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概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的发展和演变

赵有奇


  陕甘宁边区青年运动有着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陕北就建立了共青团、青年社、学生会等革命团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陕甘宁革命地的发展,共青团组织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党中央到达陕北后,由于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变化,边区青年运动的领导机关先后经历了由共青团到青救会、青联、再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重大变革,现简述如下:
  一、党中央到达陕北后的共青团
  1935年10月,红军和党中央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党中央把陕甘宁根据地划分为两省三特区,团中央(当时叫少共中央局)即相应建立了少共陕北省委、少共陕甘省委、少共关中特委、少共三边特委和少共神府特委,红军西征时又成立了少共陕甘宁省委。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陕甘宁根据地团组织带领青年踊跃参军支前,努力生产学习,热烈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革命战线的尖兵,共产主义的学校,党的得力助手作用。
  (一)少共陕北省委员会(1935·11—1937·4)
  1935年11月,为适应中央关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和行政区划变化的需要,共青团陕北特委改建为少共陕北省委。少共陕北省各级组织积极协助党组织扩大红军,支援战争,加紧生产,发展壮大少先队、儿童团,加强团内自身建设和青少年的文化学习及思想教育工作,开展抗日反蒋斗争。1936年11月党中央决定把共青团改造成为广大抗日青年的群众组织,各级团组织自下而上的进行了团员转党、建立青年救国会等工作,少共陕北省委和各少共县委即成为省、县青救会筹备委员会。1937年初,陕北省县级以下团组织改造结束,各少共县委相继停止了活动。1937年4月上旬陕北省青年救国代表大会召开。陕北省青救会正式成立后,少共陕北省委即停止了活动。
  书记先后由慕纯农、陈时夫、高朗山担任。
  (二)少共陕甘省委员会(1935·11—1937·4)
  1935年11月,为适应陕甘宁根据地党组织和行政区划变化的需要,共青团陕甘边特委改建为少共陕甘省委。少共陕甘各级组织在协助党扩大红军、支援战争、恢复和巩固苏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少共陕甘省委先后两次建立、两次撤销。
  从1935年11月少共陕甘省委建立到1936年5月,陕甘宁根据地随着红军西征而扩大,成立少共陕甘宁省委时,少共陕甘省委第一次撤销。书记先后有白治民、揭俊勋、李广业。此后,党中央和少共中央局即分别设中央驻甘洛巡视员,指导甘洛、富县、中宜等县工作。不久,中央设立中共陕甘工作委员会,当时工委内有专人负责青年工作,未单独成立少共工委。西安事变后,为防止内战再起,向南推进苏区,少共陕甘省委再次建立。由于负责人参加共青团改造工作,少共陕甘省委于1937年1月初正式组建起来。这时少共工作的重点是贯彻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自身改造工作,自下而上建立青救会和各种青年抗日团体。1937年8月,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党中央建立新的革命大本营的计划基本实现,中央决定撤销陕甘省委,少共陕甘省委也于3月底撤销,白向银担任书记。
  (三)少共陕甘宁省委员会(1936·5—1937·4)
  1936年5月红军西征后,陕甘宁根据地迅速向西扩大。为巩固和发展新苏区,党中央于5月17日决定撤销陕甘省委,建立陕甘宁省委。少共陕甘宁省委在原少共陕甘省委基础上随即成灾,在协助党巩固发展新苏区,扩大红军、支援战争、欢迎红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6年11月党中央决定改造共青团,陕甘宁省因各级少共组织支援红军山城堡战斗,于1937年初开始进行改造工作,少共省委和县委即成为省,县青救会筹备委员会。1937年4月初陕甘宁省青年救国代表大会结束、省青救会正式成立后,少共陕甘宁省各级组织的改造彻底完成,少共陕甘宁省委即停止了活动。
  二、共青团改造后的西北青救会及所辖边区组织
  1936年11初,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动和全国青年抗日救亡运动已经高涨的实际,作出了根本改造共青团的决定,要求把青年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青团变为非党的广大青年群众的统一战线组织,苏区共青团要改造成为全苏区青年的各种文化、教育、体育、军事等团体的联合组织,在组织内实行广泛的民主,并以一切方法同国民党区域内的青年团体取得联系,使全苏区的青年成为全中国广大青年群众的模范。作为全国共青团主体和全国唯一根据地——陕甘宁根据地的各级团组织,率先响应并坚持执行党中央的决定,立即自下而上的实行了改造,相继建立了各级青年救国联合会(简称青救会),共青团团结青年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使由青救会担负起来。共青团经过改造,组织人数由原来的2万团员猛增到16万青救会员。
  1936年11月初,共青团中央在开始改造共青团之时,即成立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冯文彬兼任主任。
  1937年4月12日至17日,西北青年第一次救国会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陕北省、陕甘宁省、关中特区、西安及其他省区的342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党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洛甫、周恩来、朱德、博古等出席大会并分别讲了话,希望青年团结起来为国共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奋斗,大会确定青救会的中心任务是“一切为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而奋斗。”决定成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为西北青年运动的领导机关和全国各青年救国团体的最高机关,选举55人组成第一届执委会。
  常 委:冯文彬 白治民 高朗山 刘秀梅 李瑞山 黄庆熙 徐宽仁 刘西元(候补) 胡耀邦(候补)
  主 任:冯文彬,以后由白治民、高朗山分别接任。
  1937年12月初,西北青救会移驻云阳,另组特区青救临委会领导边区青年运动。
  (一)陕北省青救临委会和陕北省青救会
  1936年12月26日,团陕北省委召开了安塞、安定、靖边等县青救会主任联席会议,成立了陕北省青救临委会,选举执行委员17人,主任由高朗山担任。
  1937年4月7日至9日,陕北省青年救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县蟠龙镇召开,12个县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正式成立了陕北省青年救国联合会,选举执行委员10余人,高朗山被选为主任。不久由白向银接任。
  1937年7月,陕北省行政区撤销,省青救会随即停止活动。此时成立东地区青救会,主任王治周。同年9月,随东地委和西地委的撤销,两地区青救会也停止了活动。
  (二)陕甘宁省青救临委会和陕甘宁省青救会
  1936年11月,陕甘宁省青救临委会成立,主任白治民,后由李广业接任。
  1937年3月29日至4月1日,陕甘宁省青年救国代表大会在曲子镇召开,西北青救会筹备处向大会发了贺电。大会总结了春季“冲锋季”工作,讨论了陕甘宁省青救会的工作与任务,正式成立了陕甘宁省青年救国联合会,主任李广业。
  1937年8月,陕甘宁省撤销,省青救会即停止了活动。
  (三)陕甘省青救临委会
  1937年1月成立,主任白向银。3月,陕甘省撤销,省青救临委会即停止了活动。
  (四)关中特区青救会
  1937年3月,陕甘省撤销后,部分县划归关中特区领导。3月29日,关中特区青年救国代表大会淳耀县桃渠河召开,正式成立了关中特区青救会,胡秉坤当选为主任。
  (五)神府特区青救会
  1937年5月,神府特区接到中央改造共青团的决定后,即建立了神府特区青救会,张汉武、贾怀济先后任主任。
  抗战爆发后,中央相继撤销了陕北省和陕甘宁省,这时除关中和神府特区青救会外,又先后建立了三边特区青救会、陕甘宁(庆环)分区青救会,并派人到洛川特区,绥德警备区筹建青救会,开辟青年工作,另有直属县、市青救会12个,以上组织继续归西北青救会领导。
  三、陕甘宁边区青救会
  抗战开始后,全国青年救亡运动迅猛发展,边区青年统一战线的领导有了新的变动。为了适应抗战形势之迫需,加强与全国青年抗日团体的联系,西北青救会于1937年12月初移驻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专门负责全国青年统一战线之责任,另行组建了陕甘宁特区临时青救会,领导边区青年运动。1938年10月召开了边区青年救亡代表大会,边区青救会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
  (一)陕甘宁特区临时青年救国联合会
  1937年12月3日,西北青救会移驻云阳,即决定成立陕甘宁特区临时青救会,由高朗山、白向银、黄庆熙、李瑞山、刘秀梅、张汉武、白志明、鱼才郎、马志珍9人组成,主任委员高朗山。
  特区临时青救会领导关中、三边、庆环、神府、洛川特(分)区青救会和绥德警备区青年团体以及12个直属县市青救会。1938年1月,特区政府改为边区政府后,特区临时青救会即改为边区临时青救会。
  (二)陕甘宁边区青年第一次救国代表大会与历届青救会
  1938年10月2日至7日,陕甘宁边区青年第一次救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204名代表参加了大会,贺龙代表党中央讲了话,希望边区青年把边区的模范作用推广到全国去。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要求边区青年担负起把全国青年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任务。边区党委代表王观澜、中央青委副书记冯文彬、全国民先总队长李昌等分别讲了话,高朗山向大会报告了边青救一年来的工作。大会通过了武装边区青年参加抗战、加强边区青年文化教育、巩固扩大青救组织、改善边区青年生活等决议案。大会正式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青救会,选举执行委员29人,高朗山担任主任,以后白向银接任。其他负责人先后有白向银、白志明、林红、刘异云、胡秉坤、许光、曾泉生、张维明、王治周、叶方、李瑞山、韩天万、杜绍西、黄爱民、荆健、田澍等人。
  1939年6月初边青救召开第二次扩大执委会,决定改乡俱乐部为乡青救会,学校一律成立学生会、军队、机关和自卫军组织青年队,各级青救会主任改称主席。边区青救会领导关中、三边、陇东、神府、洛川、绥德分(特)区青救会和陕甘宁边区学联及十一个直属县市青救会,1941年9月又接管了延安市青联。
  1942年8月,为贯彻“精兵简政”、“紧缩组织”,“加强下层”的原则,中共中央西北局提议边区青救会、总工会、妇联三团体合并,组织边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内设宣传、组织、职工、青年、妇女五部。三团体合并后,工、青、妇组织仍独立存在,此时,边区青救会主席先后为高朗山、李瑞山、王治周。
  (三)各分区(特区)青救会组织沿革
  1、关中特区(改为“分区”时间待查)青救会。1937年3月底成立(如前述),原辖淳耀、赤水、新正、新宁、中部(黄陵)、洛川等县青救会。洛川特区青救会成立后,中部、洛川等县青救工作划归洛川特区领导。负责人先后有胡秉坤、王治周、李阳山、张万玉、朱平。
  2、三边特区青救会。1937年10月成立,辖盐池县、定边县、三段地青救会。1937年12月改为三边分区青救会。1942年原直属县靖边县和新增设的吴旗县青救会也划归三边管辖,同年冬改为三边地区青救会。白成铭、李阳山、张志明先后任青救会主任。
  3、陕甘宁分区青救会。1937年8月陕甘宁省建制撤销后建立,辖庆阳、合水、镇原、曲子、环县、华池等县青救会。1938年初改为陇东分区青救会(也有人说用过一段“庆环分区)”。张方海、李瑞山、薛崇华、田澍先后任青救会主任。
  4、绥德警备区青联办事处。西北青救会1937年秋派人去绥德警备区开辟青年工作,对内为中共绥德地委青年部。对外以绥德警备区政治部民运科名义进行工作。1940年9月1日~7日在泽东青干校绥德分校召开了警区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绥德警备区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简称警区青联办事处),选举执行委员7人。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等地青年团体,1944年2月子洲县成立后,青年工作也划归警区青联办事处领导。负责人先后是王朗超、张维明、丁秀、张方海、项军,郝振邦。
  5、神府特区青救会。1937年5月成立,1939年2月改为神府分区青救会,1942年划归晋绥边区青救会代管。辖佳芦县(后撤销)、国统区府谷、神木东区、神木西区、高安堡区和根据地太和寨区、杨家沟区、张家峁区、陈家坪区、沙峁区、马镇区青救会。贾怀济、刘佩珍、纪曦晨相继任主任。
  6、洛川特区青救会。1937年11月西北青救会派人到洛川工委负责青年工作,辖富县、洛川、黄陵、宜君等县青年工作。1938年成立洛川特区青救会。1941年初洛川特委并入富县县委,洛川特区青救会随即撤销。负责人有杨树青、刘书亭。
  7、延安市青联。1940年10月西北青救会为统一领导延安市内各青年团体的工作,决定成立延安市青联,指派赵迺光负责筹备处工作。同年11月17日,召开了延安市37个青年团体参加的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延安市青联,直属西北青救会领导。1941年11月交边区青救会领导。赵迺光、王怀安、章泽相继任主任。
  四、陕甘宁边区学联
  抗战时期,“天下人心归延安”,千万爱国青年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寻求真理的渴望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从国统区、沦陷区、海内外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封锁,来到了延安“取经朝圣”。党中央非常关心这些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坚强的抗日战士,满足他们的政治要求,在边区创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并相继发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和《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文件,培养吸收他们入党。他们在边区各个干部学校建立了学生会、同学会、民先队等青年团体。同时随着边区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边区中、小学倍增,大批的青少年进了学校,各校普遍建立了学生会等团体。
  (一)陕甘宁边区学生救国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与第一届边区学联
  为了推动边区学生的团结,发挥边区学生在全国学生运动中的模范作用,1939年8月13日至14日召开了陕甘宁边区学生救国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边区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代表和各分区青救会学生部的负责人参加了大会。毛泽东、王明、邓发等出席大会分别讲了话,毛泽东指示只有团结、民主,才能打倒日寇,取得最后胜利。周扬代表边区政府希望学联帮助政府发展边区教育。李昌代表中央青委号召边区学联做团结全国学生的模范。赵金声代表学联筹委会报告了边区青年运动的历史和今后方向,大会通过了“坚持团结抗战,为争取民族和青年解放而奋斗,巩固边区学生团结,促进全国青年统一战线,保卫边区,参军参战,保证抗战教育的完成,努力生产劳动和普及民众教育”的工作纲领。选举马列学院、卫校、党校、抗大、女大、《边区青年》社、关中分区青救会学生部等15个单位为边区学联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会由抗大、女大、鲁艺、马列学院和《边区青年》社组成。边区学苏联是边区青救会的团体成员。
  (二)陕甘宁边区学生救国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与第二届边区学联
  1940年9月7日至13日,陕甘宁边区学生救国联合会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延安各干校和大中小学以及各县的7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朱德、洛甫出席大会讲了话,号召边区学生参加生产,发展边区经济,克服抗战困难和学生自身的弱点。大会听取了各大学和中小学学生工作报告及警备区学生工作报告。通过了51件提案,修改了边区学联简章和纲领。中央青委副书记冯文彬作了大会总结。选举陕公等15个单位为学联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会由陕公、女大、青干校、抗大、党校组成,分别负责秘书、宣传、体育、大学、中小学生各部处的工作。
  (三)解放战争后期的边区学生代表大会和边区学联
  1943年后,边区学生救国联合会基本停止了活动,解放战争后期,边区学生工作逐步恢复。为发挥边区学生在解放西北中的重要作用,为解放区学生代表大会做好准备工作,1948年11月边区青联与边区政府教育厅决定召开边区学生代表大会,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12月西北局指示大会要定出西北学生运动的方针和任务,要富有教育意义。1949年1月7日至17日,陕甘宁边区学生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边区和西北国统区的89名代表参加了大会。西北局和边区政府李卓然、江隆基、马文瑞、贾拓夫等9名负责人作了专题报告,大会确定“动员全边区学生,联合国统区青年学生和各民族青年学生,参加解放战争和各项建设事业”为边区学运的方针和任务。大会选举了14名代表出席解放区学生代表大会;决定成立边区学生联合会,选举执行委员13名、候补委员6名,程浩被选为边区学联主席。
  1950年初,随着西北地区的全部解放,边区学联发起召开西北学生第一届代表大会,成立西北学联。同年7月西北学联成立后,边区学联即完成了历史使命。
  五、陕甘宁边区各界青年联合会
  抗战胜利前夕,青救会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青年通过抗战的锻炼,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积极分子大批踊现,一般的青年群众团体已经不能满足青年进步的需要,致使青救会组织痪散,工作处于消沉状态。在党的“七大”期间,边区青救会、边区学联和西北青救会等团体联合发起建立了解放区青联筹委会。1946年初,边区青救会改为边区青年联合会,并制定了新时期边区青运工作方案。同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批转了边区青联的青运工作方案,要求地、县党委配备青年干部,建立各级青联组织。
  同年4月20日,边区青救会召开执委扩大会议,总结边区青年在八年抗战中的经验和作用,提出了今后青年工作的任务。为适应边区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的需要,继续发挥边区青年在解放战争和边区建设中的模范作用,会议正式决定将边区青救会改为边区各界青年联合会(简称边区青联),成为解放区青联筹委会中的一支骨干力量。选举王治周、苏一平、田汉汀、曼秋、刘立夫、王怀玺、王成周、冯明亭、张万玉、刘廷芳等11人为青联委员,王治周为青联主任。
  边区青联成立后,各分区、县青联也相继建立,在动员边区青年参加生产、发展教育、参军参战、投入土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了边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试建工作。1948年5月青年团边区筹委会成立后,边区青联工作重点转入团结全体青年参加新民主主义建设。1950年8月,西北青联成立后,边区青联随之解体。
  六、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边区的试建和发展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向包括陕甘宁边区在内的各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全面爆发。这时,党不仅需要动员广大青年保卫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进攻,而且需要建立一个青年积极分子的先进团体,作为党团结广大青年参军参战、土改生产、巩固后方、支援前线的有力助手。8月9日,党中央两次开会讨论建团问题,决定经过试点,建立青年团组织。10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要求建团工作首先在比较巩固的中心地区做起,取得经验后推广。于是,青年团的试建工作在边区全面铺开。两年多的试点建团在边区获得了成功,不但自下而上的在实现党的中心工作中普遍建立了团组织,而且为中央最后正式决定建团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青年团的试建与边区青年团筹委会
  1946年9月,中央青委和边区青联在延安和绥德开始了试点建团工作。1947年初根据西北局的指示,扩大了边区建团的范围。到1948年5月延安恢复后,边区建团工作随着整个形势的发展,团的队伍不断壮大,团员已达4906人,从事建团工作的专职干部增加到162人,迫切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另一方面,西北局1948年5月发出《关于目前青年工作的指示》,要求建团工作和广泛的青年运动相结合,在老区团员青年中开展以学习、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在新区发动农村青年参加剿匪、反霸、土改、生产,并以城镇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为中心,为解放全西北培养输送大批青年干部。
  为了逐步实现团的组织建设的正规化、系统化,进一步贯彻落实西北局的指示精神,1948年7月2日至16日,边区青联在延安召开了分区青联主任联席会,总结了近两年来的建团工作,确定了今后的任务,修改了西北局民委印发的团章草案,同时为加强对边区建团工作和青年运动的领导,决定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陕甘宁边区筹备委员会(简称边区团筹委会),会议选举王治周、陈煦、王俊山、田汉汀、王维祺、安耀光、唐金榜、白炳书、郭羽才、袁世富、白纪年、杨德厚、麻韬等十三人为边区团筹委会委员,代理主任王治周,组织科长王俊山,宣传科长惠庶昌。
  (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陕甘宁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与团陕北区委的成立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正式决定在全国普遍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时,青年团在陕甘宁边区60%的区、33%的乡普遍建立,团员总数发展到10063人,支部412个,建团工作的干部344人。至此,建立青年团在陕甘宁边区的正式机构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9年3月11日到19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陕甘宁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到会代表108人,西北局宣传部长李卓然、组织部长马文瑞、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刘景范、西北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张经武领导人先后到会讲话,大会总结了建团经验,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首届代表大会关于当前青年运动的基本任务和继续推进建国工作的决议》,选举王治周、刘书亭、王俊山、白炳书、袁世富、延焕吾、惠庶昌、孙振叶、白纪年、申效曾、王敬、巴彦尔、张三保、姜弼臣、蒋秉如等十五名委员组成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陕北行政区委员会(简称团陕北区委),常委会由王治周、刘书亭、王俊山、白炳书、袁世富、延焕吾、惠庶昌组成,书记王治周、副书记刘书亭。
  (三)各分区团组织沿革
  边区青年团筹委会成立前后,相继建立了绥德、延属、黄龙、三边、关中等分区团的筹委会,在陕西国统区也秘密建立了一批团组织。陕甘宁边区青年团代表大会后,西北局1949年5月决定一个分区有3个以上团县委的可成立团的地方委员会(简称团地委),条件不成熟的团筹委员改为团的地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地工委)。这个期间一直受边区筹委员会和团陕北区委领导的分区团组织是:
  1、团绥德分区筹委会,1948年春成立,主任白炳书。1946年5年改为团绥地委,书记白炳书。
  2、团延属分区筹委会,1948年11月成立,主任袁世富。1949年4月撤销后,所辖各县团委直属团陕北区委领导。
  3、团三边分区筹委会,1948年秋成立,主任白纪年。1949年6月改为团三边地委,书记白纪年。
  4、团黄龙分区筹委会。1948年冬成立,郭羽才、张维锦先后任主任。1949年11月召开团黄龙分区代表大会,成立团黄龙地委。书记张维锦。1950年初随黄龙分区撤销而停止工作。
  5、团榆林工委。1949年3月成立,书记孙振业。
  1949年9月,青年团西北工委成立,领导西北地区建团工作。原归青年团陕甘宁边区筹委会联系的陇东、关中、西府、西安等地团组织交团西北工委直接领导。
  1950年初,陕西全境解放,西北各省团组织相继建立。1950年4月,青年团陕西省陕西省工作委员会成立,团西北工委决定取消团陕北区委,原辖的各团地(工)委统一划归团陕西省工委领导。
  陕甘宁边区青年团体的发展演变证明,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奋斗目标,必须特别发挥青年组织的助手,纽带作用;青年运动要有地位和作为,必须善于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而改变其组织形式,才能真正团结带领青年跟党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
  

陕甘宁边区概述/中共盐池县党史办公室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