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纲
第七章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军民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3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三、边区的生产与减租、查租
抗日战争胜利后,发展生产,繁荣边区经济依然是建设边区、巩固边区的根本大计。194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的指示,指出:只有减租和生产两件大事办好了,才能克服困难,援助战争,取得胜利。因此,边区政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始终紧紧抓住边区生产这个基本环节,提出1946年要使边区生产再前进一大步的光荣任务。12月17日,边区政府发出《为增产粮食给各专员、县(市长)的信》,指出“今年边区普遍歉收,因此明年的全部生产运动,应以增产粮食为中心”①。要求县区乡干部深入群众,在领导生产中坚决克服命令主义和放任自流两种偏向,使群众生产运动得到正确和必要的指导;在增产粮食的方法上,要求边区各地1946年普遍应该以精耕细作,改良农作方法为主。指出“组织起来”是“边区今天条件下发展劳动生产力最重要和主要的办法”,“为了发扬劳动互助以提高劳动效率,要按启发群众自愿的原则,推行变工、扎工和唐将班子的组织,对已经组织起来的,要加强整理和巩固。”②继续推进劳模运动,但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对于好吃懒做不事生产的“二流子”,应继续加以改造,使他们参加生产。有计划地组织移民从事生产也是农业生产方面组织劳动力的重要方法。12月29日,中共西北中央局书记习仲勋召集边区建设厅、抗联会、延属地区及农业专家举行农业技术座谈会,共同研究如何提高边区农业生产。
1946年1月19日,边区政府举行有边区30多个机关、1000多名干部参加的生产动员大会。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贾拓夫号召大家动手,发展生产,厉行节约,精简机构,健全制度,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2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前进一步》的社论,专门论述陕甘宁边区的生产运动,号召各地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与工作方式,克服满足于老一套的思想,努力寻找和学习掌握细致、深入的工作方式方法,使生产成绩超过以往任何一年,为全国和平民主建设树立一个更好的榜样。为了支援春耕生产,边区政府财政厅于3月9日宣布拨发移民贷款1000万元、救济粮4000石,并投资贷款给工农业生产。同时,边区政府决定停征公盐代金,使群众能把更多的财力投到生产上去。
经过党政军民的一致努力,加上1946年夏秋雨水较足,边区农业生产取得很大的成就。全边区共耕种土地1500余万亩,植棉35.1万亩(其中足苗26.5万亩)。1946年6月,边区政府发出《关于夏耘工作的指示》,指出春耕工作已经结束,夏耘夏收亟待开始,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亲自动手,纠正“春耕已有基础,不必强调夏耘领导”的观点,抓住勤锄、快收、细打三大任务,保证夏耘工作的开展。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当年收棉花约200万斤,夏田收获细粮85万余石,加上秋粮,共折合细粮180万石。部队、机关和学校的自给生产也取得新的成绩。蔬菜大部分亦能自给。伙食费和办公费方面,仅据延安16个机关的统计,自给率已达到47%。边区政府仅五个厅的干部个人生产,总产值就达到870多万元。
工业生产也是边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边区公营工业和民间纺织业生产一度有所下降。其后,边区政府加强对公营工业的领导,确定企业生产方向,制定具体生产计划,调整物力,增加投资;同时调整干部力量,聘请科学技术人员任职,组织当地群众和职工家属配合企业参加生产,使工厂与群众及职工家属配合企业参加生产,使工厂生产与群众副业及家属生产密切结合起来。到9月份,某兵工厂已提前完成了全年任务,石油厂完成86%,纺织厂完成92.4%,火柴厂完成95.94%,振华造纸总厂完成70.7%。产品质量也得到稳步提高。
民间纺织业不仅全部恢复,而且有很大发展。为鼓励和促进民间纺织业的发展,边区银行发放专用贷款1.8亿元,边区贸易公司供应棉花26万斤。延川全县1万多妇女,参加纺织的就有8000余人,到9月,她们已纺纱6.2万余斤,织布10万余丈,除保证全县用布外还能部分外销。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第一次参议会会议提出,继续发展经济为一切建设的根本,为边区今后的首要任务,而在发展经济中,最感重要者为:第一,“如何把边区现在的生产技术提高一步”;第二,“如何继续把劳动力组织起来,即按实际需要,从小型入手,继续推行边区已有的变工扎工组织和各种生产的、消费的、运输的、信用的合作”;第三,“如何把现有脱离生产人员减少到必需限度,以逐步减轻人民负担,并安置复员人员回家就业,以增强生产力量”;第四,“如何培养各种建设人才为今后边区各项建设之用”。③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制定并通过《陕甘宁边区1946年至1948年建设计划方案》,提出今后三年的建设任务和奋斗目标。该方案确定边区仍坚持以农业(包括林、牧)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工业,努力开发各种资源,争取农林牧业有一个大的发展,提高工业必需品的自给程度,实现边区人民普遍丰衣足食的目标;三年内做到家家不愁吃穿,年年都有储备粮;以民间手工业及家庭副业为主,以公营工业为辅,使工业生产全面提高;大力培养技术人才,欢迎中外资本家来边区投资,加强文化、教育、卫生建设,等等。
陕甘宁边区在开展生产运动期间,还进行了减租、查租工作。边区自二届参议会以来普遍实行了减租、减息,但由于发展不平衡,加之两年来放松了查租工作,有些地方发生了部分地主任意倒佃、撤佃、假佃、改定租为活租、变相提高租额、明减暗不减等非法行为,也有少数乡村没有实行减租。边区政府于1946年7月21日发出了关于减租和查租的指示,要求在减租比较彻底的绥德和关中一带,应以复查和保佃为主;在减租尚不彻底、不普遍的陇东庆(阳)、合(水)、镇(原)一带,应以减租、退租、钩欠、换约、保佃为主;在安边除切实依照租佃条例进行退租、钩欠、换约、保佃达到彻底减租外,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照顾各阶层利益。指示要求各级干部统一认识,严格掌握政策,明确农民是边区经济的动力和民主政治的支柱,深入减租不仅关系到改善农民物质生活,而且关系到边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巩固。各地要按照具体情况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加强农会工作,把减租、查租当做夏收和秋收的中心工作。随之,边区政府派出三个工作组,分赴绥德、陇东、三边地区帮助开展减租查租工作。
经过两个多月的减租、查租工作,各地普遍取得较好的成绩。在绥德分区佳县某些村庄,发现有七年未减租的情况;关中的淳耀县、延属分区的富县也发现有减租不彻底的地方。这次减租、查租工作除对个别最坏的恶霸清算外,一般采用仲裁说理方式达到退租保佃的目的。已实行土地分配的地区出现不少地权纠纷,如延安县地主张登云,利用乡长职权改填土地所有权证,收回川地36垧,石窑1孔,树31棵。在查租中村民大会决定,将其土地和几年的租子退回原主。新解放区安边农民在民主政府协助下,收回了被三边天主教堂强占的1400亩土地;同时按照民族政策,对蒙地部分不作分配,地权仍归原属蒙民,可由该地蒙古族自治政府收适当的地租,做蒙族人民公益事业之用。绥德、三边的开明绅士和新编第十一旅军官,也在减租保佃运动中自动献地,要求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如绥德的安文钦、张哲卿、蔡幼轩,新编第十一旅的李友竹团长、高昆山团长、冯世光营长等,都自愿献出多余的土地。绥德献地共计8600余垧,三边献地共计1.13万余垧。
通过普遍的减租减息,农村封建势力被减弱,广大农民获得了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亲身感受到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大大提高了保卫和建设边区的积极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准备了物质基础。
①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0辑,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
②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0辑,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315页。
③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0辑,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