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革命根据地史
渭北游击战争和根据地的创始—渭北游击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任学岭
渭北地区的广大贫苦农民,具有酷爱自由、反抗压迫的传统,尤其是三原、富平等地,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基础较好,在这里党造就了一大批与当地农民有血肉联系的共产党员。加上1928年秋季以来连年的自然灾害,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渭北农民,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革命高潮。这是党在渭北极为可贵的基础。为此,中共陕西省委一再强调要在渭北发动游击战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结果却遭到了失败。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省委推行了一套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其一,陕西省委指示要发动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开展土地革命,创建根据地,这是正确的。但是选择在什么地方创建根据地,存在一个指导思想问题。渭北地区和西安相连,是西安中心城市的北大门,在这里建立根据地,等于直接威胁西安,等于要与敌人决战,这显然不切合实际。而省委发动渭北游击战,其出发点也是希望在渭北和西路地区,迅速造成威胁关中、包围西安的形势,以此来动摇国民党在陕西的统治基础,从而迅速夺取全陕西的胜利。这种以“城市中心论”来指导根据地建设的做法,失败是必然的。
其二,渭北地区群众基础好,中共党组织有力量是事实,但陕西省委看不到另一面的形势,即渭北地区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省委不顾这种客观形势,过高估计革命力量,过低估计敌人力量,实际上仍然是中央“左”倾教条主义者认为“革命危机普遍增长”的翻版,提出了渭北党组织力所不能及的任务。如1932年10月7日陕西省委作出的“关于十月革命15周年纪念活动的决议”中指示“在边区与(三)原、富(平)、耀(县)敌强我弱的游击区域,党必须公开地动员组织群众11月7日举行广大群众的示威,大会通过各种议案与通电,并发动群众秋收分粮分土地的斗争。”错误分析形势,结果是几天的庆祝活动搞得兴高采烈,带来的是敌人随后连续几天的大搜捕、大屠杀,使渭北游击战争再次遭到失败,而且各级苏维埃政府和群众团体全部瓦解。
其三,渭北游击战争的失败,再次说明,在革命还不具备直接夺取城市的形势时,在敌人统治力量相对强大的渭北地区要建立起根据地是不可能的,虽然发动渭北群众斗争是必要的,如同在中心城市,也应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斗争,但不是为了夺取城市,而是为了造成广泛的社会基础,以便持久地坚持下去,成为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根据地的外围基地一样。中国革命的道路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陕甘革命根据地史/任学岭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