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八章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军民反对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2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二、边区民众的参军支前热潮
  面对国民党重兵包围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号召陕甘宁边区各级党政军民组织,积极行动起来,领导边区广大军民加紧进行练兵备战,开展保卫边区的活动。保卫边区的战争动员活动如火如荼在边区展开。
  1946年6月30日,为了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应对国民党军对边区的进攻,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紧急动员,准备战争,保卫边区》指示,动员与组织边区军民开展战备活动。指示要求边区各地要把备战作为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坚决克服党内和群众中存在的思想麻痹现象,把备战思想动员与各项具体工作结合起来,保证军民团结一致。实行劳武结合,生产与备战相结合,一切服从于自卫战争,坚决彻底地消灭来犯之敌。8月28日,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提高警惕,保卫边区》的文章,指出:陕甘宁边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地区,自从抗日战争以来,边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自卫力量大大增强。边区军民和其他解放区军民一样,渴望和平,热爱和平,但是当蒋介石不惜破坏和平、悍然进行侵犯的时候,边区军民也一定会向其他解放区军民一样,保卫自己神圣的家园,给予敌人坚决有力的回击。9月中下旬,边区政府接连两次发出指示信,号召边区军民认清当前严峻形势,提高警惕,为保卫边区,粉碎蒋介石的进攻而斗争。强调边区今后的中心任务,就是积极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准备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11月初,边区政府召开的政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再次要求动员一切力量,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边区的进攻,作为当前最紧迫的战斗任务;号召全边区开展群众性的参军运动,广大青年应该随时源源不断地到军队中去;积极参加民兵、自卫军的训练,有效地配合正规军保卫边区,保卫家乡。11月8日,西北局发出《关于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指示》,强调军民团结,同心协力,消灭敌人,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此次拥军月活动成了当年边区政府进行自卫战争动员的重要环节。
  11月11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干部大会,动员边区军民,保卫边区与延安。朱德总司令在会上号召全边区30万青壮年男子和30万青壮年妇女紧急动员起来,参加自卫战争,人人学会埋地雷、投手榴弹,实现全民皆兵,武装保卫边区。彭德怀副总司令也号召全边区军民准备一切力量,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主力部队要坚决歼灭进犯蒋军的全部或大部,游击队、自卫军要展开普遍的游击战、地雷战,困死和饿死入侵边区的敌人;全体干部和民众要准备过更艰苦、更紧张的战时生活。刘少奇讲话指出:必须按战争的需要改变全党的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强调严格服从命令,遵守纪律,生活要艰苦节俭。杨尚昆布置了关于备战和从中央负责人起降低生活标准的具体办法。13日,陕甘宁边区机关召开千人干部动员大会,习仲勋、林伯渠、李鼎铭、刘景范等讲了话。习仲勋强调:保卫陕甘宁边区责任重大,一切为了战争,党务的、行政的各种工作都要服从前线、服从战争。他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站在自卫战争的最前线,保卫延安、保卫边区。林伯渠号召边区军民克服太平观念,迅速转入战时生活,实行节衣缩食。各级政府机构要适应战时,减少人员,转向农村和部队,为战争服务。最后,刘景范布置了各机关人力、物力动员及如何参加战时救护等后勤工作。
  11月14日,边区政府成立了以刘景范为主任,贾拓夫、方仲如为副主任的边区总动员委员会,具体指导边区的战备动员工作。下设五个部门:动员工作(由王子宜负责)、粮草被服(由范子文负责)、医药救护(由苏井观负责)、后方勤务(由方仲如兼)、秘书处(由常黎夫负责)。18日,又根据形势发展设立了坚壁清野部(由惠中权负责)。在边区党政和总动员委员会的具体领导下,狠抓战备落实工作,很快就在边区形成了一个全民动员参军参战的热潮。12月9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与记者谈话中指出:胡宗南大举进攻关中,是蒋胡布置已久的进攻陕甘宁边区计划的开始。他号召边区军民立即从备战动员进入战斗动员,搞好参军、参战、劳军、防奸、担架、运输、救护、后勤和坚壁工作。
  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领导下,边区人民决心以战斗的精神,保卫自己民主幸福的生活,他们实行坚壁清野,不给胡军留一粒粮、一寸布,让敌人饥不得食,渴不能饮。他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参军参战热潮,广大青壮年男子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各地出现了很多父子入伍、兄弟争先,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上前线的动人场面。边区政府在报纸上重点介绍了许多干部、劳动模范积极带头参军参战的动人事迹。如南区合作社劳动英雄刘建章亲送侄儿报名参军,安塞县县长贺兴旺、志丹县县长赵玉文等,以及石秀山、王瑞臣、高善祥、刘玉厚、杨步浩等模范干部和劳动标兵都积极带头参军参战。“各地群众买肉、沽酒、赠地、赠钱、赠物,热烈欢送参军的亲友和同乡”①,很多人拿出多年积蓄或者珍藏多年的珍贵物品,慰劳新战士。群众的热情支持和青壮年踊跃参军使边区各地方武装很快得到了补充和扩大,“其中绥德分区新增2000人,延属分区新增1500人,陇东分区新增1500人,三边分区新增1200人,关中分区更多。”②据统计,内战爆发后一年间,参加到野战军主力部队和地方兵团的边区青壮年达10万多人。
  经过动员之后,边区群众热情高涨,积极备战。边区从工厂到农村,纷纷组织起民兵自卫队,练投弹、学埋雷,苦练军事技术。农民抢收抢打,开展送公粮早入仓的竞赛。同时实行坚壁清野,保证战勤需要。工人为赶制武器,自动延长工作时间。机关干部自动降低生活标准,节衣缩食,支援战争。妇女们更是自发地组织起来,洗衣送饭,熬夜赶做军鞋支援部队。延安县妇女10天内就完成了做慰劳军鞋3500双的任务。
  自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参军动员令到1947年春,就有19.106万名青壮年参加了野战军或者地方兵团,其中16.053万名地方兵团战士转入野战军;1万多青年参加了地方游击队,使地方游击队人员增加3倍以上。边区人民积极参战、支援前线,仅1947年3月到1948年初,动员随军担架6633副,临时担架1.55万多副,运输弹药、食品的牲口5440头,缝制军鞋58.4万双。边区人民的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① 雷云峰总编:《陕甘宁边区史》(解放战争时期),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年版,第99页。
  ② 房成祥、黄兆安主编:《陕甘宁边区革命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6页。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