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八章 生气勃勃 争取抗战全面胜利:第四节

张水良




  第四节 热烈参军 奋勇支前
  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巨大成就,城乡经济的日益繁荣,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村文教事业的迅速发展,又大大地促进了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提高,抗日决心的增强。现实的生活深刻地教育了他们:是谁领导他们翻身解放,是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当然,是中国共产党,是解放区民主政府,是八路军新四军。如:
  晋绥边区温家寨温象拴说:过去的生活,“受的骡马苦,吃的猪狗食。”现在,“共产党八路军把我救了!”①
  山东解放区望海隋家村何三婆说:“要不是共产党,俺还得要几辈饭啦!”②
  陕甘宁边区王家寺村王胜保说:“我至死忘不了新社会的恩,如果不是这样好的政府,我的丰衣足食是不可能的。”③
  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和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军队,更是心连心了,更是共命运了。“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④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来进攻解放区,广大群众就要用生命同它们决斗,直至最后胜利。因此,解放区广大农民在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源源不断地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抗日战争,支援根据地建设。
  在人力方面:广大贫苦农民,为了保卫革命果实和劳动成果,纷纷踊跃参军参战;到处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情景。
  成千成万的青年,胸戴红花,面带笑容,在亲人和老乡们的热烈欢送下,高高兴兴地离开家乡,走上前线,杀敌寇,保边区。如在晋察冀边区,曾出现许多以本地地名为称号的部队——象“阜平营”、“行唐连”、“羊山团”等,这些都是整团整营自动入伍的,后为人民子弟兵团劲旅之一部④。在晋冀鲁豫边区,据太行区三个县不完全的统计,在对敌反攻参战动员中,就有众多的青年壮年报名参军参战,成为人民战争力量的一股源泉(见表四十四)⑤:
  这里,必须特别指出的是,英勇的民兵,他们在参军参战等各方面,都起了带头模范作用,并在对敌作战中,创造了辉煌的成绩,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作出巨大的贡献。仅以1943年的材料统计:山东军区的民兵一年中作战8,852次,毙伤俘敌伪6,809名。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的某一个分区的民兵,一年中作战396次,毙伤俘敌伪380名,其中炸死敌酋井手大佐一名。晋冀鲁豫太行区的民兵一年内作战15,349次,毙伤俘敌伪1,132名。晋绥边区晋西北的民兵在1943年半年中(4月至9月)作战1,208次,毙伤敌伪665名。此外,冀中、冀鲁豫、冀南、太岳、华中、华南等地区的民兵也获得巨大战果。大体估计,1943年一年内各解放区民兵毙伤俘日伪当不下5万人⑦。
  这是多么大的战果!因为,我们要知道,中国解放区民兵在作战中,所使用的武器不是象敌人所使用的那样的现代化的武器,而主要的是“土生土长的”、“大大有的”、杀得敌人兵慌马乱、叫苦连天的“铁西瓜”(地雷)等原始武器。如1944年,太岳区民兵在围困沁源城的斗争中,曾以5千颗地雷布置了许多雷阵、雷群、雷网……“使敌人不敢出城一步,使敌人940条生命丧失在地雷爆炸声中,最后弃城而逃。”⑧
  不仅如此,广大农民群众除了直接参加对敌作战外,还积极主动地从各个方面给予人民军队以全力帮助。他们担负看押俘虏、封锁要隘、构筑工事、战场警戒、运送弹药、救护伤员等繁重的战勤任务,如当时一首《表表咱们一片心》的革命民歌所唱的⑨:
  “担架队,组编好,
  搭上棚棚铺上草,
  抢救伤员事情大,
  争取前线立功劳。
  好好招待八路军,
  对待伤员更热情,
  洗衣裳,喂茶水,
  表表咱们一片心。”
  人民的奋勇支前和对子弟兵的爱护拥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1943年,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在小善畔围困敌人时,“周围五十里的村庄,将成百副的担架集中起来,听候使用。这种担架前后动员六百余副,有二百余副经常随军行动。某村一次动员240余人,随军行动7天,有两天没吃上一顿饭,仍精神奋发,毫无怨言,并说还可支持两天。九十里长的伤病员运输线,九小时即可把伤员运到。”⑩
  在物质方面:各解放区农民群众争先恐后,送柴送米,送猪送羊,送鸡送鸭,送鱼送菜,……车水马龙,来往不绝。
  1943年,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妄图进攻陕甘宁边区。在六、七月间边区情况紧张的时候,部队忙于防务,人民群众就自动举行劳军,帮助军队。鄜县五天内送公柴25万斤,送菜3万斤,7天内炒好干粮10万斤,其中大义区一天一夜炒了9千斤。交通、太乐等区的群众把顶好的白面蒸成馍馍再切成薄片晒干,送给八路军。牛武区计划送干柴10,000斤,结果群众自动送了3万斤。甘泉县三天做了一千双军鞋,有一个区一夜赶做成300双军鞋(11)。
  在山东解放区,1944年,滨海军区主力部队在收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莒县县城的战斗中,广大人民群众都活跃起来,组织起来,给予前线以大力的支援,真是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在转送伤兵的路上,各兵站设置精致的慰劳棚;伤兵路过时,马上就有小学生或妇救会员送水送饭,亲切安慰,使不少负伤同志感动流泪。在通往前线的大道上,驴子、车子、担子等,运着大批慰劳品,络绎不绝。”(12)
  在交纳公粮上,各解放区农民群众都完成得很好。如在1943年夏征中,陕甘宁边区各县都做到了“三快”,即缴得快、送得快、完成得快。鄜、甘(泉)两县的公粮4,100石,15天全部入仓;关中五县公粮8,000石,16天内全部入仓;赤水县第三区250石公粮,3天内全部入仓;同宜耀全县公粮1,200石,8天内全部入仓(13)。据边区民主政府公布的统计材料,从1941年至1945年的5年间,全边区农民交纳的公粮共计82万石。在敌后解放区,农民群众历年交纳的公粮,成绩同样是很大。从1941年至1945年的5年间,晋绥边区农民群众交纳公粮1,117,230石;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农民群众交纳公粮1,213,319石(详见表四十五)(14)。
  从表中看,仅3个地区在5年中,农民交缴的公粮就达3,150,549石。还值得提出的是,在缴纳公粮期间,农民群众都象逢年过节一样的热热闹闹,高高兴兴,真是:敲锣打鼓放鞭炮,家家户户齐欢笑。男女老少喜洋洋,千箩万担送公粮。1943年,陕甘宁边区人民群众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公粮任务,以保证革命战争的需要,全区所有的变工队等生产劳动互助组都转变为公粮运输队等支前组织。安塞县魏家塌的大变工队,把全村变成碾送公粮的变工队,用三匹马、两头骡子,八头驴碾米,二十条牛专门驮送,白天由十个妇女轮流看碾,夜晚由男子代替,抽出十个劳力专门送。鄜县大义区一夜组织了三百头牲口集中送公粮(15)。1945年秋对敌人反攻时,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都把交好公粮,多交公粮当作一项光荣的任务,山东解放区胶东区文登县望海隋家村群众共多缴粮900斤,其中有的多缴了200斤。一位贫苦老大娘,大家为照顾其生活,不要她的粮,她马上严厉质问道:“我不应多缴吗?”最后终于多缴了5斤,表达了她老人家热爱子弟兵的亲切感情(16)。
  总之,所有这些事实,生动体现了解放区农民群众与民主政府、人民军队之间的血肉关系,充分反映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积极支持抗战,大力支援前方的政治热情和革命精神,也有力说明了我们党和民主政府只有积极地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积极主动地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福利,方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方能在革命战争的需要上得到源源不绝的物质供给和人力支持,方能战胜敌人,赢得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
  毛泽东同志说:“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17)以农业为主体的大生产运动和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估计这两大运动所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他说:“整顿三风和发展生产这样两项工作,发生了根本性质的效果,使我党在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两方面,立于不败之地。”(18)使得中国解放区在强敌围困之下,在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和进攻的情况之下,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之下,能够屹立不摇,并且一天天发展,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因此从1943年起,人民军队和解放区获得了壮大和发展。据1945年4月的统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已发展到19个人的解放区(19),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解放区人口,有9,950万人。人民军队已发展到了91万人,乡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发展到了220万人以上(20)。
  中国解放区这伟大的革命力量,就如朱德总司令在他写的《战斗中成长的新英雄主义》一文中所庄严指出的:“使全世界人士深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21)我们将不怕任何敌人,我们将要压倒一切敌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军民的农业大生产运动,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进攻,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自然灾害严重袭击、生产工具极为简陋、生产技术十分落后,以及毫无外援的情况下,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展起来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它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封锁,保障了人民军队的供给,提高了解放区人民的生活,为坚持抗日和争取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现在,当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要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我们更要发扬这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也就是延安精神。
  ① 《解放日报》1944年3月29日。
  ② 山东《大众日报》1946年7月11日,引自《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第691页。
  ③ 《群众》第九卷第十期,1944年5月30日出版,第407~408页。
  ④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24、125页。
  ⑤ 参阅慕伊:《他们在反攻着》,《群众》第九卷第十六、十七期,1944年9月15日出版,第710页。
  ⑥ 见《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第503~504页。
  ⑦ 参阅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人民武装资料组:《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兵》,《人民日报》1952年8月10日。
  ⑧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9页。
  ⑨ 引自《解放军报》1965年8月24日。
  ⑩ 《晋西北民众拥军热潮》,《解放日报》1943年10月29日。
  (11) 参阅《解放日报》1944年1月25日、1943年9月29日。
  (12)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3页。
  (13) 《人民缴纳公粮热潮》,《解放日报》1943年9月29日。
  (14) 见《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第284页;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第94~95页。
  (15) 参阅《解放日报》1943年9月29日、1944年2月10日。
  (16) 参阅《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第691页。
  (17) 毛泽东:《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毛泽东选集》,第925页。
  (18) 毛泽东:《学习和时局》,《毛泽东选集》,第897页。
  (19) 19个解放区,即指陕甘宁边区、晋绥、晋察冀、冀热辽、晋冀豫、冀鲁豫、山东、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中,浙江、广东、琼崖、湘鄂赣、鄂豫皖、河南。
  (20) 参见毛泽东:《论联台政府》,《毛泽东选集》,第939、940、945页。
  (21) 见《群众》第九卷第十六、十七期,1944年9月15日出版,第705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张水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您是第 位访客!