促进边区民主政权建设。1941年陕甘宁边区各级政权组织实施“三三制”建政原则,吸收各方面的人士参政议政,一些华侨代表也积极参与其中,为边区民主政权建设建言献策。在边区二届参议会上,华侨参议员李介夫就提出多项议案,如《边区政府应扩大对海外宣传以团结华侨参加抗战建国大业案》、《发动海外华侨投资建设边区案》、《电请海外各地侨胞向边区投资,发展各种工业案》等,这些提案均被大会审查通过。
  他们积极投身边区各项事业的建设。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是战胜困难的十大政策中的两个中心环节,广大华侨也积极响应。他们中的共产党员,都满腔热忱地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聆听了毛泽东作的关于整顿“三风”的报告,认真学习整风文件,认真撰写思想自传,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在大生产运动中,华侨们也热烈响应号召,同延安的军民一起,上山开荒生产,到延安城外背粮,甚至到几十里外的山沟去砍柴并背回延安。华侨还积极参加边区的经济建设。1942年,延安侨联发起组织西北华侨实业公司,还开办了一个华侨纺织厂和一个制药厂。华侨纺织厂虽然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但华侨工人仍干劲十足,生产出大量产品。仅1942年即产毛毯3200条,纺毛线4000余磅,毛呢100匹,共获净利50万元。到1943年初,该厂每日已可生产毛毯25条,毛呢若干匹,从而对繁荣边区的工商业起了很大的作用。越南华侨中医梁金生,还领导成立了边区制药厂,并负责讲授医疗技术和发展中草药的炮制研究,为边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他们积极参加边区的宣传教育和文化生活。青年归侨白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8周年,根据《政治经济学》编写了大型活报剧《天堂地狱》,把美国、苏联和非洲人搬上舞台。演出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丰富了边区文化生活。不久,白刃被抽到宣传队工作,其文艺特长得以充分施展。写标语、说快板、拉洋片、演街头剧、唱抗日歌曲、召集群众会……利用一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武器,宣传中共主张和抗日救国道理,动员群众支援抗日军队,粉碎日军的进攻,较好地发挥了宣传教育的作用。
  1939年7月16日,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华侨来到延安和边区,南洋侨胞回国服务团成立驻延安办事处,中央统战部、边区政府、职工委员会、工校等机关学校的代表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选举服务团团长彭士馨为总干事,冯志坚任秘书长,杨诚负责宣传,黄国光负责组织,李文观负责劝募。边区政府秘书长曹力如、中央统战部代表徐一新及各机关、学校代表参加了大会。
  1940年9月5日,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以及边区政府派员余光生、谢生、王健华等人的具体协助下,来自新加坡、爪哇、英国、法国、美国、印尼等国的华侨170余人,在杨家岭召开延安华侨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简称延安侨联),并通过了延安侨联《简章》。《简章》规定延安侨联的宗旨是:加强对海外侨胞的联系和宣传;组织华侨归国抗战,参加边区经济建设和兴办各种企业。中共领导人张闻天、王明、吴玉章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吴玉章在讲话中指出,华侨为抗战中的重要力量,延安华侨应起核心作用,以推动全世界千余万华侨同胞积极参加祖国抗战,坚持反对投降分裂的阴谋。延安华侨是沟通祖国与海外华侨的桥梁,华侨运动应同祖国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张闻天对华侨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指出延安华侨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准备将来工作;研究侨胞所在地及各地侨胞的情形;研究在华侨中我们工作的策略;对外宣传与联络工作。①
  延安侨联成立后,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华侨统一战线工作,它团结广大爱国华侨,对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对敌斗争、宣传、文教、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延安和边区的大批侨胞随军开赴解放区开展工作,留守延安的华侨有100余人。为了更好地开展党的侨务工作,迎接新形势的到来,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决定更名,重新整顿组织,酝酿产生新的领导机构,并由中共中央批准配备专职干部。1946年3月12日,经充分筹备,延安侨联在王家坪军委礼堂召开会员大会,80余名留延会员参加。会上,谢生报告了大会筹备经过。大会决定将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更名为延安华侨联合会,通过了新的章程,并通电慰问海外侨胞。更名后的延安侨联发扬抗战时期的传统,在宣传和联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7月,廖承志回到延安主持新华社工作。他将延安侨联写的《告海外侨胞的一封信》从新华社广播电台播出,并要求华侨干部用粤语、闽语对外播音,扩大宣传。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攻陕北,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撤离前夕,侨联组织华侨干部开了个座谈会,周恩来、李维汉、廖承志和杨尚昆等中央首长到会作了重要指示。随后,延安侨联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1948年,延安侨联转战到晋察冀解放区的平山县。这年秋,延安侨联为选举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又改延安华侨联合会为中国解放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并推选李介夫为代表参加新政协会议。
  延安侨联自1940年9月成立,到1948年秋改换名称,前后活动时间达8年之久。其间,侨联继承发扬了华侨赤子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为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和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华侨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① 李彬、马玉卿:《抗日华侨与延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