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六章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人民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第六章 陕甘宁边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人民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边区支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对日反攻
  从1944年开始,各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地方武装力量,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开始了对日军的局部反攻。为了支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对日反攻作战,从11月开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陆续从陕甘宁边区抽调一批部队北上或南下,深入敌后开辟新解放区,开赴其他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南下,支援敌后战场。194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八路军留守兵团第三五九旅抽调部分主力部队及三八五旅一部,由中央组织部选调一批工作干部,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辖四个大队),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全支队5000余人。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南下支队肩负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托,于11月10日告别延安,开始了南征。部队日夜兼程,跨黄河,浩浩荡荡地向南疾进,曾创下一天一夜行军180里的纪录。然而,由于天降大雪,天气异常寒冷,不少人在行军路上冻伤。经过艰苦行军,直到1945年1月29日,南下支队才到达鄂豫皖边大悟山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第五师胜利会师。随后,南下支队移交了随军南下的干部,并取消了两个干部大队的建制。全支队在新四军驻地休整,准备继续南征。2月14日,南下支队告别新四军战友,向鄂南挺进,前进方向最大的障碍是长江天险。当时,长江两岸的大小城镇都被日、伪军占领。国民党军得知王震部要南渡后,即调集三个师的兵力,严密封锁各个渡口。王震率部出其不意地选择日、伪防守最严的路线,从蕲春的田家镇渡江成功,顺利进入鄂南,攻占湘北平江县,威震江南。后来,由于国民党顽军的包围夹击,部队才被迫撤出平江县城。3月1日,部队继续南下,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转战,与前来接应的东江纵队只有数百里路程。1945年5月,经中央批准,成立了湘鄂赣边区党委、行署和军区。王首道任区党委书记,聂鸿钧任行署主任,王震任军区司令员。后部队继续远征,沿湘赣边向南挺进,一直打到广东的南雄、始兴地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就在这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由于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创建湘粤赣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未能实现。
  开赴华北和东北等地配合对日反攻。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期间,大青山根据地曾多次遭到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围攻,根据地面积日益缩小,1942年,绥中区丧失,八路军仅能在绥西、绥南一带坚持游击战争。1944年8月,大青山根据地军民配合晋西北八路军的秋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到1944年底,大青山根据地基本恢复。1945年春,中共领导的绥远抗日军队在姚喆和高克林等率领下发动了强大攻势,连克绥中、绥东、绥南的日、伪军据点十多处,使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恢复到1941年春季的局面,绥南根据地与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使平绥铁路处于抗日武装的钳制之中。但这里的国民党顽固势力勾结日军,破坏解放区,暗杀解放区工作人员,并集结10倍的兵力,武装侵占了抗日根据地所辖的许多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晋绥中央分局为了粉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进攻,增派部队和干部加强大青山地区的反攻力量。1945年3月初,中共中央抽调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骑兵旅,离开边区北上,开赴绥远大青山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和开辟解放区的工作。八路军一部在姚喆司令员和高克林政委的领导下,迅速部署力量,集中主要兵力,首先在武川县的井尔沟消灭日、伪军一部。接着,八路军乘胜进军,连克吴川县城、陶林等地日、伪军据点8处,扩大了解放区,使绥西、绥中、绥东等根据地连成一片。
  中共七大前后,根据中共中央“削弱日伪,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方针,各地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对日、伪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对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包围越来越紧,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取得了作战中的主动地位,并开始实现由游击战向正规战的转变。6月,中共中央抽调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一部及抗大七分校第一、第三大队等部先后开赴晋西北、华北等地,攻占日、伪军据点,开辟新的解放区,以支援和配合前线抗日大军准备反攻。6月中旬,中央又决定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第三五九旅一部和第三五八旅一部约2000人,组成南下第二支队,由刘转连任支队司令员,晏福生任政治委员;将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一旅编成南下第三支队,由文年生任支队司令员,张启龙任政治委员。这两个支队的任务除了经中原、江南同王震率领的南下一支队会合并开展工作新局面外,还负担着护送中共中央派往两广工作的第九干部队和派往中原工作的第五干部队的任务。为了加强领导,统一指挥行动,南下第二、三支队成立了以文年生为指挥、刘转连为副指挥、张启龙为政委、晏福生为副政委的南下临时指挥部。6月1日,南下第二、三支队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进入太岳根据地,而后由晋南抵豫北,从陕县再次过黄河南下。当部队到达河南新安县时,日本宣布投降。这时,南下第二、三支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停止南下,迅速北返八路军太行山后方总部所在地林县。随后奉命从第二支队和第九、第五干部队抽调200多人,由张启龙、陶铸等率领开赴东北。原南下第二支队主力在刘转连、晏福生领导下,不久也进入东北。其间,陕甘宁边区虽然遭到国民党顽军的进犯,但仍按中共中央指示,抽出第三五九旅所留的一个团及大量干部开赴东北。9月,军委炮兵学校学员亦调赴东北,配合东北民主联军及苏联红军向尚未表示投降的日军展开反攻。
  陕甘宁边区在对日军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阶段,以优秀的干部和训练有素的部队全力支援了对日反攻作战,并以边区民兵和群众做后盾,完成了保卫中共中央、保卫边区的任务。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