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革命根据地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全民族抗战的准备—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东征

任学岭


  (一)东征的行动部署
  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指出,红一方面军行动部署的基础应放在“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现有苏区”两项任务上,1936年应“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猛烈扩大红军”,而以“打通抗日路线”为中心任务。怎样完成这些任务呢?经过对客观形势的认真分析,党中央、毛泽东决定把红军行动和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山西和绥远一带。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出于以下考虑:中央红军初到陕北,急需扩红筹款、休整补充,准备对日作战的力量。而陕北地区,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无力解决兵员补充和军需给养问题。而且,苏区周围驻扎有10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在南,北、西三面部署重兵防守,红军的生存与发展仍受到严重的威胁。与陕北苏区一河之隔的山西人力、财力资源相对充足,政治军事亦对我有利。东征山西不仅可以解决扩红筹款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立足于发动全民族抗日,实现打通抗日路线的目的。
  就在瓦窑堡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的第二天,即1935年12月24日,毛泽东、周恩来就根据决议的精神,共同拟订了《关于四十天准备行动的计划》,开始进行东征行动的准备工作。其一,由新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和红二十九军以及地方游击队,组成北路军,以刘志丹为总指挥,沿黄河西岸,北上神府,保卫根据地。其二,组织以周恩来为首的后方工作委员会,巩固苏区,征集兵员,做好后勤保障和支前工作。其三,做好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统战工作,主动提出:全部停战,全力抗日讨蒋,原防互不进攻,互派代表商讨停战办法。建议成立国防政府或抗日联军,互相交换密电码,建立密切联系,并且派出西北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携同1935年10月在榆林桥战役中被俘的团长高福源,到洛川与东北军将领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进行联络谈判。力争解除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对陕甘苏区的威胁。
  之后,中共中央几次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对东征山西的形势和战略方针进行深入研究,对阎锡山的优势和弱点以及红军的优势和弱点进行了对比分析。1936年1月10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在分析东征时,指出阎锡山有四个优势,即:“优势兵力;本身作战能力;防御力较强;社会力量较强。”同时指出他有五个弱点:“战略形势孤立,张学良、蒋介石暂时不能援助;战略上的防御地位;人民一般不满;作战指挥差;攻击精神差。”毛泽东还讲了红军的六个优势:“进攻的;能打运动战;有侦察条件;有陕西游击队、地方干部的配合;有人民援助;红军能作战。”①在此基础上,强调红军必须打胜仗,创造苏区,巩固后方,扩大红军,培训干部,这样才能旗开得胜。但是,当时也有不少同志,包括一些高级领导干部都存在很多顾虑。他们担心红军能否渡过黄河,过了黄河后,如蒋军大举增援,红军能否安全撤回等问题。
  在1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毛泽东对东征的行动方针和计划,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他指出:“二月至七月,我们的行动在山西。由山西到绥远的转机,要看日本对山西、绥远进攻的程度及我们力量而定。我们向南、向西、向西北,文章不好做。向东的军事基本方针是稳打稳扎政策,背靠苏区建立根据地,争取渡黄河来往的自由。我们在陕北要扩大自己的力量,使它能担当保卫陕北的任务。山西的发展,对陕北有极大帮助,我们要下大决心到山西。”②毛泽东的这个讲话,统一了中共党内对于红军东征山西的不同意见。会议还决定,政治局随东征军行动,陕北组织中央局,主持后方工作。
  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发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1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离开瓦窑堡,经永坪镇、王家圪坨、禹居、郝家河、杨家河、孙家塌、后段家河等地,于1月31日到达延长县城红一方面军司令部。1月31日,毛泽东在他的住处——延长城西门内何江家一排有5孔窑洞的院子里,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研究战略方针和东征战役问题。在会上,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指出了东征的目的和意义,制定了东征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他在发言中指出,东征讨伐阎锡山,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对我们有利。我们的方针是以发展求得稳固,希望通过东征在山西建立一块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相连,在山西筹集物资,扩大红军,补充军需。在补充发言中说,一定要保证黄河各渡口在我手中,使红军进退有据。③同时,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建立“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总指挥彭德怀,政委毛泽东,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参加东征的部队有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的1、2、4师;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的75、78、81师;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政委宋任穷)的第1、2、3团;黄河游击师(师长阎红彦,政委蔡树藩),全军共计14000余人。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彭德怀等率东征红军离开延长城向延川方向进发。经过延川县杨家圪台、清涧县双庙河、高杰村等地,2月5日到达清涧县袁家沟村。2月8日,在袁家沟,毛泽东亲自前往十几里外的黄河渡口观察地形,为红军渡河做准备。在此间,陕北普降大雪,毛泽东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2月17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联合发表《东征宣言》,发出“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的战斗号令。从此,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便开始了正式东征。
  (二)东征战役主要过程
  1936年2月18日,毛泽东等由袁家沟来到延川县延水关的古峪村,主持召开了东征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亲自做战前动员,他明确指出了东征的任务:一是到外线打击卖国贼阎锡山,调动他在陕北四个旅的兵力,借以粉碎敌人对苏区新的“围剿”;二是配合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和全国反内战高潮;三是壮大自己的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④同日,毛泽东、彭德怀发布了东征作战的命令。红一方面军的首要任务是,东渡黄河,以坚决手段消灭东岸地区之敌,占领吕梁山脉各县,首先迅速占领中阳、石楼、永和等县,粉碎沿河堡垒线,控制渡河点、渡船于我手中,在东岸造成临时根据地。具体作战部署是:第一军团以第二师第五团为先头,第二师主力、第四师、第一师及第十五军团八十一师随后,从沟口实施强渡,另以小部队从福乐坪、马花坪佯渡,主力渡河成功后,迅速抢占留誉镇地区,并向南发展,同第十五军团打通联系。第十五军团以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为先头,第七十五师主力、第七十八师随后,从河口实施强渡,另以小部队从舍峪里、辛关佯渡,主力渡河成功后,迅速抢占义蹀镇,相机夺取石楼,方面军直属部队随十五军团之后渡河。
  2月20日,东征红军在毛泽东和彭德怀指挥下,以红一军团为左路军,红十五军团为右路军,分兵两路于晚上8时、21日上午8时,分别在绥德的沟口和清涧的河口等处强渡黄河。渡河成功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才立即公布了1月19日签发的“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命令”,并通电全国。2月21日,毛泽东在清涧县的河口渡口东渡黄河,随军指挥战斗。
  23日,红军全部控制了辛关到三角镇100多里正面的各渡河点,并前出留誉镇、义蹀镇,占领了纵深70里的地区。在此期间,第十五军团七十五师二二四团围攻石楼,方面军主力则在留誉镇附近地区集结,准备新的战斗。至此,渡河东征的第一步任务胜利实现。
  24日,方面军首长决定,第二步任务是:迅速占领柳林、离石、孝义、中阳、隰县、永和这一弧线内地区,大力开展群众工作,争取民众,并以积极姿态作战,相机消灭敌军一至二路,创造作战根据地,以为前进基地。第一、第十五军团分别于25、26日开始行动,至3月10日兑九峪战斗,第二步任务基本实现。在此期间,在红军的打击下,驻吴堡的晋绥军孙楚部5000余人于2月26日全部向黄河以东撤退,红二十八军乘势收复失地,占领了吴堡县城。
  3月10日,毛泽东和彭德怀签发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提出:“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出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共同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华北,和蒋介石、阎锡山媚外卖国的行径;宣布抗日先锋军东征的目的是实现对日作战,先锋军所实行的政策是:保护爱国运动、保护革命人民、保护工农利益、保护知识分子、保护民族工商业。并再次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
  为进一步扩大战果,方面军首长决定:右路军沿同蒲铁路南下,相机夺取赵城、洪洞、临汾,并向曲沃、闻喜、运城前进;左路军乘机北上,第一步相机占领文水、交城及其附近地区,威胁太原,以调动敌军,错乱其部署,尔后大踏步北进,占领静乐、岚县、岢岚等县,创造晋西北游击区,与陕北神府特区打通联系;以第三十军、方面军直属队、第十五军团留置石楼地区的一个团和山西游击队为中路,继续包围石楼,控制黄河渡口,维护后方交通,钳制晋绥军一部形成了中路军掩护后方,左、右两路分别北上、南下的发展态势。
  3月18日,左路军从灵石以北地区北上,22日,进至娄烦县岔口镇。28日,以主力一部袭占晋祠,呈进逼太原之势。主力则于26日从岔口出发,经娄烦于31日进至兴县以南的曹家坡、康宁地区,在这里分兵开展群众工作。
  3月19日,右路军由霍县地区南进,迅速占领霍县、赵城、洪洞、临汾、襄陵、曲沃等县广大乡村。3月25日起,第一、第二师各一部,分别在霍县北的退沙村、侯马镇阻击北、南两面之敌,主力则在上述六县各大村发动群众,扩大红军,筹集资财,建立抗日游击队,发展秘密党组织和群众团体。
  中路军,在石楼、中阳、孝义、隰县、永和之间广大地区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组织抗日游击队,建立地方政权,发展秘密党组织,同时继续围攻石楼县城,保住了黄河渡口,保障了后方交通线,将敌军主力四个纵队吸引在自己方面,有力地支援了左、右两路军。
  在此期间,红二十八军于3月下旬从吴堡地区北上,进入神府特区,协同当地武装打击敌人,在收复了神木、葭县大部分失地后,以一部分兵力向黄河沿岸活动,策应东岸红十五军团在兴县地区活动。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进入山西以后,阎锡山将其主力全部调往前线,堵截红军抗日去路。同时,向蒋介石告急,请求援兵。迄3月下旬,调入山西的中央军有第九十四、第九十五、第二十一、第一、第二、第六、第二十五师,以及第三十二、第三十一军各两个师,共11个师。晋绥军和中央军按野战序列联合编为7个纵队,向抗日先锋军进行反击。29日,全部占领由红军控制的黄河渡口。
  3月30日,方面军首长电令红二十八军东渡黄河,协同十五军团,扫除罗峪口及其南北一段封锁线。4月1日,红二十八军在罗峪口附近渡过黄河,随即扫除了罗峪口到黑峪口约60里的黄河据点。
  4月3日,方面军决定,逐步收拢兵力,准备集中歼敌。具体部署是:右路军逐步向大宁、蒲县转移,夺取永和黄河渡口,随后协同中路军开展这一地域的群众工作,并抓紧训练,准备作战。左路军和红二十八军逐步向南转移,夺取三角镇以北黄河渡口,尔后在临县、离石、中阳地区做群众工作。中路军以一路兵力在永和以西破坏敌人黄河岸沿线据点,保证后方交通线,主力在隰县、灵石间钳制敌人。此外,为了对付东北军、西北军的进攻,决定陕甘、陕北两省4月份扩充的新兵,全部补入第二十九军和拟组建的第三十一军(后未组建)。
  4月4日,右路军向西转移。17、18日,扫除了平水关到清水关80余里的敌军黄河沿岸据点。左路军亦于4月4日开始行动。4月6日,十五军团与红二十八军在白文镇会合,其后红二十八军即随红十五军团行动。4月14日,左路军进入大麦郊地区,奉命进行休整。在休整期间,红十五军团以七十五师之二二三团为基础增编第七十三师。13日,红二十八军奉命歼击三角、转角、辛关、义牒一带之敌,恢复黄河交通。14日,红二十八军在进攻三角作战中,军长刘志丹不幸牺牲。刘志丹牺牲后,4月24日,根据地首府瓦窑堡数千人集会追悼刘志丹,广大群众和红军指战员莫不为失去这位像自己亲人一样的红军领导人而感到悲痛。为了纪念刘志丹,1936年,中共中央应广大群众要求,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1941年开始兴建陵园。1942年,刘志丹牺牲6周年时,毛泽东亲笔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周恩来的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1943年5月,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志丹县为刘志丹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典礼。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陈云、林伯渠、李富春、彭德怀、叶剑英、贺龙、徐向前、蔡畅等党政军领导人以及李鼎铭先生等均为刘志丹陵题词,续范亭因病未能参加葬礼,也遥寄哀诗:“有志竟成千古业,丹心一片付工农。多病未能亲执绋,西望云天吊将军”,深切地表达了广大老同志对刘志丹的真挚感情。⑤
  4月15日拂晓,红二十八军撤出战斗。17日,到达康城地区,与方面军总部会合。至此,红军全军实现了集中的计划。
  在红军集中兵力的同时,敌军也在积极部署。4月中旬,敌军集中了7个野战纵队零两个旅,约50余个团的兵力,向红军集中地域进逼。陕西方面,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和第一○五师进驻至鄜县、甘泉构筑堡垒,西北军进驻至韩城、宜川之线,两军均准备北进,封锁黄河西岸。
  4月28日,毛泽东、彭德怀进一步分析了山西和陕西以及甘肃的敌情后,发布了《关于西渡黄河扩大陕甘苏区的命令》,指出:目前山西方面,阎军和蒋军共51个团,采取堡垒主义稳步向我推进;陕西方面,蒋介石强令东北军、西北军向北进攻,企图封锁黄河;神府地区、三边地区和环县、合水及其以西地区均较空虚。“根据上述情况,方面军在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而在陕西、甘肃则产生了顺利条件,容许我们到那边活动,以执行扩大苏区,锻炼红军,培养干部等任务。”⑥同日,毛泽东、彭德怀还致电张闻天指出:“东面情况已根本地发生变化,丧失了继续作战的可能,为稳固计决定西渡。”“提议开政治局会,讨论新的行动方向及其他与此关连的问题,地点拟在延长。”⑦于是,东征红军于4月底开始西渡黄河返回陕北。5月2日,毛泽东等率领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分别从延川县的清水关、铁罗关等地渡河回师陕北。至5月5日,全部东征红军胜利回师陕北,集结于延长、延川一带休整。
  红军此次东征,转战30多个县,历经75天,击溃晋军30多个团,歼灭敌人17000余人,俘敌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余支,扩充红军8000余人,筹款40余万元,并缴获了大批医药等物资。组织地下游击队30多支,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政治影响,在所到之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抗日潮流的代表者所进行的东征,进一步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全国的影响,实现了对日作战的准备,并为1937年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红军东征的胜利,充分证明了党中央毛泽东在政治运筹和军事决策上的英明伟大之处。正如彭德怀所说:“进军山西,扩大宣传抗日主张,从此,共产党夺取了抗日领导权,这是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二个伟大胜利。这次,毛泽东是以军委主席兼抗日先锋军政治委员亲自出征的,一切措施都是他决定的,灵活机动,所耗甚少,收获很大。”⑧东征战役是继直罗镇战役之后取得的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把抗日大旗插到了黄河以东,有力地推动了华北乃至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
  ① 《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05页。
  ② 《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06页。
  ③ 参见《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08—509页。
  ④ 参见《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2页。
  ⑤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陕西人物传》第二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⑥ 《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38页。
  ⑦ 《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38—539页。
  ⑧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4页。
  

陕甘革命根据地史/任学岭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